距地212光年,望遠鏡發現奇怪星球,科學家稱之為「失敗恆星」

2020-12-22 奇點使者

據報導,近日,來自美國和荷蘭的科學家團隊,聯合在距地球212光年之外的地方,發現了一顆「失敗恆星」,這顆恆星被命名為BDR J1750+3809,暱稱「埃萊格斯特」,那麼,它究竟是有哪些失敗之處呢?

「埃萊格斯特」的問題

「埃萊格斯特」為何會失敗?這就需要看它另外一個名字了——超級行星。從名字就可以看出,「埃萊格斯特」的個頭一定會不小,不過,它失敗的問題就在於,它既不是行星,也不是恆星。

它變得非常尷尬,它的大小處於恆星和行星的中間環節,所以,「埃萊格斯特」事實上是一顆褐矮星。

那麼,什麼是褐矮星呢?讓我們接著往下看:褐矮星是一種類似於恆星,不過質量最大卻不到太陽的0.08倍,這就導致它雖然看起來非常巨大,但是卻因為質量不足,沒有辦法點燃自己,變成一顆可以進行核聚變反應的恆星。

在宇宙之中,雖然恆星很容易被發現,而系外行星雖然本身並不發光,但是現代科學仍然可以通過一些手段來發現它們,不過,褐矮星卻是很不容易看到的,因為它們本身是一種非常複雜的天體。

為何這麼說呢?褐矮星它由於沒有點燃自己,所以它一點都不明亮,截止到目前為止,科學家們也僅僅找到了幾顆褐矮星,其中最大的一顆是來自距離地球1500光年外的獵戶座,那裡有一對雙褐矮星,其中最大的那一顆,質量大約有太陽的5.5%左右。

褐矮星是如何形成的?

既然被稱作「失敗恆星」,那麼,褐矮星究竟是如何形成的呢?自從上世紀90年代初,科學家們第一次在太空中發現褐矮星,就已經在研究它們,截止到目前,有關褐矮星形成的原因,大致有以下幾種說法:

第一個假說:褐矮星可能是某一顆恆星的恆星核,當恆星進入生命尾聲的時候,由於某種原因,導致恆星核被保留,但是卻因為質量不足沒有辦法點燃,所以,只能形成一顆暗淡的「偽恆星」。

第二個假說:褐矮星或許是一顆發育不完整的恆星,當它從星盤中誕生的時候,由於周圍其它恆星的引力作用,導致它被碎裂,質量也因此而流失,剩餘的質量不足以支持它變成一顆恆星。

截止到目前,距離地球最近的一顆褐矮星,它和地球只有6.5光年的距離,它也成為了距離太陽系第三近的天體系統之一。

伴隨著這顆「近距離褐矮星」的發現,也有一種觀點認為:太陽系邊緣地帶,多年來一直被認為可能存在著一顆神秘X行星的說法,這顆神秘的X行星,它很可能是一顆尚未被發現的褐矮星。

此外,伴隨著褐矮星的研究深入,也一直有一種觀點認為,如果木星再大一點,木星就會變成一顆褐矮星,那麼,真的如此嗎?

木星會成為褐矮星嗎?

說道太陽系中的「行星巨無霸」,木星一定榜上有名,它是太陽系中最特別的存在,作為一顆氣態巨行星,多年來,木星也總被認為有一天會讓太陽系變成「雙星系統」。

不過,在科學家們的眼中,木星卻並不可能會變成褐矮星,而且截止到目前,也沒有發現任何褐矮星變大成為恆星的先例,這就意味著,木星會一直到太陽系死亡,都只能是一顆行星,不會有其它形態出現。

目前的質量大約是地球的330倍,體積相當於1300個地球,通過多年來對目前的研究,研究者表示,木星濃厚的大氣層之下,是充滿了液態氫的海洋,之後,是金屬氫的部分,這一部分也是木星最核心的部分。

