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時候不想上學,奶奶邊哄邊唱「小兒郎上學堂將來考個狀元郎」,「狀元郎」,曾經是無數古人讀書的終極夢想。
狀元作為古代科舉制度中最頂級的考試榮譽,在我國如此漫長的封建歷史中,能中狀元的人也是非常罕有,它不僅僅代表著在某個時間段裡面應試最佳的成績,還代表著光宗耀祖的未來,因此,千百年來讀書人無不是以「考個狀元郎」為理想。
劉春霖
現代社會雖然已經不再存在「狀元」這一實質性的功名,但「狀元」的精神意義還是得以保留,即便在今天,家中出一個「高考狀元」都是無比榮耀的事兒。
事實上,史上最後的「狀元郎」離我們也並不遙遠,他就是一百一十六年前大清王朝最後的狀元劉春霖。
這個狀元郎的一生有如黑色幽默劇,出身貧寒、歷經寒窗磨練,飽讀詩書熬到三十多歲才取功名,但中了狀元還沒幾年這東家就沒了——大清朝沒多久說亡就亡了。
狀元書法
古人讀書無外乎貨與帝王家這一現實自我價值的終極目標了,而劉狀元剛可以「貨與」大清,這大清就「嗝屁」了,這對於一個讀書人來說莫過於是最大的命運捉弄了。
能在大清偌大的版圖中被選拔出來,「狀元郎」的意義實際上已經遠不止考試第一的名聲,狀元實質上也是當時頂尖人才的一種象徵。
所以,儘管大清「嗝屁」了,但劉春霖仍然是那個時代的精英。因此,在軍閥割據以及民國早期,劉春霖仍然是各方爭搶的頂級人才。
劉春霖畫像
不過,對於搶手的「狀元郎」來說,這個混亂的世道與自己理想中要為之效勞一生的帝王家相距甚遠,一氣之下他辭官隱退鄉野,將畢生「齊家治國平天下」的所學與理想寄情詩畫之中。
失去了平臺的狀元,自然無法施展一生所學,但他的另一項才華卻又成就了狀元的另一種人生。數十年筆墨相伴的寒窗歲月,讓這個狀元郎擁有了一手絕佳的書法。
可以說,古代任何一個能高中狀元的人,書法功底都足以傲視當代書壇。
狀元書法
倘若他活在當代書壇,或許他可以毫不誇張地說一句:不是我針對在座的哪一位書法家,實在是你們的手上功夫都太「low」了!
退隱之後的狀元郎,憑藉隸、真、行、楷樣樣精通的書法功夫,靠著賣書法竟然也過得頗為滋潤,時人更奉其小楷為標準,有「楷法冠當世」之譽。
不過,這位末代狀元郎的聲譽和影響不僅僅只是書法上的造詣,他雖隱退鄉野,卻仍然踐行著自己平生所學的濟世宗旨。
狀元書法
他不僅重視對於家族後人的教育,並用賣字所得贊助興學,1933年黃河水患時又通過自己的狀元科名影響力積極組織救災;偽滿成立後,偽滿要員試圖拉攏這位「狀元郎」,想利用他的招牌收買人心,遭其嚴詞拒絕,文人風骨節氣受到世人尊崇。
作為科舉制度以及封建王朝終結的親歷者、見證者,劉春霖的一生既不幸又大幸,儘管他苦讀聖賢書時的夢想和抱負未能得以施展,但他卻為後人留下了書法和值得傳頌的事跡,無愧於最後一位「狀元郎」的稱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