祖輩是清朝狀元,自己卻乞討為生的牛師靜,現狀如何?

2020-12-19 華夏文物

在科舉制盛行的時代,家中一旦有人金榜題名,那麼這一家族的榮華富貴便有了保證。而子孫後代靠著祖先餘蔭,不說能夠榮華富貴享之不盡,起碼也是出身世家,飽讀詩書。然而,在鄭州鞏義,有這樣一個狀元後代,一年四季著乞丐裝,以乞討為生,他就是我們今天的主角,牛師靜老人。

牛師靜老人

武狀元及第,光耀門楣

牛師靜是晚清武狀元、名將牛鳳山後裔,如今已年過七旬。牛鳳山,字梧階,道光13年被皇帝欽點為狀元後衣錦還鄉。之後,他在山上修建了屬於自己的狀元府,這座府邸十分氣派和講究。據《清實錄》記載,慈禧太后非常喜歡牛鳳山的作品,因此授予他一等侍衛銜。

牛鳳山畫像

而在牛鳳山的悉心教導下,大兒子牛思瑄也在鹹豐年間考中了進士,入朝為官,並因寫得一手好字而被時人所讚賞。有慈禧太后和皇帝的賞識,牛家的為官之路看起來順風順水,然而牛家到了牛師靜這一代時,由於時代背景的不同,曾經的狀元府早已沒了往日的生機。

破舊的狀元府

輝煌不再,繁華熱鬧消散

清朝滅亡後,狀元身份不再佔有優勢地位。時代的變遷,使得牛家也沒有了往日的強盛,慢慢走向了下坡路。新中國成立後了,牛家早已成為了普通人家,靠種地為生。後又因土地革命的影響,牛家的很多土地也被分了出去,到牛師靜這一代時已經連地都沒得種了。所以為了謀求生計,很多牛家人都選擇離開了故鄉,外出打工,最終只留下了牛師靜一人。

留守祖宅的牛師靜

為了堅守祖先的宅邸,他一人守著牛家僅剩下的這座狀元府,但是這座狀元府也在歲月的痕跡下成了危房,甚至因為建於山上,現在仍沒有通水電。因為一生未婚,無兒無女,又沒有工作,牛師靜老人只能以撿破爛和乞討為生,勉強維持著自己的日常生活。原本輝煌的牛家就此沒落,令人唏噓。

乞討的牛師靜

棲身危房,所做之事卻令人敬佩

如今,狀元府除了一些可供遮風避雨的窯洞外已經什麼都不剩了,只有門前破敗的石碑還依稀能看出曾經的輝煌。村裡人曾勸說牛師靜搬到村子裡去,那裡的生活條件要比無水無電而且破舊窯洞好得多,然而牛師靜卻說什麼也不願離開這裡。即使牛師靜以乞討為生,但他也有著自己的原則,那就是從不主動向他人討要錢財,往日裡只求有有口饃吃。社會各界人士也曾給他捐款捐物,但他拒絕了所有的現金捐款,只接受實物的捐贈。

各界人士帶著物資看望牛師靜老人

而且他還拒絕了政府的低保補貼,他說這些錢應該用來捐給其他經濟更困難的家庭。善良的牛師靜老人說,他孤身一人,花不了什麼錢,而且無論到哪裡都會收到好心人贈與的食物和水,所以用不著給他捐款。村民們對他的行為都表示非常敬重。

愛心人士與牛師靜老人

結語:

生活落魄,依然堅持不接受任何錢財救助,這大概是先祖武狀元的骨氣尚存,我們仿佛能在其中看到曾經那個的武狀元牛鳳山的影子。牛師靜老人的堅守令人動容,但狀元府的破敗也說明著事物的變遷。過去的歷史即便再輝煌,終究也成了歷史。我們不知道這座狀元府還能留存多久,但作為新時代的我們只有緊跟時代步伐,努力奮進,才能不被歷史淘汰。我們也衷心祝願,善良的牛師靜老人能夠健康長壽,安享晚年。

