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學點《道德經》: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

2020-12-19 琢磨君專欄

【原文】: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天地之間,其猶橐籥乎?虛而不屈,動而愈出。多言數窮,不如守中。——老子《道德經》第五章

釋義:

天地是無所謂仁慈的,它沒有仁愛,對待萬事萬物就像對待芻狗一樣,任憑萬物自生自滅。聖人也是沒有仁愛的,也同樣像芻狗那樣對待百姓,任憑人們自作自息。天地之間,豈不像個風箱一樣嗎?它空虛而不枯竭,越鼓動風就越多,生生不息。政令繁多反而更加使人困惑,更行不通,還不如保持虛靜。

解析:

芻(chu)狗就是指用草紮成的狗,比喻那些輕賤無用的東西。老子的道家思想不同於孔子的儒家仁愛思想,老子倡導「無為而治」自然之道,即管理的最高藝術是順其自然,正所謂是「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是也!

老子的愛是大愛,普愛眾生,一視同仁,不分高低貴賤;但是儒家思想不同,講究「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揚善除惡,一切尊卑有序,主張天地仁愛,所以是善有善報,惡有惡報。

《太平廣記》裡面記載了一段老子和孔子的對話:

老子問孔子在讀什麼書,孔子說在讀《周易》,並說聖人都讀這本書。

老子說:「聖人讀它可以,你為什麼要讀它呢?這本書的精髓是什麼?」

孔子說:「精髓是宣揚仁義的。」

老子說:「所謂仁義,就像夜裡咬得人不能睡覺的蚊蟲一樣,只能給人們增加混亂和煩惱罷了。你看,那鴻鵠不用每天洗浴羽毛就自然雪白,烏鴉也不用每天染墨而自然漆黑。天自來高,地自來厚,日月自來就放射光芒,星辰自來就是排到有序,草木生來就有區別。你如果修道,就順從自然存在的規律,自然就能夠得「道」。宣揚仁義,就如同敲著鼓去尋找丟失的羊一樣。你是在破壞自然規律,敗壞人的天性啊!」

孔子從老子那裡回來,三天沒有說話。子貢就問他怎麼了,孔子說:「我見到老子,覺得他的思想境界就象遨遊在太虛中的龍,使我幹張嘴說不出話,舌頭伸出來也縮不回去,弄得我心神不定,不知道他到底是人還是神啊。」

不得不說,老子的思想境界的確很高,他屬於「出世的神仙」;但孔子是儒家之聖人,他提倡積極「入世」,想問題也更加現實和具體,他謀求的是國家繁榮昌盛,老百姓安居樂業,是實實在在的福分。

歷史證明:西漢初期,前面幾個皇帝都採取黃老之學,無為而治,休養生息,的確有一定的成效,還創造了「文景之治」的盛世。但是需要繼續繁榮昌盛、發展壯大,黃老學說顯然已經不符合時代潮流了。

於是,從漢武帝開始,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之後,歷朝歷代的皇帝也大都將儒家思想作為治國理政的核心思想,也都取得了頗有成效的效果。

儒家的「仁、義、禮、智、信、溫、良、恭、儉讓、忠、孝、勇、恭、廉」等道德理念,也是深入人心,繼而使得社會井井有條,老百姓遵紀守法、遵守道德規範等等。

而道家思想,則常用於人們「入世」遇到困惑或逆境時候,反思反省,謀求「出世超然」的一種工具或者習慣。以「道」修心,以「儒」修業,出世為仙,入世為王,這種修身養性、為人處世的理念已經深入很多國人心中,且使人受益匪淺。不管怎麼說,老祖宗留給我們的思想精華部分,我們都要好好吸收,並將其發揚光大!

琢磨君——弘揚傳統文化精髓,傳播國學經典智慧。

每天學習一點,每天進步一點!

如果您喜歡我們的國學文章,歡迎關注帳號,並在下方評論您的觀點!

