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基本是華人,為何一獨立就廢除漢語?李光耀:漢語有個劣勢

2020-12-03 騰訊網

新加坡原來與馬來西亞是一體的,後來於上個世紀六十年代,由於境外力量的施壓,它被迫分離出來自己形成一個獨立的國家。而在現如今的世界上,新加坡早已躋身發達國家的行列,其國力遠遠超過了鄰國馬來西亞。

新加坡從一個名不見經傳的亞洲小國崛起成為"亞洲四小龍"之一,擁有非常發達的製造業和旅遊業,人均GDP甚至遠超香港,是世界的金融中心之一。是什麼使新加坡獲得了如此巨大的進步呢?

那麼則不得不提一個人——新加坡最偉大的總理李光耀;那麼則不得不提一項重大的政策——廢除漢語,將英語作為國語。新加坡一實現獨立便廢除漢語,在上個世紀的世界裡,可以說是一項極具積極意義的決策,它從多方面推動了新加坡綜合國力的巨大進步。

1、 國民結構問題

一個國家官方語言的確定必須考慮國民的組成結構等問題。在當時新加坡的居民結構中,由7成華人和3成的印度人及馬來西亞人共同組成。所以在本國哪種語言的使用率最高則可得出分曉。

不過當時的新加坡總理李光耀是考慮到,本國畢竟由這三種人群組成,所以採用漢語、馬來西亞語和印度語這三種中的任意一種作為官方語言,都會引起其他群體的不滿。

恐怕會滋生許多禍端、甚至引起暴亂什麼的。所以為了避免這樣的極端情況出現,為了最大限度地平衡各個群體的利益,最好還是選擇這三種之外的語言作為官方語言最為穩妥。

二、漢語太難了

那麼有人或許會問:"新加坡國民中有七成的群眾是華人,使用漢語,那麼為什麼不直接採用漢語作為官方語言呢?"剛才上面已經提到了,為了平衡各個群體的利益,新加坡政局不願冒險。

其次是李光耀認為中華文化非常博大精深,漢語是一門非常難以掌握的語言。他當初實現對漢語的基本掌握都花了大半年的時間,並且至今仍不能做到深入理解和靈活應用。

確實有諸多研究表明,熟練掌握漢語所花的時間要比熟練掌握其他語言的時間要多上許多。所以他認為,將漢語這門語言作為官方語言,尤其是在本國還有三成的印度人和馬來西亞人的情況下,要求全體國民熟練掌握漢語,是不現實的。

並且高深的漢語難以作為一個國際化的語言在全球去推廣,而相比之下想要熟練掌握英語則簡單許多。漢語的"高深"這一特質也成為了自身的缺陷,而英語是國際社會的通用語言,簡單易學,語法和詞彙都更易理解和掌握。

其實確實如此,我們很多人基本在小學學習過英語之後,便可以同外國人進行基本的對話和簡單的交流了,比漢語學習是簡單許多的。

此外,新加坡有長期的英國殖民歷史,它們在歷史上的很多時間裡都被英國佔領著。因而雖然國民結構中由三種人群基本組成,但在英國的長期統治下,國民基本上都已經熟練掌握英語了,在日常生活中對英語的應用也是十分自如的。還有最後一個重要原因在於,將英語作為官方語言使用是為了更好地為本國民謀得發展與機遇。

三、謀發展為當務之急

作為漢語使用的主要國家中國在現如今已經是世界上數一數二的強國,綜合國力非常強盛。全世界也隨之掀起了一股"漢語熱",全球範圍內使用漢語的人是非常廣泛的。然而這是在當下的基本狀況,放在21世紀前期,卻並非如此。那時的世界,仍以單極化為主,以美國為首的英語國家是全球範圍內的貿易巨鱷。選擇何種語言作為官方語言,將對國家的各個方面產生重大影響。

澳大利亞、英國、美國等英語系的國家是新加坡主要的貿易夥伴,因而將英語作為官方語言便更順理成章了。李光耀曾經公開表示過,新加坡曾經被英國統治的這段殖民歷史給新加坡打下了非常好的英語基礎。

