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千湘女」為什麼這樣紅?

2020-12-27 紅網

上世紀五十年代初,為積極響應祖國「保衛邊疆,建設邊疆」的號召,八千湘女離開故土從軍新疆,被比作移栽天山的雪蓮花。雪蓮花紮根在海拔三四千米的懸崖峭壁、山谷草甸,它攝氏零度發芽,零下幾十度照常生長,是熬霜鬥雪、包治百病的「聖物」。爬上天山,「八千湘女」到底是死是活、是盛是蔫? 「湘女精神」為什麼這樣紅?

近日,紅網移動客戶端《時刻》推出的專題《八千湘女湘疆情》,開闢了7個欄目,以10月28日開始的湖南省婦聯、新疆建設兵團婦聯、湖南省旅遊發展委員會聯合組織的「喜慶十九大,湘女回娘家」活動為由頭,撫今追昔,圖文並茂,立體式、藝術化、深情款款地作出了回答。

半個世紀前,在風華正茂的年紀,八千湘女積極響應祖國「保衛邊疆、建設邊疆」的號召,來到邊疆荒漠屯墾戍邊、建設新疆。

「湘女精神」是「湖湘精神」的移栽

67個春秋,是歷史長河的一朵小浪花,但是,卻刻骨銘心於「八千湘女」。無論是去年省領導率隊去新疆「走親戚」看望,還是此次請她們「回娘家」,湘女奶奶們一見到家鄉親人,就精神抖擻,熱淚盈眶。

1952年,14歲的邵陽隆回縣姑娘羅滿桃,帶著六升米,步行四天,翻山越嶺300多公裡,來到長沙市營盤街報名參軍,從小山村到了茫茫荒原,在新疆修路造林,挖紅旗渠,建烏拉水庫,多次立功受獎。

78歲的馬杏元,當年是個漂亮的長沙中學生,前程似錦,但她不顧父母堅決反對去了新疆。幹什麼?穿著軍裝訂鞋子,搓麻繩,竟然「搓」出個二等獎。

曾菊梅也是長沙人,14歲時跟父母鬧了一個月後,偷偷參了軍。每餐的白米飯辣椒菜,變成了玉米面和小米、沒有菜,每天八小時的舒適課堂,變成了十二小時的體力勞動。他說:「我一生獻給了新疆,無怨無悔,我還教育子子孫孫也要奉獻新疆。」

這是紅網專題《八千湘女湘疆情》圖片報導中的三個鏡頭。繼續往下翻就是「湘女故事」。

請看陶峙嶽將軍侄孫女陶先運老人的回憶:叔公當他的新疆軍區副司令、二十二兵團司令,我做我的護士。集訓時我們同在一個大院,只見他過幾次。他囑我去迪化他家裡玩,我可一次都沒去過,他也沒給我幫過什麼忙,67年都是我自己闖過來的。

莫道67年,只說湘女赴疆的四五個月行程,就令人不寒而慄。風沙飛舞,遮天蔽日;寒氣逼人,滴水成冰;汽車顛簸,商旅絕塵;匪盜橫行,生命堪憂。一隻盆,在車上是湘女「集體解手」的便盆,宿營時是臉盆,吃飯時又是菜盆。水貴如油,嘴唇血裂;不管是淨水還是髒水,哪怕是尿,也是沙漠中的生命。這些,對於湖湘多水,酷愛潔淨漂亮的湘女來說,是多麼天壤之別的逆境呀!

八千湘女,一手拿槍,一手拿鎬,既有鐵血,又有柔情。她們從不諳世事的少女,變成不懼困苦的壯士,為茫茫戈壁變成綠茵糧倉貢獻力量;從媽媽懷裡的嬌嬌女,變為人婦,變為人母,找到了情感的依託,更使新疆軍屯的偉業鴻基永固。儘管也有少數的先婚後戀,甚至有強扭瓜不甜的犧牲,但是,湘女的每一個奉獻犧牲都是值得的。

看著紅網·時刻專題《八千湘女湘疆情》的一篇篇文字,一張張圖片,聽著一個個感人故事,我不禁想起湖湘精神。

某種意義上說,一部中國近現代史,就是一部湖湘史;一部湖湘史,就是「忠誠,擔當,求是,圖強」的歷史。從屈原「哀民生之多艱……雖九死優未悔」, 到王夫之「循天下之公」,到曾國藩「打碎牙齒和血吞」,到楊度《湖南少年歌》「若道中華國果亡,除非湖南人盡死」,到毛澤東「問蒼茫大地,誰主沉浮」,無不是湖南人忠誠天下、憂患經世、吃苦耐勞、霸蠻好勝的詮釋。

