挖沙汙染致洞庭環境惡化 江豚保護被指有名無實

2020-12-20 中國新聞網

  (聲明:刊用《中國新聞周刊》稿件務經書面授權)

  誰殺死了江豚

  如果洞庭湖管理職能條塊分割的現狀無法改變,地方利益格局無法打破,保護江豚就只是一句口號,而隨著環境的被破壞,最終的受害者還是人類自己

  本刊記者/徐智慧(發自湖南岳陽)

  自從3月3日湖南岳陽縣煤炭灣出現兩條腐爛的江豚屍體,羅一平,一個普通的鹿角鎮居民,就每天來到離家不遠的碼頭,告訴來往漁民,一旦發現死亡江豚,立即打電話給他。作為嶽陽市江豚保護協會的志願者,他認為自己有義務關心這件事。

  這僅是悲劇的開始。接下來,在4月15日前的一個星期內,在嶽陽市洞庭湖水域接連打撈出8條江豚的屍體,其中一條江豚腹中懷有待產胎兒。

  4月9日,在羅一平的幫助下,一條死亡江豚被送往嶽陽市職業技術學院。受嶽陽市漁政站委託,該校獸醫學副教授謝擁軍,兩名嶽陽市第一人民醫院的外科醫生,共同對死亡江豚進行解剖,希望找出江豚的死因。

  謝擁軍判斷這頭雌性江豚年齡比較小,相當於人類十四五歲,死亡時間7天以上。

  打開江豚的胃部,裡面沒有東西,既沒有龍蝦渣渣也沒有魚類渣渣,只看到墨綠色的液體。謝擁軍產生了一個疑問,「難道江豚是餓死的?」

  但在中科院水生所的檢測結果出來之前,一切都還沒定論。

  「囚禁」於洞庭

  關於江豚的死亡原因,在嶽陽市傳得沸沸揚揚:有說江豚對洞庭湖的生存環境感到「絕望」,它們是「絕食自盡」;也有說是螺旋槳擊打致死,但並非所有江豚的屍體都有外傷;還有一種是中毒說——工業排汙和農藥導致的汙染,曾多次造成死魚事故,不排除江豚被毒死的可能,但這同樣需要檢測才能得知。

  嶽陽市江豚保護協會副會長何大明向《中國新聞周刊》表示,江豚是一種有靈性的、善良的動物,自古以來,漁民跟江豚和睦相處,斷無加害的可能。

  「江豚追逐魚群而走,有江豚的地方就有魚汛,所以聰明的漁民跟著江豚打魚。在起大風之前,江豚會頻繁出水呼吸,根據這種跡象,漁民知道馬上要起風,不宜出湖打魚。」何大明說,江豚對漁民只有好處,沒有壞處,所以漁民都把江豚視為「湖神」,若是誤捕河豚,馬上放生不說,還會連呼晦氣,「捕到江豚,一天的好運沒了」。

  4月21日上午,何大明駕船帶《中國新聞周刊》記者來到君山附近水域。在兩個多小時的航行中,不斷與大功率的挖砂船、運砂船擦肩而過。大船駛過掀起的湧浪,讓小船上下起伏,人在船上站立不穩。在沒有大型船隻經過的淺水區,能看到數隻江豚浮出水面呼吸。

  次日,《中國新聞周刊》記者來到洞庭湖大橋,一眼望去,大型運砂船往來不息。

  一位不願透露姓名的漁政部門工作人員告訴《中國新聞周刊》,中科院水生所2011年1月對洞庭湖江豚種群調查時發現,在洞庭湖大橋至城陵磯三江口,不足10公裡的水域共記錄到停泊的大型運砂船499艘,而該水域是洞庭湖江豚和長江幹流江豚群體遷移和交流的唯一通道,在長江中遊江豚保護中佔有重要地位。

  據了解,挖砂行業每年給嶽陽縣帶來1.2億元的財政收入,破除這個利益鏈條的難度可想而知。

  江豚靠回聲定位在深水區活動,往來於長江和洞庭湖捕魚、產仔,對轟鳴的大船十分恐懼。數百條運砂船一年四季不分晝夜守住洞庭湖唯一通往長江的航道,等於把江豚攔在洞庭內湖,切斷了其回遊的通道,這讓江豚被迫改變其生活習性,隨著種群的減少,繁衍能力、抗病能力隨之下降。

  4月22日下午,《中國新聞周刊》來到嶽陽縣鹿角鎮。這裡是發現死亡江豚最密集的地方,也是江豚活動的主要區域。在鹿角碼頭附近,一艘大型挖砂船接到政府命令,停止工作,傍晚的洞庭湖因此變得格外安靜。

