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液粘稠,容易心梗、腦梗」
「血管裡有垃圾、毒素,得排毒!」
「疏通血管、治療血栓!」
「定期輸液,預防心血管病」
——這些說法都是錯的!!!
很多人一聽「血稠」這個詞,就緊張得不得了:是不是說我的血液太粘稠,流不動了,要發生血栓,得腦梗、心梗了?
不少人趕緊吃上各種保健品,想讓血液變稀點兒。一些老年人則是每年都定期去醫院輸液,覺得這樣就疏通血管了。還有一些別有用心的人,利用大家因為不了解所以更恐懼的心理,堂而皇之地兜售各種儀器、保健品甚至非法藥品,改善「血稠」!
「『疏通血管』這個詞彙是最能忽悠人的騙局!」最近河北省人民醫院副院長、老年病一科主任醫師郭藝芳在其微信公號上刊文說道。
不少人相信,心梗腦梗是因為血管堵了,血管堵是因為血管中垃圾多了,用某些藥物清理血管垃圾,就可以使血管恢復通暢,於是就不容易發生心腦血管病了。這些話聽上去很有道理,實際上是最大的謊言!
醫學上沒有「血稠」這種病症
醫學上並沒有「血稠」這個說法。所謂「治療血稠」就是一個噱頭,是徹頭徹尾的偽科學,別再被蒙蔽了。
從字面上理解「血液粘稠」,是醫學上「血液流變學」的概念,大概相當於血液的高凝狀態,與血流、血漿和血液成分都有關係。並不是很多人誤以為的「血稠」就是血脂高了,要堵住血管,容易產生發生血栓的意思。
做血流變檢查測「血稠」?沒有必要!
臨床上確實有一項血液流變學檢查(簡稱血流變)來評價血液的粘稠度。很多人單單從字面意義上聯想,就會認為:血稠→血流變慢→血液凝滯→形成血栓。
但這樣理解是片面的。血流變指標其實和心梗腦梗這樣的心腦血管事件沒有直接關聯,其在實際臨床中的意義也非常有限。
而且臨床血流變檢查會受到標本採集、運輸、處理、保存,以及儀器、試劑、方法學等多種因素影響,而且,血流變受機體自身影響很多,甚至你喝完水、跑完步前後差別都很大。
同一份血標本放不同機器上檢測,甚至同一臺機器上前後測定,得出的結果都不一樣,所以,它不能如實反映體內真實的血液凝固情況,更不能起到預測血栓和血管事件的作用。
臨床上不會憑血液流變學檢查結果來預測或者診斷疾病(包括事件),不會因此決定誰需要使用抗栓藥物,也不會據此判斷治療的效果。
血稠≠高血脂
「血稠」「血稀」不是體內水多、水少和血脂高、低那麼簡單的事情。
高血脂並不一定能讓血液真的「變稠」。就像一鍋八寶粥,某一兩種豆子變多了,並不一定能決定整鍋粥的稀稠程度。
導致血脂高的主要原因,並不僅僅是吃了太多脂肪,更重要的是我們身體對脂類物質的代謝出了問題。
身體的代謝問題想依靠保健品來解決是不可能的。一味輕信那些保健品,放棄了正規的調脂治療,不但不會降血脂,反而可能加重血脂紊亂,增加心梗、卒中的危險。
血管不是下水道,沒有所謂的「垃圾」
我們的血管不是下水道,血液中沒有一些人所想像的那些有形垃圾。假如血液中真的漂浮著一些烏七八糟的東西,恐怕生命早就終止了!
也不要把血管想像成鐵管子,鐵管子裡面有了水垢,可以用鐵刷子刷刷、用鐵鉤子劃劃、用硫酸燒燒,血管可不行。
血管也是肉長的,假如真的有藥物能夠把血液裡所謂的「垃圾」融化,恐怕血管也會緊跟著化掉了,這樣的話人還能活嗎?
人體不需要「排毒」
的確,人體內會不斷產生一些代謝廢物,代謝廢物是人體新陳代謝時產生的自然產物,正常情況下,會隨著血液運輸到特定的排洩器官,最終排出體外,並不會對身體造成任何傷害。
即便腎衰竭的人,血液中代謝廢物不能及時排出來也不會導致血管堵塞。所以說血液中垃圾堵塞血管無異於痴人說夢!
此外,所謂的「腸道排毒」,其本質就是瀉藥,讓你拉肚子,這樣反而不利於腸道的健康。另外,長期服用那些亂七八糟的產品,反而可能增加了肝、腎的工作負擔。
「血稠」就要輸液通血管?壓根沒有根據!
所謂「血稠」不是預測將來會不會發生中風的指標,定期輸液疏通血管更是沒有科學根據。這種理念害人不淺,不僅沒有用,浪費時間錢財,搞不好還會出問題。
輸液用的藥物主要以中成藥和擴張血管的西藥為主,發揮藥效並不會持續很長時間,只會短暫起作用。想要達到預防心腦血管問題,可能性不太大。
到目前為止,並沒有出現對腦卒中後每年定期輸液和不輸液進行科學的臨床對比研究。過多輸液,反而會給身體帶來危害。輸液可能發生過敏反應等不良事件,誘發或加重疾病。
我們的血管為什麼會堵?
既然血管中沒有所謂的「垃圾」,那麼我們常說的堵塞、狹窄是怎麼來的?
