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大實話⑮】醫生,我可以吃什麼?——炎症性腸病患者的飲食...

2020-12-14 澎湃新聞

【健康大實話⑮】醫生,我可以吃什麼?——炎症性腸病患者的飲食困惑

2020-11-27 17:55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患上炎症性腸病真是一件苦惱的事兒,病情的嚴重程度和患者的飲食密切相關,很多患者因為「吃不好」而營養不良。門診中,經常有患者會問:「醫生,我這病還可以吃些什麼啊?」

飲食結構改變 觸發緩解或加重炎症的「扳機點」

在關注「該吃些什麼,怎麼吃」之前,首先要對造成腸道炎症損傷的機製做一些初步的了解。目前研究發現,炎症性腸病的發病機制中,腸道上皮屏障的破壞、腸道免疫功能紊亂和微生物組成的改變等均是導致疾病發生的關鍵因素,而食物成分與這些因素又有著千絲萬縷的關係。簡單的說:吃什麼直接會對我們的腸道產生影響,從而加重或緩解炎症的發生發展,由此可知,「吃」對於炎症性腸病患者來說是一件尤為講究的事情。

然而對於炎症性腸病來說並沒有單一的食譜目錄,在如此龐雜的食物種類面前,我們究竟應該如何選擇呢?儘管很多研究發現,特定的食物有可能觸發或延緩炎症性腸病發作,但這些研究都集中在不同食物類別方面,而不是飲食模式和飲食結構。研究發現,恰恰是飲食結構的改變,可能是觸發緩解或加重炎症的那個「扳機點」。也就是說,對於炎症性腸病患者該怎麼吃這件事情,我們更應該宏觀地把控飲食模式和結構,而不是糾結具體吃些什麼。

無法通過「吃」獲得營養,還有什麼好辦法

那究竟什麼是飲食結構?飲食結構是指各類食物的數量及其在飲食中所佔的比重,主要有三種類型:營養平衡型、營養過剩型、營養缺乏型。由於漫長的病程,疾病的遷延不愈,反覆發作,導致大部分炎症性腸病患者的飲食結構以營養缺乏型為主。

對炎症性腸病患者來說,攝入足夠的熱量和營養可能特別困難。如果無法通過「吃」來獲取足夠的營養,那麼就必須使用其他方法來獲取營養,隨著時間的推移,很多患者或多或少都需要「腸內腸外營養」支持。

腸內腸外營養 讓腸道休養生息助康復

腸內營養 是指營養可以經口攝入,也可以通過插入胃或小腸的營養管輸送至胃腸道內的一種營養形式。通常,這些營養液是胺基酸為基礎的要素飲食,同時混合有蛋白質、碳水化合物(糖)、脂肪、維生素和礦物質的聚合物。當食慾減退,生長發育減緩時,可以採取這種類型的腸內營養;當需要額外營養要素補充時,可以再另外攝入一些含有平衡配比的蛋白質、碳水化合物、脂肪的配方飲食。經口攝入和/或腸內營養都可以幫助保存和提高剩餘小腸的吸收能力。這類營養液對兒童炎症性腸病患者尤為重要,在生長發育期間可以保證供給足夠的能量及營養物質。

腸外營養 是指液體營養物質經過「消化系統之外」的血管直接進入人體,而不是通過胃或小腸這樣的腔道。這種液體混合物含有人體所必須的蛋白質、碳水化合物、糖、脂肪、維生素、礦物質和其他營養物質。在胃腸道不能使用的情況下,營養便通過一個細軟管導入至人體的胸部、頸部或或手臂的大靜脈內。當病情嚴重時,例如重度活動的炎症性腸病,以及術後康復的患者,單靠藥物治療是不夠的,都需要腸外營養支持。而接受過數次手術造成短腸症候群患者也需要腸外營養緩解嚴重的營養不良。

腸內腸外營養支持,不僅能與藥物聯合使用,起到緩解腸道炎症的作用。同時使得腸道休息,這也是治療重度炎症性腸病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何時需要腸內腸外營養支持呢

這個問題,當然需要諮詢自己的主管醫生。簡單的說,任何營養缺乏型的炎症性腸病患者就需要腸內外營養的支持。其中一部分便是那些由於併發症或既往藥物無法控制病情的情況下需要手術幹預的炎症性腸病患者。各位主管醫生一定會根據病患們的身高、體重、手術的類型和範圍等指標指定符合個體化的營養支持計劃。

炎症性腸病患者飲食管理Tips:

l 除了藥物治療,選擇健康的食物有助於減輕症狀

l 你的飲食調整可能有助於改善你在疾病爆發期或者腸道狹窄時的狀況

l 疾病緩解期時保持均衡和豐富的飲食將可以緩解疾病復發

l 腸內外營養可以作為營養不良時的有效補充

王俊珊

上海市第十人民醫院

消化內科主治醫師

醫學專長:長期從事消化病學科相關的醫教研工作,擅長炎症性腸病、肝硬化等疾病臨床診斷及治療。擅長內鏡下的診斷治療及小腸鏡、膠囊內鏡等檢查。多次參與消化科內、黨支部及醫院組織的科普宣傳活動,獲得廣大群眾的好評。

