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涅槃後香港必定重生
過去兩個多月來,經歷了非法集會、暴力示威的香港,經濟蕭條,社會動蕩。儘管如此,人們仍然可以看到許多不乏理性和溫情的畫面。「唐僧版」阿Sir溫柔喊話;張貼撐警標語的「一人茶餐廳」變成「14億人茶餐廳」;一位香港阿叔在街上接受採訪時,幾度哽咽,表示暴徒把香港搞成這樣,真的很不好意思……
很多人都說香港人冷漠,香港人世故,其實,在那一張張不苟言笑的面孔後面,跳動著一顆顆火熱的心。不久前的曾經,層層疊疊的霓虹燈,繁忙而不失秩序的街巷,營業到天明的夜宵店,幾萬人在維多利亞港看煙花跨年……讓我們溫柔地走進這良夜,看到這些香港應有的樣子,許多人在心底祈禱,讓香港社會褪去浮躁與戾氣,回歸它應有的善意與溫婉吧。
我們不否認,香港存在各類問題:年輕人要解決住房,要獲得更廣闊的上升空間;貧富差距在拉大,社會財富有向少數人集中的趨勢;失業率也存在拉高的風險。但是,這些問題並非無解,完全不必悲觀絕望。現在大家已經把問題看得很清,推動解決的動力也準備得很足,相信特區政府會有針對性地施策,陣痛之後的香港,一定會涅槃重生。
在歷史上,香港曾經完成了兩次重大經濟轉型。上世紀50年代初到60年代末,香港利用世界產業大變遷的機遇,及時承接了工業化國家的勞動密集型產業;上世紀80年代到90年代初,香港又向金融貿易與服務產業發力,確立了國際金融中心、航運中心和貿易中心的地位。如今,香港正經歷第三次經濟轉型的「陣痛」,科技、教育、文化創意是這次經濟轉型的關鍵詞。我們相信,不管困難有多少,「愛拼才會贏」的香港人民一定能跨過這道坎。
解決民生問題是政府施政的當務之急。近日,特區政府出臺一系列「撐企業、保就業、紓民困」措施,其中包括令年輕人熱盼的公屋免租措施。包括香港在內的很多大都市,住房問題都讓年輕人感到焦慮和不平。但請相信香港人民的智慧,辦法總比困難多。上世紀70年代香港的「居者有其屋計劃」,就推動了兩百多萬人住房問題的解決。當前,香港土地仍有不少挪轉騰移的空間,只要政策規劃和房地產業回歸正確軌道,就一定能滿足年輕人「居者有其屋」的願望。
解決香港現實問題有一個最大的有利因素,那就是內地改革開放的持續升級和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明確提出:「支持香港、澳門融入國家發展大局,增進香港、澳門同胞福祉,保持香港、澳門長期繁榮穩定,讓港澳同胞同祖國人民共擔民族復興的歷史責任、共享祖國繁榮富強的偉大榮光。」
深圳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行示範區,對香港的利好更為切實具體。這非常有利於放大香港的獨特優勢。比如,深圳的科技創新產業在內地走在前列,誕生了騰訊、華為等科創領域的領軍企業。儘管香港的科技創新慢了半拍,但香港具有對接全球市場的優勢,通過香港的大舞臺,深圳的產業能夠更便捷地走向世界。深圳的產業越發達,香港獲得的紅利越豐厚。當然,香港的發展也不是被動的,這裡優質的人才、豐富的經驗、先進的理念、高效的制度,又源源不斷地輸入內地。兩地相互融合相互促進,形成良性循環。兄弟齊心,其利斷金。
對於普通香港人來說,除了受益於本地經濟的振興,香港向內地大大拓展的縱深,也給予他們工作和生活更多機會、更大空間。粵港澳大灣區的開發,為香港青年到內地就業、創業提供了各種各樣的便利,比如港澳居民已可以憑藉內地居住證享受大部分城市的公共服務。一些香港人到內地購房置業,享受著便利的「同城化生活」。
停止一切形式的暴亂,恢復社會秩序,實現和解與對話,是香港涅槃重生的前提。目前,香港恢復安定的民意基礎越來越堅實。近日,香港特首林鄭月娥會見媒體宣布,將立即展開工作構建對話平臺,希望能與市民對話,一起走出困局。期待社會各界看到特區政府真誠的努力,回歸對話和溝通的正軌,儘快彌合分歧。
「我好比鳳闕階前守夜的黃豹,母親呀,我身份雖微,地位險要。」聽到聞一多的《七子之歌》,總讓人忍不住潸然淚下。香港與內地協調發展、互相促進,不僅是基於現實客觀條件的必然選擇,也深深地刻入了香港社會的文化基因。
香港是一座移民城市,多數生活在香港的中國人都是內地移民的後代。幾年前,作家龍應臺在香港大學發表演講時,詢問聽眾人生最早的啟蒙歌曲是什麼,猝不及防地,全場無論男女老幼,齊聲合唱「一條大河波浪寬」,這讓見多識廣的龍應臺也吃了一驚。這種「濃得化不開」的民族情感,讓所有數典忘祖的分裂勢力膽戰心驚;香港與內地的血肉聯繫,是任何企圖發起「顏色革命」的外國勢力都無法阻斷的。
這段時間以來,香港社會經歷了撕裂和紛爭,暴力和混亂扭曲了人性,讓人們看到部分香港人脆弱和衝動的一面。從城市建設而言,香港擁有成熟的現代城市體系,鱗次櫛比的摩天大樓見證著香港的繁榮;而就城市精神而言,回歸後的香港或許仍處於躁動不安的青春期,一些香港年輕人的國民意識和國家觀需要進一步鞏固,香港學校的國民教育更存在明顯的短板。然而,香港人民身上流淌著中華民族的血液,香港社會深植著華夏千年的基因,而祖國母親,在任何情況下,都會以最大的熱情,把歸來的遊子擁入懷抱。
「人生不免崎嶇,難以絕無掛慮。既是同舟,在獅子山下,且共濟。拋棄區分,求共對,放開彼此心中矛盾,理想一起去追……」這首《獅子山下》,願與香港青年攜手重唱!
(責編:董曉偉、曲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