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人一天兩頓飯或三頓飯,古代「四餐制」又稱帝王餐,怎麼吃?

2020-12-15 小歷史傳播官方

一般人一天兩頓飯或三頓飯,古代「四餐制」又稱帝王餐,怎麼吃?

我們現代的很多傳統習俗,都是從古代傳承下來的。當然,難免在傳承的過程中,因情況而定。今天要說的是吃飯,俗話講,人是鐵飯是鋼,一頓不吃餓得慌。所以,民以食為天。如今我們一天吃三頓飯,是很正常的。但有些人,為了節省時間,或者懶得吃,就由三頓,變成了兩頓。所以,如今我們的傳統就是,正常兩頓飯或者三頓飯。其實在古代,還有其他制度,我們都不知道。古代還有一餐制、四餐制和五餐制,其實很容易理解的,像一餐制度,是對於那些窮人來說的,上頓不知下頓在哪裡,有一頓沒一頓的。像五餐制,是古代的有錢人,閒著沒事幹,就想著吃點什麼,下午茶或者是開小灶等。還有就是處於中間的四餐制,介於三餐和五餐之間,這個四餐制度,其實是很特別的。

因為四餐制度,又被稱為帝王制,在漢朝的時候,被制度化的。對此有所了解的人,會說,這個制度,就是給皇帝制定的。為何皇帝要吃四頓飯呢?在很多人的眼裡,皇帝是古代最忙的一個人,國家大事,後宮瑣事,都需要他。一些勤政的皇帝,廢寢忘食,是很正常的,一頓飯、兩頓飯,甚至是不吃。而實際上,帝王餐就是四餐制,一天四頓飯。那麼問題來了,這四頓飯要怎麼吃呢?放在什麼時間吃?

首先來說說為何四餐制又稱帝王餐。班固《白虎通·禮樂》記載,「王者之所以日四食何?明有四方之物,食四時之功也。」所以,是有「四方」「四時」的意思。這四頓飯分別被稱為「旦食」,天剛亮的時候,此時的皇帝,已經下早朝了,是吃飯的時間。「晝食」中午的一頓飯,「夕食」下午晡時,需要補充的一頓飯,還有「暮食」,在太陽落山之後的一頓飯,也就是我們的晚飯。如此看來,四餐制,就比我們的三餐制,多出一下午一頓飯。

而古代這四個時間吃飯,古人看來是最適宜的,是吉祥的意思。不管餓不餓,都要吃的。當然皇帝在忙的時候,飯是要做的,吃不吃就是皇帝的事情了。這四個時間,其實是有說法的,有「少陽」、「太陽」、「少陰」、「太陰」的意思。在這幾個時間吃飯,古代皇帝只為圖個吉利。