其實新加坡從馬來西亞分離出來以後,起初的民生狀況非常堪憂。原因在於新加坡的國土面積十分狹小,因而所擁有的資源也存在著諸多局限,例如他們連淡水資源都需要進口。

所以新加坡若想謀得生存,必須從旅遊業、金融業、製造業、拉動對外貿易等方面下功夫,必須與之前的英語國家保持長期良好的合作與貿易關係。建立在這樣的考慮之上,那麼唯有將英語作為本國的官方語言,才可以和世界上強大的英語國家爭取到最廣泛、最全面的合作,才可以從根本上推動新加坡謀得良好發展。

綜合種種考慮,新加坡最終便拍案決定將英語作為本國的官方語言。李光耀後來回顧自己的從政生涯,覺得自己做得最正確的一項決策便是選擇英語作為官方語言,而非漢語。

雖然如今中國崛起、強大了起來,新加坡與中國的貿易來往也分別在質與量上實現了巨大的飛躍和提升,但是在總體的貿易佔比依然不及20%。主要的貿易往來、經濟發展還是依靠與西方英語國家的合作。

所以無論是過去、現在,亦或是可預知的未來,新加坡都將會一直堅持將英語作為官方語言來使用。李光耀在這項政策上所做的考慮和最終決策,能給我們帶來許多思考。

例如若想推動漢語最終成為一門世界性的語言,讓全球的人都認可、重視並使用漢語,則最根本的措施是著力推動中國在國際社會上的地位實現飛躍。當我們越來越強大了,有越來越多的國家渴望與我們謀得深入合作、有越來越多的外國學生渴望來到中國求學或者旅遊,那麼他們便不得不認真學習漢語。