文中圖片來自網絡,版權屬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 聯繫刪除

相關焦點

  • 《道德經》中說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這句話到底是什麼意思?
    《道德經》中說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這句話到底是什麼意思?說到這裡,以上是個人理解。得感謝老子,因為一部《道德經》治好了當初折磨我一年多的抑鬱症,如今生活裡諸多的不如意,尤其是與人爭執時,都會想到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這句話,把自己的格局瞬時放大,即時也就沒有了爭執的情緒了。
  •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究竟何意?
    老子是中國最偉大的哲學家和思想家之一,他所著的《道德經》更是中國歷史上最偉大的名著之一,被譽為萬經之王,代表著先秦哲學的最高水平。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統計,全球各國被翻譯成外國文字的名著,發行量最大的是《聖經》,第二就是《道德經》,可見其對中國乃至世界的哲學領域都留下了深刻的影響。
  • 初解道德經34——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具體的做法是什麼?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這句話相信大家都很熟悉了,說的是天地無所謂仁慈,對待萬物就像對待稻草扎的牲畜一樣。那天地到底是怎麼樣對待萬物的呢?具體的做法是什麼?不清楚這裡寫的「一本」到底指哪個版本的《道德經》。結合第一篇中,老子寫的常無欲,以觀其妙我認為這三個字是表達,道一直是「無」的狀態,所以,可稱它為小。
  • 老子之言「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該如何理解這句話?
    老子是中國古代思想家,他的言論和思想影響了中國幾千年,相傳老子西出函谷關的時候,在尹喜的勸說下,留下了五千字的《道德經》,在書中第五章有這樣一句話「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天地之間,其猶橐(tuó)籥(yuè)乎?虛而不屈,動而俞出。多言數窮,不如守中。」
  •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這句話到底是什麼意思?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這句話出自老子所著的《道德經》第五章,《道德經》和《易經》、《論語》,被認為是影響中國人最深遠的三部思想具著。以前對這句話的理解,一直很模糊 ,現在才感覺有所清晰,試著跟大家分享一下。
  • 《道德經》:「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這句話究竟什麼意思?
    《道德經》裡面有句名言:「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這句話咋聽起來,好像有點不近人情,所以很容易被人誤解。要想明白這句話什麼意思,首先我們說一下什麼是「芻狗」。總之,芻狗就是那種始用終棄,或者不被看重的東西。既然芻狗是這樣一個東西,那麼,「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這句話的意思,就是說天地和聖人都「不仁」,都沒有仁義道德,都不把萬物和百姓當回事。那老子這句話對不對?老子究竟是在批判否定,還是在讚揚鼓勵這種「不仁」呢?這是導致大家意見分歧的關鍵所在。
  • 老子所言「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教導世人要有仁愛之心
    老子所言「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教導世人要有仁愛之心文·段宏剛老子大約生活在春秋末年到戰國初年,據傳,他活了100歲,傳世作品是5000餘字的《道德經》,雖然只有區區五千餘字,但其廣博、深奧、浩渺的思想,對文化、哲學、宗教、科學、政治等領域產生了十分深遠的影響,因此,《道德經》也成為世界上影響力最大的文化名著之一。
  • 老子所講: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什麼意思?很多人斷章取義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天地之間,其猶橐龠(tuóyuè)乎?虛而不屈,動而愈出。多聞數窮,不若守於中。」——《老子》   這句話對於很多人來說已經是不陌生了,而其中的「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則就成為了很多人的口頭禪了,要說在很多人的認知當中,這就是說整個的天地都沒有了仁義,那麼我也就不顧其它的一些個情面了,要說這老子可是我們偉大的文化代表人物,自然是不會說出這樣的話的,而我們在看到這裡的時候,應該明白了不是他的話不對,而是我們在理解的時候出錯了,那麼這句話到底是該有什麼樣的真實含義呢
  •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這句話厲害在哪裡?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chú)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天地之間,其猶橐龠(tuó yuè)乎?虛而不屈,動而愈出。多言數(shuò)窮,不如守中。文始門的版本是這樣的: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天地之間其猷囮篧與?虛而不淈。遑!而俞出者多聞,數shuò窮。
