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節性的農產品,往往受到輿論的影響,檳榔也不例外。儘管對於檳榔致癌的觀點,國外學界早有定論,但在中國各種爭論仍然持續不休,這不但讓消費者感到撲朔迷離,而且讓整個檳榔產業也深受影響。
關於檳榔致癌的爭議,從來就沒有休止過,而爭議的背後往往隱藏著利益的博弈。
起於今年7月的「檳榔致癌說」,經過媒體的報導,引發熱議,然而時隔不到兩個月,輿論驟然轉向,檳榔從「一級致癌物」鹹魚翻生為致癌性「完全可以忽略不計」。
令人弔詭的是,兩種說法都以隸屬於世界衛生組織的國際癌症研究中心(IARC)的報告為依據,但是卻推導出截然不同的結論,讓人身陷雲霧。事實上,這並不是檳榔產業第一次出現觀點矛盾的情況。早在2003年,就有湖南媒體引述世界衛生組織的調查報告稱檳榔致癌,當時,這一觀點引來大批專業人士闢謠,輿論同樣出現反覆。
如果長期觀察檳榔產業,不難發現,「檳榔致癌說」隔一段時間就會捲土重來,而每次「致癌說」只要出現,必會在短時間內遭受各方質疑,從而暫時銷聲匿跡。針對這一現象,時代周報記者多方調查採訪,卻發現其中存在諸多疑點,檳榔企業、口腔專家各執一詞,甚至有發布致癌觀點的專家遭到生命威脅。
而爭議因何而起?輿論為何反覆?撥開爭議的迷霧,深入觀察檳榔產業背後的經濟博弈,真相似乎變得清晰起來。
論頻現烏龍
今年7月,有媒體報導稱檳榔為「一級致癌物「,被列入「黑名單」。「一級致癌物」的說法來自於IARC的調查報告,而「一級」意味著致癌的證據已經非常確鑿。
當時,中南大學湘雅二醫院口腔醫療中心副主任張勝作為專家,在接受採訪時明確表示,「(湖南)的口腔癌,60%左右都是跟吃檳榔有關。」而短短2個月之後,業界對於檳榔的看法,來了個180度大轉彎,而重要依據之一仍然是IARC的報告。
9月22日,有媒體稱報導稱「我國檳榔消費區患口腔癌人數與全國沒有差異」。記者還採訪了5位重量級專家,稱作為檳榔食用大省的湖南省「口腔癌的死亡率,與全國的口腔癌的死亡率,沒有顯著差異」。此次報導中,記者採訪了國內口腔醫學泰鬥級的專家章魁華,章魁華曾作為2003年中國大陸唯一應邀參加了世界衛生組織癌症研究所召集的檳榔專題研究會,據他表示,2003年 IARC會議上的一個定論是,咀嚼過程中產生的致癌的亞硝胺,只要不和煙放在一起嚼,是完全可以忽略不計。
此後,「檳榔只要不和煙放在一起嚼,致癌性完全可以忽略不計」的觀點,在媒體的報導中反覆出現,爭議似乎蓋棺定論,但輿論前後的不一的說辭仍然引起了外界的質疑。「媒體前後兩個月的報導截然不同。之前的口氣毋庸置疑,後面又闢謠。如果都是醫學的研究結果,應該是客觀的,有一致的結論。」關注此報導的湖南某高校傳播學院講師向時代周報記者表達了自己的困惑。
值得注意的是,就在輿論轉向的前一天,9月21日,有媒體報導了「檳榔價格暴跌80%,百萬農戶損失慘重」的消息。據了解,我國檳榔種植主要集中在海南省,光是種植農戶就超過230萬人,而在檳榔深加工集中的湖南省,檳榔產業的產值超過百億元,有40萬從業人員。輿論轉向是否涉及到經濟利益的考慮,令人質疑。「檳榔是一個地域性的新聞,而經媒體報導,可能會導致一個行業休克式的死亡,因此輿論要特別謹慎客觀。」 中山大學附屬第二醫院梁劍芳表達了他的擔憂。
拋開經濟和輿論,檳榔到底是否致癌?成為人們關注的焦點。
檳榔致癌早有定論
事實上,「檳榔致癌說」在國外學界早有定論。時代周報記者查閱資料發現IARC(國際癌症研究中心)在2003年8月7日特別刊物第85卷中,認定檳榔為一級致癌物。此結論令醫學界長期以來對嚼食檳榔與致癌之間因果關係的懷疑得到了確認。
而早在 1985年,IARC進行的一項評估認定,咀嚼檳榔製品和菸草對人體有致癌作用。2003年,IARC所作評估則進一步得出結論,認定咀嚼檳榔製品,即使並不同時咀嚼菸草,也還是對人體有致癌作用。
IARC的結論如此清晰,為何曾經參與2003年評估的章魁華教授的說法,卻與之完全相反?
