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到豬你是否跟我一樣還會有興奮感呢?
或者內心是否會生出一種疑問:豬又怎麼了?豬肉價格不會又要漲了吧?
一提到豬,大部分人腦子裡的湧現的畫面更多是香噴噴的紅燒肉、2005年紅遍大街小巷的豬之歌、2019年豬瘟疫情,但是讓廣大投資者對豬的喜愛是來源於之前飛衝上天的養豬大戶牧原股份,我們來看看曾經的王者如下圖。
此圖數據來源於同花順軟體
牧原股份從2018年8月20日觸到階段性的最低位11.65,之後就震蕩上行,隨著非洲豬瘟疫肆虐,導致國內健康豬的出欄量劇減,2019年1月18開始豬肉價格的多次上調,也推動了牧原股份的持續上漲,從此開啟了豬的神話之旅。一度豬肉價格成為了廣大中國人民茶餘飯後的聊天素材。
從2018年8月20日至2020年7月15日不到兩年的時間裡且只用了456交易日的牧原股份,股價漲幅達到+750%,直接翻了8倍多。市值也從435億直接上衝到3500億。
截至目前牧原股份的市值排在A股4143家上市公司中第47位,超過了排在第48位的京滬高鐵、第49位的上汽集團、第50位的海螺水泥,可謂風光無限。
此圖數據來源於同花順軟體
總之這兩年豬刷新了我們的對豬的所有認識,讓我感慨的想說上一句「豬不只會爬樹,還會飛」
今天為什麼聊豬呢?主要是做期貨的朋友一直跟我討論2021年1月8日將在大連商品交易所正式掛牌交易的生豬期貨,他一直問我生豬期貨是否會再次推動豬肉概念的股票上漲。這麼一來感覺好像又給豬安了個翅膀,所以今天聊聊。
那我們再認識下這個既熟悉又神奇的豬吧:
豬是我國最大的農副品種,中國豬肉產量約佔全球45-50%。
現階段,我國規模養殖場的生豬以外三元為主,即杜洛克、長白豬、大約克夏豬三元雜交而成的商品豬。
每年我國生豬屠宰量保持在6億頭上下,定點屠宰率不到40%,行業屠宰量前五大龍頭分別為雨潤、雙匯、新希望、金鑼和雛鷹農牧,其市場份額尚不足15%,遠低於美國67%的水平。
豬也存在著如經濟周期的規律現象,就是豬周期
所謂「豬周期」,是一種經濟現象,指「價高傷民,價賤傷農」的周期性豬肉價格變化怪圈。「豬周期」的循環軌跡一般是:肉價高――母豬存欄量大增――生豬供應增加――肉價下跌――大量淘汰母豬――生豬供應減少――肉價上漲。
豬肉價格高刺激農民積極性造成供給增加,供給增加造成肉價下跌,肉價下跌到很低打擊了農民積極性造成供給短缺,供給短缺又使得肉價上漲,周而復始,這就形成了所謂的「豬周期」。一輪完整的豬周期通常歷時3-4年,同時在一年之內受節假日和氣候影響呈現出小周期波動。
此圖來源於網絡
那麼到底是哪些因素影響生豬價格呢?
供給端:
1、養殖成本
生豬養殖成本主要構成為仔豬成本和飼料成本,二者在生豬養殖總成本中分別佔比達到20-30%和40-60%。一般來說自繁自養自配飼料的規模一體化企業相較於外購仔豬或外購飼料中小養殖場會有更強的成本優勢。
2、能繁母豬和生豬存補欄
能繁母豬和生豬的存欄是決定生豬的供給時間和供給總量的根本性因素。能繁母豬的淘汰和生豬的出欄,是生豬實際供給市場的數量,對生豬價格走勢將產生直接影響。
3、規模化程度
近幾年得益於國家政策支持,以及環保抓緊之後,部分小規模養殖廠因達不到環保標準,被迫退出,同時大型企業藉助資金和政策優勢快速擴張。
4、進口
我國豬肉進口量不大,以冷凍肉為主,由於口感較差,其中約四分之三的冷凍肉都是進入加工廠進行食品深加工。但就邊際量來看,即使每月只有幾十萬噸的進口量,對我國生豬價格都會產生重要的影響。
需求端:
1、宏觀因素
宏觀調控、環保政策、經濟發展水平、消費者收入水平和人口結構都是影響我國生豬需求的重要因素。豬肉佔CPI構成的2.88%,佔肉類總消費量的2/3,豬肉價格上漲將會帶動其它肉類乃至食品價格大幅上漲,因此豬肉價格大漲有推動物價上漲的風險。
2、季節性因素
豬肉消費在年內有非常明顯的季節性,一般冬季為旺季,夏季為淡季。進入冬季,南方地區有製作臘肉習俗,需求會一直持續到春節過後,然後進入下滑通道。夏季由於氣溫較高,居民攝入相應減少,且肉類不易儲存,消費相應下降。
3、深加工產品
生豬經屠宰後,一部分生鮮豬肉流入農貿市場,另一部分供給下遊的肉製品加工企業。肉製品加工企業在購入豬肉後進行產品的深加工,最終形成低溫肉製品和高溫肉製品,通過現代零售商等分銷渠道供給終端消費者。
4、出口
我國每年出口量很少,出口不及年產量的1%,出口需求對生豬價格的影響甚微。如果結構改善有可能出現持續增長的態勢。
生豬期貨有助於平抑「豬周期」影響
對於生豬期貨的推出,這將有助於平抑「豬周期」影響,豬價也有了更透明、更直觀的參照。通過構建公開透明的生豬價格體系,管理層能擁有更加靈活的政策調節空間,抑制通脹、保障民生。
通過公開公平的交易平臺,養殖戶可以更準確的掌握未來價格,有計劃地安排生產和銷售計劃,規避豬周期帶來的市場風險。大型養豬企業也能通過套期保值操作進行遠期利潤的鎖定,實現先賣後養,規避遠期價格下跌的不利影響,穩健經營。
此圖來源於網絡
重點關注:高位回落調整到位的養豬頭部企業:牧原股份、正邦科技,豬肉加工的頭部企業:雙匯發展、新希望。
風險提示:
1、農產品價格波動風險
2、動物疫病或極端天氣災害風險
3、農業政策變動風險(或政策落地效果不及預期)
謝謝您看到此處,關注我,我們一起從生活的角度讀懂市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