相關焦點

  • 湖南全力修復「長江之腎」 洞庭鷗鹿翔集魚豚再現歡躍
    鄧鐵牛說,盛夏的洞庭湖水漲灘退,沒有萬鳥翔聚的盛況,但回來的江豚魚禽讓華龍碼頭寂靜卻充滿生機。「這個非法碼頭生態修復後,豚躍長江的景致再次出現了。」  中國第二大淡水湖洞庭湖,是長江中遊最重要的調蓄湖泊和溼地,被譽為「長江之腎」。近幾年,一場場專項整治「攻堅戰」在湖區接連展開,讓洞庭湖惡化的生態系統逐漸得以恢復。
  • 中國組建保護網遏制長江豚類生存環境惡化
    新華網南昌9月25日電 題:中國組建保護網遏制長江豚類生存環境惡化  新華社記者沈洋 郭遠明  由農業部水生野生動植物保護辦公室發起,湖北、湖南、江西、安徽、江蘇和上海等地的漁政部門共同參與的長江豚類保護網絡,25日在鄱陽湖畔的江西星子縣成立。
  • 郝玉江:江豚保護升級只是時間問題
    很多網友對如何保護長江江豚很關心,更多的網友則表達了對環境汙染的不滿,「我感覺很多人很關注水環境問題,而且有一些對長江江豚的保護工作有了一定的了解,層次都比較高」,@江豚的微笑稱。其中有一位自稱「野路子的動植物愛好者」的網友甚至指出了這條微博中出現錯誤的地方,進行了專業溝通,「他真的是非常專業」。
  • 長江江豚該怎麼保護
    長江江豚種群數量衰減是多種人類活動造成的共同結果,如攔河築壩阻隔了魚類的洄遊通道,造成長江江豚食物匱乏;水域汙染降低其生殖能力;交通航運和捕魚活動導致誤傷等。「長江江豚是長江流域的旗艦物種,其種群數量是能將長江的水資源、水環境和水生態保護牽起來的一個重要指標。」農業農村部長江流域漁政監督管理辦公室副主任趙依民強調。
  • 瀕危江豚:長江最後一種哺乳動物的命運
    飢餓的江豚在保護生物學裡,有一個概念叫滅絕旋渦,指的是當那些曾廣泛分布、數量較多的動物種群,縮小為一個孤獨的小種群後,開始在原有滅絕因素外,面臨更高的遺傳和災害風險,進而陷入惡性循環,如同捲入不斷下降的漩渦,難以阻擋地加速走向衰退和滅亡。
  • 人鳥相依洞庭碧
    在專項整治聯動中,我市將長江岸線復綠、沿江工業園區綠化與中央環保督察、中央環保督察回頭看、農村「空心房」整治和村莊人居環境整治、洞庭湖生態環境專項整治等行動緊密結合,全領域、全方位推進長江生態保護與修復,實現整體聯動、多方共贏。人鳥相依洞庭碧洋沙湖—東湖溼地風光。天欣碼頭復綠後的美景。
  • 長江江豚約有1012頭 極度瀕危狀況沒有改變
    湖北日報訊(記者胡瓊瑤、通訊員魏英)從省水產局獲悉,根據國家農業農村部7月24日發布的考察數據,長江江豚數量目前約為1012頭,江豚種群數量大幅下降的趨勢得到遏制,但其極度瀕危的狀況沒有改變。由農業農村部組織實施的「2017年長江江豚生態科學考察」,為期52天,考察範圍覆蓋了我省宜昌至上海1669公裡的長江幹流及洞庭湖和鄱陽湖水域。
  • 極度瀕危江豚遭殺戮,長江再現浮屍!珍貴微笑天使何去何從?
    到了我這一代,江豚和臉盆大的烏龜都看不到了,不過小溪裡仍然經常可以捉到鯽魚、龍蝦,翻開河邊的磚頭石塊還能翻出小螃蟹。但在我十幾歲的時候,上文所說的河和溪流就都被汙染了,河底飄著一層腐爛的物質、發著臭味。以前有人在河裡洗澡遊泳、洗菜、捉魚,現在都沒人敢下河了。
  • 武漢至宜昌江段發現江豚165頭次 暫未發現「白鰭豚」
    區域江豚考察結果好於2012年  此次宜昌至武漢江段考察中,科考隊總共目視發現長江江豚59次165頭次,對聲學監測數據的初步分析共確認70次102頭次(註:70次指觀測到江豚的次數;102頭次指這70次觀測到的江豚數量的總和)的江豚記錄。這一結果顯著高於2012年該區域的觀測數量,與2006年的觀測結果相當。
  • 守護東亞江豚|海水裡也有江豚
    我們可能都知道,長江裡有江豚。但我們可能不知道,海水裡也有江豚!(圖片提供:江豚保護志願者)在那裡,它們被喚作「海豬」。人們將它們分為印太江豚、東亞江豚和長江江豚。(圖片來源:南京江豚保護協會)但無論哪種江豚,有兩點卻成為古往今來的共識。
  • 守護東亞江豚|大海裡也有江豚
    (圖片來源:南京江豚保護協會) 但無論哪種江豚, 有兩點卻成為古往今來的共識。 此處的 (bèi),即指江豚。
  • 不能讓江豚成為第二個白鱀豚