上文中我們提到過,褐矮星的質量,一般是太陽的0.08倍左右,如果對比木星質量的話,目前已知最小的褐矮星,它的質量也有木星的13倍。

這意味著,如果木星想要變成褐矮星,它必須不斷壯大自己,讓自己膨脹13倍的質量,不過,顯然這並不可能。

要知道,行星增加自身重量基本上是不可能的事情,否則伴隨著行星的演化,所有的行星都會變得越來越大,恆星系統也會因此發生大混亂,甚至是全部崩潰。

所以,褐矮星是褐矮星,木星是木星,它們一個是「失敗恆星」,一個是氣態巨行星,雖然都是宇宙中比較特別的存在,但是卻永遠不可能有交集。

相關焦點

  • 距地26光年,超大質量雙黑洞正在吞噬恆星,科學家:極其罕見!
    截止到目前,科學家們陸續在宇宙中發現了4種類型的黑洞:分別是來自宇宙早期的太初黑洞、大質量恆星坍縮形成的恆星級黑洞、恆星級黑洞融合變成的中等質量黑洞,以及所有已知黑洞類型中,最為神秘的——超大質量黑洞。
  • 又有2顆宜居星球被發現,有承載生命體的能力,距地僅19光年!
    又有2顆宜居星球被發現,有承載生命體的能力,距地僅19光年!現在科學家們探索地外星球的目的,除了尋找地外資源之外,最重要的一點,那就是尋找其他的可宜居的星球,雖然我們現在在地球上的生活比較安逸,其實地球早就已經不堪重負,傷痕累累。
  • 距地球650光年,發現一顆奇異星球:1.5天為1年!
    在廣闊的宇宙中存在著無數顆的千奇百怪的星球,雖然大多可以用恆星行星來分類,但畢竟每顆星球上的樣貌都不同,比如地球是一顆綠色生態星球,但金星環境猶如烈獄,而火星和月球亦然。但若跟接下來說到的這顆行星相比較起來,環境已經實屬溫和了。
  • 科學家發現宇宙最古老的恆星
    一顆編號為HD140283的恆星,它的年齡達到了驚人的144.6億年,是已知最古老的恆星,因此它也獲得了一個名字「瑪土撒拉星」瑪土撒拉星是聖經中最長壽的人,而在目前主流的宇宙模型中,國外科學家推測,宇宙的年齡大約為138億年,那這顆瑪土撒拉星怎麼可能比宇宙還要古老呢?
  • 科學家發現16光年外的星系中或有另一顆地球
    在科幻片《星際迷航》中,備受喜愛的斯波克來自一顆被稱為「火神」的星球,現在研究人員推斷這個星球位於一個名為「40 Eridani」的星系中。現在,科學家們發現了它在現實生活中的相似之處。達摩(Dharma)項目已經確定了一顆圍繞40 Eridani A星附近運行的系外行星,這顆恆星距離地球只有16光年。由於其主星在許多方面與我們的太陽相似,研究人員說,一個像新發現的「火神」行星一樣的世界可能是支持先進文明誕生的理想地點。
  • 甚至能夠讓科學家感到困惑的13個太空發現
    我們所處的浩瀚宇宙充滿了科學家和天文學家正在研究和試圖解開的謎團。然而,總有一些現象和物體是無法被清楚地解釋的,並且由於奇怪的性質可能導致科學界發生了革命性變化。這一次,V哥就將為你帶來:甚至能夠讓科學家感到困惑的13個太空發現。
  • 科學家發現「地獄星球」:天空降巖石雨,海洋滿是巖漿
    據CBS新聞網於11月5日報導,科學家稱,他們發現據地球數百光年外有一顆「地獄星球」,這顆星球的「海洋」充滿著巖漿,天上還會降下「巖石雨」。科學家稱,他們發現的這顆奇異的、地獄般的系外行星是迄今為止最「極端」的行星之一。
  • 科學家在系外發現3顆奇怪天體,形如棉花糖,或和智慧生物有關
    而在銀河系中,如果也只有地球才有外星文明,可能這個概率就很小了,畢竟銀河系的直徑長達10萬光年,在這裡面不下於上千億枚恆星,如果這裡面連一枚適居星球都沒有的話,那概率簡直是低到不能再低了。但儘管如此,科學家也沒有放棄探尋外星文明的行動,從上個世紀,美國派遣了旅行者1號和2號飛出太陽系外,就是為了能夠和系外的文明接觸,從而了解外面的情況,而本世紀,我國也建立了一臺口徑直達500米的射電望遠鏡,可以看到幾十億光年範圍內的星球情況。距離人類發現地外文明,已經越來越接近。
  • 距地700光年處就有一顆
    NGC 7293距離地球700光年,從歐洲南方天文臺望遠鏡拍下的照片看來,這片星雲就像一顆碩大的眼睛,而且,人們就連這顆眼睛上的眼睫毛都能看的一清二楚。雖然在照片中,由於比例和距離和問題,NGC 7293看起來很小,但實際上,這片星雲卻是浩瀚無垠的,據測量,NGC 7293的跨進度超過6光年,是為數不多的巨大星雲之一。
  • 2400光年外!科學家發現3顆「棉花糖」行星!可惜味道不怎麼樣!
