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貢米南苑稻,有「一家做飯十家香」的美譽,如今還有示範田

2020-12-19 北京日報客戶端

如今,如果到大興舊宮城市森林公園一帶仔細尋覓,能在一片綠色中看到一塊稻田,稻田裡稻穗正旺盛生長,這也成為獨特一景。這裡是現存少有的南苑稻示範田。時光倒退幾十年,這一帶有成片的南苑稻田。很多人並不知道,歷史上,南苑稻可與京西稻相媲美,舊時均為供應宮廷的貢米。

▍南苑稻示範田裡的稻穀 高世良 攝

南苑稻與京西稻都是清代開始種植。很多人都對京西稻非常熟悉,但對南苑稻知之不多。

據史料記載,京西一帶水稻種植的歷史可追到西晉,元代開始,京西水稻種植的範圍逐漸擴大,此後一直持續到明清。

清代康熙、乾隆兩位皇帝重視水稻。1692年,康熙帝南巡後,將帶回來的稻種在玉泉山一帶試種。在《幾暇格物編·御稻米》篇中,記載了康熙的種植實驗。最初,他將南巡帶回來的稻種試種在玉泉山下,在南方可以一畝收三四石的稻種,到了玉泉山下,一畝只收了一石,雖然產量不高,但這是「京西稻」的開始。後來,康熙受到南方種植技術的啟發,回到北京後用玉泉山泉水灌溉稻田,水稻果然豐收。

乾隆皇帝也很重視京西稻。乾隆下江南時,將帶回來的水稻品種「紫金箍」種在京西,生產出的稻米專供宮廷食用,京西成為御用稻米的供應基地,最終形成了貢米「京西稻」。後來京西稻也成為平民百姓食用的稻米。「京西稻米香,炊味人知晌,平餐勿需菜,可口又清香」,這首歌謠體現了老北京人對京西稻的喜愛。

值得一提的是,乾隆皇帝極為重視農業,他在頤和園西北部建有耕織景區,耕織區裡原種有水稻和桑樹。如今還有乾隆耕織圖石碑、耕織圖刻石留存。耕織圖石碑正面有乾隆所寫「耕織圖」三個楷書大字,背面有乾隆所作耕織詩。耕織圖刻石刻於乾隆三十四年(1769),共刻有45塊,其中耕作圖21塊,蠶織圖24塊。這些刻石現陳列於耕織圖景區走廊牆壁,供遊人觀賞。耕織圖景區體現了皇帝親耕、皇后親蠶等景象。

南苑種植水稻歷史同樣較久,約在清中期開始種植。當時南苑地區非常利於種植水稻:南苑有一畝泉、團泊兩大水源,還有百餘泉源以及二十多個湖泊。這裡也是小龍河、鳳河的發源地,涼水河流經南苑,這些河流給南苑地區帶來了豐沛的水源,另外,南苑地區的土壤多為潮褐土和水稻土,土壤裡含有豐富的有機質,非常適宜種植水稻。清代,因用泉水、河水、地下水灌溉,南苑稻也稱南苑清水稻。

乾隆皇帝對開墾南苑稻田情有獨鍾。乾隆三十八年(1773)疏浚涼水河八千餘丈(約27公裡),並修建橋閘九座。他在原有灌溉稻田數十頃的基礎上,又新闢稻田近十頃。乾隆皇帝於次年寫了《涼水河作》詩,其中有詩句寫道:「川傍墾稻田,更賴資稼務。南苑紅門外,歷覽欣始遇。或雲似江鄉,寧飾江鄉趣。興農利旅然,永言識其故。」

乾隆《涼水河作》詩碑立於涼水河北岸、大紅門外永勝橋(即今大紅門橋)東,後詩碑埋於地下,至今未見。

據《大清會典》資料統計,南苑內共有耕地六萬多畝,其中御用稻田地一萬三千多畝。根據《北京百科全書》記載,槐房一帶是南苑稻的主產區。槐房是南苑這一帶最早成村的村莊之一,位於南苑鎮西北二公裡處。

新中國成立後,南苑地區的南苑公社、紅星公社積極興修水利,平整土地,開闢稻田,打井幾千眼,建揚水站多處,用以灌溉稻田,南苑稻產量頗高,受到市民歡迎。上世紀七十年代,南苑公社和紅星公社種植南苑稻達十萬畝。根據統計,1971年南苑公社種植水稻1.4萬多畝,總產量574萬公斤;1971年紅星公社種植水稻8.5萬多畝,總產量3140萬公斤。

