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後一位狀元劉春霖,中狀元次年科舉就被廢,在民國過得如何?

2020-12-17 清諾晗history

高中狀元、金榜題名,幾乎成為了古時候每一個讀書人的終極追求,當然競爭也是非常殘酷的,可能有的人苦讀一輩子都沒能考上任何功名。

不過比起那些落榜的人,最慘的應該是中國古代的最後一位狀元劉春霖,在他高中的第二年,科舉制就被廢除了,再後來連清朝都滅亡了。

因所取名字合慈禧心意,科舉考試由榜眼變狀元

劉春霖是傳說中的"寒門貴子",他出生於一個並不富裕的家庭,父親在濟南一衙門裡當差,母親是官家的僕人。因為家中條件不好,六歲起他被寄養在伯父家中,八歲開始念私塾。

由於學習勤奮,再加上天賦異稟,老師非常喜歡劉春霖,身邊的人都認為他是一個讀書的好苗子。後來父親將他接回到身邊,在河北的一個書院讀書,他的優秀表現還獲得了院長的肯定。

後來劉春霖參加了科舉考試,並且毫無懸念地考上了狀元。既然能在眾多的考生中脫穎而出,劉春霖自然有自己的過人之處,但是1904年的這場科舉考試中,原本的狀元其實並不是他。

當年在按照慣例舉行完殿試後,所有的筆試試卷都要送到慈禧太后那裡,由她看後再將考生依次進行排名。原本被所有考官定位榜首的人叫朱汝珍,他的試卷筆跡飄逸,文章如行雲流水,實為上乘

慈禧看後十分滿意,正欲看下一篇時,卻突然瞥見了"朱汝珍"這三個字,她十分討厭處處與自己作對的珍妃,一看見"珍"字就氣不打一處來

再看看這個朱汝珍又來自廣東,當時那些與朝廷對抗的激進分子,大多都是廣東人,慈禧對此人的印象已經跌至谷底

當慈禧翻到第二名來自肅寧的劉春霖的試卷時,"春霖"和"肅寧"幾個字讓她眼前一亮。

當時的清朝動蕩不安,危機四伏;多地又遭遇旱災,顆粒無收。"久旱逢甘霖"、"肅清安寧"正是慈禧心中所期盼的,於是她當即將劉春霖定為第一名,就這樣劉春霖戲劇般地從榜眼變成了狀元。

科舉制被廢除留學日本,歸國後任民國政府要職

正所謂世事難料,朱汝珍什麼也沒做,就惹到了慈禧,而誰又能想到劉春霖會因為名字而高中狀元呢?人生就是如此,永遠也猜不到自己的未來,一個小小的細節,可能就會影響今後的發展方向。

劉春霖頂著狀元頭銜進入了翰林院,結果第二年清政府就宣布廢除科舉制,連考試制度都沒有了,他成了歷史上最後一個狀元

同年劉春霖被派到日本留學,回國後又升了官,不過官職再高,俸祿再多,都很快將成為過眼雲煙。

在科舉制被廢除後的六年後,清政府也被推翻,清朝覆滅,取而代之的是新的南京國民政府。劉春霖博學多才,又是前朝的狀元,還在國外進修過,雖然已經改朝換代了,仍然是民國政府不可多得的人才。

他順利地進入了新的政府機構,成為總統秘書長,同時身兼數職,基本上都是與教育機構相關的部門。在職期間,他曾兩次代表總統參加了祭拜孔子的典禮,地位相當之高。

雖然劉春霖不在意政府提倡的"尊孔復古",畢竟他也是封建社會中走出來的人,但讀儒家經典長大的他,卻對民國政府內部的腐敗和鬥爭感到厭惡。

他是讀書人出身,不願意參與政治方面的事情,也合乎情理,更何況要面對的是一個極其墮落的政府。

難忍政治腐敗辭職歸隱,出資創辦小學救助災民

民國十七年,劉春霖毅然決然地辭職,在北京隱居。當時的中國,正陷入危難之中,他也十分關心國家的存亡,並且對民國政府不予抵抗的行為感到異常憤怒。

當時日本扶植建立了偽滿洲國,曾派人請劉春霖前去擔任教育部部長一職,結果被他毫不留情面地拒絕了。

雖然劉春霖一直想要隱退,但是由於他還有利用價值,總有麻煩找上門來。當時的一個大漢奸想邀請他任北京市長,多次上門糾纏,但是他寧死不從。結果這位漢奸失去了耐心,帶領一群人把他的家給抄了,將全家都給趕了出去。

