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紀五十年代初,為積極響應祖國「保衛邊疆,建設邊疆」的號召,八千湘女離開故土從軍新疆,被比作移栽天山的雪蓮花。雪蓮花紮根在海拔三四千米的懸崖峭壁、山谷草甸,它攝氏零度發芽,零下幾十度照常生長,是熬霜鬥雪、包治百病的「聖物」。爬上天山,「八千湘女」到底是死是活、是盛是蔫? 「湘女精神」為什麼這樣紅?
近日,紅網移動客戶端《時刻》推出的專題《八千湘女湘疆情》,開闢了7個欄目,以10月28日開始的湖南省婦聯、新疆建設兵團婦聯、湖南省旅遊發展委員會聯合組織的「喜慶十九大,湘女回娘家」活動為由頭,撫今追昔,圖文並茂,立體式、藝術化、深情款款地作出了回答。
半個世紀前,在風華正茂的年紀,八千湘女積極響應祖國「保衛邊疆、建設邊疆」的號召,來到邊疆荒漠屯墾戍邊、建設新疆。
「湘女精神」是「湖湘精神」的移栽
67個春秋,是歷史長河的一朵小浪花,但是,卻刻骨銘心於「八千湘女」。無論是去年省領導率隊去新疆「走親戚」看望,還是此次請她們「回娘家」,湘女奶奶們一見到家鄉親人,就精神抖擻,熱淚盈眶。
1952年,14歲的邵陽隆回縣姑娘羅滿桃,帶著六升米,步行四天,翻山越嶺300多公裡,來到長沙市營盤街報名參軍,從小山村到了茫茫荒原,在新疆修路造林,挖紅旗渠,建烏拉水庫,多次立功受獎。
78歲的馬杏元,當年是個漂亮的長沙中學生,前程似錦,但她不顧父母堅決反對去了新疆。幹什麼?穿著軍裝訂鞋子,搓麻繩,竟然「搓」出個二等獎。
曾菊梅也是長沙人,14歲時跟父母鬧了一個月後,偷偷參了軍。每餐的白米飯辣椒菜,變成了玉米面和小米、沒有菜,每天八小時的舒適課堂,變成了十二小時的體力勞動。他說:「我一生獻給了新疆,無怨無悔,我還教育子子孫孫也要奉獻新疆。」
這是紅網專題《八千湘女湘疆情》圖片報導中的三個鏡頭。繼續往下翻就是「湘女故事」。
請看陶峙嶽將軍侄孫女陶先運老人的回憶:叔公當他的新疆軍區副司令、二十二兵團司令,我做我的護士。集訓時我們同在一個大院,只見他過幾次。他囑我去迪化他家裡玩,我可一次都沒去過,他也沒給我幫過什麼忙,67年都是我自己闖過來的。
莫道67年,只說湘女赴疆的四五個月行程,就令人不寒而慄。風沙飛舞,遮天蔽日;寒氣逼人,滴水成冰;汽車顛簸,商旅絕塵;匪盜橫行,生命堪憂。一隻盆,在車上是湘女「集體解手」的便盆,宿營時是臉盆,吃飯時又是菜盆。水貴如油,嘴唇血裂;不管是淨水還是髒水,哪怕是尿,也是沙漠中的生命。這些,對於湖湘多水,酷愛潔淨漂亮的湘女來說,是多麼天壤之別的逆境呀!
