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天地之間,其猶橐龠乎?」橐龠怎麼理解?

2020-12-18 意拙書齋

《道德經》:天地之間,其猶橐龠乎?虛而不屈,動而愈出。多聞數窮,不如守中。

「玄元聖祖五千言,不言藥,不言仙,不言白日升青天」。唐代詩人白居易,對《道德經》的見解,正如老子在這一篇章裡說的,天地不仁,聖人也不仁。

我們要展開這一段的解讀,那麼就要再進一步討論「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這個討論的結果有一定層次和深度以後,接下來的解讀都會順理成章。

道德經篇章看似獨立,其實內部聯繫緊密,古賢用微言暗示的方法,表達即深邃又樸素的哲學觀。

在老子的眼裡天地無私,坦言自己是一個無神論者,說聖人不會以仁愛的名義,偏走一端,聖人無為,內心世界一片空靈。

關於仁愛的討論,由來已久,孔夫子強調了仁,老子說不仁,他們思想難道是對立的嗎?

放下語言文字的桎梏,從客觀的角度觀察,老子說:「萬物作焉而不辭」天地生化萬物,讓其欣欣向榮。

天地即不掌控也不主宰萬物,只是在道的規律裡自然成長,這難道不是仁愛的表現麼?

聖人不正是因為他有高尚的品德,心中有大愛,大慈悲,願無私幫助世人才稱為聖人嗎?難道這不是仁慈仁愛的表現麼?

只是並不去刻意標榜仁愛,冠以仁愛的名稱,做過的好事,可以讓他們名垂千古。

如果聖人真是麻木不仁,又何須寫出這一部部的經典,來教育世人,為後人指明方向。

他們如果是自私自利的,那就應該拿著自己所學為自己謀利,就不會無私奉獻給子孫後代。

所以,聖人當然是仁愛的,絕然不是麻木自私之徒,老子說不仁一詞,只是突出萬物規律,自然而化的道理。

莊子強調了人的真愛,孔子強調了仁愛,孔子的仁愛是真愛的一部分,真愛是自然之道的大愛。天地的仁愛是無心的,因為自然便是如此。

聖人仁愛,也是無心的,如果我們不去告訴他,他或許不知道,或許是有感覺。

但他不是為了固守一方而發仁愛之心,所以他的愛不增不減,世人安於其愛而綿綿不絕,這是本性使然。

莊子說:道是澄清無雜,寂靜不動的。

橐龠,古時候的風箱,鼓風吹火的器具。在《莊子·大宗師》:「且夫天地為爐兮造化為工,陰陽為炭兮萬物為銅。合散消息兮安有常則?千變萬化兮未始有極。」

說到這裡,關於橐龠,我的解讀就和他人不太一樣了,我一直認為每個人對經典都有自己的感應,對於道的感悟,都是模糊的,大家在讀經典的時候應該有自己的感悟。

橐龠為中空,空而虛,正因為中為空才能鼓風不斷,其能量用之不盡。天地無心,則空,才可以生化萬物,天地如果有了私心與雜念,成了實心,豈能再生化萬物。

所以對於這一段,大眾的目光在,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我個人更關注,「天地之間,其猶橐籥乎?虛而不屈,動而愈出」。

而篇章開始的不仁之說,則是更好的為天地中空,虛而不屈,做出了註解。所以我們用了大量篇幅來解釋第一段,前面弄清楚了,後面自然清晰。

多聞數窮,不如守中。敘述了天地大化流行,再進一步說人世間,多聽,多言,使人心亂,亂則能量耗散,不如守清靜之中虛。

聚集能量,這不僅是養生之道,也是為學做人之道,累似於儒家求內聖,正心誠意,修身致知的說法。

道家隱晦,並不把方法說在明處,老子認為天地不仁才能成其仁,聖人無私而成其私,所以守虛靜,才更能煥發出生命能量的勃勃生機,反者道之動,弱者道之用的思想在全文中一以貫之。