無疑,左宗棠、王震、陶峙嶽和「八千湘女」也是湖湘兒女的優秀代表,他們將個人的生死命運,與祖國新疆的主權、發展和繁榮緊緊聯在一起。而且,「八千湘女」從一定程度上,顛覆了男性作為湖湘精神的絕對權威,「湘女精神」是「湖湘精神」的新疆移栽。

在紀念「八千湘女」進疆66周年座談會上,看到真實再現當年進疆情況的紀錄片時,老湘女們面色凝重,有人還默默地擦拭眼淚。

「湘女精神」在天山紮根,綿延悠長

通過紅網·時刻專題的傳播,我們知道,一個個天山湘女鄉音未改,一塊塊饢饃裹挾著辣椒,風沙吹不走純真的辣味,吹不走南國的溫婉娟秀,冰雪打磨著她們的閱歷,錘鍊著她們的意志。吃著甜甜的吐魯番葡萄,她們也品味著鄉愁;白天愉快地唱著《咱們新疆好地方》,夜晚故鄉的山歌卻氤氳著冰冷的地窩。「最難夜夜夢家鄉,想爹娘,淚汪汪,遙向天山,默默祝安康。既是此身許塞外,宜紅柳,似白楊。」

八千湘女,背著石頭,挖著凍土,拉著犁鏵,開著拖拉機,舞著紡紗錘,帶著聽診器,拿著執教鞭。她們使廣袤的千年洪荒,長出豐收的玉米高粱,冒出座座現代化工廠,以千般辛勞見證了新疆的滄海桑田,繁榮昌盛;她們以女性的思維方式、獨特經驗和感受,以女性更關注文教衛,以及弱勢群體利益的優勢,成就了新疆建設兵團「第一代戈壁母親」的美稱,同時也傳播著湖湘文化,綿延著維漢一家親、湘疆經濟技術合作的神話。

據紅網·時刻專題介紹,湖南援疆工作隊接過「八千湘女」接力棒,1998年進駐新疆,「有志而來」「有為而作」一搞就是十九年。醫療衛生、廣播電視、社會福利、雙語教學、職業技能培訓、富民安居等等,一個個援疆項目落地生根,其中62個項目就投資69億元。五菱電力、三一重工、湘煤集團等三十多家企業落戶吐魯番,計劃投資30億。

多少個援疆幹部流淌著湖湘子弟的血液,繼承發揚著「八千湘女」精神,在大漠飛沙走石中拼搏,在枯藤老樹昏鴉下思念家鄉和親人。我親眼所見的,是湖南高速援疆代建指揮部的38名同志,告別衰老多病的爹娘,嗷嗷待哺的小孩,2000個日日夜夜,忙碌在新疆高速公路工地。他們推行「標杆管理」,一是樹立左宗棠、王震、八千湘女的「精神標杆」,二是樹立標杆標段、首件標杆工程、單項標杆工程的「工程標杆」。終於戰勝了溼陷性黃土、鹽漬土處理、砂石等地質複雜情況,妥善處置了眾多糾紛,高標準建成G30新疆烏魯木齊繞城高速公路(東線)項目,在廣袤戈壁樹立了第一塊「高速湘軍」豐碑。

品味紅網·時刻《八千湘女湘疆情》,讓許多中年人接受了一次前所未見,讓許多青年人接受了一次聞所未聞的、深刻的愛國主義思想教育。正如李微微、黃蘭香等省領導,近日在長沙迎接回湘參加「喜慶十九大,湘女回娘家」活動的50位湘女奶奶時所說,傳遞「湘女精神」,對於建設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富饒美麗幸福新湖南,對於促進湘疆兩地交流合作,加強民族大團結,都具有重大而深遠的意義。

八千湘女上天山,是邊疆開拓、民族團結的壯麗「活化石」,是湖湘文化在戈壁荒原茂盛生長的「精神標杆」。67年來,它吸引了許多記者、作家、藝術家,創作了大量此題材作品,教育和影響了一代代人。今天,紅網·時刻專題《八千湘女湘疆情》濃縮歷史的精華,並深刻揭示其新涵義,為新時代率先提供了一頓高品位的精神大餐。