▍南苑稻田舊照

南苑稻的特點是粒大、光亮、黏性大、味香,有「一家做飯十家香」的美譽。國家經濟困難時期,筆者吃過一頓南苑稻米飯,至今仍記憶猶新。那時本人為豐臺區機關幹部,每月糧食定量28.5斤,按現在來說也不算少,但當時肉蛋奶副食供應很少,所以吃糧都「斤斤計較」。有一次參加區委在南苑鎮召開的農村幹部會,可能是某大隊贈送了一些南苑稻米,主持會議的同志講,中午吃南苑稻米飯,不收糧票(按規定參加會議每頓飯要交半斤糧票)。聽到這個消息,大家都很高興,個個喜笑顏開。中午吃飯時,未進食堂,在院裡就先聞到稻米飯飄香。那天,每人一碗米飯,一碗「猴頂燈」(白菜粉條上加兩三片肉)。看著碗裡的米飯,雪白似玉,晶瑩剔透,且泛著油光,香味撲鼻。

隨著城市化進程的發展,南苑一帶的揚水站、引水灌渠和稻田完成歷史使命,許多稻田退出歷史舞臺,只剩下前文提到的一塊不大的南苑稻示範田。

前段時間,新版的北京總體規劃出臺,其中在提到建設南中軸延長線時,提出建設南苑森林溼地公園。如今,1.6萬畝南苑森林溼地公園正在緊鑼密鼓地建設中,南苑森林溼地公園正是原來南苑鄉水稻主產區。不遠的將來,這裡將恢復舊時南囿秋風系列景觀,南苑稻也將作為重要的景觀之一,再次展示在世人面前。