    2019年諾貝爾物理學獎的一半獎金就頒發給兩位來自瑞士的科學家,以表彰他們在太陽系外首次發現一個繞著類太陽恆星公轉的行星。到目前為止,人類已經找到4,104顆形態各異的系外行星,這些奇異新世界的發現一次一次刷新我們的認知,促使研究者不斷修正行星起源的理論。最近,天文學家又發現3顆奇怪的系外行星,它們蓬鬆綿軟,如同3團巨大無比的棉花糖!
  • 2013年或發現首個類似地球的「外星人」星球
    1995年研究人員就已經發現了第一個環繞類太陽恆星運行的系外行星,從那以後研究人員發現了我們太陽系之外800多個行星系統,而且還有更多的等著研究人員進一步研究。比如NASA克卜勒太空望遠鏡,自從2009年3月發射成功後就已經發現了至少2300個可能的行星,目前為止只有100個左右被最終確認,但是研究的科學家估計至少有八成經過處理後會發現是不符合的。
  • 科學家發現奇異死亡恆星 藏有迄今宇宙最強磁場
    科學家可能已經發現了迄今宇宙中最強大的磁場——它就存在於一顆死亡恆星的體內,這顆死亡恆星直徑僅有不到19公裡,卻擁有與太陽相當的質量。這顆恆星的編號是SGR 0418+5729,距離地球約6500光年,在此之前科學家們曾經認……  【科技訊】12月3日消息,據媒體報導,科學家可能已經發現了迄今宇宙中最強大的磁場——它就存在於一顆死亡恆星的體內,這顆死亡恆星直徑僅有不到19公裡,卻擁有與太陽相當的質量。
  • 康奈爾大學科學家:截獲51光年星球無線電波,外星人離地球不遠?
    到目前為止,科學家已經對1萬光年以內的行星進行了掃描,都沒有發現外星人的痕跡,於是有不少科學家認為,在人類的探測範圍之內,不可能存在外星人,至少不會存在高等級文明。儘管尋找外星人的希望非常渺茫,但仍有不少人執著於尋找外星人的計劃。
  • 距地2.15億光年處,黑洞現場吃「義大利麵」,科學家為此激動不已
    ,科學家們在距離地球2.15億光年之外的波江座螺旋星系中,發現了一顆正被超大質量黑洞撕裂併吞噬的恆星,這顆恆星猶如一盤「義大利麵」般,正在不斷被黑洞吞噬,場景讓人激動。進入到21世紀,人類終於發現了黑洞,近年來對於黑洞的研究,也揭開了不少宇宙中的謎團。比方說,今年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的三位科學家,就是因為發現位於銀河系中心的超大質量黑洞而獲獎的。什麼是超大質量黑洞呢?
  • 新研究發現比鄰星b可能高度宜居 距地球僅4光年被稱為「太陽系後院」
    新研究發現比鄰星b可能高度宜居 距地球僅4光年被稱為「太陽系後院」  Winnie Lee • 2018-09-17 11
  • 哈勃望遠鏡發現類似於「第九號行星」的行星
    天文學家在南十字星座中發現了一顆新的系外行星,這可能有助於揭開太陽系的奧秘之一。研究表明,這顆行星類似於"第九號行星"——一些科學家認為,這是一個位於冥王星後面、影響著宇宙天體軌道的神秘物體。這顆行星被命名為HD106906b,它距地球336光年。它的質量是木星的11倍。該行星圍繞兩顆明亮的年輕恆星旋轉,但距離它們很遠——相距738個天文單位。為了進行比較,太陽與冥王星之間的距離為29.7—49.3個天文單位。
  • TESS望遠鏡發現首顆地球大小系外行星 或有大氣層
    北京時間4月24日消息,去年美國宇航局發射了一臺新的空間望遠鏡,用於接替退役的「克卜勒」空間望遠鏡,繼續承擔起搜尋太陽系外行星的重任。它的目標是想找到和地球差不多大小的系外巖石星球。
  • 或許真的存在,哈勃望遠鏡發現關鍵證據
    當然這些都是天文學家根據發現的一些實際情況給出的猜測,目前尚沒有證據證明第九大行星存在,但也沒有人否認第九大行星的存在。太陽系很大,如果按照奧爾特雲作為它的邊界,直徑可以達到2-3光年遠,目前我們的探測位置只能接觸到柯伊伯帶的內邊緣位置,更遠處尚無法徹底的探測。
  • 邊界終於找到了 研究發現銀河系寬約一百九十萬光年
    銀河系邊界終於「找到了」研究發現銀河系寬約一百九十萬光年科技日報北京3月24日電(記者 劉霞) 據美國《科學新聞》網站23日報導,英國科學家的一項新研究指出,銀河系寬約190萬光年(1光年等於94600億千米),這一數字有助他們更好地估算銀河系的質量
  • 科學家發現神秘「π星球」:公轉周期3.14天,還與地球同一個size
    天文學家熱切研究星球,渴望在茫茫的宇宙中,找到與地球相近的行星,找到生命,甚至找到外星文明。近年,麻省理工學院的研究團隊發現一顆體積與地球相近的「π星球」,它的公轉周期為3.14天,因此被研究團隊暱稱為π星球。研究團隊將發現發布於《Astronomical Journa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