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民盤小明在砍除魔芋地裡的雜草
「這珠芽黃魔芋很好種,平時都不用怎麼護理,只需有空的時候來轉轉,有雜草時隨手清理掉就行了。」紅毛樹村小組村民盤小明手握短刀,邊說邊走進橡膠林裡,看到雜草就把它三下五除二地砍去。看著長勢喜人、不受今年乾旱影響的珠芽黃魔芋,盤小明臉上露出了開心的笑容,饒有興致地分享起他種植珠芽黃魔芋的「護理經」。
紅毛樹村小組距勐臘縣城27公裡,屬於勐伴鎮曼燕村,村小組有39戶158人,其中建檔立卡貧困戶33戶,如今32戶建檔立卡貧困戶已成功脫貧。在村小組村口有座石板橋,橋頭立著的大標語牌上,寫著「雲南省科技特派員科技扶貧示範」字樣。自2016年以來,紅毛樹小組村民在自家橡膠林下套種珠芽黃魔芋,從此打開了長短結合的脫貧致富新大門。
盤小明回憶說,以前,村民們一向都是種植傳統農作物橡膠和玉米,收成後只能餬口,沒有多餘的收益。近3年來,村民們在合作社的帶領下,靠發展橡膠林下套種珠芽黃魔芋脫了貧、致了富,昔日貧窮落後的貧困村轉型發展為遠近聞名的產業村,曾經令人頭疼的落後村也變成了參觀學習的先進村。
這得益於州人大常委會辦公室掛鈎紅毛樹村小組開展的精準脫貧攻堅工作。
自掛鈎扶貧以來,州人大常委會辦公室聚焦魔芋、養豬和芒果3個產業,成立了「勐伴民悅養殖專業合作社」,把村內每戶村民都納為合作社社員,引進景洪旺達魔芋種植專業合作社、西雙版納楚傑農業科技開發有限公司,協調「雲南省科技廳科技扶貧示範魔芋種植項目」資金10萬元,開展技術指導,發放農藥化肥,籤訂收購協議。目前,除了原有的橡膠產業外,全村種植魔芋250畝左右,形成「上有膠林、下有魔芋」的林下資源開發複合型經濟結構。
「自從種了魔芋後,家裡的負擔減輕了,心裡也輕鬆多了。」紅毛樹村小組村民朱建春黝黑的臉上笑容舒展開來。朱建春家有7口人,其中3個孩子在念書,1個孩子打零工,1個女兒還患有慢性病,每天需要靠藥物來維持清醒,家裡全靠他和妻子割膠和停割期他在附近打零工來支撐,他家屬於建檔立卡貧困戶。2016年,州人大常委會辦公室引進了扶貧產業——林下種植珠芽黃魔芋。貧困的生活已經不允許朱建春有任何猶豫和觀望,說種就種。2018年,朱建春家光靠種植珠芽黃魔芋的收入就達4600元。「我們一家的生活有盼頭啦!」朱建春激動地說。
「我家去年只留了些種子,總共收了3噸多一點,按照每公斤5.7元的價格,單單珠芽黃魔芋的收入就有1.7萬餘元。」紅毛樹村小組會計楊文華告訴記者,去年,紅毛樹村小組種植的珠芽黃魔芋出土量為42噸,收入近24萬元,村民們對今年的收成充滿了期待。
勐伴民悅養殖專業合作社工作人員向記者介紹說,珠芽黃魔芋具有生長周期短、產量高、經濟效益高等優點,紅毛樹村小組的氣候、土壤等自然資源條件比較適合栽種珠芽黃魔芋。我們堅持產業富民的發展思路,全力發揮土地最大效益,通過項目帶動、基地建設、科技培訓,努力讓珠芽黃魔芋種植成為紅毛樹村小組群眾又一條脫貧致富的好路子。(記者 丹洛 明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