炎症性腸病是怎麼回事?提醒:這幾個治療方法,可調節腸道菌群

2020-12-20 醫說健康

現代人生活節奏快,工作壓力大,所以很多上班族都選擇吃快餐、外賣。這樣飲食雖然簡單方便了許多,但是也容易引發胃腸問題,導致人體腸道菌群失調,出現腹痛、腹瀉、噁心、食慾減退等身體不適。其中成年人很容易出現的一類腸道疾病就是炎症性腸病,與飲食、遺傳和繼發感染等因素有關,包括潰瘍性結腸炎克羅恩病

患有炎症性腸病的人約半數會存在貧血和營養不良的問題,病人表現為慢性腹瀉、下腹痙攣性絞痛腹部腫塊,部分患者可有發熱、便血、消瘦、營養不良。由於該組疾病與人們精神壓力、日常飲食有密切關聯,發病率較高,所以需要加強對炎症性腸病的醫學認識,保護胃腸健康。

第一、炎症性腸病的發病機制

先天和後天環境因素都有可能引發炎症性腸病,包括遺傳、病菌感染、吸菸、精神刺激、用藥不當和飲食失調等多個方面。其中後天因素中的感染是最常見的致病原因。當病毒、細菌、衣原體等病原體感染後引起腸道黏膜的炎症反應,同時感染引發血管和腸黏膜損傷,導致黏膜屏障受到破壞,腸道內菌群紊亂,免疫調節失衡,腸道免疫系統的過度反應進一步造成組織損傷,從而出現腹瀉、腹痛、粘液膿血便等臨床表現。

第二、如何預防和治療炎症性腸病

無論是環境因素還是繼發感染,腸道內環境改變引起的菌群失調是炎症性腸病的主要發病機制。所以在防治方面要調節腸道菌群、恢復胃腸的正常規律蠕動,同時糾正營養不良,預防復發。

1、藥物治療

目前臨床治療炎症性腸病的常用三類藥物為氨基水楊酸類、糖皮質激素和免疫抑制劑。其中水楊酸類藥物(比如美沙拉嗪)適用於輕度和中度患者、類固醇激素藥物(比如強的松龍)適用於中度和重度的活動期患者、免疫抑制劑(比如硫唑嘌呤片)適用於激素治療無效的活動期患者。這些藥物都能夠有效地抑制腸道過度的免疫反應,發揮抗炎效果,能較好得緩解症狀。

2、飲食調整

由於炎症性腸病患者的腸道吸收障礙,慢性腹瀉非常容易出現貧血和營養不良的情況,所以飲食調整是防治該病的重要一步。建議患者飲食上要保證營養的全面充足,肉、蛋、奶、蔬菜水果以及碳水化合物的攝入都應合理均衡,適當補充葉酸和鐵劑能有效預防和緩解貧血、營養缺乏症的出現,並可以降低糖皮質激素的用藥量、利於腸道恢復。

3、益生菌調整腸道菌群

臨床普遍使用短期抗生素來緩解腸道炎症,但這種方法並不能讓腸道菌群恢復平衡。所以選擇一些含有雙歧桿菌、嗜酸乳桿菌的腸道益生菌能夠改善胃腸道環境,阻止致病菌的過度繁殖,保護腸黏膜屏障,調整腸道的酸鹼度,從而起到改善腹瀉、腹痛,恢復腸道菌群平衡的效果。

此外,預防和治療炎症性腸病也不能忽略精神心理幹預。因為過度焦慮、緊張的精神壓力能夠導致腸道運動功能失調,誘發或加重腸道症狀,所以需要積極進行心理幹預,調整好心態,做些瑜伽、遊泳、慢跑等鍛鍊來舒緩身心。