相關焦點

  • 古代的飲食文化,除了兩餐制、三餐制 還有四餐制,一起長知識吧
    先秦時期,尋常人家都是一天吃兩頓飯,即所謂「兩餐制」。這兩頓飯可以看成是「早飯」和「晚飯」,但古人不這麼叫,而是把一天中的第一頓飯叫「朝食」,稱為「饔」;把一天中的第二頓飯亦即最後一頓飯叫「餔食」,稱為「飧」。這也就是朱熹《集注》中所說的「朝曰饔,夕曰飧。」這兩頓飯一般在什麼開始吃?如同作息制度一樣,古人就餐時間也是根據太陽的出沒而定的。
  • 「一日三餐」的由來,古代一天幾餐卻是由身份決定的
    兩餐制其實是一種普遍的世界性情形。古代近東、希臘、印度的普通人一般也只吃兩頓。早上勞作,正式吃飯一般要到「晌午」。供神的食物為一日兩餐,是當時美索不達米亞常見的做法。在古希臘,荷馬著作裡沒有人一日三餐,都只吃兩頓飯。
  • 一天兩頓飯和一天三頓飯,有什麼不同?誰的腸胃更好?
    根據傳統方式來看,每天三頓飯必不可少,每一餐都很重要,可以給人體補充不同營養。可是,隨著時代的變化,許多人就有了新的想法,習慣也有不同。發現現代的多數人,從一天三頓飯變成了一天兩頓飯,早上為了多睡一會,就省去了早餐,或者是有人為了減肥,不去吃晚餐,覺得晚餐不吃可以瘦身。
  • 現在的人們都是一日三餐,那麼歷史上的古人吃幾頓飯呢?
    今天我們常常說一日三餐,似乎一天三頓飯是理所當然的,實際上中國古代對於飲食有著嚴格的規定,一般老百姓只能吃兩頓飯,只有皇室才可以一天吃四頓飯,古人的作息習慣和我們今天有很大的不同,那時候可沒有手機電腦,也沒有豐富的夜生活,所以中國古代老百姓一般七八點鐘就開始睡覺了,現在的年輕人一般要等到十一二點才睡覺,夜晚下班閒著沒事出去逛逛。
  • 古代帝王實行一日「四餐」 隋唐時期「午飯」成「三餐」中主餐
    先秦時期,尋常人家都是一天吃兩頓飯,即所謂「兩餐制」。這兩頓飯可以看成是「早飯」和「晚飯」,但古人不這麼叫,而是把一天中的第一頓飯叫「朝食」,稱為「饔」;把一天中的第二頓飯亦即最後一頓飯叫「餔食」,稱為「飧」。這也就是朱熹《集注》中所說的「朝曰饔,夕曰飧。」這兩頓飯一般在什麼開始吃?如同作息制度一樣,古人就餐時間也是根據太陽的出沒而定的。
  • 古人一天吃幾頓飯?看古代皇帝嬪妃的食譜秒懂現實!
    俗話說,人是鐵飯是鋼,一日三餐是現代流行的吃飯習俗,有的人晚上還會給自己加餐吃宵夜,一天四頓飯。但在中國古代,人們每天只吃兩頓飯,早飯和晚飯。那麼問題來了,上到皇帝大臣,下到平民百姓,他們不會餓嗎?下面就讓小編帶你了解古人的生活。
  • 古人一天吃幾餐,有人說兩餐,是真的嗎?
    原始社會是「飢則求食,飽則棄餘」,也就是飽一頓餓一頓,那樣對胃很不好。之後,大約在商朝,「定時吃飯」才形成。一開始,尋常人家都是一天兩餐,第一頓飯叫作「朝食」,稱為「饔」,第二頓飯叫作「餔食」,稱為「飧」。朱熹《集注》有載:「朝曰饔,夕曰飧」。
  • 一天吃兩頓飯和一天三頓飯,哪個更科學?看看醫生怎麼說
    有的人認為一日三餐,一天吃三頓飯才是最科學的飲食,而有的人講究過午不食,認為古時候老百姓是吃兩頓飯的,現代社會的人飲食營養太好,腸胃負擔重,應該也吃兩頓飯,減輕胃腸道的負擔,也有助於減輕體重。那麼到底一日三餐更科學還是一天兩頓更科學呢?
  • 北方人一天兩頓飯,南方人要三頓,是什麼造成這種差異?
    東北人也不是一年四季都吃兩頓飯,只是在冬天天比較短的時候才吃兩頓飯,其他季節還是和其他地方都一樣的,東北冬天白天時長比較短,晚上黑的比較早,一般4點多鐘就黑天了,所以會在下午1點多的時候吃飯,不過大多數情況下晚上會餓,還是會在晚上七八點鐘再吃一頓的,其實也不是所有的人家都吃兩頓飯,不同的地方還是不一樣的。
  • 歷史上一天幾餐是卻由身份決定的
    實際上秦漢及以前,由於農業不發達,糧食有限,尋常百姓一天只吃兩頓飯,這兩頓飯當時稱之為 「朝食」或「饔」,時間大約是在太陽行至隅中時(臨近中午時)就餐。第二頓飯稱為「餔食」,稱為「飧」,在申時(下午四點左右)進餐。朱熹《集注》中有「朝曰饔,夕曰飧」的注釋。其中朝食是最重要的主餐,所以早餐不僅要吃好,更要吃飽。
  • 人為什麼一天要吃三頓飯,一日三餐是怎麼來的?
