瀘州語音瀘州話屬北方話系統,它在語音、詞彙、語法等方面與普通話大同小異,但在定程度上保留了中原音韻時期的語音遺痕,同時了受到客家話的影響。其中最能代表瀘州語言特色的是有入聲調。瀘州方言中的聲母共有二十個如圖:
瀘州方言中的韻母有三十七個:
瀘州方言有5個聲調,和普通話相比瀘州方言多了「入聲」這個聲調。如:肉、曲、漆等。如下圖:
當然瀘州方言中也有兒化音,從兒化在韻母系統的分布情況看,出來個別的韻,大多數的韻母都可以兒化。
從具體情況看,有的音節在此處可以發生兒化,在另一處卻不能兒化。瀘州話和普通話中,詞義和音義相同的一個詞,它的末音節在兩個音系中的兒化情況並不完全一致。例如:「蒼蠅」「電燈」「扳手」等在瀘州話中要兒化,而普通話中不兒化;而「八哥」「敗家子」「飽嗝」等詞相反,在瀘州話中不兒化,在普通話中要兒化。還少數詞意義本來相同,但兒化後意義就發生了改變。如「愛人」本來都可指妻子或丈夫,兒化後瀘州話仍指配偶,但在普通話中就有「逗人喜愛的意思」。
「兒化」詞主要有這幾方面
1、第一種是代詞的兒化。
有人稱代詞:別個兒(別人)自家個兒(自己);
指示代詞:弄個兒、從個兒、弄根兒(這樣辦)浪個兒、浪根兒(那樣辦);
疑問代詞:問人:哪個兒、啥個兒(誰)。問事物:啷根兒、件兒,問處所:那點兒、啥點兒、啥跟兒、啥跟堂兒、啥堂壩兒、哪根堂兒、哪根兒(哪裡、哪兒),
問時間:哪會兒、哪陣兒、哪時兒、啥兒會、啥時候(哪會兒),問方式:啷個兒、怎個兒(怎麼、怎樣辦)。
2、第二種是單音量詞大都能兒化。
例如:一支兒、一隻兒、一斤兒、一錢兒、一分兒、一塊兒、一份兒、一張兒、一堆兒、一根兒、一墩兒、一鏟兒、一包兒、一對兒。
3、第三種是帶有疊音詞綴的形容詞末音節往往兒化。
例如:癢酥酥兒、白生生兒、麻乎乎兒、辣乎乎兒、幹酥酥兒、薄菲菲兒、火巴弄弄兒、粉嘟嘟兒、溫嘟嘟兒、木杵杵兒、短杵杵兒、齊杵杵兒。
4、兒化詞帶有表示厭惡,鄙夷,輕慢,戲虐等感情色彩。
例如:瞟眼兒(斜眼人)、刁氣兒(挑剔,過分講究)、冬瓜兒(糊塗蟲)、打幌手兒(做假動作)、偷瓜兒(小偷)、爛癮兒(在社會上胡混的人;耽於惡嗜好者)、閒經兒(多話;談是非)、日白生兒(說大話、謊話的人)、藥媽兒(巫婆)、憨包兒(傻子)、癟嘴兒(嘴巴扁平的人)等。
二、從詞彙上
瀘州方言詞彙十分豐富,地方特色很強,每年出現的新詞新語也很多,充分體現出了瀘州人豐富的日常生活帶來的詞語變化。
1、形容顏色的詞有: 曲黑、曲麻答黑(很黑) 訓白(非常白) 綠陰綠霞(非常綠)雀青(臉色黑) 焦黃(很黃) 非紅(很紅);
2、獨具特色的動物名稱:曲寺兒(蚯蚓) 丁丁貓兒、馬馬丁兒(蜻蜓) 油爪母兒(蚱蜢) 格蚤(跳蚤) 金啊子(知了) 渠貓兒(青蛙) 賴格寶(蛤蟆) 巢衝(蛔蟲) 偷油婆(蟑螂) 叫雞兒(蛐蛐兒) 爪豬兒(蜘蛛) 孫猴生兒(螳螂) 推屎爬兒(屎殼郎) 鹽耗兒(蝙蝠) 號雞雞(老鼠) 新姑娘兒(瓢蟲) 魚擺擺、擺擺(魚);
3、四字的形容詞:做迷打樣(做作) 哈批爛實、哈迷日眼、日不攏聳、日瘋倒顛(很傻) 裝瘋迷翹(裝瘋) 日門倒拐(討厭) 假巴意思(假裝)。
瀘州方言詞彙瀘州方言在語詞方面保留了一些古蜀語,也保留了一些中原地區和南楚地區的古漢語詞。瀘州方言詞彙與普通話詞素有很多相同之處,但也存在一些差異。首先是詞素完全不同。如瀘州方言瀘州方言「討」,普通話為「摘」;瀘州方言「茨菇」,普通話為「荸薺」;瀘州方言「臉殼」,普通話為「面具」;瀘州方言「瓢兒果」,普通話為「梧桐籽」;瀘州方言「娃兒書」,普通話為「連環畫」。瀘州方言與普通話詞素部分不同。如:瀘州方言「聲氣」,普通話為「聲音」,瀘州方言「土老肥」,普通話為「土財主」。
但是瀘州方言與普通話的詞素也有完全相同的。如:瀘州方言「正真」,普通話為「真正」,瀘州方言「鬧熱」,普通話為「熱鬧」。瀘州話「歡喜」,普通話「喜歡」意思一樣的。
瀘州方言,土味十足,但是有別具味道,你要是用瀘州方言讀古文特別是古詩詞其實很押韻,這種上古音的保留也算瀘州話的特色,其實今天的瀘州人說的瀘州話,跟三十年前的瀘州人已經有很大的區別了,就是把一些鄉間俚語基本上被規避掉了,我們在接受了更多普通話的薰陶以後,就是說瀘州話中已經把很多發音跟普通話重疊了,雖然還是瀘州腔調,但是跟過去的瀘州方言已經不是原來的味道了。不過與時俱進,也沒有什麼不好。
另外瀘州的四縣三區沒個地方的方言差別都比較明顯,有興趣的朋友歡迎來補充。今天我就是拋磚引玉,希望大家來把方言文化再熱起來,也算是會雙語的人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