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後的「狀元郎」:中狀元沒幾年,清朝就滅亡了,靠賣書法為生

2020-12-27 騰訊網

小時候不想上學,奶奶邊哄邊唱「小兒郎上學堂將來考個狀元郎」,「狀元郎」,曾經是無數古人讀書的終極夢想。

狀元作為古代科舉制度中最頂級的考試榮譽,在我國如此漫長的封建歷史中,能中狀元的人也是非常罕有,它不僅僅代表著在某個時間段裡面應試最佳的成績,還代表著光宗耀祖的未來,因此,千百年來讀書人無不是以「考個狀元郎」為理想。

劉春霖

現代社會雖然已經不再存在「狀元」這一實質性的功名,但「狀元」的精神意義還是得以保留,即便在今天,家中出一個「高考狀元」都是無比榮耀的事兒。

事實上,史上最後的「狀元郎」離我們也並不遙遠,他就是一百一十六年前大清王朝最後的狀元劉春霖。

這個狀元郎的一生有如黑色幽默劇,出身貧寒、歷經寒窗磨練,飽讀詩書熬到三十多歲才取功名,但中了狀元還沒幾年這東家就沒了——大清朝沒多久說亡就亡了。

狀元書法

古人讀書無外乎貨與帝王家這一現實自我價值的終極目標了,而劉狀元剛可以「貨與」大清,這大清就「嗝屁」了,這對於一個讀書人來說莫過於是最大的命運捉弄了。

能在大清偌大的版圖中被選拔出來,「狀元郎」的意義實際上已經遠不止考試第一的名聲,狀元實質上也是當時頂尖人才的一種象徵。

所以,儘管大清「嗝屁」了,但劉春霖仍然是那個時代的精英。因此,在軍閥割據以及民國早期,劉春霖仍然是各方爭搶的頂級人才。

劉春霖畫像

不過,對於搶手的「狀元郎」來說,這個混亂的世道與自己理想中要為之效勞一生的帝王家相距甚遠,一氣之下他辭官隱退鄉野,將畢生「齊家治國平天下」的所學與理想寄情詩畫之中。

失去了平臺的狀元,自然無法施展一生所學,但他的另一項才華卻又成就了狀元的另一種人生。數十年筆墨相伴的寒窗歲月,讓這個狀元郎擁有了一手絕佳的書法。

可以說,古代任何一個能高中狀元的人,書法功底都足以傲視當代書壇。

狀元書法

倘若他活在當代書壇,或許他可以毫不誇張地說一句:不是我針對在座的哪一位書法家,實在是你們的手上功夫都太「low」了!

退隱之後的狀元郎,憑藉隸、真、行、楷樣樣精通的書法功夫,靠著賣書法竟然也過得頗為滋潤,時人更奉其小楷為標準,有「楷法冠當世」之譽。

不過,這位末代狀元郎的聲譽和影響不僅僅只是書法上的造詣,他雖隱退鄉野,卻仍然踐行著自己平生所學的濟世宗旨。

狀元書法

他不僅重視對於家族後人的教育,並用賣字所得贊助興學,1933年黃河水患時又通過自己的狀元科名影響力積極組織救災;偽滿成立後,偽滿要員試圖拉攏這位「狀元郎」,想利用他的招牌收買人心,遭其嚴詞拒絕,文人風骨節氣受到世人尊崇。

作為科舉制度以及封建王朝終結的親歷者、見證者,劉春霖的一生既不幸又大幸,儘管他苦讀聖賢書時的夢想和抱負未能得以施展,但他卻為後人留下了書法和值得傳頌的事跡,無愧於最後一位「狀元郎」的稱號!