相關焦點

  • 清朝狀元後人,獨守深山中狀元府祖宅,沒水沒電只能討飯謀生
    封建王朝採取科舉制度來選拔用人,最高級別的人才被稱為狀元,今天要說的這位狀元後人叫牛師靜,作為狀元後人,在我們的印象裡應該是書香門第,畢竟有條件誕生狀元,肯定是有一定的文化底蘊的,但是這個叫牛師靜的狀元後人,卻不是這樣的,他至今以乞討為生,令人不禁唏噓不已。
  • 牛師靜:武狀元後裔,60年代考上大學,無工作、收入,淪為乞丐
    最初是世襲制,能不能入朝為官全靠"拼爹",出身好自然就能平步青雲成為人上人,後來出現舉薦制,但實際上也只有權貴子弟才有機會被推薦,平民百姓依舊被排除在官場之外。 直到科舉制度的創立,寒門學子才有可能依靠自己的聰明才智和寒窗苦讀考上狀元,改變自己的命運,福澤後代。
  • 清代狀元的後裔:獨居深山狀元府,堅守著祖宅,無水無電乞討度日
    如在很多家族的族譜中,就筆重墨濃地描述祖先如何發跡。然而,並不是每一個狀元的族人或後代都因為他們而興盛起來,道光帝欽點的武狀元牛鳳山的後裔就過得相當悽慘。牛鳳山當時在明月坡上建立的狀元府至今猶在,他的後人也在堅守著。不過這裡至今水電未通,後人也以乞討為生。他的後人為何淪落至此?
  • 清代狀元的後人隱居深山狀元府,守護著祖宅無水無電乞討度日
    正如這位清朝的狀元之後,卻淪落為流浪漢的牛詩靜,他的故事剛好向世人詮釋狀元之後的人生。 一、一舉成名天下知 據相關資料記載,牛師靜的祖先曾經出現過兩位進士及第的顯赫人物。以當時的情況來看,牛家先祖的地位可見一斑。尤其是,牛師靜的先祖牛風山曾考取道光十三年一甲第一名,也就是我們常說的高中狀元。
  • 清代狀元後裔:隱居先祖的狀元府,守護著祖宅,無水無電拾荒為生
    中國科舉制有1300多年歷史,截止至1905年最後一次科舉,考場上誕生了638個文狀元,185個武狀元,這823個文武狀元不可能每個人的後代都能像王華的後代一樣有出息,總有一些人混得越來越差,清朝武狀元牛鳳山的後代牛師靜就混到了以行乞為生
  • 清代狀元府邸仍有後代居住,破布爛衣雲遊四海,不受施捨自給自足
    考試頭名稱為「元」,而狀元,就是最高等級的殿試的頭名,是天下學子的楷模與嚮往所在。這不禁令人遐想萬千,狀元的府邸曾有多豪華呢?隨著清朝的滅亡,封建制度也煙消雲散,隨後神州大地迎來翻天覆地的變化。除此之外,牛鳳山還重視教育,對子孫要求非常嚴格,所以他的兒子牛瑄於也很有出息。荒草深處破敗的狀元府暮去朝來,鬥轉星移,歲月在不知不覺中變遷,轉瞬已經過去了一百多年。無論是前清王朝的春秋大夢,還是為科考頭懸梁錐刺股的寒門學子,都已經是很遙遠的事情了。
  • 清代狀元後代淪為乞丐,曾上過大學,堅守著祖宅拒絕補貼
    河南省鞏義市河洛鎮官殿村的明月坡,有一位家喻戶曉的傳奇人物牛師靜,他是清代狀元的後裔。老人今年70歲,孤苦無丁,獨居深山狀元府破窯洞,無水無電, 堅守著祖宅,乞討為生。雖說乞討,但老人從不主動討要錢財,政府補貼的錢都不要,給了需要救助的人,老人說,他一個人不用花錢,走到哪裡有口饃吃就行,生活很知足。這位狀元後代 年輕時曾考上過大學,精神受到打擊,記憶還停留在計劃經濟時代,至於何因不得而知。狀元府第共建有41孔窯洞,房子30餘間,如今人去院空大多殘破不堪,沒有人再去管理,這個昔日人聲鼎沸,詩禮鐘鳴之處,成為門可羅雀,鳥屎遍地的場所。
  • 清朝最牛狀元駱成驤,真的只寫八個字就成為狀元了?我們都被騙了
    說起「駱成驤」,想必大家都不陌生,他是清朝光緒年間的狀元,曾擔任翰林院編修,同時也是籌辦京師大學堂的四提調之一。1906年的時候,駱成驤奔赴日本考察憲政,兩年後回國,先在桂林地區主持法政學校,後來則前往山西擔任提學使。
  • 最後的「狀元郎」:中狀元沒幾年,清朝就滅亡了,靠賣書法為生
    狀元作為古代科舉制度中最頂級的考試榮譽,在我國如此漫長的封建歷史中,能中狀元的人也是非常罕有,它不僅僅代表著在某個時間段裡面應試最佳的成績,還代表著光宗耀祖的未來,因此,千百年來讀書人無不是以「考個狀元郎」為理想。
  • 「金同記」祖輩四代開設宰牛坊
