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家人的禪修生活,第一次打禪七,懂得了在佛法中生活

2020-12-21 禪淨密實修

結束了在外地經營八年的事業,帶著疲憊的身心回到家鄉,人還未喘息夠,又急忙為自己報名各種電腦課程,以填塞空閒的時間。以往居住外地,總是透過電話向父母請安問好,或是逢年過節,才有假期與家人相聚。人生到了一個轉折點,總會想來點不一樣的體驗,對於禪修的生活,早已心生嚮往。自己常會思維,為何人生總是充滿了不確定性,不管是工作的成就、物質的擁有、生活的享樂,總是稍縱即逝,無法長久。

所以起伏不定的情緒、無明的感覺,常在心中盤旋,揮之不去,心想:「人存在的意義就只有這樣嗎? 」住家附近有一個禪修道場,前後徘徊了三次,才鼓足勇氣走進去詢問禪修事宜。法師非常的慈悲親切,對於自己所提出的佛法問題,均不厭其煩地解說。法師們個個威儀具足,氣質不凡,這一切均讓自己留下深刻的印象。回來後,決定報名參加禪修早晚課。雖然初到陌生環境,但在法師的慈悲開示與師兄的親切帶領下,對於佛法信心漸增,與師兄們的互動也愈趨密切,這是自己前所未有的經驗。

第二次上山參加法會,在供僧大典的現場,看到大眾長跪合掌,一心虔誦聖號,心中非常感動,面對威儀的僧眾,不禁淚如雨下,不能自己,內心的轉折,不可同日而語,與佛法的緣分,似乎上輩子已經註定,只是再續前緣。第一次打禪七,也是全新的體會。禪七生活非常規律,在晨鐘暮鼓下,梵音繚繞,撼動人心。一天十支香的行程,讓初學佛的自己吃足了苦頭,雖然腿痛難耐,定力不足,但看到大家都那麼用功,也只好忍耐再忍耐,並且利用休息時間,禮佛懺悔消業障。禪七中, 老和尚為大眾慈悲開示,充滿智慧的說法,頓時為心靈注入一股清涼,心念隨著呼吸的出入,逐漸平息與寧靜。

所謂「山中無歲月,寒暑不知年」,當我們心念專注時,也就跳脫了時間與空間的羈絆。禪七的日子過得很快,在沒有外緣下,每天的禪修與法師開示,讓自己平日紛擾不安的心平靜下來,心中充滿了法喜與體悟,也非常感恩法師們與大眾居士的慈悲護持,才能有此圓滿的結果。在佛法的薰修下,面對昔日難改的習氣,已經不再隨順,了知因果的道理後,對於自己的言行更是處處謹慎,隨時提醒自己,要起正念。對未來的人生也已找到了方向。相信只要依循佛法的智慧、法師的教誨,將佛法落實於生活中,定能自在步紅塵。

