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市的夜生活一直是大家討論的話題。
對於紅男綠女,酒、夜店、歡樂的KTV,能釋放他們蟄伏的激情。但對於居家人士來說,與家人朋友攜手逛夜市、品小吃,則是他們能負擔得起,也願意負擔的一種日常消費。
天長日久,夜市成了承載親情的場所,夜市文化,也成就了一個城市的溫情細節。
臺灣人的夜市記憶
臺北人曾旺鑫,六十多歲,與妻子女兒同住。
「每天晚飯後,我都會和妻女到住家附近的夜市走走,一來消消食,二來放鬆一下心情。」曾旺鑫說,每天飯後充滿親情的攜手同遊,成了一家人最期待的集體活動。
「夜市的攤販是流動的。」彰化縣政府導覽員鄭武郎說,因為流動,夜市裡經常會有最新最時尚的小玩藝兒出現。
夜市的商品來源有兩種:一種來自於小廠家直銷,廠家直接面對市場,省去了中間環節和廣告費用,所以售價便宜;另一種來自於百貨公司出清的下架商品,以很便宜的折扣在夜市販賣。
這裡,夜市對人們的最大吸引力來自於———便宜、新鮮!這裡有與時代潮流同步的時尚資訊,並且是一種花錢最少的時尚體驗方式。
所以,少年時期的鄭武郎,就常常與三五朋友邀約著,開一個小時的車到臺中的逢甲夜市出遊,新鮮快樂的體驗加上濃濃的友情,讓那個夜晚變得如此美好!
「對於臺灣人來說,夜市是我們聯絡友情與維繫親情的一種方式。」鄭武郎直言。
夜市人生書寫城市歷史
對於遊客來說,夜市是風景;對於夜市裡的攤販來說,夜市是他們全部的生活,他們的家。
作為臺北最早的夜市,寧夏夜市在清朝的時候就形成了,藉助那時臺北寧夏街附近六條路匯集的圓環公園的天然地勢。
寧夏夜市自治委員會總幹事林定國提到自己成長的夜市,總是充滿驕傲。他知道,其實除了表面上的可口美食及多元商品外,夜市最吸引人的就是人情味。
最初,寧夏夜市附近的攤販們都是用擔挑著,用小車推著來販售各類商品。
這裡,最鼎盛時期,周遭加起來有超過1000個攤位,很多臺北人的夜市記憶中就是從寧夏街開始。用臺北市民小藝的話說,這裡就是一部生動的流動歷史教科書,是臺灣最草根文化的集中地。
後來,隨著都市更新,圓環公園周邊的經營面積縮減了,只剩下寧夏街這邊的夜市繼續經營。
現在的寧夏夜市攤販,很多都已經經營到第三代。
以林定國為例,自己的父母從金門到臺北打拼,最初選擇在寧夏夜市落腳,而今林家的「金門泡蛋」(一種秘制茶葉蛋)已經開始由第三代接班。
林定國說:「對於夜市的攤販來說,大家第一代是競爭對手,第二代是同學,第三代很可能就是家人。」所以,夜市不只有商品,更有濃濃的人情味。
對於在夜市裡展開人生的這些人來說,夜市承載著他們全部的記憶,這裡就是他們幾代人苦心經營起來的大家庭。
「所以,只要有客人來你家做客,你肯定是想把最好的東西拿出來與他們分享。」(《海峽導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