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媒體平臺上的「大胃王表演」,往往也不是真正的「挑戰大胃」,而是通過操縱拍攝弄虛作假來「實現」。這種表演更是一種愚弄公眾的病態審美。
文丨雲無心 編輯丨黃琳
由於受到「浪費食物」的質疑,目前各平臺都停止了「大胃王表演」這一類型的內容。表演本身浪費不了多少食物,但是這種表演的真正問題是:失去了食物本身的意義,傳達著一種病態的審美。
食物的本來意義是滿足我們的營養需求,然後在此基礎上產生了「美食」這種感官享受。而「大胃王」展示的,是短時間內吃下遠遠超過身體需求的食物。很多人之所以喜歡看,是自己有著「想享受美食」又擔心「吃得太多長胖」的糾結,通過看別人吃產生代入感,從而獲得心理滿足。
這跟許多人喜歡看激烈對抗的比賽,但自己從不去運動是同樣的心態。
但對於「大胃王」來說,在不作假的情況下——比如那些線下舉行的「大胃王比賽」,吃下遠遠超過人體需求的食物,是以傷害身體為代價的。
我們的胃是由伸縮性很好的平滑肌組成的。空腹的時候,平滑肌處於收縮狀態,容積很小。吃進食物,就會把胃「撐大」。這種「撐」對胃壁造成擠壓,一方面促進胃液的分泌,另一方面產生「飽腹」的感覺。胃液的酸性很強,其中還有胃蛋白酶。在胃酸和蛋白酶的作用下,食物會被消化到一定程度而變成「糜狀」,然後通過幽門進入腸道。
食糜進入腸道的速度比較慢,所以進食的時候食物會累積在胃中。吃得越多,也就累積得越多,胃就被撐得越大,胃裡的壓力就越大,「飽腹感」就越強。這種飽腹感會讓大腦發出「停止進食」的指令。這是正常情況下人的本能。
胃能夠被撐到的極限跟遺傳有關,不過「大胃王」們更主要是靠後天訓練。經過長期反覆的強化刺激,他們的胃可以裝進更多的食物。
此外,大胃王們經過強化訓練,下顎已經變得更為強大,吞咽速度比常人快了許多。
也就是說,大胃王的進食速度和進食量,就像職業運動員的運動技能一樣,經過強化訓練,把身體的「天賦」發揮到了極致。但這對身體未必是好事——他們的身體,其實已經處在「非正常」「不合理」的狀態。
大胃王們對於許多人的吸引力還包括「怎麼吃都不胖」。人們長胖還是變瘦,歸根結底是熱量攝入和熱量消耗的平衡結果——攝入超過消耗,就長胖;消耗超過攝入,就減肥。但「攝入的熱量」並不等於所吃下的食物的熱量。食物要經過消化、吸收、代謝,才能夠產生熱量。而「大胃」的比賽與表演,只是把食物吃到胃裡而已。
每一個人對於食物的消化吸收率並不相同。有的人消化吸收的能力比較差,吃進去的食物大量沒有被身體利用就排出了。大胃王們「只吃不瘦」,也是因為吃的那些食物並沒有被消化吸收——有的人是消化能力「病態」地差,而有一些則是比賽或者表演完之後進行催吐。
長胖與變瘦並不取決於一兩頓飯。在比賽或者表演的時候大量吃,並不意味著他們平時也那麼吃。進行了一場比賽或者表演,再進行「斷食」,也還是可以找補回來的。而且,多數參加大胃比賽和表演的人,平時也會進行大量的運動去消耗熱量。
簡而言之,公眾看到的「怎麼吃都不胖」的大胃王們,並不是一種正常的生活方式。能在短內吃下大量食物的能力,是以破壞胃的正常生理狀態為代價實現的——本質上,跟舊社會的流浪藝人破壞骨骼煉成「縮骨術」一樣。
自媒體平臺上的「大胃王表演」,往往也不是真正的「挑戰大胃」,而是通過操縱拍攝弄虛作假來「實現」。這種表演更是一種愚弄公眾的病態審美。
食物的價值為人類提供營養和美味的享受。對於食物,我們可以去探索展示食物本身的價值,展示製作食物與體驗食物——比如分辨食物特質、製作食物的技藝與訣竅、實現食物的美味與健康的平衡……至於「吃得多」「吃得快」這類低級病態的「審美」,就讓它受到鄙視吧。
(作者系美國生物與食品工程專業博士,科普作家,著有《吃的真相》等系列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