其實在現如今,我國已經逐漸在這條路上探索與發展了,中國日益強盛,"漢語熱"席捲全球,相信漢語成為國際社會的通用語言這一時刻,指日可待了。

文/李清宇

相關焦點

  • 李光耀:漢語劣勢明顯,不可能成為新加坡的工作語言
    1965年,新加坡剛從馬來西亞獨立之際,曾有不少華人找到李光耀,希望能將漢語定為新加坡的國語,但都被李光耀一一拒絕。當時有很多人表示不理解,李光耀本人也是華人後裔,他為何堅決不同意把漢語選為新加坡國語呢?
  • 新加坡有超過7成的華人,為何李光耀說,漢語永遠不會成為國語
    就是在英國殖民期間,他們也從未規定讓新加坡人民必須使用哪種語言。但是在李光耀上臺之後,他直接廢除了漢語,並且禁止了漢語的相關學習,更是將南洋大學停辦了。他只主張將英語作為新加坡的官方語言。在那時中華總商會的一些人曾向他提過建議,其實漢語當作新加坡的官方語言是利大於弊的,但是李光耀卻表示:可以,但是你們要先打倒我。意思很明確了,就是只要他還在為一天,那麼官方語言就有一天不會是漢語。
  • 李光耀:新加坡七成是華人,只要有我在,漢語就永遠不會是國語
    相信大家對於新加坡都非常的熟悉,因為這個國家的人口組成是以華人為主的,因此天然就有非常親近的感覺,事實上並非如此,新加坡雖然是世界上為數不多的華人大國,但是對於華人的態度卻不怎麼友好,反而對西方非常的親近,而且新加坡的國語是英國,那麼為何不把漢語作為第一語言呢?
  • 新加坡七成是華人,為何漢語不是官方語言?李光耀:除非將我打倒
    1965年8月9日,新加坡被馬來西亞聯邦踢出,被迫宣布獨立。剛剛獨立的新加坡情況是這樣的,總人口200萬,其中75%都是華人,周圍國家對華人並不友好,或者說有仇視行為。更為糟糕的是,此時新加坡人均GDP僅450美元,連淡水都依靠進口。
  • 新加坡7成人口是華人,李光耀為何不定漢語為國語,反而選擇英語
    1965年,馬來西亞舉行了是否讓新加坡獨立的投票會議。在這次投票中,馬來西亞以128票贊成,0票反對的結果,讓剛剛脫離英國,加入馬來西亞的新加坡被獨立了出去。可是誰也沒想到,僅僅過了兩年,新加坡就被迫獨立出去,成為了一個小國家。雖然老天開了一個大大的玩笑,但對於新加坡人民來說,生活還是要過下去的。針對新加坡目前的現狀,李光耀制定了一系列的政策。
  • 李光耀:新加坡7成是華人,除非打倒我,否則漢語永遠不能成國語
    李光耀:漢語在國際競爭中沒有優勢,不可能成為新加坡的官方語言 前言 百度上有一個詞條,關於新加坡國父李光耀的,"去新加坡可以說中文嗎?"好奇的驅使,許多的人不由自主地點入瀏覽。
  • 新加坡7成是華人!李光耀:除非打倒我,否則漢語永遠不能成國語
    但如今"中新"建交多年友誼深厚的背後,有許許多多曾經相悖的故事。"華人眾多,一度成為新加坡自治的阻礙之一。"局勢的逼迫,讓新加坡的分離政治自我成立國家變得尤為艱難。【圖】15世紀的地圖新加坡建國初期尚未完全脫離馬來西亞的幫助,難以自給,舉步維艱。過於緊密依靠的關係,在走遠之後越是難捨難分。李光耀是個聰明的政治家,運籌帷幄,一系列的問題逐漸解決,新加坡最後還是散發出了它的邊界光芒,成為一個真正的國家。
  • 先在新加坡廢漢語,後又扶持漢語學校發展,李光耀果然是老狐狸
    可是新加坡的「國父」李光耀,卻在上位初期就搞起了轟轟烈烈的「去中國化」,首當其衝的就是漢語。時至今日,不得不說李光耀的這一政策做得非常成功,如今漢語在新加坡已經從幾十年前的通用語言退居二線,很多新加坡的年輕人已經不太認識中文,張口便是英語。李光耀為什麼對漢語看不順眼,是一件很複雜的事情。
  • 新加坡有超過7成的華人,但因為他的存在,漢語永遠不會成為國語
    1965年8月9日早晨,新加坡總理李光耀,代表新加坡人民政府做了一次發言,這次的言論發表完代表著新加坡終於迎來了獨立。從前的新加坡在英國人的統治下度過了一個世紀,雖然在1963年時就已經脫離了英國的統治,可新加坡並沒有獨立而是成為了馬來西亞的一部分。
  • 新加坡獨立初,華人建議把漢語定為國語,李光耀:除非打倒我
    1965年8月9日,新加坡在馬來西亞的重重逼迫之下,被迫脫離馬來西亞、獨立建國。建國之初,新加坡境內一切事物都紛亂不堪,一切經濟政治制度的推行都那麼棘手。因為新加坡的國民並非土生土長,絕大多數國民皆是來自世界各國的移民後代,其中有百分之七八十就是中國人。
  • 新加坡國父李光耀,為什麼掀起「去中國化」運動,廢除漢字教育?