    中國周秦至兩漢,普通人一天吃早晚兩頓飯,早餐叫饔,在早上10-11點,晚飯叫飧,在下午3-5點。孟子說,「賢者與民並耕而食,饔飧而治」。(《孟子·滕文公上》)漢代統治階層開始變成一日三餐或四餐,而平民一般也還是兩餐。《漢書·淮南厲王劉長傳》裡說「皆日三食,給薪菜鹽炊食器席蓐」。意思是劉長謀反,獲罪徙蜀,文帝下令仍給他一天三頓飯的待遇。
  • 一天吃兩頓飯好,還是一天吃三頓飯健康?少吃一頓會變瘦嗎?
    隨著年齡的增長,我們越來越明白,健康才是一個人最大的財富,從古至今,人們一直都在尋求健康長壽的好方法,其實,要想健康長壽,或許沒有什麼秘訣,只要我們認真對待生活,吃好每一頓飯,這才是我們能夠抓住的最靠譜的方法。可是,飯我們每天都會吃,但你吃飯真的吃對了嗎?
  • 古代人本來只吃兩頓飯,為什麼後來改成了三頓?
    中國古代是農耕社會,一切時間安排都要以農事為中心去考慮,所以只吃兩餐。每天早晨起來七八點鐘吃一頓飯,叫朝食,也就是早點,然後男人就帶著農具牽著牛去幹農活,女人就在家中紡布紡線,搞一點家庭手工業,有孩子就帶帶孩子。
  • 古代老百姓一天吃幾頓飯?有錢也不讓多吃,為何後來改成三頓了
    了解歷史的人都知道,唐朝是最被認為是歷史上最強盛的一個朝代,因為它不斷在開拓土地,各方都需要向朝廷供奉。唐朝也在大力發展經濟,文化。所以在最後北宋也成為了,一個經濟,文化,自由度最高的一個朝代。在商朝、西周乃至春秋戰國時期,普通百姓一般一天只吃兩頓飯,也即「兩餐制」。其中,古人將一天中的第一頓飯叫「朝食」,吃飯時間相當於現代早上7時-9時。與此相對應的是,把一天中的第二頓飯亦即最後一頓飯叫「餔食」,相當於現代15時-17時。
  • 一天吃兩頓飯和一天三頓飯,哪個對腸胃健康最有益?選錯的要改了
    但在吃飯規律上,每個人也有每個人的標準。有的人在一天內,保持著一天吃兩頓飯的規律,也有的人在一天內保持著一天吃三頓飯的規律。這兩種吃飯形式,那到底哪個更符合身體規律呢?哪個對腸胃的健康最有益呢?如果你選錯了,就要趕緊改了。
  • 農民喜歡一天吃兩頓飯,合理嗎?你怎麼看
    前幾天看了一小視頻,視頻裡讀幼兒園的小女孩披頭散髮,一副打敗仗的樣子,媽媽問她為啥和小朋友打架,孩子咬牙切齒的說道:你還好意思問,我長這麼大剛知道一天得吃三頓飯,我在幼兒園跟人家小朋友說兩頓飯,誰都不服誰就打起來了。你說我都五歲了,今天才知道還有一頓飯叫早飯。
  • 一天兩頓飯和一天三頓飯,哪個更科學,更健康?
    一天兩頓飯和一天三頓飯,哪個更科學,更健康? 吃飯是我們每天離不開的事情,人活著就要吃飯,常言道:一日三餐,我們每天都吃三頓飯,有的人一天吃兩頓飯。這兩種方法哪個更科學健康呢?
  • 古人怎麼吃飯?一天只吃兩頓,現代的「一日三餐」始於何時呢?
    「定時吃飯」是人們飲食文明進步的標誌,先秦時期,普通人家都是一天吃兩頓飯,即所謂「兩餐制」。這兩頓飯可以看成是現在的「早飯」與「晚飯」,但是,古人並不這麼叫,而是把一天中的第一頓飯叫「朝食」,稱為「饔」;把一天中的第二頓飯亦即最後一頓飯叫「食」,稱為「飧」。這也就是朱熹《集注》中所說的「朝曰饔,夕曰飧」。
  • 古代老百姓一天吃幾頓飯?由這個朝代開始,我們才有吃晚飯的習慣
    我們常說一日三餐不可缺少,似乎一天三頓飯是理所應當的,偶爾少吃一頓還經常會被家人訓斥,說這樣對身體不好。那麼一日三餐這個習慣是怎樣來的呢?難道古代也是一日三餐?其實在兩宋之前,普通老百姓一天只吃兩頓飯而已,只有皇室貴族才一天吃三頓或者四頓。這主要是因為在宋代以前農業更加不發達,老百姓的糧食有限,就算是一天兩頓飯也顯得捉襟見肘,所以糧食要省著吃。
  • 古時候講究過午不食,一天吃兩頓飯和一天三頓飯,哪個更科學?
    大多數人已經習慣了一日三餐的飲食模式,也有人是三餐再加上兩點。但以前的時候,很多人可能會聽說過一天只吃兩頓飯,尤其是在冬天的時候,因為光照時間比較短,很多人就把飯菜做成了一天兩頓。究竟是一天吃兩頓飯,還是一天吃三頓飯更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