相關焦點

  • 清朝狀元和進士的書法,造詣深厚,並不是浪得虛名!
    中國科舉史上,曾經湧現了數以百萬計的舉人和十多萬名進士,而作為這個龐大知識分子群體之巔峰的「狀元」郎,則是屈指可數。在古代狀元和進士的書法造詣也是很深厚的。一介書生,考取狀元實在不易。如宋代共產生了118個狀元,據《中國狀元全傳》載,其中生卒年可考者51人,其中20歲—30歲中狀元者37人,佔72.5%,最小的18歲,50歲以上中狀元者2人。清代共有狀元114人,生卒年可考者54人,其中20歲—30歲中狀元者19人,佔35%,最小的21歲。50歲以上中狀元者5人,最大的62歲。狀元之路絕不易於巴蜀之道。
  • 二十位清朝狀元的書法,誰贏了?
    二十位清朝狀元的書法,誰贏了? 當時正逢乾隆欲在北方選撥人才, 又見王傑字跡(書法)工整清秀, 便把他撥為第一, 成為清朝開國第一名陝西狀元。
  • 26位清朝狀元書法精品欣賞,難得一見!
    26位清朝狀元書法精品欣賞,難得一見! ——每天在這裡,發現藝術生活的美好—— ◆◆ ◆ 與大家分享26位 清朝狀元書法精品欣賞
  • 劉春霖:清代最後一個狀元,晚年以賣字為生!
    提到狀元很多人會想到他們在文學上的造詣,其實狀元都是多才多藝的。清代狀元劉春霖就是這樣一個人,他不僅文學修養深厚,而且還寫一手好書法。在書壇上曾經有這樣的一句話,大楷學顏真卿小楷學劉春霖之說。劉春霖是清代最後的一位狀元,他家境貧寒,後來中狀元,晚年卻以賣字為生。他的一生可謂是大起大落跌宕起伏,中狀元之後,他並沒有施展出自己的才華,所以晚年他寧願以賣字為生,也不願意做不喜歡的事情。由於它是清代的狀元,所以晚年的賣字生涯相當熱鬧,由於他人品高潔,雖然是賣字但是他並不是應付之作,而是每一幅書法都精心布局。
  • 5位清朝狀元書法欣賞,件件是精品,值得欣賞!
    ,書法中華民族智慧的產物,正是在我國古代書法家的影響下,我國的書法文化也得到了很好的傳承和發展,而在我國除了書聖王羲之,楷書鼻祖鍾繇等著名書法家外,還有很多書法愛好者,他們的書法同樣讓人驚訝,今天小七就給大家介紹清朝的5位狀元,他們的字跡完全達到了書法家的級別。
  • 最後一位狀元劉春霖:剛中狀元大清就滅亡了,他被怎麼對待的?
    有專家認為科舉最早出現在漢朝,有專家認為它出現的時間為隋朝,有人認為始於唐朝,說法不一。科舉從開創到結束,一共經歷了一千多年的歷史,共產生了654名文狀元,185位武狀元。那麼,最後一位狀元是誰?他一生有著怎樣的經歷?劉春霖,中國歷史上最後一位狀元。原本他家境貧寒,世代為農。父親先後在濟南、保定府衙當差,母親則在知府家裡當僕人。
  • 組圖:26位清朝狀元書法作品欣賞
    自幼聰明好學,青年時期曾在江蘇巡撫陳宏謀門下當幕僚,被陳器重,最後以陝西會考第一(解元)會試京城高考,又以探花第三名進呈乾隆皇帝殿試。當時正逢乾隆欲在北方選撥人才,又見王傑字跡(書法)工整清秀,便把他撥為第一,成為清朝開國第一名陝西狀元。
  • 祖輩是清朝狀元,自己卻乞討為生的牛師靜,現狀如何?
    而子孫後代靠著祖先餘蔭,不說能夠榮華富貴享之不盡,起碼也是出身世家,飽讀詩書。然而,在鄭州鞏義,有這樣一個狀元後代,一年四季著乞丐裝,以乞討為生,他就是我們今天的主角,牛師靜老人。牛鳳山畫像而在牛鳳山的悉心教導下,大兒子牛思瑄也在鹹豐年間考中了進士,入朝為官,並因寫得一手好字而被時人所讚賞。
  • 26位清朝狀元的書法,大開眼界
    清康熙三十年(1691)狀元。 02 于敏中 成為清朝開國第一名陝西狀元。 04 錢棨
  • 最後一位狀元劉春霖,中狀元次年科舉就被廢,在民國過得如何?
    高中狀元、金榜題名,幾乎成為了古時候每一個讀書人的終極追求,當然競爭也是非常殘酷的,可能有的人苦讀一輩子都沒能考上任何功名。不過比起那些落榜的人,最慘的應該是中國古代的最後一位狀元劉春霖,在他高中的第二年,科舉制就被廢除了,再後來連清朝都滅亡了。
  • 最後一名狀元的書法,勝似「印表機」,書法大師:毫無藝術感