    然而,漢字在新加坡的繁榮景象,也僅僅維持了短暫的十年,但在之後的「去中國化」運動中,陷入了低迷期。 新加坡「去中國化」運動,發起人正是當時的總統,「新加坡國父」李光耀。李光耀是新加坡華人,祖籍廣東省梅州市大埔縣。正是這樣一位華人總統,在新加坡掀起了轟轟烈烈的「去中國化」運動,這場運動直切要害,從漢字教育入手,直接廢除了新加坡課堂漢字教育。
  • 新加坡華人居多,有4種官方語言,英語第一,漢語為何只排第三?
    新加坡華人佔70%以上,官方文字為何是英文?李光耀:為求發展!新加坡華人居多,漢語為何不是第一語言?大家都知道,新加坡是一個多語言的國家,擁有4種官方語言,即英語,馬來語,華語和泰米爾語。基於和馬來西亞的歷史淵源,《新加坡憲法》明定馬來語為新加坡的國語,主要是尊重新加坡原住民所使用的語言。新加坡的第一語言是英語。所謂第一語言,就是政府公文寫作的通用語言。新加坡常駐人口有560多萬,其中華人佔了人口的74.2%,是個以華人為主導的國家,但是,作為華人的母語漢語,在新加坡仿佛成了「外語」。漢語在新加坡的地位為何如此尷尬呢?
  • 華人居多的新加坡為何沒把漢語定位國語?歷史因素很關鍵
    新加坡與中國的地理位置較為接近,因此在中國大陸尚未實行改革開放的時候,有不少中國商人選擇去被譽為「亞洲四小龍」之一的新加坡進行商業發展,華人在新加坡發展經濟並且在那裡定居生活,華人對新加坡經濟的騰飛做出了很大的貢獻,新加坡也有將近七成的人是華人,但是新加坡的國語卻不是漢語,而是西方國家的語言英語,這樣做的原因是什麼呢?
  • 華語為何不能作為新加坡國語?李光耀:那會是個錯誤
    如今除了中國人之外,越來越多的種族開始接觸漢語,甚至還成為某些國家的通用語言,比方說新加坡。記得在百度上有這樣的一個詞條,」新加坡可以說中文嗎?"從這個詞條當中也能夠感受的到,新加坡居民對漢語的了解程度之高。其實在新加坡,有將近75%的人是華人,就連這個國家的開國首腦李光耀也是中國人。
  • 新加坡的「國父」先在新加坡廢漢語,後又扶持漢語學校發展
    今天,不得不說李光耀的這一方針取得了巨大的成功,漢語在新加坡從幾十年前的世界通用語退居二線,許多新加坡的年輕人對中文也不太熟悉,張口就是英語。為什麼李光耀看不懂漢語,這是一個非常複雜的問題。與中國相比,新加坡與中國有著深厚的歷史淵源,新加坡獨立還不到一百年,在大多數歷史上,新加坡都是馬來西亞的領土,直到1965年才從馬來西亞獨立出來。
  • 新加坡華人眾多,李光耀為何將英語定為行政用語?
    與其他主動爭取獨立權的國家不同,新加坡的獨立過程是被動的,獨立原本不是他們的意願。李光耀是客家人,祖籍是廣東省。1862年,李光耀的曾祖父從中國移民到新加坡並在那裡紮下根來,李光耀家族便成為了新加坡華人。 因為李光耀出生於新加坡,而他接受的教育也都是西式教育,對中國並不親近。新加坡整個國家還有著眾多的華人華僑。相關統計顯示,截至2019年6月,新加坡人口的74%左右都是華人。
  • 李光耀直言:漢字「缺陷」明顯,不可能成為新加坡的通用語言
    ,似乎也很正常,李光耀為何不願意呢? 新加坡在李光耀大刀闊斧的改革下,經濟發展相當快,新加坡一躍成為「亞洲四小龍」之一,繼紐約、倫敦之後的第三大國際金融中心。對於這些改革,李光耀認為最難的還是語言改革。
  • 李光耀:漢字影響雖大,但「缺陷」明顯,不可能成新加坡通用語言
    亞洲各國文字或多或少都受到了漢字影響,新加坡這個華人人口數量佔據該國人口77%以上的國家就更是如此,漢字和漢語都是該國官方文字、語言之一,街上到處都是漢字寫的廣告牌。儘管漢字在新加坡的覆蓋率很高,但新加坡的總理李光耀說漢字有」缺陷,在新加坡不能成為通用語言。
  • 華人佔多數的新加坡為何有四種官方語言?
    新加坡所處的馬六甲海峽是連接太平洋與印度洋的戰略要道經濟的持續快速發展為新加坡吸引了大量外來移民,這些移民主要來自三個地方:一是馬來半島西海岸的馬六甲地區,大部分是馬來人;二是馬來半島以外的商人和移民,商人以華人為主體,他們大部分都曾到馬六甲等地做過生意;三是大約與中國商人同時期到來的印度商人、勞工和罪犯。
  • 新加坡的漢語正在消亡,而馬來西亞的漢語在夾縫中求生存!
    一、新加坡的漢語:日趨邊緣化,消亡是必然的命運最新的關於新加坡漢語狀況的新聞是:漢語已經在新加坡失去生存的土壤,在50歲以下日常使用漢語的人口已降至總人口的5%左右,也就是說除了大陸移民,已經很少有人在家裡和工作中說漢語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