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造幸福生活——習近平總書記牽掛的民生事之「住有所居」篇

2020-12-14 中國政府網

新華社北京8月11日電 題:為了夢圓安居,創造幸福生活——習近平總書記牽掛的民生事之「住有所居」篇

新華社記者

【引言】

「只要還有一家一戶乃至一個人沒有解決基本生活問題,我們就不能安之若素……」

住房問題,既是民生問題也是發展問題,關係千家萬戶切身利益,關係人民安居樂業,關係經濟社會發展全局,關係社會和諧穩定。

從「房住不炒」定位到房地產長效管理機制,從住房保障到供應體系建設,從易地搬遷扶貧到棚戶區改造……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心繫百姓安居冷暖,始終把「實現全體人民住有所居目標」作為一項重要改革任務,全面部署、躬身推進。

循著習近平總書記的足跡,新華社記者在回訪中看到百姓「夢圓安居」的一張張笑臉,看到他們正在從「新」出發,用雙手、用辛勤的勞動創造幸福而有尊嚴的生活。

這是北京市南鑼鼓巷片區雨兒胡同(7月25日攝)。新華社記者 張漫子 攝

【故事一】「靠天吃飯」的土族人搬新家置新業

濃烈的酒香撲鼻而來。在青海省海東市互助土族自治縣五十鎮班彥村,55歲的呂有金正翻看家裡電熱炕上幾大桶酒糟的發酵情況。

呂有金家七八間房,蓋得頗為講究,主房梁簷全部採用當地流行的木雕油漆工藝。2016年底搬進新居後,他拾起家傳酩餾酒釀造手藝,辦起了釀酒家庭作坊。

廚房煮著釀酒的青稞,主房擺著十幾壇釀好的酒。窗外,四分地的院子,外牆繪著土族崇尚的彩虹圖案,分外醒目。

時光倒流至2016年8月,習近平總書記來到班彥村考察。他走進村民新居察看面積、結構、建築質量,同監理新居建設的村民們交流。呂有金清晰地記得,那天,總書記同一家人圍坐一起,看反映鄉親們過去居住的舊村狀況的視頻。

「十年九旱,靠天吃飯」。易地搬遷前,呂有金住在青藏高原六盤山連片特困區的腦山地區。吃窖水,走山路,7公裡陡峭崎嶇的土路把他和鄉親們祖祖輩輩困頓在山裡。

「黨和政府就是要特別關心你們這樣的困難群眾,通過移民搬遷讓你們過上好日子。」習近平總書記的話,讓呂有金的心暖暖的。

好日子真的來了!呂有金開辦家庭釀酒作坊的第一年就賺了3萬元。

「安頓下來後,生產要搞上去,生活要自立。」呂有金告訴記者,不能忘記總書記的囑託,不能在發展上再落後。「脫貧『摘帽』了,腰杆一下硬了!」

新村充滿新氣象,通了天然氣,接了自來水,汽車可以開到家門口。居住區和養殖區隔離建設,每家每戶修了水廁、排水管網,村裡建了一座日處理能力100噸的汙水處理站,汙水不再橫流、垃圾不再亂倒。

「這個季節生意是淡季。閒下來,我就帶孫女。」記者順著呂有金手指的方向看去,孫女臥室炕上放著書,炕旁擱著小書桌。「從家裡到村裡小學,走路不到10分鐘,這在過去想都不敢想。」

在青海省海東市互助土族自治縣五十鎮班彥村的易地扶貧搬遷新村,村民呂有金(右二)和老伴在新家裡照顧孫女(2016年12月25日攝)。新華社記者 王大千 攝

【記者手記】

「住有所居」既是承諾,也是責任。住房問題是重大民生問題,關係著千家萬戶的基本生活保障。

「安居」是「樂業」之本。「挪窮窩」「拔窮根」,開對方子、找準路子。針對特殊地區實施易地扶貧搬遷,從根本上改變深度貧困地區困難群眾的居住和生產條件,輔以教育、培訓、產業指導,才能幫助貧困人口真正擺脫貧困,在致富奔小康的路上同全國人民一起奔跑。

青海省海東市互助土族自治縣五十鎮班彥村易地扶貧搬遷新村村貌(2016年11月1日無人機拍攝)。新華社記者 吳剛 攝

【故事二】「有裡兒有面兒」胡同講述老北京「新鄉愁」

老磚老樓,灰牆青瓦,北京南鑼鼓巷片區雨兒胡同裡,燕子不時掠過頭頂,飛回老房子屋簷下的燕巢裡。

站在胡同西口的玉河邊上遠眺,綠樹成蔭、水穿街巷的美景,讓住在這裡數十年的68歲居民李伏生阿姨怎麼也看不夠。

曾經,這裡的許多院落都是大雜院。「那時候胡同真是破敗,水電設施跟不上,廁所條件不好。」李伏生回憶道,「又雜又亂的胡同,光開牆打洞的小賣部、餐館、冷飲店就有七八家。」

