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來了。回望過去的一年,我們共同見證了上海這座城市前行中的精彩。無論是城市建設的大動作,還是身邊的民生小事,總有一些讓我們為之興奮,在歲月的長河裡,又增添了許多溫暖的記憶。
在過去的一年裡,你過得好嗎?最關心哪些民生指標?對自己收入滿意嗎?你對2019年又有怎樣的期許……在辭舊迎新的時刻,解放日報社會調查中心聯合KuRunData中國在線調研,針對上述問題,進行一項有關「2018,你過得還好嗎」的調查。
調查採取在線方式,樣本總數1000份,按照年齡分布:18-24歲、25-34歲、 35-44歲、45-54歲、55歲以上各200份。受訪者中,按接受教育程度,本科及以上學歷佔64.2%;按工作崗位,企事業單位員工佔69.1%;按收入狀況,5000-12000元/月者佔51%。數據顯示:對2018年自己的工作和生活,受訪者總體滿意度較高,均值達到83.3%,其中「非常滿意」有10.8%,46.3%的受訪者表示「基本滿意」,26.2%的受訪者表示「滿意」;持其他態度者為16.7%。
生活水平、安全與保障關注度高
調查羅列了與百姓日常工作與生活息息相關的20項指標,分別為:所從事的工作、勞動保障完善程度、每月可支配收入與年收入是否逐年增長、吃穿行消費水平、房價、市場總體物價水平、社會基本養老保險、醫療保障與看病費用支出、城市綠化覆蓋率及養護、空氣品質、噪聲汙染、河道水質狀況、垃圾分類與處理、治安環境、城市道路質量和通暢程度、公共運輸便捷程度、菜場超市與停車等生活配套設施、小區環境整治與物業管理水平、食品藥品安全、教育資源配置,請受訪者在上述20項指標中,選出10項最關注的。
數據顯示,受訪者的選擇中,生活水平、安全與生活保障等方向的指標較集中,前者涵蓋可支配收入、吃穿行消費水平、醫療支出、房價與市場總體物價水平等;後者涵蓋食品藥品安全、空氣品質、治安環境等。
「舌尖上的安全」,食品藥品是否安全以57.1%的佔比排在首位,表明普通市民對食藥品安全有著較高的要求和預期。
醫療保障,看病費用支出以55.9%排第二位。有受訪者表示,雖然本市醫保覆蓋率已相當高,但「看病難、看病貴」情況依然存在。由於各種保障存在一定差異,以及部分藥品自費比例偏高等原因,使得一些患者不堪醫藥費用支出,「因病致貧」等情況也有耳聞;至於「看病難」,特別表現在兒科、婦幼保健資源相對不足。一到流感高發季,兒科就診量陡然上升,網上還流傳著一張「上海各大醫院兒科排隊時長表」,看一次病最長排隊時間要7個小時。
每月可支配收入,年收入是否逐年增長以55.2%排在第三位。數據的背後,反映了民眾對美好生活的嚮往。據知名諮詢公司美世對2018年全球生活成本調查,上海生活成本在全球城市中排名第7,是中國內地最昂貴的城市。同時,市民的消費需求、消費結構也在快速變化,除了傳統消費,信息、養老、健康、旅遊、文化等服務型消費需求也在快速增長。在多元化的消費背景下,人們對於收入分配的期待自然更高。
市民的垃圾分類意識亟待加強
在20項民生指標中,「空氣品質」佔54.9%,排在第四位,與排在第三位的「可支配收入」僅有0.3個百分點的微弱差距。
美麗上海建設正有序開展。2018年,本市以更高的標準和要求,啟動第七輪環保三年(2018-2020年)行動計劃,聚焦水、大氣、土壤、固廢、工業、農業農村、生態、循環經濟、崇明生態島建設等9個專項領域和若干保障措施,安排項目約250個。根據計劃,2018年至2020年,上海年均環境空氣品質(AQI)優良率要力爭達80%左右,基本消除重汙染天數。
在此背景下,2018年以來,上海空氣品質明顯改善。據市生態環境局官網信息,截至2018年10月,本市空氣品質AQI優良率有6個月同比有所上升,特別是2018年夏季,空氣品質優良率增幅較大,其中7月AQI優良率由2017年的41.9%升至87.1%,PM2.5、PM10、SO2和NO2月均濃度分別下降33.3%、34.5%、20.0%和20.0%;8月AQI則由61.3%升至93.3%,PM2.5、PM10、SO2和NO2月均濃度分別下降48.4%、31.9%、25.0%和37.5%。受訪者們對空氣品質的「好壞」更多的是直觀感受。一位受訪者說,她習慣每天上班途中發朋友圈,這一年來,她發現「藍天白雲的美照比往年明顯增加不少。」
除了空氣品質,受訪者對城市綠化覆蓋率、噪聲汙染、河道水質狀況、垃圾分類與處理等與生態環境相關的指標亦有不同程度的關注。受訪者普遍表示:期盼上海的生態環境更好,「天更藍水更清,應該成為一種不懈的追求。」
不過,一個值得注意的現象是:眼下本市正大力推進的垃圾分類工作在普通市民中的關注度有待提升。本次調查中,此項關注度僅有15.3%,說明市民的垃圾分類意識亟待加強。上海目前已制定《生活垃圾全程分類體系建設行動計劃(2018年-2020年)》,據市綠化市容局透露,據不完全測算,上海用於推進的投資約在200億元左右,其中大部分投資聚焦在末端處置能力提升方面。措施有了,作為一名普通市民,也應轉變觀念,改變垃圾「乾濕不分」的傳統陋習。
