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注意!長期腹痛、腹瀉,你可能得了炎症性腸病!

2020-12-19 中國青年報

中青在線訊(實習生 張膠 中國青年報·中青在線記者 何欣)「炎症性腸病的高發人群是年輕人,但最小的也有出生20天的嬰兒。嬰兒的父母並不知道自身攜帶隱性遺傳基因,導致4個孩子經歷了拉肚子、發燒、脫水、便血、休克直到死亡。」北京大學第一醫院的王化虹教授緩緩地說,「幸好,在第5個寶寶出生後,醫生診斷出患有炎症性腸病,及時治療後患者病情穩定,現在已經4歲了。」

為了迎接5月19日「世界炎症性腸病日」,5月17日下午,北京醫學獎勵基金會舉辦的「愛·常在」關注炎症性腸病全國高校傳播大賽正式啟動。活動旨在喚起高校學生對於飽受炎症性腸病困擾的青年群體的關注,並鼓勵學生創意設計並開發傳播作品,提升公眾對於炎症性腸病的認知,給予患者群體更多關愛與支持。

炎症性腸病是一種慢性、反覆發作、非特異性腸道炎症性疾病,通常由腸道免疫系統異常引起。炎症性腸病(IBD)包括潰瘍性結腸炎(UC)、克羅恩病(CD)和未定型的結腸炎。

潰瘍性結腸炎影響常限於結腸(大腸)病變腸段之間沒有正常的腸組織。通過外科手術部分或全結腸切除可以去除病變部位。患病人群主要集中在30歲-50歲人群。

克羅恩病可能影響到消化道從口腔到肛門的各個部位,病變可累及腸道全層,而且病變腸道和正常健康腸道可交替存在。目前,疾病無法治癒,但可通過治療進行緩解。克羅恩病多發生於15-35歲的青壯年人。

未定型的結腸炎指炎症性腸病中尚未完全弄清楚的方面。潰瘍性結腸炎和克羅恩病的患病率很低,尤其是克羅恩病,屬於罕見病——目前推測我國克羅恩病的患病率為2.29/10萬人,罕見病發展中心(CORD)已將克羅恩病收錄在《中國罕見病參考名錄》中。

腹瀉、腹痛、便血是最主要的診斷標準,如有這些症狀出現,特別是年輕患者,要進一步檢查和分析是否有其他病症。如有腸外表現或(及)肛周病變則高度疑為此病。一旦出現情況,要及時就診。

炎症性腸病的病因尚不完全明確,目前醫學界普遍認為是先天遺傳和後天環境觸發多種因素相互作用所致。據調查,5.2%-22.5%罹患克羅恩病或潰瘍性結腸炎的患者,一級親屬(如父母/子女、兄弟姐妹)也患有炎症性腸病。如果一個人的親屬患有炎症性腸病,他/她罹患克羅恩病或潰瘍性結腸炎的機率是其他人的10倍;如果是兄弟姐妹患有該病,那他/她患病的機率將是他人的30倍。

後天環境也可觸發。後天因素包括很多方面,如飲食、感染、吸菸、衛生、藥物、鍛鍊、南北地域等因素。雖然基因遺傳因素很重要,但基因會不會爆發出來,與周圍的環境密切相關。

炎症性腸病一般起病緩慢,少數急驟,容易反覆發作,發作誘因包括:一、用藥不當;二、飲食失調;三、睡眠不足、過度疲勞;四、精神刺激。

20歲左右的年輕人一直是炎症性腸病的高發群體。當代快節奏的環境下,中學生、大學生面對考試、面試、就業的重重壓力,可能精神負擔較重,勞累過度,情緒容易波動。再加上一些年輕人飲食不規律,習慣吃快餐、外賣,身體不適可能也不在意,種種刺激導致年輕群體發病率較高。

近些年,發現炎症性腸病在60歲左右的老年人也多發。第一,老年人對疾病認知不足,認為只是腹瀉。第二,老年人免疫系統容易發生問題,免疫失衡導致腸病出現;第三,老年人容易出現腸道的缺血,血管栓塞的背景可能有炎症性腸病。

我們該如何防治此類病症呢?一、如果查出帶有炎症性腸病的隱形遺傳基因,儘早治療,及時控制。雖然炎症性腸病破壞性較大,但可通過早期積極治療改變疾病病程,改善患者的生活質量。二、除了乳糖不耐受者限制乳製品和嚴重腹瀉者限制咖啡因外,多數醫生建議要葷素搭配,注意膳食和營養均衡。但是,飲食過程中,要注意因為攝入膳食纖維、食物纖維因粗大而導致的腸道堵塞。三、抽菸、喝酒是引誘並加重克羅恩病的危險因素,生活中要及早防治。四、精神壓力能夠影響克羅恩病或其他任何慢性病的症狀。日常生活中,要保證充足的睡眠,適當進行減壓運動或者按摩放鬆,緩解精神焦慮,保持平靜積極的心態,切忌心情大起大落。