經過此事,劉春霖決定斷絕與外界的聯繫,安安穩穩地做自己想做的事情。他用自己的積蓄在當地修建了一所小學,附近的適齡兒童都可以前去讀書。為了幫助家族振興,他免費供家族所有的孩子上學。

孟子說:"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劉春霖從小熟讀四書五經,是一位真正的儒家學者,對國家和社會都有非常強的責任感。因為自己少年時的經歷,他懂得民間疾苦,因此很熱衷慈善事業

當時有幾個省份鬧水災,很多人流離失所,他得知後先是捐款,然後四處奔走為災民籌集善款並幫助他們重新安家。其實劉春霖自己的生活也不寬裕,這種情況下還能處處為別人著想,也是難得。

有的人做官是為了謀私利、魚肉百姓,真是枉讀聖賢書。像劉春霖這樣的人,實在是很少,亂世中誰不求自保?又有多少人願意做這種出力不討好的事情?

劉春霖辭去政府工作後,基本沒有了生活來源,但是好在他會寫一手好字和文章。

他的書法非常出名,留下了很多和作品,部分還被收藏在美國的一家美術館中。

幸好家中仍存有積蓄,之後他靠著賣字寫文維持正常生活。除了愛好書法外,他還特別喜歡收藏書籍,他的藏書將近有上萬冊。為了讓大家都能讀書,了解中國的文化,他開設了好幾家連鎖書局。

