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芙蓉樓送辛漸》是唐朝詩人王昌齡所做的送別詩,由兩首詩歌組成的組詩,作者採用倒敘的寫作手法,送別的時刻寫的一首收錄在部編教材中,其實,在頭天晚上他就寫了一首,但沒有出名,主要寫了頭天晚上在芙蓉樓為友人辛漸餞行時的情景。
原詩賞析
芙蓉樓送辛漸二首
其一
寒雨連江夜入吳,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陽親友如相問,一片冰心在玉壺。
其二
丹陽城南秋海陰,丹陽城北楚雲深。
高樓送客不能醉,寂寂寒江明月心。
字詞翻譯
芙蓉樓:原名西北樓,登臨可以俯瞰長江,遙望江北,在潤州(今江蘇省鎮江市)西北,後改名芙蓉樓,大家可以理解為酒樓(酒店),寒雨:就是秋末冬初時節的冷雨。連江:雨水和江水連成一片。吳:古代國名,江蘇鎮江一帶為三國時吳國所屬。平明:天剛剛亮的時候。客:指作者的好友辛漸。楚山:楚地的山。泛指長江中下遊北岸的山,這裡在古代屬於楚地範圍,和吳有異曲同工之妙。孤:獨自,孤單一人。洛陽:現位於河南省西部、黃河南岸。冰心:像冰一樣晶瑩、純潔,比喻純潔的心。玉壺,道教概念,專指自然無為。丹陽:在今江蘇省西南部,東北濱長江,大運河斜貫,屬鎮江市。楚云:指楚天之雲。
原詩翻譯
這組詩詞的大概意思是:冷雨灑滿江天的夜晚,我來到了吳地,天剛剛亮送走了好朋友,獨自面對著楚山離愁無限!如果你到了洛陽,洛陽親友問起我的有關情況,就請你轉告他們,我的心依然像玉壺裡的冰那樣晶瑩純潔!(其一)
放眼望去丹陽城南陰雨茫茫;丹陽城北,只見楚天層雲深深。芙蓉樓上送你離去,心情悲愁,想要喝酒卻因為送行不能盡興地喝。四周一片寂靜,對著寒冷江天,只有高懸的明月照我心。(其二)
佳作賞析
第一首寫的是天蒙蒙亮送別朋友時,臨近分別所寫,第一句「連」和「入」寫出了秋雨連綿不覺、無聲無息的特點,以環境描寫開頭,用來渲染離別是暗淡的氣氛,寫出了作者的不舍和悽涼的心情。展現了即景生情和寓情於景的寫法特點。第二句「平明」承接上句的「夜」,這個時間很緊,離別顯得倉促,夜來,早走,令人遺憾,既寫出了楚山的孤聳,也寫出了自己深深的孤獨,達到情景交融的效果。
後兩句寫出來作者與好友分手之際,對友人的囑託,最後一句運用比喻的修辭手法,以玉壺自比,表達了自己會因為官場上的坎坷遭遇而改變自己的氣節,同流合汙,隨波逐流的志氣,同時也寫出了自己開闊的胸懷、加強的性格和高尚的情操。作者在寫這組詩時,正處在因不拘小節,遭到一般平庸人物的議論,幾次收到貶謫。
第二首說的是頭天晚上詩人在芙蓉樓為辛漸餞別時的情景。還是先從環境描寫入手,「秋海陰」、「楚雲深」這樣的景色描寫,同樣寫出了作者悲涼,孤獨、苦悶的心情。開頭兩句是用了互文的修辭手法,寫到詩人站在丹陽城的高樓上,遠望觀景,江水茫茫,煙波浩渺,楚地的天空也布滿了陰沉沉的雲,就是詩人當時心情的寫照,對於明天的不確定,心裡蒙上了一片陰暗。
第三句:詩人在高樓為客人餞行,依依惜別,心中無限酸處,甚至連酒都不能多飲。最後一句以景結情:寒江寂寂,惆悵如不盡之江水;明月高照,友情像明月一樣的純真。全詩融情入景,以景結情,最主要的是抒發自己和朋友的情誼。
詩人風採
王昌齡是唐代著名的邊塞詩人,和李白、王維、岑參是好友,有「七絕聖手」和「詩家夫子」之稱,祖籍,在今山西太原。他以邊塞詩人著稱,他是邊塞詩歌的鼻祖,但他留存於世的詩歌當中,有近4分之1是送別詩,他的送別詩沒有常見的哀怨,有的是對心中理想的執念,顯得的大氣而有意境,令人回味無窮。
頭晚寫的詩可能不太滿意,心想:「不好,太平淡。沒有意境」,於是就另寫一首,就是這一首,就是這一句「一片冰心在玉壺」讓我們對作者有了更多的牽掛,成為流傳千古的佳句。辛漸也成了不是名人的名人,這個和汪倫有的有的一拼。
我是李老師講閱讀,關注我學習更多的語文知識,了解更多的教育諮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