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聲明:刊用《中國新聞周刊》稿件務經書面授權)
誰殺死了江豚
如果洞庭湖管理職能條塊分割的現狀無法改變,地方利益格局無法打破,保護江豚就只是一句口號,而隨著環境的被破壞,最終的受害者還是人類自己
本刊記者/徐智慧(發自湖南岳陽)
自從3月3日湖南岳陽縣煤炭灣出現兩條腐爛的江豚屍體,羅一平,一個普通的鹿角鎮居民,就每天來到離家不遠的碼頭,告訴來往漁民,一旦發現死亡江豚,立即打電話給他。作為嶽陽市江豚保護協會的志願者,他認為自己有義務關心這件事。
這僅是悲劇的開始。接下來,在4月15日前的一個星期內,在嶽陽市洞庭湖水域接連打撈出8條江豚的屍體,其中一條江豚腹中懷有待產胎兒。
4月9日,在羅一平的幫助下,一條死亡江豚被送往嶽陽市職業技術學院。受嶽陽市漁政站委託,該校獸醫學副教授謝擁軍,兩名嶽陽市第一人民醫院的外科醫生,共同對死亡江豚進行解剖,希望找出江豚的死因。
謝擁軍判斷這頭雌性江豚年齡比較小,相當於人類十四五歲,死亡時間7天以上。
打開江豚的胃部,裡面沒有東西,既沒有龍蝦渣渣也沒有魚類渣渣,只看到墨綠色的液體。謝擁軍產生了一個疑問,「難道江豚是餓死的?」
但在中科院水生所的檢測結果出來之前,一切都還沒定論。
「囚禁」於洞庭
關於江豚的死亡原因,在嶽陽市傳得沸沸揚揚:有說江豚對洞庭湖的生存環境感到「絕望」,它們是「絕食自盡」;也有說是螺旋槳擊打致死,但並非所有江豚的屍體都有外傷;還有一種是中毒說——工業排汙和農藥導致的汙染,曾多次造成死魚事故,不排除江豚被毒死的可能,但這同樣需要檢測才能得知。
嶽陽市江豚保護協會副會長何大明向《中國新聞周刊》表示,江豚是一種有靈性的、善良的動物,自古以來,漁民跟江豚和睦相處,斷無加害的可能。
「江豚追逐魚群而走,有江豚的地方就有魚汛,所以聰明的漁民跟著江豚打魚。在起大風之前,江豚會頻繁出水呼吸,根據這種跡象,漁民知道馬上要起風,不宜出湖打魚。」何大明說,江豚對漁民只有好處,沒有壞處,所以漁民都把江豚視為「湖神」,若是誤捕河豚,馬上放生不說,還會連呼晦氣,「捕到江豚,一天的好運沒了」。
4月21日上午,何大明駕船帶《中國新聞周刊》記者來到君山附近水域。在兩個多小時的航行中,不斷與大功率的挖砂船、運砂船擦肩而過。大船駛過掀起的湧浪,讓小船上下起伏,人在船上站立不穩。在沒有大型船隻經過的淺水區,能看到數隻江豚浮出水面呼吸。
次日,《中國新聞周刊》記者來到洞庭湖大橋,一眼望去,大型運砂船往來不息。
一位不願透露姓名的漁政部門工作人員告訴《中國新聞周刊》,中科院水生所2011年1月對洞庭湖江豚種群調查時發現,在洞庭湖大橋至城陵磯三江口,不足10公裡的水域共記錄到停泊的大型運砂船499艘,而該水域是洞庭湖江豚和長江幹流江豚群體遷移和交流的唯一通道,在長江中遊江豚保護中佔有重要地位。
據了解,挖砂行業每年給嶽陽縣帶來1.2億元的財政收入,破除這個利益鏈條的難度可想而知。
江豚靠回聲定位在深水區活動,往來於長江和洞庭湖捕魚、產仔,對轟鳴的大船十分恐懼。數百條運砂船一年四季不分晝夜守住洞庭湖唯一通往長江的航道,等於把江豚攔在洞庭內湖,切斷了其回遊的通道,這讓江豚被迫改變其生活習性,隨著種群的減少,繁衍能力、抗病能力隨之下降。
4月22日下午,《中國新聞周刊》來到嶽陽縣鹿角鎮。這裡是發現死亡江豚最密集的地方,也是江豚活動的主要區域。在鹿角碼頭附近,一艘大型挖砂船接到政府命令,停止工作,傍晚的洞庭湖因此變得格外安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