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個世紀九十年代,在遼寧省盤山縣大荒村,流行一首打油詩:白天青紗帳,晚上擼鋤槓;老少三輩對面炕;偷個「雞雞」懷裡放;孩子生在大車上。
最後一句「孩子生在大車上」,指的是張學良。
一般孩子要麼出生在家裡頭,要麼出生在醫院,而張學良卻出生在奔跑著的馬車上,一度被稱為奇聞。
這在老一輩看來,卻是不好的徵兆,都說這孩子註定一輩子要顛沛流離。
果真,張學良一生走南闖北,36歲之前的戎馬生涯令世人爭議不斷;36歲之後的軟禁生活,更是長達54年之久,幾乎毫無自由可言。
不過,張學良的一生註定充滿傳奇色彩。
東北少帥的顯赫身世,民國四大美男子的風流倜儻,這樣的男人很難安分守己。
晚年張學良曾自我調侃:「我雖並非英雄漢,唯有好色似英雄。」實際上,張學良不僅好色,而且是吃喝嫖賭抽大煙,樣樣齊全。
然而,令世人充滿疑惑的是,私生活如此糜爛的張學良,為何卻能夠活到101歲?
民間曾流傳,張學良是含著金湯匙出生的富二代,其實並非如此。
他出生時,父親張作霖正逢被巨匪追殺,全家倉皇逃難。
張夫人趙春桂身懷六甲,一路顛簸,使得肚子裡的孩子早產生在了馬車上。
由於道路太崎嶇,剛出生的張學良小腦袋還被撞傷出血,直到晚年傷疤還在。
那時日子特別苦,再加上母親有病在身,張學良沒有奶吃,每天只能吃嚼碎了的高粱米飯糊糊。
常年的營養不良,導致張學良的身體特別差,三天兩頭生病,甚至還吐過血。
3歲那年,父親張作霖帶他去見算命先生,焦急地問道:「先生,你看這個孩子,體格這麼瘦弱,我很擔心,請你給他看看面相吧?」
由於張作霖的名聲在當地很響,算命先生不敢得罪,便奉承道:「公子命相大奇,致身富貴,易如反掌。」
這時,壓在張作霖心中的那塊石頭,才徹底地放下了。
因為張作霖常年在外作戰,張學良小時候幾乎見不到父親,兩人的關係很是生疏。面對父親,張學良除了害怕還是害怕。
父親很嚴格,也很霸道。
在家裡,他不準兒子抱怨飯菜不豐盛,吃飯掉了米粒,不管地上多髒,都要撿起來吃掉。誰要是稍微不從,父親就會一筷子打下去。
18歲那年,張學良渴望學醫,買好船票準備獨自去美國。沒想到,臨上船前竟然被父親的手下逮了回去。
在這種壓迫下長大的張學良,從小就特別叛逆。
父親要他好好讀書,可他卻把心思放在捉弄老師上面,把老師氣得甩下一句話:「這孩子不是讀書的料,還是趕緊讓他去學點其他東西吧!」
父親不希望他沾染紈絝子弟的惡習,可他卻吃喝嫖賭抽大煙,樣樣齊全;
父親希望他繼承家業,可他卻對江山毫無興趣……
對此,張學良晚年曾回憶:「我本來不想當軍人,我只想做一個自由職業者,畫畫、或者當醫生,隨隨便便幹點什麼,總之我要自自由由的。」
俗話說,人在江湖身不由己。
面對被扼殺的學醫計劃,面對說一不二的父親,張學良不敢反抗。最終,他被迫進入東北講武堂學習軍事。
那時的講武堂,學生素質很低,有的壓根不識字。而家有私塾、還學過英語的張學良很快脫穎而出。
入校第一個月,他就考了第一名。後來在一次很難的考試中,只有張學良一個人完整地答對所有題目。更厲害的是,在校期間,張學良就已經當上了衛隊旅的第二團團長。
這些耀眼的光芒,使得很多教官對張學良畢恭畢敬。唯獨有一個人對他異常嚴厲,那就是郭松齡。
郭松齡性格耿直、作風嚴肅、不善交際,但是他經驗豐富,對軍事很有見解,這讓張學良佩服得五體投地。
張學良對郭松齡非常信任,常常將自己不想承擔、不想面對的一切都推給他。
畢業那年,張學良接到剿匪的任務。在郭松齡的協助下,滅匪大獲成功,兩人分別被任命為第三旅旅長和第八旅旅長,地位直線上升。
可惜好景不長,師徒二人便政見不合。
第二次直奉戰爭後,郭松齡看到百姓被戰爭折騰得苦不堪言,便勸張作霖停止作戰。
然而,張作霖一心只想乘勝追擊,揮軍南下,奪取更大的勝利。
勸阻無效後,郭松齡便帶著部下,打著擁護張學良的旗號,發起反奉行動。
這讓張學良夾在中間,左右為難,因為一邊是自己的父親,一邊是無話不談的恩師,。
後來,張作霖在日軍的幫助下,最終便將郭松齡擊敗,並且逮捕了他們夫婦。
張學良收到消息後,馬上命令押解人員將郭氏夫婦送到他的軍團司令部。
然而,命令還沒發出去,消息已傳來:「奉帥令已將郭松齡夫婦槍決。」
張學良頓時哀嚎一聲,悲痛欲絕。
恩師造反,導致張學良一度被父親懷疑是叛軍,處境艱難;
恩師離世,張學良的作戰能力直線下降,接二連三地打敗仗,無人可訴苦的鬱悶,使得他沉溺於鴉片無法自拔。
然而,不幸只不過剛開始,另一個悲劇正在朝張學良靠近……
1928年6月4日,張學良正在北平和部下慶祝生日。
他怎麼也沒想到,在幾百公裡外的車站,父親張作霖被日軍炸死。
接到父親病危、要他速回奉縣的電報時,張學良整個人癱坐在地上,不知所措。
12天後,張學良才偽裝成夥夫,混在一列運兵火車中,狼狽逃回東北奔喪。
那時,日本政府到處搜尋張學良,企圖將他一起殺滅。在火車上,面對上來巡查的日本兵,張學良一伙人心緊張得提到了嗓子眼。
父親的突然離世,促使張學良不得不挑起重擔,登上東三省總司令的寶座。
那一年,他才27歲。沒有了恩師和父親這兩大靠山,張學良能夠握緊手中大權嗎?