八千湘女,一手拿槍,一手拿鎬,既有鐵血,又有柔情。她們從不諳世事的少女,變成不懼困苦的壯士,為茫茫戈壁變成綠茵糧倉貢獻力量;從媽媽懷裡的嬌嬌女,變為人婦,變為人母,找到了情感的依託,更使新疆軍屯的偉業鴻基永固。儘管也有少數的先婚後戀,甚至有強扭瓜不甜的犧牲,但是,湘女的每一個奉獻犧牲都是值得的。
看著紅網·時刻專題《八千湘女湘疆情》的一篇篇文字,一張張圖片,聽著一個個感人故事,我不禁想起湖湘精神。
某種意義上說,一部中國近現代史,就是一部湖湘史;一部湖湘史,就是「忠誠,擔當,求是,圖強」的歷史。從屈原「哀民生之多艱……雖九死優未悔」, 到王夫之「循天下之公」,到曾國藩「打碎牙齒和血吞」,到楊度《湖南少年歌》「若道中華國果亡,除非湖南人盡死」,到毛澤東「問蒼茫大地,誰主沉浮」,無不是湖南人忠誠天下、憂患經世、吃苦耐勞、霸蠻好勝的詮釋。
無疑,左宗棠、王震、陶峙嶽和「八千湘女」也是湖湘兒女的優秀代表,他們將個人的生死命運,與祖國新疆的主權、發展和繁榮緊緊聯在一起。而且,「八千湘女」從一定程度上,顛覆了男性作為湖湘精神的絕對權威,「湘女精神」是「湖湘精神」的新疆移栽。
在紀念「八千湘女」進疆66周年座談會上,看到真實再現當年進疆情況的紀錄片時,老湘女們面色凝重,有人還默默地擦拭眼淚。
「湘女精神」在天山紮根,綿延悠長
通過紅網·時刻專題的傳播,我們知道,一個個天山湘女鄉音未改,一塊塊饢饃裹挾著辣椒,風沙吹不走純真的辣味,吹不走南國的溫婉娟秀,冰雪打磨著她們的閱歷,錘鍊著她們的意志。吃著甜甜的吐魯番葡萄,她們也品味著鄉愁;白天愉快地唱著《咱們新疆好地方》,夜晚故鄉的山歌卻氤氳著冰冷的地窩。「最難夜夜夢家鄉,想爹娘,淚汪汪,遙向天山,默默祝安康。既是此身許塞外,宜紅柳,似白楊。」
八千湘女,背著石頭,挖著凍土,拉著犁鏵,開著拖拉機,舞著紡紗錘,帶著聽診器,拿著執教鞭。她們使廣袤的千年洪荒,長出豐收的玉米高粱,冒出座座現代化工廠,以千般辛勞見證了新疆的滄海桑田,繁榮昌盛;她們以女性的思維方式、獨特經驗和感受,以女性更關注文教衛,以及弱勢群體利益的優勢,成就了新疆建設兵團「第一代戈壁母親」的美稱,同時也傳播著湖湘文化,綿延著維漢一家親、湘疆經濟技術合作的神話。
據紅網·時刻專題介紹,湖南援疆工作隊接過「八千湘女」接力棒,1998年進駐新疆,「有志而來」「有為而作」一搞就是十九年。醫療衛生、廣播電視、社會福利、雙語教學、職業技能培訓、富民安居等等,一個個援疆項目落地生根,其中62個項目就投資69億元。五菱電力、三一重工、湘煤集團等三十多家企業落戶吐魯番,計劃投資30億。
多少個援疆幹部流淌著湖湘子弟的血液,繼承發揚著「八千湘女」精神,在大漠飛沙走石中拼搏,在枯藤老樹昏鴉下思念家鄉和親人。我親眼所見的,是湖南高速援疆代建指揮部的38名同志,告別衰老多病的爹娘,嗷嗷待哺的小孩,2000個日日夜夜,忙碌在新疆高速公路工地。他們推行「標杆管理」,一是樹立左宗棠、王震、八千湘女的「精神標杆」,二是樹立標杆標段、首件標杆工程、單項標杆工程的「工程標杆」。終於戰勝了溼陷性黃土、鹽漬土處理、砂石等地質複雜情況,妥善處置了眾多糾紛,高標準建成G30新疆烏魯木齊繞城高速公路(東線)項目,在廣袤戈壁樹立了第一塊「高速湘軍」豐碑。
品味紅網·時刻《八千湘女湘疆情》,讓許多中年人接受了一次前所未見,讓許多青年人接受了一次聞所未聞的、深刻的愛國主義思想教育。正如李微微、黃蘭香等省領導,近日在長沙迎接回湘參加「喜慶十九大,湘女回娘家」活動的50位湘女奶奶時所說,傳遞「湘女精神」,對於建設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富饒美麗幸福新湖南,對於促進湘疆兩地交流合作,加強民族大團結,都具有重大而深遠的意義。
八千湘女上天山,是邊疆開拓、民族團結的壯麗「活化石」,是湖湘文化在戈壁荒原茂盛生長的「精神標杆」。67年來,它吸引了許多記者、作家、藝術家,創作了大量此題材作品,教育和影響了一代代人。今天,紅網·時刻專題《八千湘女湘疆情》濃縮歷史的精華,並深刻揭示其新涵義,為新時代率先提供了一頓高品位的精神大餐。
文/呂高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