相關焦點

  • 修復GPCR,治療炎症性腸病的新策略?
    編者按:炎症性腸病(IBD)發病率自 1990 年以來,在亞洲、非洲、南美和中東的新興工業化國家持續升高。然而,目前針對炎症性腸病仍缺乏有效的治療手段。目前的一些免疫抑制劑療法可能存在治療失敗的情況,引起的免疫抑制可能造成不良反應。
  • 反覆腹瀉 警惕「炎症性腸病」
    「由於對炎症性腸病的認識不夠,近半數的患者都會像小吳一樣不能早期被確診,導致耽誤治療、病情惡化。」北京大學第一醫院消化內科主任醫師王化虹指出,炎症性腸病指克羅恩病和潰瘍性結腸炎兩種疾病,其中克羅恩病是一種突發性腸道炎症性疾病,而潰瘍性結腸炎是結腸黏膜層和黏膜下層連續性炎症。
  • 肥胖與腸道菌群紊亂有關,他汀類藥物是潛在微生物調節治療劑
    雖然肥胖個體的腸道菌群此前已被證明與苗條的人不同,但Raes實驗室在定量微生物組分析方面的獨特經驗,讓研究人員對與肥胖相關的微生物群改變有了全新的認識。Jeroen Raes教授說:「最近,我們的實驗室發現,在患有腸道炎症(炎症性腸病)、多發性硬化症和抑鬱症的患者中,腸道微生物群結構(腸型)有所增加。
  • 腸道菌群紊亂與腸易激症候群密切相關,新冠流行期需加強菌群調節
    2.3 激活相應的免疫炎症反應 腸黏膜通透性增高,導致致病菌及其抗原易於通過腸黏膜發生免疫反應,多種炎症細胞及免疫細胞被活化,如循環的腸歸巢T細胞增加,活化B細胞的比例增加等,並且釋放大量炎性因子,使腸黏膜持續處於炎症狀態[6]。
  • 長期腹痛、腹瀉,你可能得了炎症性腸病
    那炎症性腸病究竟是個什麼病,有些什麼症狀和嚴重的後果呢?炎症性腸病(IBD)是一種慢性、反覆發作、非特異性腸道炎症性疾病,通常由腸道免疫系統異常引起。包括三種不同的類型,分別是潰瘍性結腸炎(UC)、克羅恩病(CD)和未定型的結腸炎。根據世界範圍內的流行病學調查結果,近幾十年來,炎症性腸病已經成為一種全球性的疾病。
  • 專家:需警惕炎症性腸病
    但有一種腹瀉可能與季節比沒有太大的關係,它就是「炎症性腸病」。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瑞金醫院消化內科主任鍾捷提醒大家,「炎症性腸病的病因尚不明確,估計主要與遺傳易感性和腸道免疫功能紊亂有關,在夏季由於飲食習慣會加重症狀。」
  • 陳可冀院士:中藥調節腸道菌群,可防治冠心病!
    陳可冀院士:中藥調節腸道菌群,可防治冠心病!傳統中醫學理論將冠心病歸為「胸痺」「心痛」範疇,認為胸痺的發生是虛實夾雜的結果,治療上以溫陽散結為主,以瓜蔞薤白劑為代表方藥。中國中醫科學院西苑醫院王安璐、徐浩、陳可冀的一項研究發現,中藥調節腸道菌群可防治冠心病。腸道菌群或可影響相關代謝性疾病腸道菌群指存在於人腸道中超過10萬個微生物的總稱。
  • 連續4~6周腹瀉 小心患炎症性腸病
    呂小平教授介紹,炎症性腸病是一種病因尚不十分清楚的慢性反覆發作性非特異性腸道炎症性疾病,儘管鮮為人知,但已成為近年來在我國發病率日益增高的疾病,包括潰瘍性結腸炎和克羅恩病。近10年來我國炎症性腸病患者呈明顯上升趨勢,患病人數與10年前相比,增長超過24倍,其中,克羅恩病患者數量增長超過15倍,而且還越來越年輕化。  「15~30歲是炎症性腸病發病高峰期。」
  • 腸道菌群失調與腸易激症候群
    IBS的發病機制複雜,可能涉及胃腸道運動異常、內臟高敏感、免疫異常、腸道微生態失衡、感染、腦-腸軸失調、腸黏膜屏障功能紊亂等多種因素。近年來,許多研究表明腸道菌群失調在IBS的發病中起了不容小覷的作用,因此,恢復正常腸道菌群對於治療IBS可能是一個有效的治療途徑。且研究表明使用微生態製劑調節腸道菌群紊亂治療IBS取得了有益的作用。
  • 長期腹痛、腹瀉,你可能得了炎症性腸病!
    北京大學第一醫院的王化虹教授緩緩地說,「幸好,在第5個寶寶出生後,醫生診斷出患有炎症性腸病,及時治療後患者病情穩定,現在已經4歲了。」為了迎接5月19日「世界炎症性腸病日」,5月17日下午,北京醫學獎勵基金會舉辦的「愛·常在」關注炎症性腸病全國高校傳播大賽正式啟動。
  • ——炎症性腸病患者的飲食...