門診時間:周四下午

作者:王俊珊

編輯:李琳

視覺:石慶

原標題:《【健康大實話⑮】醫生,我可以吃什麼?——炎症性腸病患者的飲食困惑》

閱讀原文

特別聲明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並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評論()

相關焦點

  • 炎症性腸病患者可以吃水果嗎?
    ,不該吃什麼」,目前的確有較多研究表明,飲食與炎症性腸病的發病、症狀和復發均密切相關。與藥物治療相比,飲食是患者可以自我調整的一個內容。科學的飲食指導和飲食管理是炎症性腸病管理的關鍵環節之一,絕大多數患者會通過改變飲食來應對症狀。本篇文章講述的是炎症性腸病患者是否可以吃水果,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炎症性腸病患者可以吃水果嗎?
  • 炎症性腸病患者不同疾病段的飲食建議
    炎症性腸病發作期往往伴隨腹痛、腹瀉等不適症狀。在發作期患者需要調整飲食,如改為半流質飲食或流質飲食等,以減輕腸道負擔。②如果患者有腸道狹窄(多見於克羅恩病患者)建議參考腸道狹窄患者飲食。③如果患者曾做過小腸切除手術(迴腸為主)或迴腸炎症非常嚴重,可能會導致患者在脂肪的消化吸收方面出現問題,建議進行低脂飲食。
  • 吳開春教授:細化炎症性腸病患者飲食指導,提高患者生活質量
    IBD主要累及消化道,但也侵犯腸道外如關節、眼等器官和組織,臨床多表現為腹痛、腹瀉、黏液膿血便,且反覆發作、遷延不愈,嚴重危害人體健康、影響患者生存質量。正值5月19日世界炎症性腸病日來臨之際,「醫學界」傳媒有幸邀請到中華醫學會消化病學分會炎症性腸病學組組長、空軍軍醫大學西京消化病醫院吳開春教授參與線上分享,談一談「IBD的診療與管理」。
  • 反覆腹瀉 警惕「炎症性腸病」
    配圖/青術5月19日是「世界炎症性腸病日」,北京醫學獎勵基金會啟動了「愛·常在」關注炎症性腸病全國高校傳播大賽,提升公眾對於炎症性腸病的認知,助力患者「不缺席人生『美』一刻」。提起「炎症性腸病」,可能很多人會感到陌生,它曾被認為是「西方人的疾病」,包括克羅恩病和潰瘍性結腸炎。
  • 長期腹痛、腹瀉,你可能得了炎症性腸病
    近年來,炎症性腸病的發病率不斷上升,並呈現年輕化發展態勢,熬夜、疲勞、西化飲食等均可誘發炎症性腸病,已逐漸成為危害人民健康的公共衛生問題。圖片來源於網絡炎症性腸病是什麼?那炎症性腸病究竟是個什麼病,有些什麼症狀和嚴重的後果呢?
  • 炎症性腸病患者怎麼吃?這份飲食秘籍值得收藏
    01十年前IBD患病已達26.6萬,還在不斷上升炎症性腸病(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s,IBD),是一組慢性非特異性腸道炎症性疾病的統稱,主要包括潰瘍性結腸炎(UC)和克羅恩病(CD)。
  • 新型冠狀病毒來襲,炎症性腸病患者如何管理?
    炎症性腸病(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 IBD)是一類慢性特發性腸道疾病,包括克羅恩病(Crohn』 Disease, CD) 和潰瘍性結腸炎(Ulcerative Colitis, UC)。
  • 長期腹痛、腹瀉,你可能得了炎症性腸病!
    北京大學第一醫院的王化虹教授緩緩地說,「幸好,在第5個寶寶出生後,醫生診斷出患有炎症性腸病,及時治療後患者病情穩定,現在已經4歲了。」為了迎接5月19日「世界炎症性腸病日」,5月17日下午,北京醫學獎勵基金會舉辦的「愛·常在」關注炎症性腸病全國高校傳播大賽正式啟動。
  • 連續4~6周腹瀉 小心患炎症性腸病
    近年來,隨著飲食結構等發生改變,炎症性腸病患者越來越多。炎症性腸病(IBD)是一種病因不明的慢性腸道炎症性疾病,包括潰瘍性結腸炎(UC)和克羅恩病(CD)。無論是哪一種炎症性腸病,多數患者的共同特點是症狀遷延不愈,時好時壞,可能還同時有發熱、乏力、面色蒼白、貧血、關節疼痛等。由此也可以看到,僅憑症狀而不進行相關的檢查,是無法確診炎症性腸病的。  因此,如果出現不明原因的消瘦、長期腹瀉、黏液性血便、複雜性肛瘻等症狀,最好到正規大醫院進行炎症性腸病的篩查,早診斷、早治療。