    而我國最後一位狀元的書法更是被贊為勝似「印表機」,但書法大師卻貶低道:毫無藝術感! 科舉考試是世界上使用時間最長的考試制度 狀元是古代科舉考試殿試中的第一名,是科舉考試中的最高榮譽,想要考上狀元不僅需要寒窗苦讀十幾年的聖賢之書
  • 中國最後一位科舉狀元,誓死不做漢奸,書法清秀剛勁和顏真卿比肩
    書法作為源自上古時代甲骨文的古老文學藝術,其魅力之大曆經千年也沒有絲毫衰退,然而,不管怎樣粉飾書法藝術,都不可否認書法出現的原因就是讓人更好的欣賞漢字,而在五千年的歷史中,書法的這種實用性也被古人發揮到了最大,最能體現著一點的就是歷朝各代的書法狀元們的書法!
  • 科舉狀元,書法也有狀元範!
    他們,是科舉狀元,或許,你從沒聽過這些人的名字,但他們的書法,確是非同凡響,可見
  • 這位清朝狀元寫的書法,慈禧老太后看了都喜歡
    今天介紹的這位清朝時期的狀元名叫徐郙(1836-1907),字壽蘅,號頌閣,上海嘉定人。 同治元年(1862)狀元,先後授翰林院修撰、南書房行走、安徽學政、江西學政、左都御史、 兵部尚書、禮部尚書等職,拜協辦大學士,世稱徐相國。
  • 看了清朝狀元的書法,再看當代書法家的創新,是醜書還是藝術?
    自古以來,我們聽到對於優秀的書法詞語中,有很多樸拙大氣等等之詞,仿佛都以拙為巧,拙中寓巧為書法的審美標準。尤其是傅山提出寧拙毋巧,寧醜毋媚之後,有一些書法家的創新之路就開始以拙為美。然而事實是這樣嗎,並不是,很多人誤解了傅山的這句話,這種拙樸感並不是刻意為之,而是隨著一種不經意流露,自帶幾分拙氣。前面我們說到,不能以看不懂的書法就把它當做醜書,不能把字跡工整的書法當作上等水平的書法。
  • 最後一個狀元試卷,保存完整,書法家自愧不如
    科舉制在我國影響深遠,相對來說科舉制是我國比較好的一種政治制度,相對公平,可以保證讓平民階層也可以參與到國家的政治體制當中,在中國古代「科舉取士」已經沿襲了一千多年了,在這一千多年裡面中國總共出現了638個狀元,可見這個狀元真的是極其稀少的存在。
  • 清朝狀元紙卷真跡:慈禧看後愛不釋手,工整大氣就像印刷出來的
    清朝是我國古代史中,除元朝以外的第二個由少數民族,建立起來的大一統王朝。從清太祖皇太極建立大清,到清世祖福臨率領滿清入關,實現了滿族逆襲中原的王朝夢。滿清入關之後,開始大力推行漢文化,其中,世襲明朝科舉制就是一項重大舉措。科舉製作為封建王朝選拔棟梁之才的必要手段,起始於隋文帝、隕落於光緒帝。
  • 看看這五位清朝狀元的書法,他們的書法你見識過嗎?
    清狀元梁國治行書羅浮歌冊(節選),署款「十月一日漏三鼓,下被酒,姬人為餘和墨書之。國治」。行筆粗細雜處,布白寬疏,筆法行楷隨意,書法雄遒勁健。遼寧省博物館藏。清代書法家,字階平,號瑤峰,一號豐山,又號梅塘,浙江會稽(今紹興)人。乾隆十三年(1748)進士,殿試頭名狀元。
  • 中國最後一位科舉狀元,殿試試卷書法美如畫,書法家都自愧不如
    從隋唐至今的科舉制度為中國選拔了不少的人才,在科舉制實行的1300多年裡,一共出現了600多位狀元。由此可見,古代狀元的含金量絕非今日的狀元能比的。我們今天要講的就是中國歷史上最後一個科舉狀元劉春霖。中國最後一位科舉狀元,殿試試卷書法美如畫,書法家都自愧不如。1904年,劉春霖參加了甲辰科,取得了狀元。聽說當時考試官們定下的狀元並不是劉春霖,但因為劉春霖名字好聽,就被慈禧欽點。但是能入殿試的也不會是泛泛之輩,當我們看到劉春霖的試卷的時候,就明白他為什麼會被欽點為狀元了。
  • 大清最後一位狀元試卷真跡,字跡讓現代人膜拜,書法家看到也汗顏
    在中、高考前,老師就會不厭其煩地告訴學生「卷面分」的重要性,要將字寫好;而在古時的科舉考試中,一紙好字也會獲得主考官或是皇帝的欣賞,如果答題也特別突出,那麼就很可能是這年的狀元郎了。這一年的狀元郎、榜眼、探花分別是直隸省河間府肅寧縣人劉春霖、廣東清遠人朱汝珍和商衍鎏(清代為廣州駐防正白旗漢軍人籍,後改稱廣東番禺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