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山深處的陝西石泉縣,它的最南端有條保存完整的石泉老街,這裡有著厚道守信的淳厚民風。
發源於秦嶺南麓的漢江,流經石泉時,水流漸趨平緩,水面變寬,足以行船,大山深處的小城便成為了漢江上遊一處重要的碼頭。幾百年來,秦嶺山貨從這裡登船,順流而下直達武漢,長江中下遊的日用百貨,通過船運抵達石泉,由此流向山間,時間久了,石泉也就成為秦嶺深處繁華的商貿重地。
石泉老街位於陝西省石泉縣城的最南端,它南面漢江,北臨人民路和文昌路,東西兩邊分別是文化路和廣場南路。老街長約一千米,寬只有四到五米,是石泉歷史上最繁華的一條街道。漢高祖九年,石泉建縣,古城「安陽」。明成化十七年,因「城南石隙多泉,經流不息」而得名「石泉」。
石泉老街,古風厚道,走在這條古意悠然的老街上,給人一種難得的沉靜與安詳。石泉老街之所以保存得這麼完整,是因為自清代以來,先後對縣城和老街有過維修。
石泉縣衙建於明洪武二年,其後多次重修,如今保留下來的是典型清代衙門的布局。歷史上,石泉的知縣大多清正廉潔,且重視文化傳承。清康熙年間,知「縣潘瑞奇重建老街時,首先修復的就是文廟和武廟。
道光二十四年,知縣慕維城再修老街,在東門建魁星樓三層,希望石泉人才輩出。他重修的石泉城西門,「秀挹西江」四個大字,至今清晰可見。正是因為歷任知縣對文化的重視,讓石泉的淳樸民風中有了一份詩書的雅致。
年逾八旬的阮大爺祖上從湖北來到石泉,到他父親阮本初時,阮家已是石泉桐油生意做的最大的家族。父親不但會做生意,也愛讀書,特別是石泉有一本書,是石泉人寫的,叫作《四字經》。「你應他急,他濟你貧,你若有事,他也肯行」,「恕人恕己,皆同一心」,大山大河養育了山裡人家,也賦予了他們人生的智慧。在石泉人看來,這就是做生意和做人的根本。
因為厚道守信,阮本初和供應桐籽的鄉親們達成默契,桐籽交到油坊,都不付錢,等來年賣出掉桐油後再結算桐籽費用。就有一年桐籽豐收了,阮本初湊了差不多二十噸的桐油,裝了兩船。阮本初的桐油沿漢江而下,但讓他意想不到的是,因為盧溝橋事變爆發,日本開始全面侵華。戰時的漢口一片混亂,根本沒人收購桐油。如果把兩船桐油拉回石泉,逆水而上,需要二十個縴夫,在激流險灘中走兩個多月,付出的成本要比兩船桐油還高。
最後,阮本初只能無奈地把兩船桐油扔在了江邊,空船返回石泉。當阮本初面對眼巴巴盼著他歸來的鄉親們時,他沒有做過多的解釋,一個人默默承受了損失。阮本初在漢口受了損失,回來後千方百計用各種方法,通過一兩年,把錢都還上了。
一趟血本無歸的生意,讓阮家幾代人攢下的家業很快凋零。但阮本初卻做得無怨無悔,在他看來,這是生意人的本分。阮家人相信,厚道之人必有後福。備受石泉鄉親尊重的阮本初得高壽87歲,無疾而終。他的四個兒女也都長大成才,成為各自領域的佼佼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