相關焦點

  • 北京密雲金叵羅小米 一家做飯十家香
    密雲小米之開鐮節已經是深秋了,清晨田地邊的小草上還有沒幹的露水,等陽光一出來才慢慢蒸發掉。金叵羅自金朝建村就盛產小米,因為顆粒飽滿、口感好,在清朝時被封為貢米。村民有足夠的耐心等待一年的收成,穀子從種下去到採收需要長達4個月的時間,所有的精華都慢慢沉澱在谷穗裡。為了讓穀子更香更飽滿,村民會讓谷穗在秸稈上自然風乾,然後人工掐穗兒,最後再用石磨碾米。
  • 「貢米小鎮」豐收有料
    有著「貢米小鎮」美譽的通化縣西江鎮又獲豐收了,太平村的稻米種植戶王國立看著田裡忙碌的收割機,給記者細算了他從過去到現在的增收帳。西江鎮有稻田2.3萬畝,這裡降水充足,土質肥沃,為綠色、有機水稻種植提供了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早在清朝,道光皇帝封西江大米為御用「貢米」,百年間積澱下來的優良品質和人文特色,讓西江大米名揚四海。
  • 從佛家用米變成貢米——息烽西山貢米
    在明代,息烽西望山是有名的佛教聖地,有「南來佛教第一山」之美譽,環西望山田地多為廟產,生產的大米為佛家用米。 明代萬曆六年(1578年)將此地生產的大米向皇家上貢,得到皇上的認可,由此得名為「進貢米」。
  • 「一家食其味,十家聞其香」的頂級食藥用菌--紫丁香蘑
    一家食其味,十家問其香民以食為天,這句話不光受用於我國,更是世界通用,尤其是歐洲更是吃得精緻。在歐洲受歡迎程度與松露及牛肝菌齊名,在法國被視為上等的食材,需要在很高檔的餐廳才吃得到的食物,素有「一家食其味,十家聞其香」的美譽。
  • 咱們家鄉有特產秋收系列——貴州遵義:曾經貴為「貢米」香,如今...
    (央視財經《生財有道》)海龍鎮位於貴州省遵義市紅花崗區北郊,據史料記載,得天獨厚的自然資源造就了這裡的大米口感香嫩、清新可口,在清朝就被作為朝廷的貢米,所以「貢米」之稱也就沿襲下來。海龍鎮充分依託「貢米」特色產業,讓當地村民人均純收入比五年前翻了一番,達到了一萬兩千多元。但幾年前,海龍鎮由於一直沒有統一的種植和管理,導致品質良莠不齊、產量不成規模,一畝地的收益還不到3000元,這導致大家種植積極性嚴重受挫,不少村民將土地撂荒外出務工。
  • 江西上饒特產除了萬年貢米還有什麼?這些你都知道嗎?
    江西上饒特產除了萬年貢米還有什麼?這些你都知道嗎?用其做飯,質軟不膩,味道濃香; 以貢米為原料釀酒,濃而不烈。其米、其酒都品質優良,別具風味。廣豐馬家柚,明成化年間,沿海倭患初起,馬家始祖為避戰禍,舉族從福建內遷,於1472年(明成化8年)輾轉到如今的江西廣豐縣大南鎮馬家自然村這個地方,見當地山清水秀,遂定居下來,逐漸繁衍成今天的村落。
  • 再辯:四大貢米都是?蔚州桃花米(蔚縣小米)為何是四大貢米之首
    大家如果網上買米,經常會看到類似貢米的字眼,還有類似××米在歷史上某一段時間的典故和貢米歷史,這成為了米商提價的資本。對公眾而言,貢米也理應比普通米更貴,因為歷史上皇帝吃的都是好東西。當然時代已經遠去,曾經歷史上的貢米也是眾說紛紜,這其中也有不少渾水摸魚的,把不是貢米的說成貢米,把一些坊間傳言寫進他的產品文案中,反正對於大眾而言是無法分辨也沒時間細究的。
  • 「白雲貢米」重煥生機——吉首「白雲貢米」品牌建設走筆
    1950年,地方上曾將「白雲貢米」作慰問中南軍政委員會民族慰問團和中國人民解放軍41團官兵的慰問品;在上世紀六七十年代,便有「白雲貢米上北京」的流行唱句。「白雲貢米」是吉首市富有特色、有前景的品牌農業資源,卻一度沉寂在歷史的長河中。如今,在精準扶貧、鄉村振興戰略引領下,昔日貢米正在以全新姿態重回市場,端上了更多百姓餐桌。
  • 萬年貢米憑什麼賣到每斤7千元?
    清時各州縣納糧送至京城後必待萬年貢米運到,方可封倉圖片來源:pexels貢米之特,異在水土萬年貢米原產地裴梅鎮荷橋村到了收割期,禾苗可達1.8米只採取人工收割的方式從禾苗半腰割過去最後再用禾斛甩稻成米顆粒大,體細長顆形如梭,米色似玉光潔透亮,香糯不膩
  • 康熙吃過的貢米,如今你也能吃到!
    編導:包麗莉攝像:鄭家興(實習)為什麼叫「貢米」呢?這還有一段歷史淵源!公元1690年,康熙皇帝曾經三次率兵親徵噶爾丹,路過寧夏這個地方,當地的縣令就拿當時最好吃的地三大米,也就是今天的葉盛貢米,直接給皇帝覲獻。康熙皇帝吃完大米以後讚不絕口,就賜封地三貢米作為宮廷的貢米。寧夏葉盛的」白皮大稻」所加工的精米,光映半透,粒腴豐盈,是為珍品。