劉春霖雖然是清朝的最後一位狀元,他在封建社會的教育體系中成長,可並不是迂腐保守之人。

相反他卻心懷天下,敢于堅持原則。真正的人才無論何時都會像金子一樣發光,狀元如果只能在原來的時代發揮作用,那麼也無太大價值

相關焦點

  • 中國科舉史上的最後一位狀元——劉春霖
    在此之前的光緒三十年(1904年),清朝舉行了最後一次科舉考試,奪得狀元者就是劉春霖。年)中狀元,授翰林院修撰,後到日本政法大學留學,光緒三十三年(1907年)回國後,在各地學校任職,民國三年(1914年)後歷任袁世凱、黎元洪等總統府內史。
  • 最後一位狀元劉春霖:剛中狀元大清就滅亡了,他被怎麼對待的?
    科舉制度是古代朝廷用來選拔官員的一種考試制度,它始於何時一直以來存在著爭議。有專家認為科舉最早出現在漢朝,有專家認為它出現的時間為隋朝,有人認為始於唐朝,說法不一。科舉從開創到結束,一共經歷了一千多年的歷史,共產生了654名文狀元,185位武狀元。那麼,最後一位狀元是誰?
  • 中國最後一位狀元最後結局怎樣?剛當了狀元,科舉考試就取消了
    #中國最後一位狀元#>中國歷史上的最後一位金科狀元名叫劉春霖,原本劉春霖是沒有資格參加科舉的,為何他竟中了狀元呢?袁世凱幾次三番的在慈禧太后面前保舉劉春霖,慈禧都沒有答應。弄得滿朝的文武百官都知道劉春霖是袁世凱的人,而袁世凱平時樹敵本就很多,因此不少朝中之人都孤立劉春霖。而劉春霖又是極其自負之人,如果同僚犯了錯,他會絲毫不留情面,直接指出對方的錯誤。就連王爺們犯了錯,他也敢直指不諱,因此也就得罪了不少人。
  • 中國最後一位科舉狀元,殿試試卷書法美如畫,書法家都自愧不如
    從隋唐至今的科舉制度為中國選拔了不少的人才,在科舉制實行的1300多年裡,一共出現了600多位狀元。由此可見,古代狀元的含金量絕非今日的狀元能比的。我們今天要講的就是中國歷史上最後一個科舉狀元劉春霖。中國最後一位科舉狀元,殿試試卷書法美如畫,書法家都自愧不如。1904年,劉春霖參加了甲辰科,取得了狀元。聽說當時考試官們定下的狀元並不是劉春霖,但因為劉春霖名字好聽,就被慈禧欽點。但是能入殿試的也不會是泛泛之輩,當我們看到劉春霖的試卷的時候,就明白他為什麼會被欽點為狀元了。
  • 中狀元不久大清就亡了,狀元郎劉春霖在民國有怎樣的遭遇!
    科舉制度作為古代朝廷的一種選拔人才方式,打從隋朝開始,至光緒年間止,共產生了數百名狀元,而劉春霖就是這些人中的最後一人,被人稱作「第一人中的最後一人」。 1885年,13歲的劉春霖中貢生,然後進入保定蓮池書院學習,頗得院長吳汝綸賞識。1901年,28歲的劉春霖中舉人。 1904年,適逢慈禧太后70歲壽辰,設考恩科,和正科合併一起,因此錄取人數相對要多一些,共計錄取了270多名,劉春霖就是其中之一。在其後的殿試中,劉春霖一舉拔得頭籌,考中進士一甲第一名,成為了最後一名狀元。
  • 剛當了狀元,科舉考試就取消了,最後一位狀元人生有多尷尬
    中國最後一名狀元劉春霖,本來沒有資格參加科舉,而且考官也沒有點他為狀元。為何他竟然中了狀元呢?他中了狀元後的人生,究竟是怎樣的呢?而清朝科考制度,對出身限制得尤其嚴格。凡是「出身不正」的,都不能參加科舉考試。所謂「出身不正」,往往指的是那些從事下九流行業的人。像衙役、倡優、奴隸等低賤身份,這些人的子孫,一律不得參加科舉考試。劉春霖出生於直隸河府一帶的農村,家境貧寒。
  • 被上天「戲弄」的晚清狀元劉春霖:剛中狀元,第二年科舉就被廢除
    而生於中國封建王朝末年的劉春霖便是此類人物。劉春霖,生於1872年,字潤琴,於1904年狀元及第,被稱為「第一人中最後人」,其人生可謂是經歷了中國史上最翻天覆地的變化。他曾出國到東京深造,1907年回國後又多次任職,歷經了辛亥革命,「九一八」事變,「七七」事變等,而他看著自己的國家飽經戰火又無力改變。
  • 科舉史趣味「之最」(組圖)|科狀元|劉春霖|科舉考試_網易新聞
    比如:歷史上有記載的第一個狀元是唐武德五年(622年)的孫伏伽;最後一個狀元則是清光緒三十年(1904年)的劉春霖;最年輕的狀元是唐高宗顯慶元年(656年)的蘇瑰和鹹亨四年(673年)的郭元振,他倆當時年齡都不滿18歲;年齡最大的狀元是唐代的尹樞,他直到70多歲才自薦考中了狀元,了卻金榜題名的夙願。
  • 科舉考試前三名是狀元、榜眼和探花,清朝最後一科前三名過得如何
    學問勤中得,螢窗萬卷書。對於很多人來說,讀書學習考進好大學就是改變人生的唯一出路。不僅僅如今社會如此,古代的社會也是這般現實和殘酷。也正是因為如此,能夠在科舉考試的時候贏得頭籌,獲得前幾名的好名次是非常光宗耀祖的事情。清朝在1904年的甲辰科會試是清朝歷史上最後的一次科舉考試。在1906年開始,所有的鄉會試就停止了。
