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嘍,大家好,我是慢媽小廚房用心,做好最平淡的一日三餐!
今天慢媽給大家帶來的是一款超級無敵好吃的奶黃包的做法,想要做好奶黃包,餡料是關鍵,慢媽手把手的教你,保證學會。
奶黃包屬於廣式甜點,有著濃鬱的奶香味和蛋黃的香氣,是一道帶有地方特點的名吃,但是奶黃包對於北方人,就比較陌生,鑑於奶黃包絲質般順滑的口感和濃鬱的香甜味。是多數人都喜歡的,所以慢媽專門請教了廣州那邊同學,奶黃包的家庭做法,也是想把這種優質的口感帶到咱們中國北方,畢竟,美食是不分區域的!
奶黃包就像我們北方人包大包子一樣,發麵做皮,再調餡,下面慢媽具體地來介紹下!
第一步,和面。
對於這一步,相信我們北方的朋友並不陌生,下面我以一籠(10個)奶黃包的量為例,詳細的講一下和面和調製餡料的比例,為此,慢媽專門買了個廚房專用的電子秤,精確到克數,希望會對新手朋友有幫助!
在碗中倒入180克溫水,倒入3克酵母粉,攪拌至酵母融化,再倒入300克麵粉,20克奶粉,用筷子攪拌成絮狀。
然後下手揉成麵團,並蓋上保鮮膜,或者密封性較好的蓋子,以現在的室溫,大約需要2個小時的發酵時間,發酵倒是原來體積的兩倍大才可以。
接下來的時間,我們準備餡料,也就是第二步,也是決定於奶黃包好不好吃最關鍵的一步。
碗中打入兩個雞蛋(只去蛋黃用),加入20克麵粉,15克玉米澱粉,20克奶粉,50克白糖,150克純牛奶,用手動打蛋器,攪打成沒有麵粉顆粒的奶黃糊。
再加入20克提前隔水融化的黃油,再次攪打均勻,用洗濾網過濾一下,這樣能使口感更細膩一些。
把鍋燒乾,最好是用不粘鍋,這樣操作會簡單一些,也不會使奶黃餡在炒制的過程中變色。
把奶黃糊倒入鍋中,全程開小火,不停的翻拌,最後炒至奶黃糊呈半固體,像橡皮泥似的能報團的狀態就可以啦。
麵團餳發好以後,裡面是密集的蜂窩組織,取出麵團,放在面墊上揉搓排氣,然後分成10個等份的面劑,揉圓備用。
炒好的奶黃餡也分成10個等份的劑子,備用。
接下來就是第三步,把奶黃包包起來。
取一個面劑,用掌心按扁,放上團好的奶黃餡,再用虎口向上推面劑邊緣,最後用虎口收口。收口處朝下,在面墊上整理成圓形。
依次包好之後,放在蒸屜裡,蓋上蓋子,再次餳發10分鐘。
開水上火,蒸15分鐘,之後關火,再燜5分鐘,防止回縮。
開蓋,這時的奶黃包白白胖胖的超萌,取出放在盤子裡,我們掰開一個看看,裡面的餡料香氣濃鬱,直衝味蕾,是不是口水都流出來了?
新鮮的奶黃包真是好吃,我和兒子一口氣全部吃完還意猶未盡呢,孩子說,讓我明天多做點,喜歡吃甜的朋友,也可以適當的多加一點白砂糖,反之也可以減少用糖量的。
我是慢媽小廚房,用心做好最平淡的一日三餐,喜歡我的朋友們,麻煩關注一下吧,每天為大家帶來最平凡,最貼近生活的美味,歡迎收藏和分享,感謝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