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的小康故事丨「讓全體人民住有所居」——習近平和百姓安居...

2020-12-14 新華網客戶端

  新華社北京10月27日電 題:「讓全體人民住有所居」——習近平和百姓安居的故事

  新華社記者王優玲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始終心繫百姓安居,跨過高山河流,深入山村巷陌,聽民聲,察民意,在一個個百姓「夢圓安居」的精彩故事裡,躬身推進「讓全體人民住有所居」的莊嚴承諾。

  「通過移民搬遷讓你們過上好日子」

  「山大溝深的沙溝山,不受的寒苦了,幹部和群眾呀齊上陣,平川裡拔起了新村……」一段青海省互助土族自治縣班彥新村村民自編的「花兒」唱出了山村生活的巨變。 

  青海省互助土族自治縣班彥新村村民在盤繡園內製作盤繡(2019年9月4日攝)。 新華社記者 張宏祥 攝

  時間回溯到2016年8月23日,班彥新村還是一片建築工地的時候,濛濛細雨中迎來了一位特殊的「客人」——習近平總書記。

  總書記入戶察看建築布局,詢問施工進展,對工程建設和搬遷後的脫貧工作提出希望和要求。他還和土族貧困戶呂有金一家人圍坐一起,看反映鄉親們一直居住的舊村狀況的視頻。

  視頻道盡「一方水土養不了一方人」的困窘:出入不便,嚴重缺水,直到2015年,班彥村依然有129戶人家住在海拔2800米被當地人稱作「腦山」的山頂上。

  「黨和政府就是要特別關心你們這樣的困難群眾,通過移民搬遷讓你們過上好日子。」習近平總書記對呂有金一家人說。

  移民搬遷是脫貧攻堅的一種有效方式。總書記在考察中指出,移民搬遷要充分徵求農民群眾意見,讓他們參與新村規劃。新村建設要同發展生產和促進就業結合起來,同完善基本公共服務結合起來,同保護民族、區域、文化特色及風貌結合起來。

  總書記離開新村時,土族群眾聞訊而來,村口歡聲雷動。

  安居之下,才有好日子芝麻開花節節高。

  在四川大涼山深處昭覺縣解放鄉火普村吉地爾子家的新居裡,在甘肅武威市古浪縣黃花灘生態移民區富民新村李應川家,在陝西平利縣老縣鎮錦屏社區汪顯平家……所到之處,總書記總要屋裡屋外仔細察看,關心了解百姓住房改善情況。

  四川大涼山深處昭覺縣解放鄉火普村(2018年12月28日無人機照片)。新華社記者 江宏景 攝

  2017年6月21日,山西忻州市岢嵐縣宋家溝新村。

  在這個易地扶貧搬遷集中安置點上,村民新居已經建好,村民正陸續搬入。習近平總書記冒雨前來考察新村建設情況。

  「這房子蓋得挺漂亮。」總書記來到剛剛喬遷新居的村民張貴明家,挨屋察看。「這是臥室,裡面還有衛生間,用上衝水馬桶了。住得習不習慣?」總書記問。

  「原來住的是山莊窩鋪,吃水都困難。現在一分錢都沒掏就住上了新房子,吃得好、住得好、全都好。」張貴明告訴總書記。

  離開村子時,前來送行的村民排起了長長的隊伍,習近平總書記對村民們說:「希望鄉親們同黨中央一起擼起袖子加油幹,讓好日子芝麻開花節節高。」 

  山西省忻州市岢嵐縣宋家溝新村(2017年6月22日無人機照片)。新華社記者 曹陽 攝

  「棚戶區改造事關千千萬萬群眾安居樂業」

  2014年1月26日,地處邊陲的內蒙古興安盟阿爾山市零下30多攝氏度,冰封雪皚,銀裝素裹。

  習近平總書記冒著嚴寒、踏著積雪來到伊爾施鎮74歲的困難林業職工郭永財家中。

  察地窖,摸火牆,看年貨,坐炕頭,習近平總書記詳細了解郭永財一家人的生活。看到郭永財等群眾住房比較困難,總書記叮囑當地幹部要加快棚戶區改造,排出時間表,讓群眾早日住上新房。

