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下旬,南疆各地棗園一片紅彤彤,三師四十一團一連職工宋華先有些心焦:紅棗成熟了,卻沒見到幾個客商的影子。去年宋華先的紅棗「通貨」每公斤銷售價為5元,今年他預計不會漲多少。
一連黨支部書記袁理波介紹,連隊有紅棗樹4000餘畝、種植戶100餘戶。去年58%的紅棗種植戶畝均銷售收入在2000元左右,而畝均成本超過1500元,42%的種植戶收入持平或虧損。
「2011年紅棗每公斤賣到30元,後面幾年價格被攔腰『斬』了好幾回……」宋華先說。在距離四十一團不遠的巴楚縣拍斯吾斯塘村,村民賽米·艾海提也在發愁,今年種植成本增加了,每公斤紅棗要賣到6元才能保本,他希望今年紅棗收入能與支出持平。
這個時候,在幾千公裡外的「中國棗鄉」陝西佳縣,棗農亦在愁苦中。7年前,佳縣紅棗銷售紅紅火火,但從2016年開始出現嚴重滯銷,2017年依然如此。今年,這個縣出現了一種「新產品」——「紅棗羊」,即用賣不掉的紅棗餵羊,羊肉味道鮮美。
資料顯示,一方面,2009年至2017年,我國紅棗行業規模複合增長率達到12.3%,保持了較高的增長速度;另一方面,受需求、加工、經濟等因素影響,近年大量紅棗積壓,部分區域出現「賣難」現象,紅棗主產區新疆尤甚。
紅棗之於新疆、兵團,可謂有喜有憂。從「十一五」時期開始,紅棗便成為新疆、兵團調優產業結構、壯大南疆區域經濟的「主角」。在農業結構調整政策引導和行政推動下,受市場利益驅使,南疆紅棗產業發展迅猛。
自治區農業廳統計數據顯示,截至2016年,新疆林果業種植面積達2200餘萬畝,其中紅棗種植面積最大,達到700餘萬畝;兵團南疆師團紅棗種植面積為155萬畝,佔新疆紅棗種植面積的21%、兵團的94%。紅棗產業是十年來新疆、兵團農業產業結構調整的一項重大成果。
棗樹長大,產量隨之增加。2017年,兵團紅棗總產量達到167萬噸,產值接近棉花。2014年,淘寶網上發布「雙十一」熱銷零食榜,新疆紅棗位列前十,而到2017年則未出現在熱銷榜單上。這個時候,紅棗效益的「拐點」已十分明顯。
對此,宋華先早在幾年前就感覺到了。自從棗樹掛了果,紅棗就成為他家的主要收入來源,而這塊收入就像一塊從水中拿出的海綿,分量由重到輕。
兵團農業局統計數據表明,2006年至2015年,兵團紅棗產量年均增長38.4%,但種植戶畝收益卻在走出一個峰值後呈持續下降趨勢。
「2013年,兵團紅棗售價達到峰值,然後一路下行,出現『賣難』現象。按正態分布規律,總體估計2013年高峰期後開始有5%到10%的種植戶出現虧損。」新疆農墾科學院林園研究所副所長陳奇凌說。
新疆農業科學院園藝作物研究所紅棗種植技術研究員郝慶表示,2012年,新疆林果業進入盛果期,從賣方市場轉變為買方市場後,供需失衡造成棗價不穩,開始不斷刷新歷史新低。
陳奇凌、郝慶均認為,新疆、兵團與全球農產品市場情況相似,經歷了從擴張到需求下降的過程。他們分析,同全國紅棗產地一樣,新疆、兵團紅棗將在今後一個時期維持低價水平。
對此,一師農業局副局長張新龍表示認可。
他認為,農產品消費具有穩定性和可預期性,任何地區的超需求增產都會帶來價格下跌。新疆、兵團紅棗產業正是這一特性的反映。
今年,一師紅棗種植面積達67萬畝,「賣難」問題同樣困擾著這個紅棗種植大師。該師副師長苗啟華曾一身戎裝,手捧紅棗,出現在「一畝田」APP開屏頁面,通過農產品電商平臺向全國採購商推薦紅棗。
「一半是海水,一半是火焰」。在一師六團三連,職工李軍的棗園挨著張向明的蘋果園,面積差不多。今年,張向明賣蘋果可賺60多萬元,李軍的棗園收入則有望由虧轉平。李軍想把紅棗樹砍了,又捨不得,連長董嬌戍想了個辦法,先在棗園套種蘋果樹,再漸漸把紅棗樹淘汰掉。今年連隊2700畝棗園已有700畝套種蘋果樹,再過幾年,這個連隊紅棗樹將不復存在。
紅棗持續低價在今後一個時期成為常態,將影響種植戶收入和區域農業經濟總量。對此,六團三連已走上轉型之路,這是在付出一定代價後的「被動的主動」,這個連隊的選擇也是新疆、兵團紅棗種植區的縮影。人們在思索:紅棗產業效益持續走低,問題出在哪裡?如何讓產業重振雄風?(兵團日報記者 蘭玲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