  • 《道德經》:「天地之間,其猶橐龠乎?」橐龠怎麼理解?
    《道德經》:天地之間,其猶橐龠乎?虛而不屈,動而愈出。多聞數窮,不如守中。「玄元聖祖五千言,不言藥,不言仙,不言白日升青天」。唐代詩人白居易,對《道德經》的見解,正如老子在這一篇章裡說的,天地不仁,聖人也不仁。我們要展開這一段的解讀,那麼就要再進一步討論「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這個討論的結果有一定層次和深度以後,接下來的解讀都會順理成章。
  • 新譯版《道德經》弘揚實踐國學
    新譯版本《道德經》作者、中國終南山老子學院創始人張三愚表示,希望通過新譯版《道德經》及《老子》的影視作品讓更多人認識到,中國的崛起是以「道行天下,四海一家」的方式崛起,中國崛起,天下受益。  中國夢的實現離不開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與發展,近期出版的實踐國學版《道德經》正是順應國家戰略,傳承「建立在5000多年文明傳承基礎上的文化自信」,弘揚實踐國學,推動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復興的重大舉措。在中華民族5000年歷史長河中,誕生了許多燦爛的文化,而《道德經》就是其中最璀璨的一顆明珠,在世界各國都有廣泛和長遠的影響。
  • 《巴斯特·斯克魯格斯的歌謠》: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實為慈悲
    這是一個極其殘酷的世界,不是社會與人性的殘酷,也不是紅塵萬丈的掙扎,而是天地萬物的法則,物競天擇,適者生存。「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這讓我想起《鵬鳥賦》裡面的一句名言,且夫天地為爐兮,造化為工;陰陽為炭兮,萬物為銅。
  • 老子的儒家思想「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到底想要表達些什麼?
    這個神在人們心中是一種信仰般的存在,人類認為他有著創造一切事物的能力,有著可以支配一切的權利,當然也可以降下禍福,人類為他們賦予了人類的人格,總是希望他們能夠為人類來帶來幸福,或者用另一種話來說,總是希望他們能夠保佑我們,為我們創造一個和諧美好的世界。
  • 歪解道德經之玄牝與綿綿若存
    歪解道德經之玄牝與綿綿若存 道就是玄牝,玄牝就是道,用熵來量化,本人繼續歪解道德經。這一次,說一說「綿綿若存」,說它之前得先說一下《道德經》到底講的是什麼道。
  • 道德經:何為天道?其實就是「四大天規」!悟透了趨福避禍
    道德經:何為天道?其實就是「四大天規」!悟透了趨福避禍孔子說:「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愛好與興趣是學習的內在驅動力,《道德經》是一首思想與內涵極其豐富的「哲學詩.《道德經》是道家哲學思想的重要來源,也是老子留給後人的寶貴精神財富,主要論述「道」與「德」之義。因其內容覆蓋範圍較廣、文本內涵較為深奧,所以有著萬經之王的美稱,在傳統哲學、科學、政治、宗教等多個領域影響深遠。
  • 《道德經》中的八句經典,句句道盡人生真諦!
    《道德經》,又稱《道德真經》、《老子》、《五千言》、《老子五千文》,是中國古代先秦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為其時諸子所共仰,是春秋時期老子(即李耳)所作的哲學著作,是中國歷史上最偉大的名著之一。二、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上善若水:上,最的意思。上善即最善。這裡老子以水的形象來說明"聖人"是道的體現者,因為聖人的言行有類於水,而水德是近於道的。這句話意思是:最善的人好像水一樣。水善於滋潤萬物而不與萬物相爭。三、天下難事,必作於易;天下大事,必作於細。
  • 《道德經》言「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聖人果真不仁嗎?
    《道德經》中應該有不少「源頭甲骨文」字義的字,因為老子在函谷關就是用「源頭甲骨文」寫的《老子》,換言之,真正的《老子》在當時就是一本有字天書,沒有幾個人能看懂。「源頭甲骨文」在周天子以外的地方,是不流行的,是極其珍貴的。
  • 老子:去除神秘色彩和道德勸誡的《道德經》講什麼?
    要麼從道德勸誡層面上看,認為是教做人做事不可過滿,大體是往中庸之道上靠。要麼就是神秘化裡面的涵義,往讖語的方向走,就猶如神秘化老子出函谷關這個「移民」行為一樣。更有甚者,有些教派的教徒更是把《道德經》當教派「魔法書」看待。
  • 女寶寶名大全:道德經不易重名的女孩名字,每一個都乾淨好聽
    一、《道德經》中不易重名的女孩名字1. 善若出自《道德經》: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上善若水是最高境界的善行,淡泊明志,寧靜致遠,惟靜惟柔,水能滋潤萬物,能曲能直。必和出自《老子·德經·第七十九章》:和大怨,必有餘怨;報怨以德,安可以為善?解釋:和解深重的怨恨,必然還會殘留下殘餘的怨恨;用德來報答怨恨,這怎麼可以算是妥善的辦法呢?7.
  • 《道德經》告訴你答案
    《道德經》原文: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天地之間,其猶橐龠乎?虛而不屈,動而愈出。多言數窮,不如守中。 網絡上有一個很有趣的流行語:「社會我X哥,人狠話不多」。為什麼那些狠角色常常都不會囉嗦,話不多說,一動手就是穩準狠,一擊中的、一招致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