  • 專家談炎症性腸病:高發於青少年 良好依從性是有效治療的保證
    中新網北京5月19日電 (記者 李亞南)5月19日是「世界炎症性腸病日」。專家指出,炎症性腸病(IBD)高發於青少年,隨著這些年中國社會經濟發展和飲食環境的改變,患病人數逐年上升。除了獲得專業知識和指導以外,患者具備良好的依從性是獲得有效治療的保證。
  • 專家:需警惕炎症性腸病
    但有一種腹瀉可能與季節比沒有太大的關係,它就是「炎症性腸病」。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瑞金醫院消化內科主任鍾捷提醒大家,「炎症性腸病的病因尚不明確,估計主要與遺傳易感性和腸道免疫功能紊亂有關,在夏季由於飲食習慣會加重症狀。」
  • 別著急,你可能患了炎症性腸病 與新冠肺炎這樣區分
    事實上,炎症性腸病(IBD)也會出現發熱和腹瀉的情況。炎症性腸病是一類慢性特發性腸道疾病,患者存在不同程度的免疫紊亂,正在應用免疫抑制藥物的患者處於免疫力低下狀態,對病毒感染的易感性增加,對目前流行的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可能是易感人群。而高齡以及活動期炎症性腸病患者常常合併營養不良也是易感的高危因素。
  • 腸道選擇性生物製劑安吉優上市 助力炎症性腸病患者優享精彩人生
    安吉優的上市將助力中國IBD患者回歸有條不紊的生活,優享精彩人生。  發病率不斷增加,IBD領域仍存未盡的臨床治療需求  炎症性腸病(IBD),包括UC和CD,是一種慢性非特異性、主要累及消化道的炎症性疾病,也可以累及皮膚、關節等其他系統。該病具有不可治癒、終身復發性及致殘性等特點,嚴重影響患者的就業、婚育以及生活質量。
  • 炎症性腸病患者要注意了
    炎症性腸病患者要注意了 2017.09.29 17:45:00來源:壹品健康作者:sharon 9月29日報導 文/sharon儘管咖啡會加重炎症性腸病(IBD)症狀,但仍有許多人繼續飲用。
  • 炎症性腸病是怎麼回事?提醒:這幾個治療方法,可調節腸道菌群
    現代人生活節奏快,工作壓力大,所以很多上班族都選擇吃快餐、外賣。這樣飲食雖然簡單方便了許多,但是也容易引發胃腸問題,導致人體腸道菌群失調,出現腹痛、腹瀉、噁心、食慾減退等身體不適。其中成年人很容易出現的一類腸道疾病就是炎症性腸病,與飲食、遺傳和繼發感染等因素有關,包括潰瘍性結腸炎和克羅恩病。
  • 炎症性腸病分類有哪幾種?
    炎症性腸病(IBD)是原因不明的一組非特異性慢性胃腸道炎症性疾病,其病因尚未完全明確,目前認為可能與基因、免疫系統及環境因素的相互作用有關係。炎症性腸病分為潰瘍性結腸炎、克羅恩病和未定型結腸炎。
  • 普通腸炎和炎症性腸病分不清楚?8招教你快速識別,別耽擱治療了
    炎症性腸病包括各種的腸道炎症疾病,可累及身體多個器官如眼睛、口腔和心臟等。但炎症性腸病往往和普通腸炎混淆在一起,難以判斷,從而錯失最佳的治療時間,該如何識別這兩種不同的疾病呢。如何識別炎症性腸病和普通腸炎?
  • 炎性腸病患者用親身經歷告訴你7件事!
    審閱者: 楊濤(廣州醫科大學附屬第二醫院) 患有克羅恩病或潰瘍性結腸炎的患者,他們對自己的病情不了解,當有人問炎性腸病(IBD)究竟是什麼時,我們不應該感到驚訝。
  • 連續腹瀉當心是炎性腸病,治療須結合營養和心理調整
    30歲正當壯年的他,每天5次左右的排便,身體也逐漸消瘦下來,更加害怕得了什麼不好的毛病。經過腸鏡檢查,綜合相關檢查結果診斷為潰瘍性結腸炎,也就是一種炎性腸病。近年來,隨著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飲食習慣的改變,消化系統的疾病發病率越來越高。消化系統的問題有多種,從胃腸道的感染而引起的短期痛苦到類似於炎症性腸病(IBD)而引起的長期病痛。
  • 腹痛、腹瀉、一天七八次廁所,這種腸病很難纏!終於有了新療法
    健康時報權威健康資訊,因專業而信賴!經常腹痛、反覆腹瀉、粘液血便,嚴重時一天要上七八次廁所,只能吃流食,偶爾吃錯東西還可能導致腸穿孔、滲漏……這樣「磨人」的生活狀態,是很多炎症性腸病患者的日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