    上圖 8月7日,安徽省銅陵市淡水豚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內被遷地保護的江豚。上午10時,是江豚每天第二次進食時間。 雖然和海豚一樣都有著微笑的嘴角,江豚卻有著如彌勒佛般凸出的「額頭」,吻部也極短,沒有背鰭。它們是「優雅」的進食者,需要安靜的氛圍和三類以上水質的就餐環境。 張八斤,今年57歲,家住大通鎮江邊,給江豚餵食已有13年,每天4次,一天不落。
  • 為長江大保護貢獻「長沙力量」!
    在上世紀五六十年代,江豚還只是普通物種,長江上常見「江豚吹浪立,沙鳥得魚閒」的場景。如今,江豚被列入國家一級保護動物,種群數量僅餘1012頭(2018年數據)。除了江豚,長江的其他珍稀特有物種資源也在全面衰退。白鱘、長江鱘多年未見,白鱀豚在2007年被宣布功能性滅絕,中華鱘數量銳減,野生河魨數量極少,刀魚的價格一度被炒至天價。
  • 守護東亞江豚 山東首個「黃渤海東亞江豚保護」公益網絡正式組建
    原標題:守護東亞江豚 | 山東首個「黃渤海東亞江豚保護」公益網絡正式組建10月29日,由藍絲帶海洋保護協會發起、WWF/OPF蔚藍星球基金支持的「黃渤海東亞江豚保護」公益網絡在山東省正式組建。最終,由保護東亞江豚棲息地,推動東亞江豚成為黃渤海保護的旗艦物種,以此帶動整個黃渤海海洋生物多樣性保護。
  • 江豚,有多重要?
    在2017年長江江豚生態科學考察的結果中,可以看到,當時江豚只剩1012隻了。今年,長江實施了十年禁漁期,長江江豚也擬升級為國家一級保護動物。在如此大力的保護下,它們生活得怎麼樣了?01「長江的微笑」江豚,顧名思義,是生活在江裡的「豚 」。
  • 守護東亞江豚 | 江豚也會溺水?這才是真相
    該信息由 「黃渤海東亞江豚保護」公益網絡成員——青島藍灣衛士提供,藍絲帶海洋保護協會第一時間聯繫到科研院所進行後續處理。而在2019年,漁民老張(化名)也曾經發現過四頭誤鑽自家漁網的東亞江豚。罈子網捕撈 ©makepolo.com除了漁業誤捕,以下這些因素也都可能造成東亞江豚棲息地喪失或受到汙染,進而導致死亡。
  • 保護長江江豚 南京有專屬志願者服務站了!
    由於種群數量減少,江豚的生存現狀備受關注。近年來,志願者們持續監測著野生江豚的活動情況,同時也承擔著江豚保護的科普重任。此前,他們多數依靠口頭呼籲和發放宣傳手冊。現在,南京有了第一個長江江豚保護志願者服務站,今後,江豚的科普有了專屬展館。
  • 長江白鰭豚功能性滅絕後江豚也瀕臨滅絕邊緣
    早報記者 徐曉林 圖一個「皮膚好」、一個「笑容好」,在長江的動物研究者眼中,長江僅有的鯨類有著兩種美,「皮膚好」指的是已經功能性滅絕的白鰭豚,「笑容好」則是指長江江豚(以下簡稱江豚),因為江豚上翹的嘴形配上小小的眼睛,看起來總是一副笑眯眯憨態可掬的樣子。如今皮膚好的白鰭豚早已功能性滅絕,多年來未見蹤跡。
  • 黃渤海江豚種群聯合調查啟動 為江豚保護提供科學基礎資料
    本報青島5月21日訊 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黃海水產研究所今天在青島舉行儀式,歡送「中漁科102」號漁業資源調查船執行黃渤海江豚聯合調查科考人員。  「中漁科102」號漁業資源調查船計劃於5月24日赴黃海南部開展江豚種群數量與分布調查,航期預計10天,出海調查期間將採用截線抽樣目視調查的方法對江豚進行觀察,採用可攜式科學探魚儀等,取得魚類空間分布數據,並採用儀器現場測量表層水溫、鹽度、溶解氧、PH值,為有效開展中國近海江豚生態多樣性保護提供科學基礎資料。
  • 北京豚迷的「江豚之約」
    北京豚迷的「江豚之約」湖南日報記者 徐典波 通訊員 駱先文千裡迢迢赴洞庭,真情眷眷為江豚。6月24日,北京四中國際學區23名師生,與嶽陽市江豚保護協會志願者一起,深入洞庭湖區開展「人文遊學」活動。他們到湖上巡邏,岸上調研,保護區座談參觀,一天行程滿滿、收穫多多。大家深情呼籲:「用實際行動參與生態文明建設,永遠留住江豚的微笑!」 今年來,北京四中一直密切關注嶽陽市江豚保護協會的志願行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