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加工廠慢慢步入正軌,日加工量近60噸。 田浩楠 攝
中新網烏魯木齊11月26日電 (田浩楠)「咱們紅棗加工廠的第一批產品已經投入市場,目前來看非常順利,深加工後的紅棗價格要比每公斤通貨價格高出3倍甚至還要多。」看著自己加工廠裡的紅棗被客戶一車車拉走,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第十二師四十七團七連職工趙紅偉如是說。
1996年,28歲的趙紅偉帶著媳婦和兩個孩子從河南老家來到塔克拉瑪幹沙漠邊緣的四十七團,剛開始種棉花,但受地理環境和管理不精等的影響,棉花不但產量低,而且市場價格不好。
深加工後的紅棗品相好,價格要比每公斤通貨高出3倍甚至還要多。 田浩楠 攝
「一家人辛辛苦苦忙碌一年下來,除去肥料、人工等成本不但沒掙著錢,反而欠了兩萬多外債,孩子上學的學費都要東拼西湊,日子過得很艱難。」趙紅偉回憶說。
2002年,趙紅偉開始做起紅棗的育苗、嫁接和種子銷售,在連隊技術員的幫助下,他一邊刻苦鑽研,提升棗樹苗質量,一邊積極建立銷售渠道,兩年後棗樹苗終於賣出了好價錢。
2006年,四十七團紅棗種植規模不斷擴大,趙紅偉與妻子商量後又種了80畝紅棗地。「通過多年的摸索,紅棗的品質在不斷好轉,價格一年比一年好,每公斤在25元左右。」趙紅偉說,現在育苗和種植紅棗一年下來就有兩份收入,日子相比之前簡直是天壤之別。
有巔峰就有低谷,從2013年開始,種植紅棗的人越來越多,市場需求量也沒有原來那麼大,紅棗價格開始下跌,為了讓連隊紅棗的價格賣高一點,趙紅偉隻身一人去了西安,在那租了個門面做起紅棗生意,每天起早貪黑。每年農忙時回家幹活,豐收時把團場的紅棗運到西安銷售。從四十七團運到西安的紅棗價格可以比當地價格每公斤高出3元的利潤。
通過4年的經營,趙紅偉不但有了一筆積蓄,而且結交了許多固定客戶,他決定帶著存款和資源回到四十七團發展事業。
2017年,趙紅偉利用貨源優質、充足這一優勢,將自己的紅棗運到和田市的紅棗加工廠加工,然後進行大批量銷售,通過3年的堅持,不但生意越做越火,而且對加工廠的製作流程越來越熟悉。他在想,如果自己有這麼一間加工廠,不但方便,而且可以省下一筆不小的開支,便產生了辦廠的想法。
開工廠是個巨大投資,自己手頭錢也不夠,趙紅偉便聯繫了之前合作過多年的夥伴。
經過3個月的籌備施工,加工廠慢慢步入正軌,日加工量近60噸,年生產規模預計達6000餘噸。
「加工廠能蓋起來是團場和『訪惠聚』工作組的幫助,所以我現在回饋團場,幫助更多需要幫助的職工,帶動更多的人富起來。」趙紅偉說。(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