  • 深度解讀 |「清朝貢米」五常大米的前世今生
    但卻唯獨對這五常大米讚賞有佳,不止一次和親信李蓮英說「非此米不能進食,一定要好好賞賜那位種植水稻的吉林將軍富俊「。傳聞五常大米的歷史最早可以追溯到唐初渤海國時期,五常市境內朱其川(後劃屬吉林省舒蘭縣)就有農民種植水稻。但那時東北還是一片孤寒之地,女真族還在那過著遊牧漁獵的生活,即使五常大米再好吃,其香味也飄不到鶯歌燕舞的江南。
  • 雲南遮放貢米「返璞歸真」 開始規模種植
    遮放壩子產出的貢米一直被消費者認定為高端消費,「不是一般人能夠食用的」。為了加大這一優良大米品種的市場化,讓他走上平常人家的餐桌,當地政府部門近年來開始引導當地農民和企業規模化的種植和生產遮放貢米,並形成了品牌產品。  隨後,多家貢米品牌企業孕育而生,而遮放貢米在市場上也不斷取得優異的成績,成為當地農民主要的收入來源之一。
  • 金龍魚乳玉皇妃貢米和胡姬花古法小榨花生油,做飯炒菜,就是香
    在煮飯之前最好把金龍魚乳玉皇妃稻香貢米浸泡一下,這樣口感會更好,蒸好的米飯也更加晶瑩剔透,米粒豐滿,香糯入魂。尤其是金龍魚 乳玉皇妃稻香貢米, 產自素有「中國粳稻貢米之鄉」的吉林市, 以其獨特的緯度,日照,水文和季風氣候自成一派。大米顆粒均勻飽滿,煮出來的米飯更是柔潤綿柔,細膩軟香,入口甘甜綿長,保留了純正的原味稻香,口齒間細潤清香,回味醇香,瞬間喚醒人們的味覺,米粒兒飽滿彈牙,每一口都是極致的非凡享受。
  • ·姜湖貢米叫響大江南北
    文/楊浩蕩 圖/郯宣在郯城縣歸昌鄉駐地東南2公裡處,有一片低凹澇窪地,當地人稱之為姜湖。據說姜子牙曾在此以直鉤垂釣,有人問之,答曰:「願者上鉤,不願上鉤順水流。」姜湖由此而得名。1752年,乾隆皇帝南巡時曾微服私訪來到姜湖邊上。當時已是夕陽西下,乾隆發現有一茅舍正冒著炊煙。
  • 它被稱為宮廷「貢米」,稻株有2.8米高,如今在拼多多賣爆!
    一首傳唱百年的滇西民謠,勾勒出了一個風和雨順,稻穀飄香的美麗滇西,同時也娓娓道出了雲南人心中最好吃的大米——遮放貢米。遮放貢米是雲南德宏芒市的特產,它植株最高達2.8米,營養價值豐富,米粒長而飽滿,顆顆瑩白,色澤晶亮通透,煮熟之後米飯油亮醇厚,甜松酥軟,一口下去唇齒生香,有著熱不粘稠,冷不回生,回味無窮的特點。
  • 從江香禾糯:一畝稻花十裡香 一家蒸飯十家香
    一畝稻花十裡香,一家蒸飯十家香世居從江的侗族人民將特色水稻香禾糯傳承至今傳統的人工勞作保持著每一粒米的原滋原味長達180天的自然生長稻魚鴨共存的耕作模式使得產量稀少的香禾糯彌足珍貴營養豐富、口感極佳地處黔桂交界大山腹地的貴州省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從江縣,侗族人民世居於此,有著悠久的稻作歷史。
  • 東北珍珠米,米粒整齊均勻,顆粒飽滿,色澤潔白,一家煮飯萬家香
    東北珍珠米,米粒整齊均勻,顆粒飽滿,色澤潔白,一家煮飯萬家香中國最好的珍珠米在東北關鍵是:現磨現脫殼的!超級香!有豐富蛋白質、維生素、礦物質,營養極佳不管吃了多少酒食菜餚,主食永遠是中國人餐桌上最後的主角,而米飯則在主食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每周總有那麼幾頓飯,是離不開大米的陪伴。
  • 姐相貢米,一千多年的光榮,新時代綻放
    在眾多的米的世界,有一種米,出現在人們的面前,飄香上人們的餐桌,以它本來的歷史彌珍,影響著人們食用米飯的習慣和風潮。它就是姐相貢米。那這個有來頭的好米,到底有什麼與眾不同的地方。那就讓我們一起走進歷史的深處,跟著這一縷磬香,去找尋姐相貢米的來龍去脈!既是貢米,自有它的歷史傳奇。
  • 「貢米田」裡飄菌香
    稻香才散,菌香又起。  「土裡面開始發出菌絲,過不了多久就能長出羊肚菌了。」12月17日,在遵義市紅花崗區海龍鎮海龍壩區的羊肚菌大棚裡,村民楊功漢悉心呵護著眼前的羊肚菌,當上「菌管家」,楊功漢還是頭一回。
  • 昔日貴為貢米香 今朝做出新文章
    一臺臺小型收割機穿梭稻田間,一袋袋新稻穀堆滿機耕道,一輛輛運谷車絡繹不絕,種稻大戶龍啟發臉上早已寫滿笑意:「今年又是豐收年,有黨和政府的幫扶,我們這白水大米的品牌是越來越響,種田越來越有奔頭。」田土肥沃的老麻塘村,自古出好米,產出的白水大米在明清時代就因「上貢」而有名。因科技含量不高,產出效益不佳等,昔日名聲在外的「貢米」漸漸沉寂「閨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