五年前,雨兒胡同的29號院和30號院迎來了一位特殊的客人。習近平總書記來到這裡,看望老街坊,聽取大家對老城區改造的想法。

五年間,隨著修繕整治的進行,雨兒胡同一天一個樣。在總書記曾經探訪的雨兒胡同30號院,存在多年的違建已拆除,地面闢出了綠地,寬敞的院落恢復了青磚灰瓦、紅門、綠格窗的古樸樣貌。

街面上的變化是外人能看到的,院落裡的冷暖只有當地居民才能體會。自從自建房拆除後,新添了綠植,加寬了過道。「夏天,和老鄰居坐在院子裡下下棋,天南地北聊得好不愜意!」李伏生對現在的生活特別滿意。

李伏生的家裡,廚衛設施齊全。「用上了電磁灶,做飯安全、乾淨了許多。門窗也換了新的……生活更方便、更現代化。終於過上了有裡兒又有面兒的生活!」

在北京東城區「申請式改善」的工作模式下,居民的生活條件和生活環境都得到了較大改善。如今,雨兒胡同內的違建和自建房多半已經拆除。工人們正在加緊施工,力爭年底前完成改造修繕,迎回「老街坊」。

居民們在湖北省武漢市青山區棚改安置小區青和居社區活動中心練舞(7月30日攝)。新華社記者 程敏 攝

【記者手記】

保護利用老城,復興歷史風貌,保障居民宜居,這是一項對人民對歷史負責的使命。

習近平總書記十分關心老城區和棚戶區改造,強調要讓大家居住更舒適、生活更美好,解決好大家關心的實際問題,讓大家住在胡同裡也能過上現代生活。

北京開始了一系列多元探索:從申請式騰退,到保護性修繕、恢復性修繕,讓傳統風貌重現;從申請式改善,到讓胡同居民過上現代生活,再到居民自治共生院……

古老的胡同注入新的生命力,悠悠古都講述著老北京的新鄉愁。

居民在湖北省武漢市青山區的一棚改安置小區休閒(7月30日攝)。新華社記者 程敏 攝

【故事三】「老棚戶」的「花果園」生活越來越美

粉的、紫的、白的紫薇花開滿綠地,淡淡的香氣充盈著夏日的清晨。甩著手、健步走,在武漢市青山區青宜居小區裡,劉桂華以晨練開啟新的一天。

「現在,我們居住的環境越來越好了!」劉桂華由衷感慨。

2018年4月,習近平總書記在湖北考察,來到武漢市青山區工人村街。「總書記詢問棚戶區項目建設,了解我們的生活情況。」劉桂華對一年多前的那一幕場景,記憶猶新。

「棚戶區改造事關千千萬萬群眾安居樂業。我們的城市不能一邊是高樓大廈,一邊是髒亂差的棚戶區。」習近平總書記的話,讓劉桂華感受到濃濃的溫情。

劉桂華居住的社區位於曾經是武漢最大規模的棚戶區——工人村。上世紀50年代,為建設武鋼,來自四面八方的產業大軍在搭建的簡易工棚安家落戶,經年累月形成了工人村。

「那時候住的很難說是像樣的房子,大多由青磚加石棉瓦臨時搭建而成。進門要低頭,白天要開燈,廚房當臥室,廁所排長隊,家家生爐子,戶戶冒油煙。」劉桂華6歲時跟隨父母從河南搬到武漢,一直住在工人村。

通過棚改,武漢青山區1.3萬餘戶、4萬多人的棚戶家庭從低矮潮溼、漏雨透風的棚戶中,搬進了寬敞明亮、配套完善的現代化小區,圓了安居夢,劉桂華一家也在2015年搬進了新小區。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目前全國棚戶區改造任務還很艱巨。只要是有利於老百姓的事,我們就要努力去辦,而且要千方百計辦好。

如今,工人村街小區環境日益改善,樓房外立面整修如新;小區實施海綿工程,鋪上滲水磚,改變了下雨汙泥、積水混流、「一走一腳泥」的狀況;小區補種了紫薇花、梔子花、桂花,加上原有的枇杷樹和橘樹,宛如一個花果園。

「現在周邊大大小小的超市、藥房隨處可見,學校、醫院等配套齊全,地鐵5號線即將修到小區門口,兩年後坐地鐵一個小時就可以逛遍武漢三鎮。」劉桂華開心地說,將來青山有4條地鐵線開通,以後和老伴出去逛更方便了。