文/呂高安

相關焦點

  • 從「八千湘女」到新時代援疆,新疆生產建設兵團裡有湖南力量
    「湖南與新疆生產建設兵團有著深厚的歷史淵源和特殊的感情,以王震將軍、『八千湘女』等為代表的三湘兒女,為兵團的成立、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特別是2014年開始,湖南省新增對口支援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第十二師221團。」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政協副主席,新疆生產建設兵團黨委副書記、副政委孔星隆說道。
  • 「八千湘女上天山」的歷史真相,這篇文章一次說清
    幾乎每一年,「八千湘女上天山」的故事都會被拿出來做一番解讀。這一次,顯然黃青蕉的版本成功引發了輿論「恐慌」。很快,大家發現,一邊輿論是各種謾罵寒心;另一邊,親歷者先後出面,闢謠者奔前跑後。既然如此,我們乾脆把歷史翻出來,不逃避、不粉飾,和所有謠言做一個徹底的了斷。
  • 寧鄉舉辦第七屆八千湘女桃花溫泉節 泡溫泉嘗美食
    紅網時刻3月31日訊(通訊員 張芹 鄒喜方 記者 劉怡斌)八千湘女遊灰湯,溫泉桃花金太陽。3月31日,2018年第七屆八千湘女桃花溫泉節在寧鄉灰湯金太陽五星溫泉農莊拉開帷幕。作為寧鄉市春季賞花季的一個重要活動,本屆溫泉節開展了百名旗袍美女同遊風車花海、早春美食檔口、約惠桃花季、花海溫泉等一系列精彩活動。
  • 鐵馬冰河入夢來——記「八千湘女上天山」中的湘女胡愛群
    文/圖 陳晨不是每朵花,都能盛開在雪域高原,但雪蓮做到了;不是每棵樹,都能植根大漠戈壁,但胡楊做到了;不是每個人,都能紮根邊防,但八千湘女做到了。「八千湘女上天山」之一、83歲老人胡愛群,用自己傳奇般的援疆經歷,給大家上了一堂生動的黨課。從指揮長到援疆醫生援疆教師,從年青的援疆幹部到機關後勤人員,大家發自內心地感嘆:「這就是援疆精神,這就是我們的初心和擔當!」▲圖一:5月31日,胡愛群老人堅持站著給湖南省第九批援疆工作隊全體隊員作報告。
  • 「新疆好網民 傳遞正能量」鐵馬冰河入夢來——記「八千湘女上天山...
    不是每朵花,都能盛開在雪域高原,但雪蓮做到了;不是每棵樹,都能植根大漠戈壁,但胡楊做到了;不是每個人,都能紮根邊防奉獻終生,但八千湘女做到了。5月31日,湖南省第九批援疆工作隊每名隊員臉上,個個都湧出了熱淚。「八千湘女上天山」之一、83歲老人胡愛群,用自己傳奇般的援疆經歷,給大家上了一堂生動的黨課。
  • 為解決20萬光棍問題,8千湘女被騙入新疆?一文了解事情始末!
    04:八千湘女進疆,到底是不是騙?1950年秋天,王震派遣二軍六師政委熊晃到湖南徵召女兵。走之前,王震將軍是這樣要求的:在湖南招收大量女兵,十七八歲以上的未婚女青年,有一定文化的女學生,不論家庭出身好壞,一律歡迎動員他們到新疆來紡織、紡布、生兒育女……(王震將軍已經明確表示了)黃克誠看完後說道:「這個王鬍子又在亂彈琴,要人家黃花大閨女去新疆生兒育女,哪個還敢去?」
  • 快來看2019別樣女網紅:紅了自己,火了「三農」
    「十大農產品網絡銷售達人」和金稻穗獎的評選結果,反映了這樣的事實:不管是在數量上還是在影響力上,「三農」女網紅都不輸男性網紅,其影響力甚至超過男性網紅。目前,全國「三農」自媒體創作者隊伍越來越龐大,但有較大影響力的網紅仍然不多。
  • 穆劍加入人人湘後首次敞開心扉:我為什麼選擇人人湘?
    穆劍轉眼間,來到人人湘已經兩個月了。一直有人問我:為什麼選擇人人湘?我想用兩個詞來概括:機緣巧合,水到渠成。了解人人湘是挺早的事情了,當時我還在上一家公司。特別是在《時尚先生》年度人物裡的一篇文章裡看到劉正在公司遇到困難準備關閉、劉正從夫人處拿了四十萬發工資,讓公司度過最艱難的時候的報導時,我心中暗豎大拇指:這樣的老闆值得員工追隨!
  • 《血疑》日本女演員八千草薰去世