#新手作者專屬任務第二期#

相關焦點

  • 老子《道德經》中的 「炊者不立」是什麼意思?
    「炊者不立」是出現在《道德經》的帛書版中,而並非通行版。老子的《道德經》因為時日久遠,經過世代文人的解注,或者避諱,都會出現更適合當時代的閱讀版本,而最早的版本可能就已經失佚。《道德經》的狀況還算好,因為哲學思想深刻,所有後來者只是在原版上進行理解、增注,幾千年下來變動不是很大。就目前而言,版本雖然多,但是大體也就是通行版、帛書版、竹簡版三大分類。
  • 《道德經》告訴你答案
    《道德經》原文: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天地之間,其猶橐龠乎?虛而不屈,動而愈出。多言數窮,不如守中。 網絡上有一個很有趣的流行語:「社會我X哥,人狠話不多」。為什麼那些狠角色常常都不會囉嗦,話不多說,一動手就是穩準狠,一擊中的、一招致命?
  • 《橐龠集》經典篇:心經簡注
    常清淨文‖橐龠先生 郝山指心經注 有譯文前加摩訶兩字。摩訶,大也。註解:元神顯則如透明之水晶,虛照萬有,此時物我和元神同體,有和無作為一個整體同時存在,即道德經所講,大制不割。註解:元神之本體為虛,其若透明之水晶清澈之水,無有絲毫雜染。又若湖底之水,不增不減、靜止不動,無一切後天識神。 菩提薩埵.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心無掛礙.無掛礙故.無有恐怖.遠離顛倒夢想.究竟涅槃.三世諸佛.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 《道德經》中說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這句話到底是什麼意思?
    《道德經》中說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這句話到底是什麼意思?說到這裡,以上是個人理解。得感謝老子,因為一部《道德經》治好了當初折磨我一年多的抑鬱症,如今生活裡諸多的不如意,尤其是與人爭執時,都會想到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這句話,把自己的格局瞬時放大,即時也就沒有了爭執的情緒了。
  • 《橐龠集》功法篇:調息之聽息法和六字訣
    道崇清妙文‖橐龠先生 郝山指莊子聽息法和六字訣語音調息法莊子聽息法久之,則無聽之以耳,而聽之以心,有為的心息相依停止,呼吸變得自然而然沒有一點人為,呼吸也變得沒有聲音而不可聞,會過度到自然的心息相依,心隨呼吸上下於橐龠脈。如此再進一步,神氣相合,混而為一,神在氣中,氣包神外,忘掉了心息的存在,此即聽之以氣。如果平時比較疲勞之人此時會很快不知不覺中恍然而睡,且睡的極為深沉。一覺醒來,感覺身心俱爽。
  • 黃老仙學修真之帛本《道德經》
    天地之間,其猶橐龠輿,虛而不屈,動而愈出。多聞數窮,不若守於中。穀神不死,是謂玄牝,玄牝之門,是謂天地之根。綿綿呵若存,用之不勤。天長地久,天地之所以能長且久者,以其不自生也,故能長生。戴營魄抱一,能毋離乎?摶氣至柔,能嬰兒乎?滌除玄鑑,能毋疵乎?愛民活國,能毋以智乎?天門啟闔,能為雌乎?明白四達,能毋以知乎?生之畜之,生而弗有,長而弗宰也,是謂玄德。卅輻同一轂,當其無,有車之用也。埏埴為器,當其無,有埴器之用也。鑿戶牖,當其無,有室之用也。
  • 理道 理解道德經第十四章
    ——《漢書·陳平傳》又如:宰世(掌管、治理天下);宰民(掌治民眾);宰匠(主宰;掌治);;肉(未遇時懷有大志;從處理小事中可以看出治理國家的才能);宰攝(主宰);宰總(猶主宰);宰席(主席的地位);宰主(主宰者)。本章結語《道德經》就是《德道經》。
  • 道德經45章,清靜無為,以缺為成
    怎麼理解大成若缺?古人曰:天地尚且不全。天傾西北,地陷東南,所以才有日月星辰的運轉。在人間,聖人已經有了大成就,但是在一般人眼裡看來還是有很多缺點不足。老子說:吾所以有大患者,為吾有身;及吾無身,吾又何患。聖人有這個身體,自然就有各種憂患。弊,有保守、過時的含義。
  • 《道德經》究竟如何定位,如何閱讀,如何理解?
    《道德經》是中華傳統文化中的經典著作,歷代學者都將其視為一門必修課而加以研讀。歷史上對《道德經》一書的註解有千家之多,然而由於註解者所處的朝代、生活背景和思想觀念各不相同,所以這些註解可謂「仁者見仁,智者見智」。
  • 每天學點《道德經》: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
    天地之間,其猶橐籥乎?虛而不屈,動而愈出。多言數窮,不如守中。——老子《道德經》第五章釋義:天地是無所謂仁慈的,它沒有仁愛,對待萬事萬物就像對待芻狗一樣,任憑萬物自生自滅。聖人也是沒有仁愛的,也同樣像芻狗那樣對待百姓,任憑人們自作自息。天地之間,豈不像個風箱一樣嗎?
  • 道德經:何為天道?其實就是「四大天規」!悟透了趨福避禍
    道德經:何為天道?其實就是「四大天規」!悟透了趨福避禍孔子說:「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愛好與興趣是學習的內在驅動力,《道德經》是一首思想與內涵極其豐富的「哲學詩.《道德經》是道家哲學思想的重要來源,也是老子留給後人的寶貴精神財富,主要論述「道」與「德」之義。因其內容覆蓋範圍較廣、文本內涵較為深奧,所以有著萬經之王的美稱,在傳統哲學、科學、政治、宗教等多個領域影響深遠。
  • 道德經:返璞歸真,順其自然
    讀道德經大概七年有餘了,斷斷續續,每一次讀都又熟悉又不熟悉,又懂又不懂,有時感覺很清晰,有時有感覺很朦朧,有時又感覺就快理解了,可是好像還缺少了什麼,總之,未曾滿意過。理解的還不夠深,總是只知其一不知其二,感覺這個道理放在這裡可以,放在那裡也可以,等再讀的時候發現原來放在另一個地方也可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