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5日,國際半導體產業協會(SEMI)指出,今年全球半導體設備的銷售額約達689 億美元,同比增長16%;且這一增長趨勢將延續至明後年:預計2021年將達719億美元,2022年更是飆升至761 億美元(約合人民幣4980億元)的新高點。
報導指出,今年中國和韓國則是對半導體設備購買量最多的國家。據SEMI披露的數據,在今年第三季度中,全球半導體製造設備銷售額達到193.8億美元;其中,銷往中國的設備銷售額達到56.2億美元(約合人民幣368億元),同比大增63%。
在此背景下,我國半導體設備廠商也在迅速提升技術實力,加快增產投資。有數據顯示,2017-2020 年,全球有62座新投產的晶圓廠,其中來自中國的就有26座,佔比超過40%。
要知道,作為晶片製造的基石,半導體設備直接決定了晶片工藝的先進性,是半導體行業的基礎和核心。受海外供應鏈的變動,半導體設備國產替代的趨勢也愈發明顯。
那麼,隨著半導體國產化的推進,我國在這一領域趕上美國還需要多久?北京大學教授、半導體業資深人士周治平曾在2019年指出,中國至少需要「5到10年時間」才能在半導體領域趕上美國、韓國等國。
周治平認為,中國具備「迎頭趕上」美國的能力,但我們必須要解決的問題是,涵蓋整個半導體行業的生態系統和供應鏈。尤其是在其他國家實施技術封鎖之下,我國必須要大力推進設備國產化,避免被外界卡脖子。
當下,為了在半導體環節發力,我國已計劃到2025年的5年之內,舉全國之力,在教育、科研、開發、融資等方面,大力支持發展第三代半導體產業。
文|林妙瓊 題|曾藝 圖|盧文祥&饒建寧 審|陸爍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