時代周報記者多次試圖通過其工作單位及中華口腔醫學會三位成員聯絡到章魁華教授本人,均被拒絕。事實上,章魁華教授最近一次接受採訪時已經88歲高齡,退休多年。有行業內人士對此質疑「雖然章是口腔科方面的泰鬥,但從未發表一篇關於檳榔與對口腔影響方面的論文」。面對IARC的報告,檳榔從業者卻給予了否認。「說湖南檳榔致癌的報導這是偷換概念,斷章取義。檳榔鹼主要存在於果核裡,而我們吃的果殼。」湖南皇爺檳榔的總經理堅決地說。
不僅皇爺檳榔高管,湖南省多家檳榔企業高管在接受時代周報記者採訪時,都不認可IARC研究報告的結果。不認可的原因主要在於,IARC的報告並沒有在湖南湘潭地區取樣。
「簡單地說檳榔致癌是不對的,臺灣、印度的吃法可能會更容易致癌。湖南檳榔生產的製作工藝降低了檳榔鹼的含量。」一位不願具名的檳榔從業人員告訴時代周報記者。
大部分口腔專家並不認同這一說法,「檳榔致癌這是世界衛生組織早有定論的。湖南的加工方法不會導致檳榔鹼的降低,石灰等添加物反而增加鹼性。」廣東某醫院口腔科主任告訴時代周報記者。
而湖南省口腔癌數據成為另一個爭論焦點,「我們湖南省的口腔癌的死亡率,與全國的口腔癌的死亡率,是沒有顯著差異。」湖南省疾病預防控制中心流行病防治科主任醫師劉富強在採訪中表示。
對於這一觀點,國家食品安全風險評估中心食品安全博士鍾凱給予了駁斥,「湘潭人口腔癌的死亡率處於全國平均水平。那麼口腔癌的發病率呢?」 鍾凱認為劉富強的說法是混淆概念。
「比方說,吸菸的1萬人有100人癌症,死10人。不吸菸的,1萬人有10人癌症,死1人。癌症死亡率一樣,都是10%。癌症發病率差10倍。」鍾凱對時代周報記者分析道。
數據顯示,湖南地區的口腔癌患病率,即口腔黏膜下纖維性變(OSF),正呈逐年上升之勢。1985年,湘雅醫院口腔科主任翦新進行的調查顯示,從湘潭市榔咀嚼者OSF患病率為0.96%。而到了2009年,湖南湘雅第二醫院凌天牖教授組織的流行病調查顯示,整個湖南省檳榔咀嚼者OSF患病率為6.81%。湘雅醫院口腔科另一項報告亦顯示,而長沙地區檳榔咀嚼者OSF患病率為7.03%。
而近20年,正是檳榔這一食品不斷從湘潭地區不斷擴張,人均消費量不斷增加的黃金時期。面對「檳榔致癌說」的定論,為何輿論卻突然轉向,專家觀點出現矛盾?實際上,檳榔致癌說的爭論已經不是一個醫學問題,而是一個經濟問題。
利益催生公關封口
時代周報記者在採訪過程中發現,多名之前持「檳榔致癌」觀點的專家回絕了採訪,甚至有些專家對記者透露遭到外界威脅和封口。
為了進一步確認檳榔是否致癌,時代周報記者試圖聯絡,長期以來都明確持有「檳榔致癌」觀點的專家,然而在輿論轉向之後,這些專家的發言卻變得頗為謹慎。
「湖南醫院的醫生肯定不敢再多發表致癌言論,生意人為了利益,已經有人說要花錢買他們的命!」一位不願透露姓名的口腔醫生在告訴時代周報記者這一消息後,便匆匆掛了電話。
「封口買命」這樣的江湖手段,似乎在檳榔行業裡已經不是什麼秘聞。2010年,一名曾深入檳榔廠內臥底的新聞院系大學生,在身份暴露後受到警告:「如果報導此事,幾個廠家會聯合出資80萬購買他的人頭。」2011年,湘雅附二醫院口腔科主任吳漢江教授也對媒體稱,研究檳榔問題的幾個教授,包括他本人,都受到過威脅,不準發聲。
「醫生們不願意說,也不敢說了。燻制和添加劑不會降低檳榔致癌毒性,我走訪了很多醫院、患者,我當然知道情況。」湖南檳榔消費者維權第一案的代理律師陳平凡向時代周報記者證實道,「我曾受到威脅,如果繼續打檳榔官司,小心你的命。」
而輿論的轉向其深層原因還是在於承認「檳榔致癌」對於檳榔產業將帶來巨大的打擊。據了解,自今年的「檳榔致癌說」披露以來,海南檳榔青果的收購價格應聲下跌,農戶損失慘重。有關部門負責人表示,僅檳榔青果這一項,就使得全海南種植檳榔的230萬農民減收30個億。
「7月中旬到8月中旬受到衝擊最大,省外銷售量下滑60%-80%,省內下滑30%。而目前銷售量在慢慢恢復中。」新晉上任的湖南省檳榔食品行業協會會長朱利明對記者坦承。
輿論的轉向也就不難理解。「湖南當地的檳榔業的人一定進行了大量的遊說公關。否則很難解釋出現如此截然相反的態度。」諳熟媒體、企業和政府之間微妙關係的某媒體人士透露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