  此後,阿爾山市開始了大規模的棚戶區改造。從憂居走向安居,郭永財一家住進了亮麗的回遷樓。

  內蒙古自治區興安盟阿爾山市一角(2017年7月18日無人機照片)。新華社記者 連振 攝

  「棚戶區改造事關千千萬萬群眾安居樂業。我們的城市不能一邊是高樓大廈,一邊是髒亂差的棚戶區。」在習近平總書記直接關心和推動下,全國各地的棚改工作百尺竿頭更進一步。

  2018年4月,習近平總書記在湖北考察,來到武漢青山區工人村街青和居社區,考察棚戶區項目建設和居民生活情況。

  青山區在上世紀五十年代因興建國家「一五」重點工程武鋼而建區,曾經是華中地區最大的老工業區棚戶區。 

  居民胡秋生一家原來住在十多個平方米的武漢青山區的棚戶房裡。隨著青山區啟動棚戶區改造,胡秋生住進了青宜居小區74平方米的住房(2013年9月10日攝)。 新華社記者 程敏 攝

  習近平總書記乘車途經青山江灘,長江水面寬闊,沿岸綠樹成蔭,生態環境宜人。

  總書記了解到一個喜人變化:青山區4萬多群眾的居住條件已得到顯著改善。他叮囑說:「目前全國棚戶區改造任務還很艱巨。只要是有利於老百姓的事,我們就要努力去辦,而且要千方百計辦好。」

  同年9月28日,習近平總書記專程來到撫順礦業集團西露天礦,並乘車來到東華園社區,實地了解撫順市採煤沉陷區避險搬遷安置情況,和居民們圍坐在一起嘮家常,關切詢問住房改善情況等。

  居民陳玉芳(右二)一家在遼寧撫順市東華園社區的家中(2018年9月28日攝)。陳玉芳的老房子位於採煤沉陷區,白牆開裂,窗戶透風。從危房搬進了90多平方米的新樓,環境衛生明顯改善,水電氣供應有了保障。新華社記者 楊青 攝

  「黨中央投入大量資金解決棚戶區和採煤沉陷區綜合治理問題,很有必要,也很值得。資源枯竭型城市在轉型發展中首先要解決好民生問題、保障好睏難群眾生活。」離開社區時,總書記同居民們親切握手,滿懷真情地對他們說。

  棚戶區改造改善了困難群眾的住房條件,提升了人居環境。2016年至2019年,全國棚戶區改造開工累計2157萬套。短短幾年時間,上億居民「出棚進樓」,圓了安居夢。

  「讓城市留住記憶,讓人們記住鄉愁」

  水穿街巷、綠樹成蔭,一泓玉河水,直通菖蒲河。

  2014年2月25日,沿著北京東城區的玉河,習近平總書記步行考察河道恢復、四合院復建情況。

  北京市南鑼鼓巷片區雨兒胡同(2019年7月25日攝)。 新華社記者 張漫子 攝

  玉河旁的雨兒胡同,東起南鑼鼓巷,西至東不壓橋胡同。總書記沿著胡同彎曲狹窄的通道,先後走進29號、30號大雜院,到王雲鳳、關世嶽、吳愛霞、莊寶等4戶居民家裡察看,噓寒問暖。

  「這一片胡同我很熟悉,今天來就是想看看老街坊,聽聽大家對老城區改造的想法。」

  得知他們的居住、生活條件在黨和政府關心下有所改善,特別是做飯用上了煤氣、取暖用上了電暖氣,並且有關部門已經將這片大雜院區納入了改造規劃,總書記很高興。

  「老城區改造要回應不同願望和要求,工作量很大,有關部門要把工作做深做細,大家要多理解多支持,共同幫助政府把為群眾辦的實事辦好。」習近平總書記表示。

  今天的中國正在經歷人類歷史上規模最大、速度最快的城鎮化進程,人們的居住和生活環境發生著日新月異的變化。如何在傳統與現代之間尋求一個支點?