    時光網訊 日本著名女演員八千草薰於當地時間10月24日逝世,享年88歲。應家屬要求,當地媒體今日對外發布訃告。  八千草薰在2017年查處身患胰腺癌,在2018年1月接受了手術。康復後重返舞臺錄製了舞臺劇《黃昏》。
  • 「她力量」建設家鄉 廣東省湖南商會女企業家委員會回湘考察
    中國經濟周刊-經濟網訊 (鄒錫蘭)10月14日至16日,湖南省人民政府駐廣州、深圳、海南辦事處聯合黨組書記、廣州辦事處主任熊方平陪同廣東省湖南商會女企業家委員會企業家開展首期回湘考察活動,積極響應省委、省政府「迎老鄉 回故鄉 建家鄉」的號召。
  • 花兒永遠這樣紅——雷振邦與歌曲《花兒為什麼這樣紅》
    【偉大的祖國,難忘的歌聲④】      作者:徐天祥(中國音樂學院副研究員)  「花兒為什麼這樣紅?為什麼這樣紅?哎,紅得好像,紅得好像燃燒的火,它象徵著純潔的友誼和愛情……」  六十多年前,伴隨著反特電影《冰山上的來客》的播映,一曲《花兒為什麼這樣紅》傳遍大江南北。
  • 瀏陽的「三抹紅」之瀏陽蒸菜
    瀏陽蒸菜裡的「紅」主要體現在鮮紅辣椒、剁椒、幹辣椒粉上面,更體現在王震將軍在邊疆用蒸菜招待了八千湘女。 6 瀏陽蒸菜的那一抹「紅」是辣椒賦予了顏色、瀏陽人給予了精力,吃貨們贈予了好評。
  • 一天營業收入七八千元 紹興臭豆腐為什麼這麼「香」?
    美國人的頒獎辭是這樣寫的,「惡臭但純粹,讓人躁動不安同時又無比可口」。這個令人回味無窮的評價似乎一下子把紹興臭豆腐推上了世界級美食的高度。  然而,紹興臭豆腐在各大旅遊街的走紅僅僅是因為它的口味和名氣嗎?
  • 日本殿堂級演員八千草薰去世,年輕時照片驚為天人
    近日,據日媒報導,日本殿堂級演員八千草薰去世,享年88歲。而此前已經曝出八千草薰罹患胰臟癌,之後病情不斷加重,一直處於與病魔抗爭的狀態。從媒體給出的照片來看,年輕時的八千草薫眉目清麗,氣質優雅,許多網友都表示「驚為天人」。
  • 紅石榴湘疆優品項目正式「發車」 科技賦能確保「原汁原味」
    6月19日,紅石榴湘疆優品項目正式啟動。活動現場,在領導和嘉賓的見證下,「紅石榴·湘疆優品」項目正式籤約。步步高超市、綠葉水果、京東芬香、鮮際供應鏈、鮮贏農配、樂優鮮果、華潤萬家超市等成為湘疆優品戰略合作經銷商。
  • 老人13歲被特招入伍,曾是「八千湘女」之一,80歲和丈夫導演話劇
    這段歷史,後人稱之為「八千湘女上天山」,鄔瑾榮就是「八千湘女」之一。時年鄔瑾榮13歲,因繼母待她不好,年幼的鄔瑾榮,帶著一份對遠方的憧憬,毅然踏上了當兵之路。在長沙新疆軍區招聘團女兵接待站,長著一張娃娃臉的鄔瑾榮,身高、體重、年齡都不達標,被一口拒招。幸好接待站的軍人見她遠道而來,不忍心趕她走,把她「存放」到了接待站的一群候補女兵中。
  • 為什麼邵陽的車牌代碼是「湘E」?原來與這些有關係!
    我們國家車牌的第一位是漢字,為所在省(自治區或直轄市)的簡稱,比如湖南的車牌第一個字就是「湘」,北京就是「京」......車牌第二位就是英文字母了,通常代表車輛戶口的地級行政區,一般A為省會(首府)的車牌代碼,比如長沙是湘A,廣州是粵A.....
  • 湖南省簡稱為「湘」,湘的本義是什麼?
    我們都知道湖南的簡稱是「湘」,湖南人傑地靈,無論是美味的湘菜還是一代賢臣曾國藩創立的湘軍,都聞名遐邇。但湘的本義並不是湖南,而是湘水、湘江。湘水在我國具有悠久的歷史和豐富的文化底蘊。湘水的文化內涵廣為人知,很大程度上得益於屈原的文學創作。
  • 湖南省簡稱「湘」,你知道「湘」的來歷嗎?
    秦朝時期的長沙郡湖南為什麼簡稱「湘」,其意義何在?一般都認為,「湘」是由「三湘」而來,但實際上並非如此。據宋代柳開《湘漓二水說》:「二水本一水也,……蓋者人以二水相離故名之曰相、曰離,後人又加水雲。」這就是說,湘水和灕水因同一發源的水,南北分流,就被命名相、離,後在相、離兩字旁加上水,就成為今天的湘、漓。湘江流域是湖南省影響最廣泛、人煙最稠密、開發最早的地區,因而湘成為湖南省的代稱,湖南省由此也簡稱「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