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所有人都在說房價高,甚至專家都拋出「六個錢包」理論,建議剛需買房的時候動用家裡的「六個錢包」。在這種樓市行情下,買房這件事對於大部分人來說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有時候為了攢錢買房購房者不得不節衣縮食。因此樓市裡經常能看到後悔前些年沒買房的人,因為他們認為以前的房價比現在低,買房會比現在容易不少。但其實筆者要說的是,在中國樓市發展的這些年裡,中國的房價收入比其實是在下降的,嚴格說起來現在買房比以前容易不少。不過就算這樣,大家還是會覺得現在買房比以前買房更難,這是為什麼呢?
以北京和上海為例,查詢數據可以發現。在1998年的時候北京和上海的房價大概是2000元/平米,而當時北京和上海的人均收入大概是200元/月,算下來的話,房價月收入比差不多在10:1。但是現在北京和上海的房價基本上都在6萬元/平米,人均月收入也在1萬元左右,算下來的房價月收入比差不多就是6:1。房價收入比出現了很明顯的下跌,按道理來說現在買房會更加容易,但現實情況卻並不是這樣。
前段時間筆者還在網上看到有網友說自己三十歲了,卻拿不出40多萬的首付款,覺得自己的人生很失敗。但其實現在市場上大多數人都湊不齊買房的首付款,特別是在一線城市基本都是靠著家裡的支持才能湊齊首付。明明收入比以前多出不少,但買房卻變得更難,那麼為什麼會出現這種情況呢?
其實這裡面的原因很簡單,就是因為貨幣購買力貶值了。在過去的這些年裡中國不僅僅只有房價在上漲,其他生活消費品的價格也出現了明顯上漲,這帶來的最大變化就是大家手裡的錢變得越來越不值錢了。比如以前100塊錢能買100斤大米,現在就只能買30斤了,所以雖然居民的收入比起以前多出不少,但實際上用於消費的錢也不少,最後能存下來的錢也就越來越少,這也是為什麼中國居民儲蓄率會不斷下降的原因。另外還有一點就是居民的消費觀念也發生了變化,在20年前大部分居民追求都只是吃飽穿暖就行,很少會有額外的生活支出。但現在大家對生活品質有更高要求,隔三差五的聚餐、給孩子報各種培訓班,這些讓大家手裡的錢不夠花。
因此在筆者看來,現在大家之所以覺得買房比以前難,很大一個原因就在於大家的經濟收入沒跟上消費習慣的進步。所以筆者一直覺得,接下來大家應該要想辦法增加自己的收入,畢竟現在市場上的房價基本上已經在調控政策下走上穩定的道路了。而對於暫時買不起房的剛需來說,也沒必要著急湊錢買房,必須要有足夠的耐心才行。因為買房這件事從來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畢竟房子是一件能只用好幾十年的商品,肯定不可能像買衣服鞋子一樣簡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