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過八旬的鄔瑾榮老人,有很多令人羨慕的頭銜,高級設計師、教授、演員……,大家都親切的稱她鄔媽媽。雖然已是耄耋之年,但她的言談舉止無不透出優雅從容、溫文爾雅,整個人散發著一種安靜的美,那種美不張揚、不顯露,自然而然,而又張弛有度。
1937年,鄔瑾榮老人出生於湖南農村,她的人生動蕩,母親、哥哥和妹妹先後在戰火中去世,後跟著繼母生活。
1950年,新疆和平解放後,官兵遵照中央指示,墾荒屯田、紮根邊疆。為保證生產部隊安心屯墾,時任新疆軍區司令員的王震決定招收女兵入疆,以解決官兵的婚姻問題,招兵計劃在王震的家鄉湖南得到熱烈響應,至1952年共有8000餘名湘籍女兵來到新疆。這段歷史,後人稱之為「八千湘女上天山」,鄔瑾榮就是「八千湘女」之一。
時年鄔瑾榮13歲,因繼母待她不好,年幼的鄔瑾榮,帶著一份對遠方的憧憬,毅然踏上了當兵之路。在長沙新疆軍區招聘團女兵接待站,長著一張娃娃臉的鄔瑾榮,身高、體重、年齡都不達標,被一口拒招。
幸好接待站的軍人見她遠道而來,不忍心趕她走,把她「存放」到了接待站的一群候補女兵中。看到還有一線希望,鄔瑾榮在候補的幾個月裡,每天早早起床,埋頭幹活……勤懇的鄔瑾榮得到了大家的認可。
第二次考試,在她差點又因年齡問題被刷掉時,接待站的軍人們紛紛站起來挺她:「她可能幹了,歌唱得好,舞也跳得好……」眾人力挺之下,鄔瑾榮被特批入伍當文藝兵。
在新疆,鄔瑾榮被組織安排到小鎮石河子工作,邊疆一眼望去都是沙漠,晝夜溫差達50度。文工團裡年紀最小的鄔瑾榮,絲毫沒有被惡劣的條件打敗:在帳篷裡、馬背上,她翻著字典閱讀蘇聯名著;團裡的訓練,她總是最先到、最後走……
鄔瑾榮成為了一名文藝兵,1951年隨部隊進駐新疆「新城」石河子,進入文藝工作團從事文藝演出,這一幹就是三十年。
1958年,鄔瑾榮到上海戲劇學院參加考試,認識了上戲畢業、留校任教的周冰,兩人一見傾心。鄔瑾榮看上了周冰的才華,周冰則被這個來自邊疆的勤奮姑娘深深吸引。遺憾的是,鄔瑾榮因為家庭原因落榜,但在返疆後,隔著4000多公裡的距離,兩人書信不斷。
在隨後的兩年時間裡,她每個月都會收到他從遙遠的上海寄來的信,她也封封必回。艱苦的歲月裡,兩人跨越中國東西的異地戀並不被眾人看好,鄔瑾榮的領導就曾多次勸她:「這麼遠不靠譜,周圍的小夥子隨便你挑呀!」
1960年,鄔瑾榮的執著終於有了回報,周冰放棄上海的優越條件和大學老師的優厚待遇,毅然來到新疆,兩人攜手走進婚姻的殿堂。1930年出生於上海周冰教授,是新中國成立後上海戲劇學院培養起來的第一批話劇導演,曾受教於蘇聯著名戲劇專家,是斯坦尼斯拉夫斯基表演體系的傳人。婚後二人相濡以沫,一直活躍在文化戰線上。
1980年,周冰、鄔瑾榮夫婦作為作為「引進人才」,從新疆來到湖北襄陽。周冰在襄陽市排演的《美女蛇》《報春花》等多部話劇,影響了襄陽一代人。
鄔瑾榮老人73歲那年,動筆將過往經歷記錄成書。直到2013年,完成了20多萬字的自傳體散文《八千分之一》,講述了70多年跌宕起伏的人生以及其間的愛、恨、離、愁和多姿多彩的生活。
周冰和鄔瑾榮兩位老人離退休後,積極從事公益教學,培養了上千名藝術生,他的很多學生現如今是中國戲劇學院、上海戲劇學院等專業院校的骨幹教師。
2017年,80歲的鄔瑾榮和87歲的丈夫周冰,帶著一群「60後」「80後」熱愛話劇的業餘演員,老中青「三代人」用AA制的方式自辦服裝、自製道具歷時三個多月,排演出了襄陽版話劇《雷雨》,並進行了多場演出,獲得巨大成功,也掀起了本地的話劇熱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