    解放後,父親金榮生和母親馬金珠重新在漢中門開設宰牛坊,今年父親已經81歲高齡,如果不是生病在醫院,依然不會離開宰牛坊。金來虎說,目前他在江寧上坊仍經營一家宰牛坊。金來虎說,祖輩100多年,除了經營宰牛坊,還經營清真小吃。1986年,他在新街口(現在大洋百貨)重開「金同記」牛肉鍋貼店,1993年由於拆遷,先後在鼓樓、山西路、太平橋、遊府西街、夫子廟、抄紙巷、碑亭巷、文昌巷、豐富路等處開了21家店。
  • 科舉考試前三名是狀元、榜眼和探花,清朝最後一科前三名過得如何
    清朝在1904年的甲辰科會試是清朝歷史上最後的一次科舉考試。在1906年開始,所有的鄉會試就停止了。那麼清朝最後一科的狀元榜眼探花是誰呢?他們之後又混得如何呢?三甲得名由來在了解這三位人選之前,我們要先了解一下為什麼前三名會稱之為狀元、榜眼還有探花。
  • 13年了,高考699分摘理科狀元,考上港大的浙江女孩,現狀如何
    香港大學是中國香港的一所國際化公立研究型大學,有亞洲「常春藤」之稱,每年都會從內地以全額獎學金的方式招收不少的狀元。13年前,浙江有一女孩李清揚,高考考了699分,摘得省理科狀元後,就被香港大學招走了。如今13年過去了,不知當年這位女狀元現狀如何?
  • 印度人妖大揭秘:性別非男非女 靠乞討賣淫為生
    這些稱為印度「人妖」的跨性的中性人,受到人們的疏遠,靠每天的乞討、敲詐和賣淫艱難度日  她們屬於第三種性別  馬利卡戴著五顏六色的珠子,披著一條淺黃綠的莎利服和穿著一身平滑的印度婦女的典型服裝。可是從她稜角分明的臉面看,無論如何不像地道的女人。有關她的性別還真有一個不同尋常的故事哩!
  • 清朝最後一位狀元,見其殿試試卷,讓現代人無地自容
    清朝最後一位狀元,見其殿試試卷,讓現代人無地自容 在古代的時候,在科舉制出現之前,朝中的官員幾乎都是靠世襲制延續的,不管那些公子哥是好是壞都可以父親之位在朝中任職,所以朝中很多的重臣都沒有多少實力,都是在混日子。
  • 身邊檔案|蔣藍:清朝狀元駱成驤與「狀元菜」
    舊時成都,城牆內都有很多空隙地能種蔬菜,老成都人都知道這樣一句俗語:「皇城壩」菜地的蓮花白又大又白又緊卷,「上蓮池下蓮池」田頭的芋兒又細又軟又香甜……清朝四川唯一的狀元——駱成驤就築屋於文廟西街一菜地旁。「駱狀元巷」有史以來一直顯得很僻陋,和文廟街的深宅大院形成鮮明對比,顯得寒酸寥落。文廟街的名勝古蹟也很多。
  • 清朝四川唯一的狀元駱成驤和他的狀元菜
    舊時成都,城牆內都有很多空隙地能種蔬菜,老成都人都知道這樣一句俗語:「皇城壩」菜地的蓮花白又大又白又緊卷,「上蓮池下蓮池」田頭的芋兒又細又軟又香甜……清朝四川唯一的狀元——駱成驤就築屋於文廟西街一菜地旁。「駱狀元巷」有史以來一直顯得很僻陋,和文廟街的深宅大院形成鮮明對比,顯得寒酸寥落。文廟街的名勝古蹟也很多。
  • 清朝狀元大多仕途不如意 有的還不如舉人
    由此可見,狀元的確是知識分子群體的巔峰,在百姓心目中具有「天上一輪才捧出,人間萬姓仰頭看」的巨大殊榮。同樣,朝廷也很重視狀元。狀元產生後,一定會進入翰林院,陪伴在皇帝身邊,在仕途上面臨著無數的升遷機會。所以,在古代,由狀元的身份官拜宰輔者大有人在。以宋朝為例,宋朝對狀元真心好。
  • 二十位清朝狀元的書法,誰贏了?
    二十位清朝狀元的書法,誰贏了? 當時正逢乾隆欲在北方選撥人才, 又見王傑字跡(書法)工整清秀, 便把他撥為第一, 成為清朝開國第一名陝西狀元。
  • 山東最牛狀元王端鵬:僅差一分便得滿分,現狀如何?活成理想模樣
    「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科舉制度起源於隋朝,確立於唐太宗武則天時期,完善於宋朝,在明朝達到鼎盛時期,又逐漸演變為我們現在的高考和公務員選拔考試。科舉制度打破了官宦世家的政治壟斷,為眾多寒門學子提供了入朝為官的機會,也就出現了知識改變命運的說法。高考目前仍被稱為「一考定終身」,這是一場沒有硝煙的戰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