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西方國家,龍是一種蜥蜴狀、有雙翼、會噴火的神話生物。它們生性貪婪,喜歡財寶,在某些故事裡還會搶走公主。然而在中國,龍是一種強大又神聖的生靈,它們象徵著祥瑞、和諧與正義。統治者們為了神化自己,都會給自己加封"真龍天子"的名號。雖然東西方的龍在各個方面都大不一樣,但有一點可以肯定,它們都是現實中不存在的虛構生物。
然而龍真的不存在嗎?那古人又為何要杜撰這種生物呢?為什麼那麼多古籍和傳說中都提到了龍呢?1934年,一篇關於營川墜龍事件的報導再次讓人們開始關注起了龍這種神奇的動物,這就是著名的"營口墜龍"。
1934年的夏天,營川正值雨季,當地已經持續下了很長一段時間的雨,到了七月更是暴雨連連。電閃雷鳴,風雨交加,降雨量暴增使得營口當地的農田幾乎變成了一片汪洋,附近的漁民們也無法外出捕魚,百姓們的生活受到了極大的影響。
正噹噹地老百姓躲避暴雨襲擊的時候,有不少人目擊到了一頭巨大的生物在空中上下翻飛,等到暴雨平息,這生物已經死去化作一攤骸骨,落在了錢莊臺上遊附近的蘆葦叢中。
很快當地就有報紙派記者前來現場查看,彼時已經有相機問世,龍骸骨的照片便被鏡頭給紀錄了下來。尤其是《盛京時報》更是用了大篇幅來報導了這件神奇的事,在照片中龍頭位置的那兩根"龍角"清晰可見。
現場圍觀人員那麼多,那麼有警察主持秩序,但也還是有不少人趁亂從中摸去一小塊骨頭回家。沒多久有關專家趕來現場,將龍的骨頭架子給帶走保存了起來,試圖從這具龍骨中揭開神龍之謎。
然而隨著抗日戰爭的爆發,中華大地陷入了大規模的混亂當中,龍骨標本也在這段時間不翼而飛,反而是那些被農民摸去的小塊碎骨保存到了現在。時間一晃來到了七十年後,營口墜龍事件已經被時間慢慢衝淡,很多目擊者都化作了一抔黃土,但一位營川老人的舉動卻再次解開了這樁陳年往事的神秘面紗。
一位名叫孫正仁的81歲老人懷揣了五塊龍骨前往市史志檔案室,他期待手上的骸骨能讓相關專家們揭開龍這種生物的真相,根據孫正仁所說,他小時候曾親眼見到那條活龍,而手上的這份龍骨他也已經收藏了許久。
然而經過專家鑑定之後,孫正仁所提供的這份骨頭並非什麼龍骨,而是距今一萬多年前的野馬骨頭。龍骨變馬骨?這事引起了專家們的好奇,他們決定去採訪當年那些親身經歷過營口墜龍事件的當事者。
在採訪過程中,肖素芹、蔡壽康和黃振福等老人都肯定地表示,他們當時真的看到了活龍,形狀與鱷魚類似,唇邊還長著長長的鬍鬚,頭上有角,和傳說中的龍一模一樣。幾位老人都不相信專家對於龍骨的鑑定結果,他們表示自己完全可以分清龍和馬的區別,這骨頭要麼不是來自那條龍身上,要麼是專家的鑑定結果有問題。
後來專家認為墜龍事件中的龍真實身份是一頭鬚鯨,鬚鯨體長能達到15到20米,身體修長,腐敗之後的確和龍有幾分相似。並且鬚鯨主要生活在遠洋200~300米的深海,極少接近海岸附近,當地居民此前不認識鬚鯨其實很正常。營口屬於龍捲風多發地區,當時很有可能是一場龍捲風將鬚鯨給裹挾到了這附近,這才有了後來的墜龍事件。
不過這個說法並沒有得到百姓們的信服,畢竟雖然大家不認識鬚鯨,可龍骨上面那兩根角大家可是看得一清二楚,還有照片為證呢。不過以科學的目光來看,目前我們也只能按照鬚鯨這個說法進行理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