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11-27 17:55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患上炎症性腸病真是一件苦惱的事兒,病情的嚴重程度和患者的飲食密切相關,很多患者因為「吃不好」而營養不良。門診中,經常有患者會問:「醫生,我這病還可以吃些什麼啊?」
飲食結構改變 觸發緩解或加重炎症的「扳機點」
在關注「該吃些什麼,怎麼吃」之前,首先要對造成腸道炎症損傷的機製做一些初步的了解。目前研究發現,炎症性腸病的發病機制中,腸道上皮屏障的破壞、腸道免疫功能紊亂和微生物組成的改變等均是導致疾病發生的關鍵因素,而食物成分與這些因素又有著千絲萬縷的關係。簡單的說:吃什麼直接會對我們的腸道產生影響,從而加重或緩解炎症的發生發展,由此可知,「吃」對於炎症性腸病患者來說是一件尤為講究的事情。
然而對於炎症性腸病來說並沒有單一的食譜目錄,在如此龐雜的食物種類面前,我們究竟應該如何選擇呢?儘管很多研究發現,特定的食物有可能觸發或延緩炎症性腸病發作,但這些研究都集中在不同食物類別方面,而不是飲食模式和飲食結構。研究發現,恰恰是飲食結構的改變,可能是觸發緩解或加重炎症的那個「扳機點」。也就是說,對於炎症性腸病患者該怎麼吃這件事情,我們更應該宏觀地把控飲食模式和結構,而不是糾結具體吃些什麼。
無法通過「吃」獲得營養,還有什麼好辦法
那究竟什麼是飲食結構?飲食結構是指各類食物的數量及其在飲食中所佔的比重,主要有三種類型:營養平衡型、營養過剩型、營養缺乏型。由於漫長的病程,疾病的遷延不愈,反覆發作,導致大部分炎症性腸病患者的飲食結構以營養缺乏型為主。
對炎症性腸病患者來說,攝入足夠的熱量和營養可能特別困難。如果無法通過「吃」來獲取足夠的營養,那麼就必須使用其他方法來獲取營養,隨著時間的推移,很多患者或多或少都需要「腸內腸外營養」支持。
腸內腸外營養 讓腸道休養生息助康復
腸內營養 是指營養可以經口攝入,也可以通過插入胃或小腸的營養管輸送至胃腸道內的一種營養形式。通常,這些營養液是胺基酸為基礎的要素飲食,同時混合有蛋白質、碳水化合物(糖)、脂肪、維生素和礦物質的聚合物。當食慾減退,生長發育減緩時,可以採取這種類型的腸內營養;當需要額外營養要素補充時,可以再另外攝入一些含有平衡配比的蛋白質、碳水化合物、脂肪的配方飲食。經口攝入和/或腸內營養都可以幫助保存和提高剩餘小腸的吸收能力。這類營養液對兒童炎症性腸病患者尤為重要,在生長發育期間可以保證供給足夠的能量及營養物質。
腸外營養 是指液體營養物質經過「消化系統之外」的血管直接進入人體,而不是通過胃或小腸這樣的腔道。這種液體混合物含有人體所必須的蛋白質、碳水化合物、糖、脂肪、維生素、礦物質和其他營養物質。在胃腸道不能使用的情況下,營養便通過一個細軟管導入至人體的胸部、頸部或或手臂的大靜脈內。當病情嚴重時,例如重度活動的炎症性腸病,以及術後康復的患者,單靠藥物治療是不夠的,都需要腸外營養支持。而接受過數次手術造成短腸症候群患者也需要腸外營養緩解嚴重的營養不良。
腸內腸外營養支持,不僅能與藥物聯合使用,起到緩解腸道炎症的作用。同時使得腸道休息,這也是治療重度炎症性腸病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何時需要腸內腸外營養支持呢
這個問題,當然需要諮詢自己的主管醫生。簡單的說,任何營養缺乏型的炎症性腸病患者就需要腸內外營養的支持。其中一部分便是那些由於併發症或既往藥物無法控制病情的情況下需要手術幹預的炎症性腸病患者。各位主管醫生一定會根據病患們的身高、體重、手術的類型和範圍等指標指定符合個體化的營養支持計劃。
炎症性腸病患者飲食管理Tips:
l 除了藥物治療,選擇健康的食物有助於減輕症狀
l 你的飲食調整可能有助於改善你在疾病爆發期或者腸道狹窄時的狀況
l 疾病緩解期時保持均衡和豐富的飲食將可以緩解疾病復發
l 腸內外營養可以作為營養不良時的有效補充
王俊珊
上海市第十人民醫院
消化內科主治醫師
醫學專長:長期從事消化病學科相關的醫教研工作,擅長炎症性腸病、肝硬化等疾病臨床診斷及治療。擅長內鏡下的診斷治療及小腸鏡、膠囊內鏡等檢查。多次參與消化科內、黨支部及醫院組織的科普宣傳活動,獲得廣大群眾的好評。
門診時間:周四下午
作者:王俊珊
編輯:李琳
視覺:石慶
長
按
關
注
原標題:《【健康大實話⑮】醫生,我可以吃什麼?——炎症性腸病患者的飲食困惑》
閱讀原文
特別聲明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並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