  時針撥到2019年的春節前夕,習近平總書記在北京老城前門東區看望慰問基層幹部群眾時,說出了一句意味深長的話:「讓城市留住記憶,讓人們記住鄉愁。」

  碧空如洗,冬日暖陽,前門東區透著老北京特有的京味民俗:木檻朱門,兩旁庭院內立著幾棵老樹,滿眼的大紅燈籠、春聯福字,年味正濃。

  市民在北京前門東區三裡河綠化景觀踏青(2019年4月1日攝)。 新華社記者 任超 攝

  習近平總書記從草廠四條北口下車,踏著青石板,漫步其中。

  給老街坊拜年、貼「福」字,和大家一起包餃子、炸餎餷、聊家常,總書記說出了自己一直以來的思索。

  「我一直在想,咱們老北京的胡同怎麼辦?保留原樣呢,生活不方便。改造呢,又很複雜。現在看來,北京還是摸出了一些路子,將來胡同都能改造成這個樣子,那確實是好,但要看這裡的老街坊們滿意不滿意。」

  總書記強調,要把老城區改造提升同保護歷史遺蹟、保存歷史文脈統一起來,既要改善人居環境,又要保護歷史文化底蘊,讓歷史文化和現代生活融為一體。

  保護一條巷、珍視一座城,有一方屋簷安居樂業,有一片「鄉愁」立根立本。循著習近平總書記的足跡,老百姓的「安居夢」正在變成日新月異的現實。

  視頻記者:陳曉宇 張淑卿 孫蕾 夏子麟 劉思奇(實習)

  相關新聞:

  辛識平:給億萬人民一個溫暖的家

相關焦點

  • ...創造幸福生活——習近平總書記牽掛的民生事之「住有所居」篇
    新華社北京8月11日電 題:為了夢圓安居,創造幸福生活——習近平總書記牽掛的民生事之「住有所居」篇新華社記者【引言】「只要還有一家一戶乃至一個人沒有解決基本生活問題,我們就不能安之若素……」
  • 辛識平:給億萬人民一個溫暖的家
    辛識平  近日,住房和城鄉建設部發布數據顯示,「十三五」時期全國超額完成2000萬套棚改目標任務,5000多萬居民實現新居夢想。安居夢圓,百姓的一張張笑臉,繪出小康生活的幸福底色,傳遞著改革發展的民生溫度。  群眾住得好不好、暖不暖,始終是習近平總書記牽掛的一件大事。在青海省海東市互助土族自治縣的貧困戶家裡,他強調黨和政府關心困難群眾,通過移民搬遷讓大家過上好日子;在武漢市青山區,他詢問棚戶區項目建設情況,說「棚戶區改造事關千千萬萬群眾安居樂業。
  • 習近平的小康故事|「我很期盼的一件事,就是讓鄉親們飽餐一頓肉...
    「習近平的小康故事」開欄的話  「十三五」規劃即將收官,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勝利在望。10月25日起,新華社在新媒體端開設「習近平的小康故事」專題,每天推出一組共五組集束式報導,每組報導由1篇通訊、1個短視頻、1篇融媒體評論組成,分別聚焦脫貧攻堅、教育、住房、健康、養老等民生關切,以鮮活生動的故事,展現習近平總書記心繫百姓的為民情懷和人民至上的執政理念。
  • 住有所居暖民心(「十三五」,我們這樣走過)
    2016年12月,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財經領導小組第十四次會議上指出,要準確把握住房的居住屬性,以滿足新市民住房需求為主要出發點,以建立購租並舉的住房制度為主要方向,以市場為主滿足多層次需求,以政府為主提供基本保障,分類調控,地方為主,金融、財稅、土地、市場監管等多策並舉,形成長遠的制度安排,讓全體人民住有所居。
  • 獨家視頻丨習近平考察調研陝西省安康市平利縣 祝父老鄉親們的生活...
    習近平:要建立安居樂業的長效機制 21日上午,正在陝西考察的習近平總書記來到安康市平利縣老縣鎮錦屏社區考察調研。習近平在搬遷戶汪顯平家,同一家老少圍坐在一起拉家常。他指出,移得出、穩得住、住得下去,才能安居樂業。要住得下去就要靠穩定就業,務工是主要出路。
  • 習近平的健康觀:以人民為中心,以健康為根本
    健康助力小康,民生牽著民心。 「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就是我們的奮鬥目標。」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把人民身體健康作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重要內涵,從維護全民健康和實現國家長遠發展出發,身體力行、率先垂範,正在鋪設一條以人民為中心的「健康之路」。
  • 習近平與獨龍族的故事
    新華網 金佳緒  【學習進行時】4月10日,習近平給雲南省貢山縣獨龍江鄉群眾回信。總書記在信中寫道,「得知這個消息,我很高興」。回信背後有哪些故事?新華社《學習進行時》原創品牌欄目「講習所」挖掘梳理,和您一同探尋。
  • 《習近平在廈門》《習近平在寧德》《習近平在福州》《習近平在...
    採訪實錄展示了習近平總書記忠誠於黨的事業,高度的事業心責任感和敢於擔當、勇於創新的工作作風,對福建發展提出了一系列重要的戰略思想和政策舉措。  採訪實錄展示了習近平總書記與福建人民的深厚感情。習近平總書記心繫民生,經常深入基層調查研究,對福建人民有深厚的感情,對老同志非常關心,給我們留下了寶貴的精神財富和優良傳統。
  • 【地評線】南方網評:恪守人民至上思想 託舉安居樂業夢想
    習近平總書記在《關於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補短板問題》文章中指出,「對照『兩不愁三保障』要求,4個方面問題比較突出」,其中之一是「部分貧困人口仍住危房問題等」。一磚一瓦,凝聚了決戰決勝脫貧攻堅的必勝信念,壘砌起億萬百姓「安居樂業」的樸素願望。   安居樂業是中華民族自古以來執著追求的生活理想,沒有安居樂業也就談不上全面小康。
  • ...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三卷和《習近平在廈門》《習近平在寧德...
    《習近平在廈門》《習近平在寧德》兩部採訪實錄,客觀再現了習近平總書記在福建工作時的人民情懷、創新理念和生動實踐,充分展現了習近平總書記的領導風範、遠見卓識和優良作風,是廣大黨員幹部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不斷砥礪初心使命的鮮活教材。
  • 習近平的深情牽掛:「安心水」怎潤百姓心