同樣曾在工人村棚戶區居住了50多年的蘇忠社老人,寫下一副對聯:「破屋一比一換新房,政府心連心人為本」,橫批「感謝共產黨」。

這是湖北省武漢市青山區棚改安置小區青宜居社區新貌(7月30日無人機拍攝)。新華社記者 程敏 攝

【記者手記】

改造棚戶區,讓億萬居民圓安居夢。黨的十八大以來,這項重大民生舉措快步推進。

截至2018年底,上億居民「出棚進樓」,住房條件得到極大改善。棚戶區改造在有效改善困難群眾住房條件的同時,為提升人居環境、緩解城市內部二元矛盾、提升城鎮綜合承載能力、促進社會和諧穩定等發揮了重要作用。

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一磚一瓦,為百姓築起遮風擋雨的房子,搭起奔向幸福生活的希望。(記者 王優玲、駱曉飛、張漫子、廖君)

相關焦點

  • 習近平的小康故事丨「讓全體人民住有所居」——習近平和百姓安居...
    新華社北京10月27日電 題:「讓全體人民住有所居」——習近平和百姓安居的故事  新華社記者王優玲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始終心繫百姓安居,跨過高山河流,深入山村巷陌,聽民聲,察民意,在一個個百姓「夢圓安居」的精彩故事裡,躬身推進「讓全體人民住有所居」的莊嚴承諾。
  • 兩會時間 中國節奏之「本固邦寧」——習近平掌舵中國巨輪民生篇
    3月7日,習近平參加遼寧代表團審議,反覆談到扶貧脫貧;3月5日上午,政府工作報告列出了2017年「民生實事」清單;幾天來,代表委員們的熱議,也句句不離民生話題。  政之所興,在順民心。民心所系,謂之民生。  民生之大, 事關家國。民生之微,衣食住行。  「我的執政理念,概括起來說就是:為人民服務,擔當起該擔當的責任。」習近平鄭重承諾。
  • 共享發展,民生改善奔小康(總書記擘畫高質量發展)
    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就是我們的奮鬥目標。」疫情防控期間如何全力醫治患者拯救生命、兜牢民生底線?扶貧產業是否落地生根、易地搬遷群眾能否穩定就業?改革發展成果怎樣更多更公平惠及人民群眾?總書記在國內考察中訪民情、察民意、問民生,殷殷囑託和深切關懷體現了大黨大國領袖真摯的人民情懷。
  • 愛之深情之切 百姓是心中最深的牽掛
    民生冷暖總關情。鼠年春節來臨之際,習近平總書記來到雲南考察,看望慰問基層幹部群眾,了解脫貧攻堅情況,給各族人民送上新春的祝福。心之所系,行之所至。從湘西的十八洞村到陝北的梁家河村,從冀西北的德勝村到滇西南的司莫拉佤族村,黨的十八大以來,每年春節前夕,習近平總書記都會深入基層,來到群眾身邊,訪真貧,看實情,問冷暖,行程裡注滿對困難群眾的牽掛,話語間洋溢著對基層百姓的深情。他曾經說過,「新年之際,我最牽掛的還是困難群眾,他們吃得怎麼樣、住得怎麼樣,能不能過好新年、過好春節」。初心如磐,使命在肩。
  • 牢記囑託 一年更比一年好——習近平總書記牽掛的交通運輸工作回訪...
    這些年,總書記始終牽掛著貧困群眾,多次深入貧困地區關心交通出行等基本公共服務;這些年,總書記惦記少數民族同胞的生產生活,明確要求改善基礎設施;這些年,總書記叮囑要牢記「兩路」精神,指出北京新機場是新的動力源……  如今,總書記牽掛的交通運輸工作發展如何?
  • 民生是最大的政治
    原標題:民生是最大的政治 悠悠萬事,民生為大。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牢記為人民謀幸福的初心,緊緊圍繞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著力解決人民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問題,不斷增強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 以習近平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改善民生政策理論在西藏的成功實踐
    數據是抽象的,對西藏的各族群眾而言,幸福不僅僅是學有所教、勞有所得、病有所醫、老有所養、住有所居,而是八廓街裡信教群眾手上悠悠不息的轉經筒,街邊甜茶館裡一杯香濃的甜茶,城市廣場上幸福的鍋莊,藏北草原上遼闊的牧歌…… 民生關乎發展穩定,民生關乎人民福祉。
  • 習近平的新春牽掛 - 西部網(陝西新聞網)
    中華民族傳統節日農曆春節來臨之際,習近平總書記在北京看望慰問基層幹部群眾,向全國各族人民致以美好的新春祝福。2月1日上午,習近平來到北京前門東區,沿草廠四條胡同步行察看街巷風貌,走進居民家中看望慰問,了解居民生活情況,與群眾一起貼福字、包餃子、拉家常。
  • 陶文昭:民生是最大的政治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牢記為人民謀幸福的初心,緊緊圍繞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著力解決人民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問題,不斷增強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發展民生是贏得民心之基習近平總書記既講「民心是最大的政治」,又講「民生是最大的政治」。