    目前研究發現,炎症性腸病的發病機制中,腸道上皮屏障的破壞、腸道免疫功能紊亂和微生物組成的改變等均是導致疾病發生的關鍵因素,而食物成分與這些因素又有著千絲萬縷的關係。簡單的說:吃什麼直接會對我們的腸道產生影響,從而加重或緩解炎症的發生發展,由此可知,「吃」對於炎症性腸病患者來說是一件尤為講究的事情。
  • 炎症性腸病患者可以吃水果嗎?
    與藥物治療相比,飲食是患者可以自我調整的一個內容。科學的飲食指導和飲食管理是炎症性腸病管理的關鍵環節之一,絕大多數患者會通過改變飲食來應對症狀。本篇文章講述的是炎症性腸病患者是否可以吃水果,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炎症性腸病患者可以吃水果嗎?
  • 吳開春教授:細化炎症性腸病患者飲食指導,提高患者生活質量
    炎症性腸病(IBD)是一種主要累及消化系統的慢性炎症性腸道疾病,其中包括克羅恩病(CD)和潰瘍性結腸炎(UC)。目前IBD已成為全球性疾病,我國現有的流行病學資料統計數據顯示,IBD患病率、發病率均呈上升趨勢,IBD在我國已經不屬於罕見病了,而且有可能成為本世紀的一個大病,許多省份均將IBD納入門診慢性疾病管理。
  • 連續腹瀉當心是炎性腸病,治療須結合營養和心理調整
    經過腸鏡檢查,綜合相關檢查結果診斷為潰瘍性結腸炎,也就是一種炎性腸病。近年來,隨著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飲食習慣的改變,消化系統的疾病發病率越來越高。消化系統的問題有多種,從胃腸道的感染而引起的短期痛苦到類似於炎症性腸病(IBD)而引起的長期病痛。炎症性腸病可以發生在任何年齡,但多青睞中青年,男女都會發病,且近些年有增多的趨勢。
  • 腸道菌群與常見肝臟病
    改善腸道菌群有益於肝臟病的治療,這體現在應用腸道微生態製劑能夠改善肝臟病的病理進程方面,益生菌可通過對腸道菌群、腸道屏障功能及腸道免疫的修復來改善肝臟病時腸道的病理狀態,繼而改善肝臟病變,目前已廣泛應用於慢性肝臟病的治療[2]。
  • 普通腸炎和炎症性腸病分不清楚?8招教你快速識別,別耽擱治療了
    炎症性腸病包括各種的腸道炎症疾病,可累及身體多個器官如眼睛、口腔和心臟等。但炎症性腸病往往和普通腸炎混淆在一起,難以判斷,從而錯失最佳的治療時間,該如何識別這兩種不同的疾病呢。如何識別炎症性腸病和普通腸炎?
  • 犬發炎性腸病
    發炎性腸病(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s, IBD)為一組特定慢性腸道疾病的統稱,其特徵為持續性或經常性胃腸道症狀、炎症細胞浸潤及對飲食、抗生素或免疫抑制藥物治療有反應。
  • 肺癌最新研究進展,與腸肺微生物息息相關|微生物群|腸道菌群|肺癌|...
    腸道菌群已被證實可導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哮喘的進展以及急性肺損傷的惡化。腸道和肺中特定微生物代謝產物通過循環的聯繫和調節作用。腸道菌群可誘導小鼠肺部對細菌性肺炎的炎症反應,並通過TLR4增強中性粒細胞浸潤。複雜的介入性生態系統調節各種病理過程,維持腸道和肺的生理平衡。因此,科學家基於在大量長期流行病學觀察的基礎上建立的多樣而複雜的腸-肺微生物群網絡,提出了「微生物群-腸-肺軸」。
  • 炎症性腸病分類有哪幾種?
    炎症性腸病(IBD)是原因不明的一組非特異性慢性胃腸道炎症性疾病,其病因尚未完全明確,目前認為可能與基因、免疫系統及環境因素的相互作用有關係。炎症性腸病分為潰瘍性結腸炎、克羅恩病和未定型結腸炎。
  • 亞洲炎症性腸病專輯|在資源有限的環境下IBD診斷和治療
    「 《柳葉刀-胃腸病學和肝臟病學》(The Lancet Gastroenterology & Hepatology)近日發表亞洲炎症性腸病(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IBD)專輯,概述了在資源有限的環境下關於IBD診斷和治療的挑戰,包括如何改進篩查和治療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