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活死人黎明》、《生化危機》等電影的橫空出世,以及劇集《行屍走肉》系列、《王國》系列大熱,「喪屍」已成為了一種廣為人知的銀幕形象。不同於香港電影中「殭屍」的概念,「喪屍」一開始是屬於歐美電影的符號,它不像它的前輩吸血鬼、狼人那樣歷史悠久,但卻是最具有科幻色彩與現代感的恐怖化身。
最早出現喪屍的電影是1932年由維克多·哈佩林導演的電影《白魔鬼》。貝拉·勒戈西在片中飾演一位巫毒教巫師,他讓死者復活,讓他們在他自己的甘蔗廠裡任勞任怨的勞動。直到1986年,喬治·羅梅羅在《活死人之夜》中展示了一群「現代喪屍」的形象,他們不再是任由邪惡巫師使喚擺布的傀儡,而是一群腐爛的死屍,饑渴地搜尋著鮮活的肉體。
《活死人黎明》
和喪屍有關的影視作品幾乎都存在一個共同點——災難產生的原因都是由於人類的某些不良行為。因此,大部分的喪屍片都會加入一個批判現實社會的核心思想,甚至會加入一些宗教末世的色彩。如2004年由扎克·施耐德執導的《活死人黎明》中,在爆發喪屍災難這個大背景下,故事聚焦於一個商場中的倖存者們之間產生的人性衝突,尤其是倖存者們被咬傷後即將變異成喪屍時的天人交戰,將人類所獨有的理性與感性表達出來。類似的還有威爾·史密斯主演的《我是傳奇》,由於人類研製的一種病毒洩露導致全球絕大多數人類都變成了喪屍,主角不僅要在末世中求生,更要忍受難以想像的孤獨。
《死亡錄像》
除了以上帝視角來觀看此類電影,還有一種讓觀眾身臨其境的喪屍片。2007年的電影《死亡錄像》採用手持攝像的形式,摒棄了以往喪屍片中第三人稱觀影的視角,創造出一種直播環境,紀錄片般的效果使觀眾的觀感更加逼真,具有極強的現場代入感。不像是其他的已經設定好高潮部分的喪屍片,這種不可預期更增添了電影的懸疑感。
《殭屍肖恩》
隨著商業電影不斷地發展,喪屍片作為好萊塢電影的一種小類型片,也在逐漸變得更加娛樂化,快餐化。如《殭屍肖恩》、《喪屍樂園》等,將喪屍災難帶來的恐怖轉化為了幽默,讓觀眾本該尖叫的地方變成了大笑。此外,2007年的《溫暖的屍體》獨闢蹊徑,將青春片與喪屍片融合,喪屍災難只是背景,以喪屍的角度來講述一段一段結局完美的羅密歐與朱麗葉的浪漫愛情故事。
《溫暖的屍體》
2016年,韓國電影《釜山行》上映打開了亞洲喪屍片的大門,現今韓國繼續推出了喪屍劇集《王國》,日本也有喪屍漫改電影《請叫我英雄》。
「喪屍」這個文化符號也在潛移默化中慢慢不再專屬於歐美電影界,雖然仍會桎梏於類型發展不充分等因素的影響,但還是期待未來會有中國自己拍的喪屍片出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