相關焦點

  • 在忙碌的生活中讓你心靜下來的20個禪修建議
    禪修是一門能夠讓你100%集中注意力的藝術。伴隨禪修練習而來的是數不勝數並廣為人知的好處:包括注意力的提升,焦慮感的降低和幸福感的普遍增強。雖然很多人在一生中的某段時間會嘗試禪修練習,但事實上只有一小部分能長期堅持下來。
  • 是什麼造成我們生活中的痛苦?想要求得解脫,佛法禪宗有答案
    在中國的六座祖庭中,黃梅獨佔兩座,而作為農禪文化發源地的四祖寺,現在仍然堅持著集體修禪生活,農禪雙修,自食其力的傳統。四祖開創了禪僧定居一處,把種田、搬柴等生活中的勞作,當成禪修的一種方法。這種方式跟現任四祖寺住持浄慧長老,倡導的「生活禪」不約而同。
  • 聽經聞法體驗出家生活 禪修精進方知出家不易
    佛法,首先是要有恭敬心;其次就是佛法真要用到生活中,真能讓和我們有緣的人感受到學佛人,是好人,是有智慧的人,是孝順的人!弟子身感慚愧,和真正的佛弟子差距很大。通過佛法的踐行就是每天對人「一句問候,一聲安慰,都是布施」,修學中從新認識了佛教,認識了佛法,一切從零開始,清淨的生活能幫助我們沉澱積累資糧,放下煩惱,理性思考,積聚能量,悟智慧人生,讓我們親近三寶、了解佛法,解脫世俗的束縛、調和自己的內心,重新思考人生的價值和生活的意義
  • 北海禪院冬季禪修圓滿:一番寒徹骨 始得梅花香
    北海禪院禪堂外禪修大眾合影(圖片來源:鳳凰佛教 攝影:北海禪院) 青海省北海禪院冬季迎春禪修活動,於臘月二十四(2016年2月2日)凌晨兩點半在清淨祥和的氛圍中圓滿結束。經過七天精進苦參,禪修大眾嚴格遵守禪堂儀軌,克服種種身心及事務障礙,圓滿完成了法喜充滿的禪修活動,以此殊勝功德祈願國泰民安,福慧增長,正法久住。
  • 詩意生活,禪修心境
    清晨,入得古寺,院中太陽初升,陽光照在山林之上。旁邊,曲折的小徑彎曲著通向幽深,而那裡,是禪房掩映在繁茂的花木叢中。山光明,景色媚,飛鳥歡悅,潭水清澈見底,而人也會感到神清氣爽。此刻,萬物沉靜,寂靜中,耳邊只留下敲鐘擊磬的聲音。
  • 初學者要走上正確的學佛之路 應該仔細思考佛法的目的
    本文是禪修證悟原創文章,供所有佛法實修者參考。未經許可,請勿引用和改寫。許多佛法的初學者,甚至學佛多年的老佛友,對如何學習佛法,對如何了解佛法,常常不知道該如何入門,該如何下手。因為沒有實際的禪修功力,任何人都進不了佛法的大門,任何人也撞不開佛法的大門。不管你是初學,還是學了幾十年,你的方法不對,就只能在佛法的大門之外徘徊,就永遠都是佛法的門外漢。當我們是佛法的門外漢時,就只能用已有的知識,來解讀佛法。就只能用已有的方法,來看待佛法。
  • 大手印、北傳觀心、南傳禪修,多種禪修法門,修學次第應怎樣?
    一、各種禪修課程我們聽說過不少禪修法門,包括藏傳佛法的大手印、北傳的觀心,南傳佛法的禪修,都有些許接觸。剛開始學習禪修的朋友們,我相信在一定的階段上,也一定曾經出現跟我類似的困惑:為什麼一樣是佛法,但不同的宗派對於禪修技巧會有這麼大的差異啊!最簡單的例子來看,大手印等許多強調「頓悟」的禪修系統,反對過度使用標籤化、刻意的念頭運作等技巧,但在南傳佛法、唯識宗等繼承阿毗達摩的的禪修系統中,則認為標籤化的禪修,不論貼的是什麼標籤,其實都是某種刻意與造作。
  • 慈誠羅珠堪布開示《佛法融入生活》:生活中的修行竅訣
    文:靜怡苑心靈樂園上周天樂園的乖乖們學習了慈誠羅珠堪布講授的《佛法融入生活》,在這當中上師講了很多生活中的修行竅訣。在《華嚴經淨行品》中,更是把我們生活中所要經歷的大多囊括,並逐一教我們在不同的情況下應當如何發願。
  • 康菲爾德:正念禪修結合心理學自我療愈的踐行者
    他自1974年開始在世界各地教導禪修,是將南傳上座部佛教修行引入西方的重要老師之一。他擅長結合現代心理學與禪修思想,將靈性修行落實於日常生活。是因為需要找到一條智慧之路以應對現代生活中極其普遍的衝突、壓力和疲憊不堪?還是因為渴求一種心理學把精神面和人類至高的潛能納入其治療方式中?還是因為希望找到一條安神寬心的捷徑?我發現講演必須是個人化的、切合實際的,就像我在本書中所寫的那樣。這些會議參加者企求的激勵和支持,同舊金山靈磐禪修中心的學員是一樣的。
  • 止觀禪修:說一切有部派的「禪修次第」,這5點,禪修者不可不知
    行者如何有次第的 去了解如何禪修,以及為什麼要做這樣的觀修。本篇的主題是關於禪修中的「受」,以及說一切有部的禪修觀念始,從這4點展開闡述,禪修弟子不可不知!以佛陀的弟子為例,大多數弟子在追隨佛陀前,都已經在外道學會了「定」的技巧,所以在《雜阿含經》中,佛陀很少提到「定」的內容,都在說跟「慧」比較有關的,這是主要的一個原因。直到《中阿含經》之後,佛法的受眾更廣,有許多一般人也開始接觸佛法,因此佛陀才開始教授與禪定有關的內容。
