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有段時間沒有寫有關釣魚的文章了,因為我發現單純分享垂釣經歷的文章,已經無法讓大家關注。尤其是現在這寒冬時節,很多釣友都已經封竿,大家就更不願意看到別人出釣爆護,來勾起自己的釣癮。不過該種草還是要種草,同時呢也要跟大家分享一些垂釣的心得,這樣才能讓我的文章更飽滿。下面呢我要跟大家說的是我這次來到北京通州著名的冬釣大棚垂釣的經歷,雖然是初嘗冬釣大棚,但還是讓我找到了不少竅門。
我來到這個大棚搜索的是松海垂釣園,到地兒之後才發現,這個大棚可真不小,裡面大大小小的魚坑有六七個,而且並不是同一個老闆。而這個大棚的隔壁竟然就是一個釣魚協會之類的機構,大棚裡還有幾家不錯的飯館兒,不僅有大骨頭,還有羊湯、火燒之類的,吃飯是真方便。有點扯遠了,這些魚坑裡有練杆池、黑坑、還有一個路亞池,真是可以滿足各種釣友的需求,我簡直是發現寶藏了!
這次我選擇了一個鯉魚的練杆池來玩,因為我的水平玩黑坑那簡直是開玩笑。而且我看隔壁黑坑的那魚都是四五斤的鯉魚,我的杆子扛起來也費勁,要是跟隔壁纏了線,那不是影響別人嗎。所以跟老大爺們玩玩練杆,對我來說是再合適不過了,而看池邊人也不少,幾位看起來就是常客的大爺都是坐在四個角上,釣的都是池子邊,那是一會兒一條玩的不亦樂乎。
而我本著向大爺學習的原則,就挑了個大爺坐在他身邊「偷師」一下,這練杆池就是為了過癮,當然就是上魚越多越好。而經過我這半年玩各種練杆池的經驗來說,這餌料是最不重要的,反倒是選擇一個好釣位,那才是重中之重。而無疑最好的釣位肯定是被大爺們佔據的四個角落,溜邊垂釣一直是練杆池乃至黑坑釣滑口魚的不二法寶。
我開了一份黑坑鯉,在醒餌過程中,我一直在觀察大爺的垂釣方式。我旁邊的這位大爺釣法實在太過簡單,漂就是隨意調的,釣目時高時低,他的鉤上就是普通的顆粒餌,每次下杆都先沾點麻團。只要甩到邊兒上,不一會就是黑漂或者頂漂,而這個坑裡的魚可真不小,3、4斤的礦鯉,5斤多的鯉魚都有,而且還有不少錦鯉。
而我無法佔據黃金釣位,只能邊等待我的浮漂有動作,邊看大爺表演,到了中午我就上了兩條魚,而這位大爺已經上了十幾條魚了,其中還有兩條5斤左右的大鯉魚。而趁著大爺中午去吃飯的功夫,我也是趕緊釣了釣大爺佔據的邊角,果然這魚是咔咔咬鉤,即便不是實口,也能啪啪錨魚。這裡也能看出來,這種練杆坑裡的滑口魚,靠什麼餌料味型、霧化之類的根本不好使,他們見慣了世面,習慣在自己的地盤隨意的吃一吃,估計也不願意滿坑的找食吃。
既然發現了規律,咱們就可以改變策略了,我不再用我的四米五長杆,因為杆子長,錨魚脫鉤後很容易掛在頂棚上。當天我就這樣掛住損失了一條主線,而看著頂棚上不少的浮漂和主線,想必有這樣遭遇的大有人在。我換上了手感最棒的3米小竿,趁著一名大爺離開讓出了邊角,我趕緊去佔領「黃金釣位」,用最短最軟的竿來體驗最極致的遛魚樂趣。
到了現在我才理解那些用並繼竿或者用軟竿釣友們的樂趣,確實軟和短男人都不喜歡,但卻能最直接的傳遞出魚的力道,體會搏魚的快樂。這跟平時我拿個傻硬的竿子,3斤左右的魚直接拽回抄網的感覺完全不一樣。一條兩斤的魚能遛個兩分多鐘,累的胳膊疼。而到了四五斤的鯉魚或者遇到3斤來沉的礦鯉,那手感那拉扯力真不是蓋的,大概都要5分鐘以上才能把魚給玩累了,當然也把我累夠嗆。
最後當天大概在邊角位置搞了30多尾魚,總計上魚有50+,而我也通過觀察發現了這個魚坑的幾個黃金釣位,這裡也給大家標註一下,靈魂畫手一下,紅點是鉤要投到點,不是坐的位置,估計在很多練杆池都能通用。總之這是一次很完美的冬釣大棚之旅,雖然大棚裡也談不上多暖和,而且滴滴答答很潮溼、腥味濃重,但是這也比在室外野釣安逸的多,遙想一周前出去野釣,凍了幾個小時回家直接感冒,真是夠傻的。
現在我關於釣魚的VLOG也製作了不少,也希望大家能多多關注我,雖然我釣技不咋地,特長也主要集中在垂釣山裡的原生魚種上。但是我也一直在學習不斷在進步,男人永遠是長不大的孩子,總有自己喜歡玩的東西,也希望能跟更多與我有相同理念,享受釣魚生活的釣友成為朋友,我在各大自媒體平臺等大家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