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海經的歷史背景和成書
整子
可以先了解一下山海經的歷史背景和成書經過,這非常重要。最早談到相類似的山海經,有其中類死記載的形式相對應的記錄,是屈原的天問。
史學家呂子方先生在《讀<山海經>雜記》中談到:「屈原宗廟裡壁畫故事的腳本就是《山海經》,而且主要是《大荒經》,這不僅因為《天問》的內容多取材自《山海經》,更重要的是,他看了描《山海經》的壁畫故事才寫出了這篇著名的作品來。」但這個情況是不是真實,指宗廟裡壁畫,也沒有可靠而充實的依據。無論如何,天問中的陳述同山海經個別內容是可以理解的。
這至少說明,第一,在戰國中早期,不可能存在山海經文本。但傳說在民間素來已久。
第二,在楚國這個地帶流傳著這樣的故事傳說,並有發源於楚國的可能性很大,說明楚國人對地理認識似乎比其他地方的人殊為鍾意。
第三,上述原因使我聯想到歷史上周平王東遷的時候,周朝開始衰落,春秋爭霸出現。當時王室的巫官大多數被遣散,於是流落民間,尤其跑到楚國的地方居多。比如有明確記載的人物,老萊子。就是一個。據傳說,道德經的作者老子也是一個從王室裡跑出來的人物。為什麼他們跑到楚國的地方居多呢?
因為當時楚國是文化比較落後的地帶,巫師們所持有的那一套神棍觀念並不適合中原發達地區,但在楚國這些南方地區仍然大有市場,因而比較容易生存。《漢書·地理志》楚地「信巫鬼,重淫祀」。 《隋書·地理志》「荊州率敬鬼,尤重祠祀之事」。《淮南子·人間》「荊人鬼,越人禨」。
秦國是實用主義國家。秦國的地理位置處於中原同西部聯繫的地帶,因此人員和物流流動較為頻繁,好比波斯人,小亞細亞國家,和希臘的地理位置一樣。因而巫官的工作性質關係,跑秦國的就相對較少,跑楚國的就較多。其實,這對楚國等這些南方蠻荒地區而言,也是一場文化革命,他們給這些落後地區也帶去了知識。
第四,山海經的圖畫性質在早期有很大的可能,這些圖畫或應用與器物,或使用於建築物以及通過民間口頭傳說遺留遺傳下來。這些遺傳下來的唯一理由是什麼?就是通過巫師的祭祀儀式以及相關的條件而保留下來。否則,除此之外,沒有任何其他途徑。
屈原天問之後,較早的記載有《逸周書·王會》中的內容。之後有《禹貢》,鄒衍的大九州說。這些內容,我們不得不聯想到山海經。陳槃從《周禮》疏中找到:「古山海經鄒(鄒衍)書」之說。陳槃的說法,我不知道是從哪個疏本中找到,但可以確定很晚了。意義不大。然而,鄒衍的確是一個對於山海經的意義是非常重大的人物。在晉代的時候發現《汲冢竹書》,其中《竹書紀年》和《穆天子傳》中的記載也同山海經的記載的部分內容也能對應的上。先秦最後的一處記錄在《呂氏春秋》中有相關內容同山海經也對得上。至於在文史的傳說中,《春秋左傳》有些描述也能隱約通曲到山海經。
秦漢之後,此書一段時間沉寂。正因為這段沉寂時間,我的私人觀點以為,山海經的比較有完整性的內容描述,極有可能就是在秦始皇的時候結束的。或許就是秦始皇時代的人寫的。
司馬遷在史記中說:「至禹本紀山海經所有怪物,餘不敢言之也。」司馬遷的說法,證明山海經在漢代就已經有完本流行。據傳名東方朔所寫的《神異經》類同於山海經的筆法。後來西漢劉向父子為山海經校書。淮南子中也記錄了同山海經很多相同的內容。
晉代郭璞為山海經作注。陶淵明寫有關於山海經的十三首詩。張華著《博物志》大量引用山海經。北魏酈道元作《水經注》時,引用《山海經》達80餘處。
清朝學者畢沅說其山海經「作於禹益,述於周秦,行於漢,明於晉」。山海經就這樣最終流傳下來,並引起人們的重視。但山海經的內容至今仍然沒有破解。
近些年,人們對山海經的關注度再次提高,似乎在尋找祖先時期那一回兒不可思議而又非常莫名的榮耀。
據山海經的成書歷史的角度來看,山海經形成於秦始皇時代,是秦始皇巡守的的記錄可能性頗大。其他都是傳說和零碎整理,完整成書和確定的工作在秦始皇時代。
山海經是秦始皇巡守的歷史記錄。郡縣兩個字,最早只能發生在秦朝,秦始皇統一天下的那一個時期。一錘定音。其他想法都是多餘的。 就像網際網路,最早只能發生在我們這個時代,推到清朝明朝就不合適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