  • 佛法:一個人的福氣是有定數的,懂得惜福,生活才會幸福
    其實福氣很好理解,簡單地說就是好運氣,我們給自己及家人求福氣,其實就是希望自己及親人有好運,生活能長久幸福。其實福氣不是求來的,福氣的多少全憑藉我們自己掌握。佛教也認為一個人的福氣是有定數的,懂得惜福,生活才會幸福。
  • 踐行比庫僧團修持生活 西雙版納法樂禪修園短期出家
    比庫:巴利語bhikkhu音譯,乃指於世尊正法、律中出家、達上之男子。沙馬內拉:巴利語sāma era音譯,是指於世尊正法、律中出家、受持十戒之男子戒尼:巴利語sīlavatī。上座部佛教的比庫尼傳承已經斷絕,現在只有剃髮出家修行、守持十戒的「十戒尼」。法樂禪修園構成法樂禪修園由男眾住區、女眾住區以及公共區域組成。
  • 大乘佛法看生活,學佛修行做到兩點,心無分別,福報自來!
    所謂的受用,就是通過修行佛法學到的,如何把大乘修學的佛法應用生活中,應用在我們行住坐臥上。為此,本文大茶經就來分享大乘佛法看生活,學佛修行如果做到以下兩點,福報自來!由此,我們身心才能清淨,身心清淨了,在生活中我們就能得心應手,如此以來,自然能有福報。
  • 以禪修為主、以服務為次
    造寺度僧、布施設齋有無功德,北傳佛教中,六祖大師曰:「實無功德,勿疑先聖之言。武帝心邪,不知正法,造寺度僧、布施設齋,名為求福,不可將福便為功德。功德在法身中,不在修福。」意思是只是在求有漏的人天福報,不可將這福報當作功德。
  • 宣隆內觀禪修法簡介
    內觀禪修,英文是Vipassana meditation。前面幾篇文章說了很多實修的好處和重要性,今天就介紹一種實修方法——宣隆內觀禪修法(宣隆是音譯,也有譯為孫倫的)。這是南傳上座部佛法傳承中,現代緬甸中部敏建鎮(Myingyan)的一位已故四果阿拉漢——宣隆大師(1878-1952)所創立的。這個方法不僅究竟,而且簡單、具體,無須也不應該作任何增加或刪減。
  • 禪修的基本態度是什麼?禪修是以什麼為修因?
    而禪修也一定要先因果相應,具足禪修的因,自能獲得禪修的果。禪修是以什麼為修因?它是以「菩提心」作為修因,而非以妄想心。從「因」下手,才能產生相應的「果」。經上說:「是心是佛,是心作佛」,但此心卻常陷在紛亂之流裡,如何作佛呢?所以,禪修的修因是指「菩提心」,禪修要修的是菩提心,即是覺悟的心。
  • 江蘇揚州文峰古寺將舉辦「觀自在禪修營」
    具體情況如下:一、2011年禪修活動日程表2011年9月26—30日 二、報名條件1、 20至50周歲,大專學歷,對禪修有興趣者;2、 能自覺遵守禪修營紀律;3、 沒有精神分裂症及其傾向,沒有嚴重心理障礙及其他不適合禪修的;4、 沒有嚴重身體疾病不適合禪修的。
  • 佛說,做一個懂得珍惜生活的人,到底有多難
    懂得珍惜,不管什麼時候,都必須受到自身條件的影響,即使遇到再大的風雨,不會阻擋住人們對於未來時間的掌握,而一個道理,越是珍惜,越值得擁有更多。例如時間,懂得在生活中,擠出時間來學習看書,這個時間對你來說很寶貴,值得你為了有限的年華去學習去成長,這就像退休了之後,在老年大學學習到的東西,都會是自己人生的一筆財富。我們在有限的時間裡,能夠做到的就是珍惜每一個與周圍人相處的時間,即使是短暫的歡樂,只能夠讀懂自己的寂寞,也比較開心,每天能夠收穫快樂。
  • 禪修:內心寧靜的日子(3)
    因為一份信任,我可以為之賣命,雖然那並不是自己想要的生活,但當這份信任缺失了,我就辭職了。機緣巧合,到了香山,一住就是6年多。」「香山離鬧市不遠,這裡是鬧中取靜的好地方。」在這裡,她寫散文、炒股票、學琴習畫。她經常閉門不出,止語、禁食,用蠅頭小楷抄寫《金剛經》。她說:「香山的日子貧而不賤,高而不貴,我終於脫下了高跟鞋,換上了心愛的繡花鞋。」
  • 如何在日常的工作生活中修心?
    現代社會生活工作節奏快,壓力大。每個人似乎都很忙碌,沒有時間專門去修心。其實,我們是可以在日常的工作生活當中修行自己的心,讓自己身心健康。今天就來介紹佛使比庫的自然內觀法,告訴大家如何在日常生活中修心。佛使比庫(Achaan Buddhadasa 1906~1993)或許是二十世紀後期泰國最有名的法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