    2019年4月16日,習近平總書記在解決「兩不愁三保障」突出問題座談會上語重心長地說。「如果到了2020年這些問題還沒有得到較好解決,就會影響脫貧攻堅成色。」  民以食為天,食以水為先。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實現之年,是脫貧攻堅收官之年。要把好飲水安全的「總閘門」,補齊飲水安全的「小康短板」,讓一泓清泉潤澤百姓的心。
  • 全民健康託起全面小康——習近平總書記關心推動健康中國建設紀實
    一張14億人口大國的健康「成績單」令人矚目:公共衛生防線更加牢固;基本醫療保障網覆蓋全民;百姓看病就醫方便可及;居民健康素養水平穩步提升;人民身體素質顯著增強;人均預期壽命逐步提高。  沒有全民健康,就沒有全面小康。
  • 習近平與新疆,這幾個故事你知道嗎?
    展廳內,各種乾果產品琳琅滿目,習近平邊聽介紹邊應邀品嘗,誇讚樹上幹杏「別有風味」、若羌棗「味道好」。拿起袋裝葡萄乾,他問:「沒用化肥吧?」看到一包和田大棗標價190元,他問老百姓能得到多少收益。「你們有品牌嗎?」「新疆果品和中亞趨同,如何進一步打造優勢?」……調研期間召開的座談會上,習近平回憶起上世紀六七十年代知識青年投身兵團的故事。
  • 《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三卷:「人民至上」這條紅線一以貫之
    心中裝著全體人民卻唯獨沒有自己,這種「無我」狀態,彰顯了一個大國領袖的責任擔當和為民情懷,樹立了堅持人民至上的光輝典範。永遠保持對人民的赤子之心,是中國共產黨人的政治底色,也是我們黨生生不息的力量源泉。人民的幸福就是共產黨的事業為什麼人的問題,是一個根本性的問題、原則性的問題。
  • 輝煌「十三五」|山東優化人居環境,百姓安居宜居幸福滿滿
    優化人居環境,百姓安居宜居幸福滿滿—山東加強民生基礎設施建設,推動城鄉面貌煥然一新山東深入實施城市品質提升三年行動,推動城市生活環境品質不斷提升。圖為泰安旅遊經濟開發區新貌。2018年6月,習近平總書記視察山東時要求「扎紮實實把民生工作做好」,「要多打造市民休閒觀光、健身活動的地點,讓人民群眾生活更方便、更豐富多彩」。2018年3月,總書記在參加十三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山東代表團審議時強調,要打造農民安居樂業的美麗家園。
  • 習近平總書記關切事|讓百花的芬芳沁潤心田——從「文化更加繁榮...
    」品味我們的小康生活新華社記者周瑋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文化興國運興,文化強民族強。在金昌,「新時代文明實踐」浸潤百姓新生活,特色「服務菜單」惠及千家萬戶:「文明實踐半小時」「雲課堂·微宣講」把牢文明實踐航向標;「好婆媳、好鄰裡點讚」讓家庭更溫馨、鄰裡更和諧;「孝善矩陣」「分餐夾」傳遞文明鄉風正能量……黨的十八大以來,著眼於滿足人民精神文化新需求,我國大力推動文化領域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以高質量文化供給增強人民群眾文化獲得感、幸福感。
  • 學習習近平的用典藝術_新聞頻道_中國青年網
    我看了這個故事之後,很有感觸。我們的幹部都是黨的幹部,權力都是黨和人民賦予的,更應該在工作中敢作敢為、銳意進取,在做人上謙虛謹慎、戒驕戒躁。」同年11月在山東菏澤考察時,又即興誦讀了清代河南內鄉縣衙的一副對聯 :「得一官不榮,失一官不辱,勿道一官無用,地方全靠一官;穿百姓之衣,吃百姓之飯,莫以百姓可欺,自己也是百姓。」
  • 重溫習近平前7月京外調研10句話:小康不小康 關鍵看老鄉
    【學習路上按】今年前7個月,習近平總書記共考察調研了5省,足跡遍及雲南、陝西、浙江、貴州和吉林。在雲南大理,總書記同當地幹部強調,注意鄉土味道,保留鄉村風貌,留得住青山綠水,記得住鄉愁。
  • 習近平在福建時的幾個小故事
    【學習小組按】在福建任職期間,習近平曾響亮地提出:「一定要牢記政府前面的『人民』二字。」這句話,至今迴蕩在各級領導幹部耳畔。習近平始終關心群眾,熱心服務百姓。他做的每一件事,老百姓都記在心裡。小組整理了習近平在福建任職時為百姓辦實事的幾個小故事,推薦給大家。
  • 「十三五」,習近平領航中國經濟巨輪破浪前行
    △2019年12月10日至12日,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在北京舉行,習近平發表重要講話。2020年是 「十三五」規劃收官之年。「十三五」以來,習近平總書記以全局眼光和戰略高度為中國經濟巨輪掌舵領航,在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等重要會議上科學回答了經濟工作一系列重大理論和實踐問題,總攬發展全局、作出科學決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