  • 感受人民群眾在習近平總書記心裡的分量
    第二,人民群眾在習近平總書記心裡的分量,體現於習近平總書記矢志不渝的群眾立場。 是英雄創造了歷史,還是人民大眾創造了歷史,這是馬克思主義政黨與非馬克思主義政黨的重要區別之一。 2012年11月15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十八屆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同中外記者見面時指出:「人民是歷史的創造者,群眾是真正的英雄。
  • 今後的生活一定會更好更幸福——習近平總書記在寧夏考察時的重要...
    新華社北京6月11日電 題:今後的生活一定會更好更幸福——習近平總書記在寧夏考察時的重要講話引發強烈反響  新華社記者  「有黨和政府持續努力,有各族群眾不懈奮鬥,今後的生活一定會更好更幸福。」  習近平總書記近日在寧夏考察時的重要講話,在廣大幹部群眾中引起強烈反響。
  • 習近平的小康故事|「我很期盼的一件事,就是讓鄉親們飽餐一頓肉...
    10月25日起,新華社在新媒體端開設「習近平的小康故事」專題,每天推出一組共五組集束式報導,每組報導由1篇通訊、1個短視頻、1篇融媒體評論組成,分別聚焦脫貧攻堅、教育、住房、健康、養老等民生關切,以鮮活生動的故事,展現習近平總書記心繫百姓的為民情懷和人民至上的執政理念。
  • 民生保障制度是百姓的幸福之源
    民生是人民幸福之基,社會和諧之本。帶領人民創造美好生活,是中國共產黨始終不渝的奮鬥目標。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審議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將「堅持和完善統籌城鄉的民生保障制度,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求」,作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建設的一個重要內容,緊緊抓住人民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深刻體現了中國共產黨人「始終把人民的利益擺在至高無上地位」的初心和使命。
  • 為了千千萬萬幸福美滿的家——從家風家教建設看總書記的人民情懷
    家庭、家教、家風,連著國運民生。千家萬戶好,國家才能好,民族才能好。對家庭、家教、家風的注重,透露出總書記人民至上的濃濃情懷。  把群眾的安危冷暖時刻放在心上,把黨和政府的溫暖送到千家萬戶  每當萬家團圓之際,人們總能在基層群眾的家中,看到習近平總書記的身影。
  • 讓人民生活更加幸福美滿
    習近平主席的話平實有力,「各級黨委、政府和幹部要把老百姓的安危冷暖時刻放在心上,以造福人民為最大政績,想群眾之所想,急群眾之所急,讓人民生活更加幸福美滿。」    這是衷心的祝願,更是堅定的誓言。    有細心的媒體對習主席連續五年的新年賀詞進行梳理,發現「人民是永恆的主題,奮鬥是不變的旋律」:    ——「讓老百姓過上更加幸福的生活,還有大量工作要做。」
  • 住有所居暖民心(「十三五」,我們這樣走過)
    2016年12月,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財經領導小組第十四次會議上指出,要準確把握住房的居住屬性,以滿足新市民住房需求為主要出發點,以建立購租並舉的住房制度為主要方向,以市場為主滿足多層次需求,以政府為主提供基本保障,分類調控,地方為主,金融、財稅、土地、市場監管等多策並舉,形成長遠的制度安排,讓全體人民住有所居。
  • 長沙:住有所居,託起市民「穩穩的幸福」
    住有所居,託起市民「穩穩的幸福」    長沙將持續保持「房價窪地」比較優勢,打造宜居樂地、人才高地、投資福地    堅持房子是用來住的、不是用來炒的定位,租購併舉、因城施策,促進房地產市場平穩健康發展。
  • ...擔當實幹奮勇爭先——習近平總書記考察甘肅在酒泉市引發熱烈反響
    我一定把總書記的重要講話精神學習好、貫徹好、落實好,把群眾身邊的操心事、煩心事、揪心事,當作自己的事來辦,認真貫徹執行好利民惠民政策,讓群眾少跑腿,信息多跑路。」  市民李佳佳是一名土生土長的酒泉人,也是傳統文化的愛好者。從手機新聞上看到習近平總書記赴甘肅考察首站是敦煌莫高窟和敦煌研究院,她感到無比驕傲和自豪。「優秀的傳統文化,是千百年來流淌在中華兒女血液中的印記。
  • 學習感受習近平總書記尊老敬老情懷
    這是以高規格的方式向共和國的英雄和先鋒致敬,充分體現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對老幹部、對英模的尊重和關懷。 10月6日,在中華民族傳統節日重陽節來臨之際,習近平總書記給澳門街坊總會頤駿中心長者義工組的30位老人回信,向他們表示親切問候和勉勵,並祝全國的老人們健康長壽、生活幸福。習近平總書記的回信情真意切、語重心長,體現了對老年人的關懷和祝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