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如果到大興舊宮城市森林公園一帶仔細尋覓,能在一片綠色中看到一塊稻田,稻田裡稻穗正旺盛生長,這也成為獨特一景。這裡是現存少有的南苑稻示範田。時光倒退幾十年,這一帶有成片的南苑稻田。很多人並不知道,歷史上,南苑稻可與京西稻相媲美,舊時均為供應宮廷的貢米。
▍南苑稻示範田裡的稻穀 高世良 攝
南苑稻與京西稻都是清代開始種植。很多人都對京西稻非常熟悉,但對南苑稻知之不多。
據史料記載,京西一帶水稻種植的歷史可追到西晉,元代開始,京西水稻種植的範圍逐漸擴大,此後一直持續到明清。
清代康熙、乾隆兩位皇帝重視水稻。1692年,康熙帝南巡後,將帶回來的稻種在玉泉山一帶試種。在《幾暇格物編·御稻米》篇中,記載了康熙的種植實驗。最初,他將南巡帶回來的稻種試種在玉泉山下,在南方可以一畝收三四石的稻種,到了玉泉山下,一畝只收了一石,雖然產量不高,但這是「京西稻」的開始。後來,康熙受到南方種植技術的啟發,回到北京後用玉泉山泉水灌溉稻田,水稻果然豐收。
乾隆皇帝也很重視京西稻。乾隆下江南時,將帶回來的水稻品種「紫金箍」種在京西,生產出的稻米專供宮廷食用,京西成為御用稻米的供應基地,最終形成了貢米「京西稻」。後來京西稻也成為平民百姓食用的稻米。「京西稻米香,炊味人知晌,平餐勿需菜,可口又清香」,這首歌謠體現了老北京人對京西稻的喜愛。
值得一提的是,乾隆皇帝極為重視農業,他在頤和園西北部建有耕織景區,耕織區裡原種有水稻和桑樹。如今還有乾隆耕織圖石碑、耕織圖刻石留存。耕織圖石碑正面有乾隆所寫「耕織圖」三個楷書大字,背面有乾隆所作耕織詩。耕織圖刻石刻於乾隆三十四年(1769),共刻有45塊,其中耕作圖21塊,蠶織圖24塊。這些刻石現陳列於耕織圖景區走廊牆壁,供遊人觀賞。耕織圖景區體現了皇帝親耕、皇后親蠶等景象。
南苑種植水稻歷史同樣較久,約在清中期開始種植。當時南苑地區非常利於種植水稻:南苑有一畝泉、團泊兩大水源,還有百餘泉源以及二十多個湖泊。這裡也是小龍河、鳳河的發源地,涼水河流經南苑,這些河流給南苑地區帶來了豐沛的水源,另外,南苑地區的土壤多為潮褐土和水稻土,土壤裡含有豐富的有機質,非常適宜種植水稻。清代,因用泉水、河水、地下水灌溉,南苑稻也稱南苑清水稻。
乾隆皇帝對開墾南苑稻田情有獨鍾。乾隆三十八年(1773)疏浚涼水河八千餘丈(約27公裡),並修建橋閘九座。他在原有灌溉稻田數十頃的基礎上,又新闢稻田近十頃。乾隆皇帝於次年寫了《涼水河作》詩,其中有詩句寫道:「川傍墾稻田,更賴資稼務。南苑紅門外,歷覽欣始遇。或雲似江鄉,寧飾江鄉趣。興農利旅然,永言識其故。」
乾隆《涼水河作》詩碑立於涼水河北岸、大紅門外永勝橋(即今大紅門橋)東,後詩碑埋於地下,至今未見。
據《大清會典》資料統計,南苑內共有耕地六萬多畝,其中御用稻田地一萬三千多畝。根據《北京百科全書》記載,槐房一帶是南苑稻的主產區。槐房是南苑這一帶最早成村的村莊之一,位於南苑鎮西北二公裡處。
新中國成立後,南苑地區的南苑公社、紅星公社積極興修水利,平整土地,開闢稻田,打井幾千眼,建揚水站多處,用以灌溉稻田,南苑稻產量頗高,受到市民歡迎。上世紀七十年代,南苑公社和紅星公社種植南苑稻達十萬畝。根據統計,1971年南苑公社種植水稻1.4萬多畝,總產量574萬公斤;1971年紅星公社種植水稻8.5萬多畝,總產量3140萬公斤。
▍南苑稻田舊照
南苑稻的特點是粒大、光亮、黏性大、味香,有「一家做飯十家香」的美譽。國家經濟困難時期,筆者吃過一頓南苑稻米飯,至今仍記憶猶新。那時本人為豐臺區機關幹部,每月糧食定量28.5斤,按現在來說也不算少,但當時肉蛋奶副食供應很少,所以吃糧都「斤斤計較」。有一次參加區委在南苑鎮召開的農村幹部會,可能是某大隊贈送了一些南苑稻米,主持會議的同志講,中午吃南苑稻米飯,不收糧票(按規定參加會議每頓飯要交半斤糧票)。聽到這個消息,大家都很高興,個個喜笑顏開。中午吃飯時,未進食堂,在院裡就先聞到稻米飯飄香。那天,每人一碗米飯,一碗「猴頂燈」(白菜粉條上加兩三片肉)。看著碗裡的米飯,雪白似玉,晶瑩剔透,且泛著油光,香味撲鼻。
隨著城市化進程的發展,南苑一帶的揚水站、引水灌渠和稻田完成歷史使命,許多稻田退出歷史舞臺,只剩下前文提到的一塊不大的南苑稻示範田。
前段時間,新版的北京總體規劃出臺,其中在提到建設南中軸延長線時,提出建設南苑森林溼地公園。如今,1.6萬畝南苑森林溼地公園正在緊鑼密鼓地建設中,南苑森林溼地公園正是原來南苑鄉水稻主產區。不遠的將來,這裡將恢復舊時南囿秋風系列景觀,南苑稻也將作為重要的景觀之一,再次展示在世人面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