事實上,那時的張學良處境異常艱難,同時面臨著日軍、南京國民政府、內部爭鬥的三面夾擊。
1931年,日本發動「九一八事變」,張學良因為判斷失誤,而採取不抵抗行動。
這使得日軍在很短的時間內就攻入關內,東三省徹底淪陷,陷入了長達14年的被日本統治時代。
而張學良也從此背負上了賣國賊、不抵抗將軍的罵名。
那時,民間流傳一首《哀瀋陽二首》的打油詩:「趙四風流朱五狂,翩翩蝴蝶最當行,溫柔鄉是英雄冢,哪管東師入瀋陽。」
詩中的趙四、朱五、蝴蝶等都是當時名氣不小的名媛女星,嘲諷張學良在日本發動九一八事變時,還在交際圈中風流,是名副其實的禍國殃民紈絝子弟。
那段時間,是張學良人生最黑暗時刻。
失去東三省、國讎家恨、百姓指責,使他又一次選擇用毒品來麻痺自己,這一次他染上了更加難以戒掉的嗎啡。
在後來的熱河保衛戰中,本應一雪前恥,然而卻因為張學良毒癮發作,部隊停下來三次供他吸毒。這樣的作戰狀態,結局可想而知。
那時,有人這樣形容張學良:「30多歲的少帥,神貌卻像60歲的老人,身形枯瘦,只能靠毒品維持精神。」
面對接二連三的打擊,再加上毒癮越來越大,張學良變得茫然無措。此時的他,已淪為蔣介石的傀儡。
直到1935年,在陝西剿共連續失去3個精銳部隊後,張學良終於開始反思:這樣碌碌無為的混蛋日子不能再繼續了!
父親在世時,一直要求張學良不要給他丟人現眼,不要當敗家子,可是張學良卻偏偏活成了父親口中最討厭的人。
九一八事變後,整整四年的時間,張學良都在世人的罵聲中苟活著。
再加上長期作戰,看到了無數百姓被戰爭折磨得生不如死,張學良痛不欲生。
於是,便有了後來震驚中外、改變中國歷史的「西安事變」。
張學良扣押蔣介石,逼其抗日。這一舉動,在歷史上意義非凡。然而,在國民黨看來是卻是賣國賊的反動。
在送蔣介石回南京後,張學良被扣押,從此淪為階下囚,開始了長達54年的軟禁生活。
這個向來渴望自由的男人,卻徹底失去了自由!
張學良曾說:「我的人生就到36歲,以後就沒有了!」
30多歲,正是男人風華正茂的年紀,張學良卻被軟禁,痛苦不言而喻。
艱苦的環境、惡劣的條件、長期的與世隔絕,這對於好動好熱鬧的張學良而言,生不如死。
剛開始,他常常陷入鬱悶悲痛中,脾氣暴躁,常常發火。
然而,作為一個典型的東北爺們,張學良骨子裡樂觀曠達。很快,他就調整了心態,坦然接受這個無能改變的事實。
軟禁張學良的地方,都是遠離城市的山區,雖然毫無自由,但是生活卻過得嫻靜。
種菜鋤地、養雞養鴨,讀書寫字,多年後,張學良竟然喜歡上了這種閒雲野鶴、悠然現南山的平淡日子。
熟悉張學良的人都說,他是個非常有趣的老頭。
他的侄女張閭衡曾說:「我的大伯父,是一個活在悲劇裡頭的喜劇人物。」
張學良一生有三愛:一愛打麻將,二愛說笑話,三愛唱老歌。
被釋放後,接受記者採訪時,聽到有人稱他為「民族英雄」,張學良連連擺手說:「什麼英雄?是狗熊啊!」
當有人祝他「壽比南山」時,他打趣道:「那不成老妖精了?」
回顧張學良的百歲人生,可謂是波譎雲詭,極富傳奇色彩。
年少時,他頑皮叛逆,天不怕地不怕,各種惹事生非;
成年後,他縱情聲色,吃喝嫖賭抽大煙,樣樣齊全;
中年時,他淪為階下囚,終生軟禁,徹底失去自由。
然而,面對這種天堂與地獄的人生落差,天性樂觀的張學良沒有選擇自我了斷,而是用一種曠達的心境去坦然相對。
晚年張學良曾說:「我的生活很簡單,我的心裡不裝事,如果明天要槍斃我,我今天還照樣睡覺,我才不發愁呢。」
我想,這才是張學良能夠如此長壽的真正秘訣吧!
因為,人生在世,不如意之事十有八九。唯有那顆心變得簡單了,不思八九,常想一二,生活才能事事如意。
. END.
【文| 翠西】
【編輯| 丹尼爾李】
【排版 | 毛毛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