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天地之間,其猶橐籥乎?虛而不屈,動而愈出。多言數窮,不如守中。——老子《道德經》第五章
釋義:
天地是無所謂仁慈的,它沒有仁愛,對待萬事萬物就像對待芻狗一樣,任憑萬物自生自滅。聖人也是沒有仁愛的,也同樣像芻狗那樣對待百姓,任憑人們自作自息。天地之間,豈不像個風箱一樣嗎?它空虛而不枯竭,越鼓動風就越多,生生不息。政令繁多反而更加使人困惑,更行不通,還不如保持虛靜。
解析:
芻(chu)狗就是指用草紮成的狗,比喻那些輕賤無用的東西。老子的道家思想不同於孔子的儒家仁愛思想,老子倡導「無為而治」自然之道,即管理的最高藝術是順其自然,正所謂是「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是也!
老子的愛是大愛,普愛眾生,一視同仁,不分高低貴賤;但是儒家思想不同,講究「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揚善除惡,一切尊卑有序,主張天地仁愛,所以是善有善報,惡有惡報。
《太平廣記》裡面記載了一段老子和孔子的對話:
老子問孔子在讀什麼書,孔子說在讀《周易》,並說聖人都讀這本書。
老子說:「聖人讀它可以,你為什麼要讀它呢?這本書的精髓是什麼?」
孔子說:「精髓是宣揚仁義的。」
老子說:「所謂仁義,就像夜裡咬得人不能睡覺的蚊蟲一樣,只能給人們增加混亂和煩惱罷了。你看,那鴻鵠不用每天洗浴羽毛就自然雪白,烏鴉也不用每天染墨而自然漆黑。天自來高,地自來厚,日月自來就放射光芒,星辰自來就是排到有序,草木生來就有區別。你如果修道,就順從自然存在的規律,自然就能夠得「道」。宣揚仁義,就如同敲著鼓去尋找丟失的羊一樣。你是在破壞自然規律,敗壞人的天性啊!」
孔子從老子那裡回來,三天沒有說話。子貢就問他怎麼了,孔子說:「我見到老子,覺得他的思想境界就象遨遊在太虛中的龍,使我幹張嘴說不出話,舌頭伸出來也縮不回去,弄得我心神不定,不知道他到底是人還是神啊。」
不得不說,老子的思想境界的確很高,他屬於「出世的神仙」;但孔子是儒家之聖人,他提倡積極「入世」,想問題也更加現實和具體,他謀求的是國家繁榮昌盛,老百姓安居樂業,是實實在在的福分。
歷史證明:西漢初期,前面幾個皇帝都採取黃老之學,無為而治,休養生息,的確有一定的成效,還創造了「文景之治」的盛世。但是需要繼續繁榮昌盛、發展壯大,黃老學說顯然已經不符合時代潮流了。
於是,從漢武帝開始,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之後,歷朝歷代的皇帝也大都將儒家思想作為治國理政的核心思想,也都取得了頗有成效的效果。
儒家的「仁、義、禮、智、信、溫、良、恭、儉讓、忠、孝、勇、恭、廉」等道德理念,也是深入人心,繼而使得社會井井有條,老百姓遵紀守法、遵守道德規範等等。
而道家思想,則常用於人們「入世」遇到困惑或逆境時候,反思反省,謀求「出世超然」的一種工具或者習慣。以「道」修心,以「儒」修業,出世為仙,入世為王,這種修身養性、為人處世的理念已經深入很多國人心中,且使人受益匪淺。不管怎麼說,老祖宗留給我們的思想精華部分,我們都要好好吸收,並將其發揚光大!
琢磨君——弘揚傳統文化精髓,傳播國學經典智慧。
每天學習一點,每天進步一點!
如果您喜歡我們的國學文章,歡迎關注帳號,並在下方評論您的觀點!
文中圖片來自網絡,版權屬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 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