其實,人在剛出生時動脈內壁光滑而富有彈性。
而隨著我們對身體的使用,脂質、膽固醇開始在血管內沉積,形成粥樣斑塊,血管壁也隨之增厚、變硬、鈣化,這個過程就是「粥樣硬化」,也就是我們常說的血管堵了。
而生活中,血管堵塞的速度和情況也與我們的生活習慣和年紀有關。一般女性55歲、男性45歲以後,身體的衰老開始真正來臨,血管斑塊沉積的速度也會加快,血管壁隨之也會越來越厚。
預防血栓、血管事件,該關心什麼?
發生心腦血管疾病及其事件的主要危險因素是高血壓、高脂血症、糖尿病和吸菸,其他還有遺傳因素、生活方式與代謝症候群和精神心理因素等。
因此,在專業醫生的眼裡只有高血壓、高血脂、高血糖、吸菸等等危險因素來評價心腦血管事件的風險,並不會關注是否血液粘稠的問題。
預防動脈粥樣硬化性心血管事件(如中風、心梗),主要是要調節血脂,同時控制好血壓和血糖,戒菸、運動,保持合理健康的膳食習慣等。
健康生活方式能預防各種危險因素(比如高血壓、糖尿病)的出現;及時發現和控制各種危險因素能夠減少和延緩心血管疾病的發生;高危或極高危患者使用他汀+阿司匹林能夠預防發生血管事件;發生一次血管事件後,要通過有效的二級預防防止再發生血管事件,最終防止血管性死亡。
預防心腦血管疾病應該怎麼做?
世界衛生組織評估:高血壓、高血脂、糖尿病、吸菸、肥胖、缺乏運動、精神壓力大和家族直系親屬有患心腦血管疾病,這八大危險因素決定了血管的健康狀況。我們要從誘因入手,積極預防:
1、定期檢查血脂異常情況
建議:
① 20歲以上,40歲以下人群,3~5年測1次血脂。
② 40歲以上男性和絕經後女性,如果從未出現過血脂異常,每年進行1次血脂檢測。
③ 已有血脂異常的人群,應每3-6個月測量1次血脂。
2、定期測血壓
沒有高血壓的成年人,每年至少測一次血壓。高血壓患者最好每天早晚都要測一下,做好血壓監控。
3、科學運動,尤其推薦「步行」
堅持步行可以達到降膽固醇,降血壓,以及減重的目的,另外步行還能加速血液循環。只要堅持步行1年以上,能有效延緩早期動脈硬化進展。
4、管住嘴非常關鍵
低脂、低鹽、低膽固醇飲食,少吃糖和主食,適當吃些粗糧,多吃多食含維生素和纖維素較豐富的食物水果蔬菜。
5、摒棄不良生活習慣
戒菸戒酒、別熬夜,保證睡眠、調整惡劣情緒,保持心情愉悅,對心血管健康是非常有益的。
6、積極控制已患慢性病
在醫生指導下控制糖尿病、高血壓、高血脂等慢性病,儘可能的將其保持在理想的水平上。
保護血管,這些生活習慣得改改了
隨著年齡的增長,血管不可避免地會受到損傷、硬化。不如從現在開始別再給血管添堵!
1、少吃油膩食物
炒菜吃完一層油、油炸食品不離手……長期大量的高油飲食,會升高血液中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與甘油三酯等的含量。這些物質會在附著沉積在血管上,形成動脈粥樣硬化斑塊,使血管失去彈性並變得狹窄。
2、別吸菸、酗酒,傷血管!
香菸通過使動脈壁產生結構損傷,使人類血管老化過程提前10年。而飲酒過多,血管容易失去彈性、變硬,出現高血壓。
3、別吃得太鹹,毀血管!
高血壓與動脈粥樣硬化間,是相互促進,呈惡性循環,而我們知道,高鹽飲食可以造成高血壓。
減少鈉鹽攝入能夠有效降低血壓,尤其是對於血壓較高者、老年患者和鹽敏感性高血壓患者。限鹽可使高血壓患者血壓下降5~6mmHg,正常人血壓下降2~3mmHg。
4、別久坐不動,血管硬化!
研究證實,坐的時間越長,發生心血管疾病的風險越高。久坐行為與與血管硬化和損傷、血壓升高和血液中脂肪增加有關。
而運動有助於減慢血管堵塞。不管是快走、慢跑、遊泳、打羽毛球,連續做30分鐘,有利於血壓、血糖、血脂的下降,特別是有利於甘油三酯的下降。
5、別讓身體太胖,血管「壞」的更快!
肚子大的人,血管「壞」的更快。人體肚子上的大網膜是用來放脂肪的,長時間吃高脂飲食或是吃太多,消化不了多餘的脂肪就會先存肚皮上。可如果脂肪攝入仍在不斷增加,肚子上存放滿了就會轉到血管、肝臟上,就會造成血管脂質沉積、膽固醇越積越多而造成動脈硬化。
6、別給自己太大壓力!
高壓力、經常情緒化的人也是動脈硬化的高危人群。長期精神緊張、焦慮必然造成交感神經興奮,血管收縮和痙攣,同時血管壓力也會增加,造成血管內皮損傷、脂質沉積而導致動脈硬化。一定要學會管理情緒,像攀比心理、滿腹牢騷等對血管都不利,要保持豁達的心態,及時釋放壓力。
與其做血流變檢查,偏信「血稠」這樣一種概念,想盡辦法改善「血稠」,倒不如多關心自己的生活方式,定期檢查血脂、血壓和血糖等,這才是正道!
中老年人群特別是已經患有高血壓、動脈硬化、糖尿病的患者,必須在專科醫生的指導下及時幹預。
總之,別再被「血稠」這種不科學的理論蒙蔽了!也別動不動就輸液「通血管」了。
來源:中外醫訊(medinfo-a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