目前我國非常重視炎症性腸病,但對炎症性腸病的知識普及、宣傳教育還亟需大力發展,讓我們從自身做起,關注炎症性腸病,拒絕「腹痛是小事」,早發現、早診斷、早診治,遠離病症。

相關焦點

  • 長期腹痛、腹瀉,你可能得了炎症性腸病
    誠然,腹痛的發生並沒有什麼規律,大部分情況下通過轉移注意或者適當休息按摩以後就自行緩解,這個時候不必過於擔憂。但是「肚子痛」是大部分消化道疾病的「警示」。當出現腹痛持續時間長,緩解困難,甚至伴有反覆發作的腹瀉時,我們就要警惕一種嚴重的慢性消化道疾病——炎症性腸病了。
  • 反覆腹瀉 警惕「炎症性腸病」
    配圖/青術5月19日是「世界炎症性腸病日」,北京醫學獎勵基金會啟動了「愛·常在」關注炎症性腸病全國高校傳播大賽,提升公眾對於炎症性腸病的認知,助力患者「不缺席人生『美』一刻」。提起「炎症性腸病」,可能很多人會感到陌生,它曾被認為是「西方人的疾病」,包括克羅恩病和潰瘍性結腸炎。
  • 長期腹瀉,可能是得了什麼病?
    一般持續兩個月以上的腹瀉,就屬於慢性腹瀉了,如果患者長期慢性腹瀉,同時有口腔潰瘍,醫生會懷疑是炎症性腸病。炎症性腸病最主要的症狀就是大便習慣的改變和腹部的症狀,比如長期腹瀉、腹痛,嚴重的還會出現全身的不適,比如貧血、低蛋白血症、乏力等。
  • 夏季鬧腹瀉?專家:需警惕炎症性腸病
    夏季天氣炎熱,細菌容易滋生,是胃腸道疾病高發的季節,尤其是腹瀉非常多見。但有一種腹瀉可能與季節比沒有太大的關係,它就是「炎症性腸病」。反覆的腹痛、腹瀉、嚴重時出現便血是兩者的共同的臨床表現。值得一提的是,被炎症性腸病「盯上」後的麻煩不止是「鬧肚子」。以克羅恩病為例,不少都發生於十幾歲的青少年,由於該病累及全消化道,嚴重影響患者營養吸收,對於青少年來說容易導致營養不良,阻礙生長發育。而潰瘍性結腸炎發病8-10年就有癌變風險,15-20年可並發腸癌。
  • 連續4~6周腹瀉 小心患炎症性腸病
    廣西醫科大學第一附屬醫院消化內科呂小平教授指出,我國炎症性腸病的患病率在增加,且大部分為青年患者,其典型症狀是反覆腹瀉、血便,久拖不治,炎症性腸病不僅會影響生活質量,還會增加癌變的概率。因此,對待炎症性腸病,早診斷早治療尤為重要。
  • 發熱、腹瀉?別著急,你可能患了炎症性腸病 與新冠肺炎這樣區分
    疫情期間,有些人出現了發熱、腹瀉的症狀,很擔心感染上了新型冠狀病毒肺炎。事實上,炎症性腸病(IBD)也會出現發熱和腹瀉的情況。炎症性腸病是一類慢性特發性腸道疾病,患者存在不同程度的免疫紊亂,正在應用免疫抑制藥物的患者處於免疫力低下狀態,對病毒感染的易感性增加,對目前流行的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可能是易感人群。而高齡以及活動期炎症性腸病患者常常合併營養不良也是易感的高危因素。
  • 炎症性腸病分類有哪幾種?
    炎症性腸病(IBD)是原因不明的一組非特異性慢性胃腸道炎症性疾病,其病因尚未完全明確,目前認為可能與基因、免疫系統及環境因素的相互作用有關係。炎症性腸病分為潰瘍性結腸炎、克羅恩病和未定型結腸炎。
  • 連續腹瀉當心是炎性腸病,治療須結合營養和心理調整
    30歲正當壯年的他,每天5次左右的排便,身體也逐漸消瘦下來,更加害怕得了什麼不好的毛病。經過腸鏡檢查,綜合相關檢查結果診斷為潰瘍性結腸炎,也就是一種炎性腸病。近年來,隨著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飲食習慣的改變,消化系統的疾病發病率越來越高。消化系統的問題有多種,從胃腸道的感染而引起的短期痛苦到類似於炎症性腸病(IBD)而引起的長期病痛。
  • 腹痛、腹瀉、一天七八次廁所,這種腸病很難纏!終於有了新療法
    經常腹痛、反覆腹瀉、粘液血便,嚴重時一天要上七八次廁所,只能吃流食,偶爾吃錯東西還可能導致腸穿孔、滲漏……這樣「磨人」的生活狀態,是很多炎症性腸病患者的日常。根據2014年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數據統計,中國2005-2014年間炎症性腸病總病例約為35萬。