  • 末代狀元劉春霖!
    劉春霖劉春霖,字潤琴,1872年出生,直隸省河間府肅寧縣人,他是中國科舉制度下的最後一位狀元。劉春霖的一生充滿了矛盾糾葛,雖貴為狀元,卻始終鬱郁不得志,終其一生都沒有大的建樹。縱觀劉春霖的一生,他是個滿懷抱負,懂得感恩的具有民族大義的人。他出身寒門,為了獲得參加科舉的資格,他被寄養在大伯家裡,之後被送入保定著名的「蓮池書院」讀書,師從吳汝綸。他天資聰穎,勤奮刻苦,曾在一枚印章上自刻七個大字「平生志不在溫飽」。
  • 中國最後一位科舉狀元,誓死不做漢奸,書法清秀剛勁和顏真卿比肩
    書法不僅有藝術性,更具有實用性,並且相比現代書法家重視書法的藝術性,在古代很多書法家重視的是書法的實用性,造成兩者差距的原因就是科舉制度,古代科舉有一手好字就可以在科舉考試中先聲奪人,而奪得科舉狀元更是基本就決定了這位書法家的後半身命運
  • 最後的「狀元郎」:中狀元沒幾年,清朝就滅亡了,靠賣書法為生
    狀元作為古代科舉制度中最頂級的考試榮譽,在我國如此漫長的封建歷史中,能中狀元的人也是非常罕有,它不僅僅代表著在某個時間段裡面應試最佳的成績,還代表著光宗耀祖的未來,因此,千百年來讀書人無不是以「考個狀元郎」為理想。
  • 清朝最後一位狀元,見其殿試試卷,讓現代人無地自容
    清朝最後一位狀元,見其殿試試卷,讓現代人無地自容 在古代的時候,在科舉制出現之前,朝中的官員幾乎都是靠世襲制延續的,不管那些公子哥是好是壞都可以父親之位在朝中任職,所以朝中很多的重臣都沒有多少實力,都是在混日子。
  • 劉春霖冒考卻成末代狀元
    「沂公」指北宋名相王曾,王曾中狀元回鄉時,刻意躲開迎接他的官員與百姓,後任宰相。王夫之說:「王曾,宋之君子也。」劉春霖是科舉狀元,他這麼寫,乃自謙成就不如王曾,但王曾當年科場「連中三元」(鄉試、會試、廷試均考第一名),也非劉可比。曾有人撰文稱張謇是中國末代狀元。
  • 河北一位秀才,名字被慈禧看中,詔入宮中,成中國最後一位狀元
    科舉制度始創於隋煬帝時期,到清朝光緒三十一年廢止,前後一共歷經一千三百多年。在一千多年的歷史中,科舉考試誕生了無數的狀元,在1904年,清朝舉辦的最後一屆科舉考試中,誕生了清朝乃至中國的最後一位狀元。關於最後一屆狀元的誕生,還與慈禧老佛爺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繫。
  • 末代狀元故裡紀念狀元及第一百周年
    本報記者 劉樹鵬 通訊員 袁樹凱  11月16日,肅寧縣付佐鄉北石寶村鑼鼓喧天,秧歌火爆,本村及鄰村的上千名鄉親聚集到村委會大院,舉行一個獨特的慶賀活動———紀念出生於該村的中國最後一名狀元劉春霖金榜題名100周年。  狀元其人其事  劉春霖,字潤琴,出生於肅寧北石寶村。
  • 中國最後一名狀元:本是第二幸運拔得頭籌,拒絕日寇被抄家
    殿試,科舉考試中的最高一段,1905年科舉制被廢除,1904年7月舉行的殿試就此成為最後一場殿試,他是這場殿試的佼佼者,晚清德宗光緒三十年(公元1904年)甲辰科狀元,亦是中國歷史上最後一名狀元,所謂「第一人中最後人」!
  • 清朝最後一位狀元,試卷清晰如印刷體,慈禧看過後:立馬欽定狀元
    導語:中國從實行科舉制開始到結束將近有1300多年的歷史,而狀元人數僅僅六百多位,可見考取狀元是十分不容易的。光緒三十一年為最後一屆科舉考試,今天就來說說在這最後一屆科舉考試中取得狀元的人。他叫劉春霖,字潤琴,號石篔,肅寧人。他的父親原本是個大字不識的農民,之後投靠親戚被介紹去衙門當差,才有錢給劉春霖讀書,他從小天資聰穎,學習刻苦,深受老師喜愛。最值得一提的是劉春霖的字體非常好看,當時的人們都說的:"大楷學顏(顏真卿),小楷學劉(劉春霖)"。
  • 只要名字起得好,就可以做狀元?古代的科舉真奇葩!
    提起古代的科舉考試,很多人認為很枯燥,其實不然,在科舉考試中,出現很多有趣的故事。在古代科舉中,特別是殿試過程中,有很多人本來無法成為狀元,但是由於名字起得好,得到了皇帝的青睞,反而變成狀元。狀元一、常無名常無名在唐玄宗開元時期參加科舉考試,在科舉考試結束後,常無名都沒有想到自己居然取得了狀元,真是讓他費解
  • 科舉狀元,書法也有狀元範!
    他們,是科舉狀元,或許,你從沒聽過這些人的名字,但他們的書法,確是非同凡響,可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