超9成認為生活水平在中遊以上
2018年,你對自己收入滿意嗎?調查數據顯示,表示「非常滿意」的有10.8%,「基本滿意」的46.3%,兩者相加達到57.1%,超受訪者半數;表示「一般」的有26.2%;「不滿意」的有9.0%;「非常不滿意」的有4.6%;還有3.1%的受訪者表示「無所謂」。從分類數據看,年齡層次在25-34歲群體滿意度最高,「非常滿意」和「基本滿意」超過6成;而45歲以上群體滿意度相對較低,「非常滿意」和「基本滿意」的佔比低於平均數,僅53.5%。對收入滿意度的差異,或與不同年齡層次所處的職業狀態相關。
數據還顯示,47.7%的受訪者2018年的年收入與上一年基本持平,37.7%的受訪者表示較上年有所上升,還有14.6%的受訪者表示較上年略有下降。但從總體看,48.9%的受訪者認為可支配收入可基本滿足生活需求;34.5%的受訪者表示略有剩餘;也有16.6%的受訪者遺憾表示「收入不能滿足生活需求」。
是什麼造成16.6%的受訪者「入不敷出」?在給出的6個原因中,家庭綜合負擔(除房價之外)較重是主要原因,選擇該選項的有33.1%;其次是房價因素,選擇房價太高的有21.7%;第三個原因,是「異地生活成本較高(租房等成本)」,選擇此項的有13.9%。
老家山東的受訪者李小姐兩年前大學畢業選擇到上海工作,且已成功落戶上海,目前租房生活。因為工作中可能要應對突發事件,因此租房時只能選擇離單位較近且能方便搭乘地鐵的中心城區房子,雖然與一起來滬工作的另兩位同學合租一套三居室,每月平攤後的租金也近4000元,還不包含水電煤通訊費用等。她每月稅後收入大概在1萬元左右,原先4000元的房租還能承受,可半年多前一位合租者結婚搬走了,她和「留守」的另一位又不想找陌生人做室友,每月租金陡然增加了2000元,再加上吃飯、交通等其它開銷,一下子成了「月光族」。「有那麼兩個月,到了月底真的捉襟見肘,儘管從數字看我的收入尚可,可異地生活的成本真的很高」。
除上述三項外,高額房貸、孩子教育成本支出、被疾病所困三項,也均有10%左右的選擇。
儘管有少部分人覺得收入不夠花,但總體而言,絕大多數受訪者對當前市場整體物價水平表示在可接受的範圍內,認為「太高了,不能接受」的僅佔7.2%;認為「正常水平,毫無壓力」「偏高,但總體尚可接受」「有高有低,不能一概而論」「有點高,生活略有壓力」者,分別為6.3%、35.9%、32.0%和18.6%。認為自己生活水平處於「下遊」的僅8.9%;其餘均認為自己在中遊和中遊以上水平,以中遊水平佔多數。
幸福是種生活態度,錢夠用就好
過去的一年,你幸福嗎?數據顯示,70%受訪者表示「幸福」,其中尤以35歲以下群體更高;另有30%受訪者表示「希望可以更幸福」。
幸福到底是什麼?有一種說法是:幸福與佔有財富的多少沒有多大關係,而是一種生活態度。對這一說法,63.4%受訪者表示贊同。對於財富,36.3%的受訪者認為「錢夠用就好,不需要太奢侈」,34.1%的受訪者認為是「有房有車有固定收入,工作忙碌但充實」,21.6%的受訪者選擇「要達到花錢不用思考的自由財務境界,要犧牲大量時間甚至健康,不一定值得」,另有8%的受訪者選擇「自己省吃儉用沒關係,多幫助別人可以讓自己更快樂」。由此可見,受訪者們的「財富觀」總體是健康向上的,錢越多越幸福成了偽命題。
調查請受訪者繼續回答「成為一個幸福的人的必要因素」,在7個多選項中選取3項,7個選項分別為:收入水平可以滿足日常生活所需、家庭和睦身體健康、個人有良好發展前景、人際交際廣泛、物質充足環境優良、受人尊敬、有豐富的精神世界;調查結果顯示,家庭和睦身體健康、收入水平可以滿足日常生活所需以及有豐富的精神世界,分別以71.4%、48.5%和47.2%排在前三位。
對於30%「希望可以更幸福」的受訪者來說,是什麼讓他們感覺2018年的生活略有不足?調查顯示,生活(學習)壓力大、可支配收入略嫌不足、無法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是三個主要因素。除此之外,業餘生活乏味、生活環境不夠好、人際關係不夠和諧等也是困擾部分受訪者的原因。不過,一個令人欣慰的數據是,絕大多數受訪者的精神狀態是積極向上的,僅有9.6%的受訪者感覺「頹廢失意」,對這些受訪者,我們想說一句:生活總有坎坷,積極面對就好。
站在新年的起點,81.4%的受訪者表示在2019年希望實現自己的目標。在列出的8個多選項中,家庭和睦身體健康、可支配收入進一步提高、生活水平穩步提升是三個最大的目標,佔比分別為63.5%、58.0%和43.4%。朝著目標奮力前行,便是給自己最真心的新年祝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