  • 炎症性腸病患者不同疾病段的飲食建議
    炎症性腸病發作期往往伴隨腹痛、腹瀉等不適症狀。在發作期患者需要調整飲食,如改為半流質飲食或流質飲食等,以減輕腸道負擔。②如果患者有腸道狹窄(多見於克羅恩病患者)建議參考腸道狹窄患者飲食。③如果患者曾做過小腸切除手術(迴腸為主)或迴腸炎症非常嚴重,可能會導致患者在脂肪的消化吸收方面出現問題,建議進行低脂飲食。
  • 專家:炎症性腸炎發病率快速增長 不明腹痛腹瀉應儘早就醫
    為規範炎症性腸炎內鏡診療與營養診療,全國百餘位專家共同制定《中國炎症性腸病營養診療共識》和《中國炎症性腸病消化內鏡共識》,並在此次大會中首次發布,為內地炎症性腸病消化內鏡診療和營養診療提供原則性和方向性的指導。
  • 炎症性腸病患者可以吃水果嗎?
    科學的飲食指導和飲食管理是炎症性腸病管理的關鍵環節之一,絕大多數患者會通過改變飲食來應對症狀。本篇文章講述的是炎症性腸病患者是否可以吃水果,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炎症性腸病患者可以吃水果嗎?
  • 專家談炎症性腸病:高發於青少年 良好依從性是有效治療的保證
    中新網北京5月19日電 (記者 李亞南)5月19日是「世界炎症性腸病日」。專家指出,炎症性腸病(IBD)高發於青少年,隨著這些年中國社會經濟發展和飲食環境的改變,患病人數逐年上升。除了獲得專業知識和指導以外,患者具備良好的依從性是獲得有效治療的保證。
  • 15歲小夥患罕見腸道病 長期腹痛拉肚子別大意
    腹瀉是一種夏天高發疾病,大多數人都認為受了涼,吃壞了東西,會引起腹瀉、腹痛。市區一名15歲的初中生小鋒(化名)長期腹痛、腹瀉,直至近期症狀嚴重前往醫院就診,竟被發現患了一種較為罕見的腸道疾病克羅恩病。
  • 炎症性腸病是怎麼回事?提醒:這幾個治療方法,可調節腸道菌群
    這樣飲食雖然簡單方便了許多,但是也容易引發胃腸問題,導致人體腸道菌群失調,出現腹痛、腹瀉、噁心、食慾減退等身體不適。其中成年人很容易出現的一類腸道疾病就是炎症性腸病,與飲食、遺傳和繼發感染等因素有關,包括潰瘍性結腸炎和克羅恩病。
  • 吳開春教授:細化炎症性腸病患者飲食指導,提高患者生活質量
    炎症性腸病(IBD)是一種主要累及消化系統的慢性炎症性腸道疾病,其中包括克羅恩病(CD)和潰瘍性結腸炎(UC)。目前IBD已成為全球性疾病,我國現有的流行病學資料統計數據顯示,IBD患病率、發病率均呈上升趨勢,IBD在我國已經不屬於罕見病了,而且有可能成為本世紀的一個大病,許多省份均將IBD納入門診慢性疾病管理。
  • 新型冠狀病毒來襲,炎症性腸病患者如何管理?
    炎症性腸病(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 IBD)是一類慢性特發性腸道疾病,包括克羅恩病(Crohn』 Disease, CD) 和潰瘍性結腸炎(Ulcerative Colitis, UC)。
  • 普通腸炎和炎症性腸病分不清楚?8招教你快速識別,別耽擱治療了
    炎症性腸病包括各種的腸道炎症疾病,可累及身體多個器官如眼睛、口腔和心臟等。但炎症性腸病往往和普通腸炎混淆在一起,難以判斷,從而錯失最佳的治療時間,該如何識別這兩種不同的疾病呢。如何識別炎症性腸病和普通腸炎?
  • 這種病不是癌症,卻比癌症更磨人!出現腹痛、腹瀉症狀別忽視
    1比癌症更磨人的「綠色癌症」炎症性腸病其實,這可能是炎症性腸病(IBD),它與普通腸炎不同雖然男女發病比例無明顯差異,但發病年齡越低,疾病可能越不容易控制。此外,炎症性腸病有遺傳傾向:如果父母均有炎症性腸病,子女的患病概率為35%。
  • 長期不明原因便秘?你可能得了這種病
    你真的是便秘了嗎?被便秘症狀困擾了31年,在今年7月份,張女士才知道自己患的是腸易激症候群(IBS)。「媽媽說我在嬰兒期就比別的小朋友拉粑粑費勁,可能是遺傳吧,我爸爸也這樣。」張女士說,「從小到大吃了很多亂七八糟的藥,有時候症狀有所改善,但一直沒能治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