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按自己的喜好,不斷修正自己,將原生家庭、成長挫折、社會現實對自己的影響降到最低,最終活成自己喜歡的模樣。
最近,電視劇《安家》熱映,在微博話題的瀏覽量超過了120億。
其中,引發最大爭議的話題是:原生家庭對一個人的影響,到底有多大?
一直以為樊勝美(電視劇《歡樂頌》)和蘇明玉(電視劇《都挺好》)已經是被原生家庭傷害的代表了,沒想到在《安家》裡再次刷新了認知。
家,本應是一個人最溫暖的地方,但劇中孫儷飾演的房似錦卻用親身經歷告訴你答案完全不是這樣,它甚至無時無刻不影響著今後生活的一舉一動。
家庭的重擔:讓人不敢怠惰軟弱,只知付出而不敢索取;父母的否定:讓人無法接納自我,沒有愛與被愛的勇氣;童年的缺失:讓人永遠沒安全感,害怕得到更害怕失去。
孫儷飾演的房似錦是一個賣房中介,職業履歷十分亮眼:
名牌大學畢業,知名房產公司銷冠,業務能力超群,收入不菲,號稱沒有她賣不出去的房子。
然而這些精英標籤,卻和她本人實際相差甚遠:
一身廉價服裝,住著死過人但房租便宜的兇宅,高跟鞋鞋跟掉了捨不得扔,修補好繼續穿。
在剛開始,她賣房十分瘋狂,甚至有點不擇手段,不符常理,而後在後面的劇情中就交待了原因。
名字寄託著父母對孩子的期望,房似錦,前程似錦,聽起來多美好的名字。然而,事實卻沒想像中美好。
似錦,其實原名四井,因為她是房家要扔在井裡沒死成的老四。她上面有三個姐姐,還有一個弟弟。
小時候,挨打受餓是她的家常便飯,也是家裡所有其他成員的發洩對象,任人欺負。
她成績優異,奮力考上大學,等來的卻是撕碎了的通知書和一門說好了的親事。雖然最後在貧苦爺爺幫助下上了大學,但畢業後卻要一人養活全家。
逃出大山的她仍然擺脫不了潘貴雨,那個被稱為「媽」的人,隔三差五向她要錢,後來更是空口白牙要100萬給弟弟買房,不給錢就跑到房似錦單位和住處吵鬧,振振有詞地顛倒黑白...
隨著她原生家庭的層層剝開,你才會突然明白為什麼房似錦為賣房不擇手段,只開單不認人,因為她的人生中沒有愛這堂課,沒有關懷這堂課,沒有愛的人,不懂如何去愛,沒有關懷的人,也不會去關懷別人。
她不信任別人,對自己也極度不自信,不敢相信有人會無條件幫她,愛她,甚至接受她無底洞般的家庭。
原生家庭給了她怎樣的生活方式,她原封不動地用到了生活中。
01
近些年,原生家庭一直是熱門話題。美國著名家庭治療大師薩提亞說過:每個人都和他的原生家庭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而這種聯繫影響著他的一生。
現實中的孫儷,也並非擁有一個完美的原生家庭。
12歲父母離婚,母親只拿到法院判決的2000元,獨自一人撫養她長大。
對父親,孫儷是有恨的,甚至一度想成為「不婚主義者」。她面對自己的未來,有過兩種選擇:
一種是放棄自己幸福的可能性,把罪過歸於父親——父母的婚姻慘澹收場,我又怎麼可能得到幸福?
另一種是,選擇對自己的幸福負責,全盤接管自己的人生——我已經長大,可以獨立作出人生的選擇。
眾所周知,她選擇了第二種。
李松蔚老師有個理論:當你意識到自己被原生家庭影響的時候,你已經開始打破原生家庭的桎梏。
孫儷&鄧超就是就是最好的案例,重組家庭+離異家庭出生的他們,比普通的父母做的更好,沒有讓上一代的局限再次圈住下一代。
陳喬恩因為小時候經常被母親毒打,以至於聽到母親的腳步聲就害怕,她曾形容「好像聽到魔鬼的聲音一樣」。
幼年的經歷讓她變得孤僻、不合群、沒有自信,直到現在她仍沒有安全感,與人相處保持戒備。
張韶涵的父親也曾通過媒體向女兒索要天價贍養費,威脅不給就要毀了她的事業,而母親更加過分,在張韶涵患病的情況下,捲走了她所有的錢,而當她想要索回自己積蓄時,她的母親更欺騙媒體爆料說女兒酗酒、吸毒。
正如阿德勒名言所說:幸福的人,用童年治癒一生,不幸的人,卻要用一生治癒童年。
02
中國有句古話,叫做「良言一句三冬暖,惡語傷人六月寒」。
家庭對每個人都有重要的影響,也許我們大部分人沒有過房似錦、樊勝美她們那樣的經歷,但是每個人多少都有些記憶深刻的成長期傷痛。
前段時間,上海華山醫院張文宏醫生的採訪很火。
他作為一名醫生,跟大眾的溝通方式,如果拿來對比父母和孩子溝通,可能你會發現很多相似之處。
有媒體問重症病人的治療方案,張文宏醫生回答的是:
我跟你講你一定聽不懂的。因為你讀的書和我讀的書不一樣。我說的話每一個字你都認識,但你不會明白是什麼意思...
這段話如果換成一個不太會溝通的人來說,可能就變成了:「跟你說了也是白說,你不懂。」
談到爭取大家配合居家隔離的時候,他說的是:
這段話如果換一種直來直去的表達方式,可能就變成了:「呆在家裡,別出去給社會添亂。」
其實我們也能看得出來,第一種說法包含著理解和鼓勵的感情在裡面,更容易讓人接受。
而生活中,許多家庭的父母卻習慣了「正話反說」,認為孩子小,就應該嚴厲教育,不考慮孩子的感受和自尊心,不去理解孩子。
之前看過一個孩子發的朋友圈。
他回家晚了,跟父母吵了一架後寫道:「我爸媽完全可以用'晚了以後會很擔心你,擔心得我們都睡不著覺」來告訴我。
而不是以『下次再回來這麼晚,我們就鎖門了,你自己睡馬路吧』這種方式,來引起我和他們的一場爭吵。」
我們會發現,其實很多家庭父母和子女之間的爭吵,並不是源於彼此的「恨」,而僅僅是源於沒有把「愛」用正確的方式表達出來。
明明是好意,說出來卻句句帶刺,自己事後也自責和後悔,以致於長期相處下來關係愈發僵硬。
03
東野圭吾的《時空》裡,曾寫過這樣一段話:
「誰都想生在好人家,可你無法選擇父母,發給你什麼樣的牌,你就只能儘量打好它。」
成長過程中,你可能得到過來自父母的關愛和善待,也可能遭遇過壓制甚至打罵。
每一位父母都曾經是孩子,而我們會知道被父母包容和支持是什麼感覺,會知道被父母呵斥、責罵是什麼感覺,也會知道自己犯錯、受傷後最渴望的是什麼。
你可以選擇原諒,也可以選擇放下。
接受不一定完美的過去,讓傷害點到為止。未來的自己,多一些理解,多一些關懷,才能擺脫束縛,追求到自己想要的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