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浙滬人一上陣就被嚇破膽?一代文豪辛棄疾為何有此地域黑的看法

2020-12-20 冷兵器研究所

編者按:辛棄疾作為一個偉大的詞人,與蘇軾並列,並稱蘇辛。但他不僅僅是個偉大的詞人,辛棄疾還有更加豐富的軍事經驗。在北方堅持抗金鬥爭的時候,辛棄疾曾經迅速解決一起叛逃事件,還以五十人的兵力發動對叛徒張安國的擒殺行動。回到南宋後,他還平定了讓南宋朝廷頗為頭疼的茶商叛軍,並組建了「北虜頗知畏憚」的飛虎軍。

但就是這樣一位南歸的北方義軍將領,卻有著容易被現代人認為是地域黑的一面。因為他明確表示,吳人一上戰場就會嚇破膽,因此不能當兵打仗!這是怎麼回事呢?辛棄疾的這段論述,被其好友程珌記載於《洺水集·丙子輪對劄子》(又稱《丙子輪對札子》,著名成語千鈞一髮就是出自其中)。辛棄疾說:招募邊防戰士要會騎馬射箭、操作戰船,並且不能像吳人那樣一上戰場就嚇破膽。就算其被動員起來,也要跟來自其他地區的部隊分開,以免後者也被沾染上不良習氣。總之一句話,辛棄疾認為吳人不是好的兵源。

說到這裡可能有人會奇怪,吳越之士過去不是那種以視死如歸出名的嗎?為何在辛棄疾眼裡變成了這樣?這個先看看辛棄疾說的吳人具體是說誰。他所說的吳地當時指的是吳興、吳郡一帶,主要包括今天的蘇州,環太湖地區,還有今天的杭州一帶,即長三角核心地區——也就是著名的江浙滬包郵區!

那麼,辛棄疾為何說吳人不適合當兵呢?真是因為地域黑,還是話出有因呢?因為配合其他的一些記載來看,辛棄疾所提到的吳地人,確實往往對當兵十分抵制。要說清這一切,還得從當時的時代背景說起。因為太湖地區在南北朝以後,相對戰亂較少,同時也遠離北方前線。從唐朝到北宋時期,這裡的正規軍一直不多。比如像杭州在方臘起義時,駐紮的宋軍不過上千人。這就使得當地缺少從軍的傳統。

當然,正規軍之外,宋代還有作為地方武裝的鄉兵。而因為一個地區的鄉兵數量和質量,以及待遇非常能體現一個地區的武風。雖然中學歷史教科書上說,是王安石提倡發展保甲,以鄉兵代替部分禁軍。但是在宋朝早期,就有大量的鄉兵義勇存在。不過他們主要分布在北宋和遼西夏的邊境地區。比如在慶曆初年(宋仁宗趙禎年號,1041~1048年),河北路有鄉兵十八萬九千三十一人,河東路有七萬七千七十九人,陝西路有十五萬六千八百七十三人。

而同時期的江南地區,尤其是太湖一帶的吳郡故地,則沒有多少相關的鄉兵記載。南方鄉兵有明確記載時間,則要快到北宋中後期,乃至王安石變法的時候了。所以對於當時的江浙滬地區的人們來說,缺乏軍事素養是很常見的事情。

▲皇帝宋仁宗

此外,北宋時代江南地區缺乏軍事傳統,也有文化和經濟上的原因。首先,宋朝確實有重文輕武的政策與風氣。比如宋真宗時代,進士李光輔為真宗皇帝表演劍術,以證明自己文武雙全,其結果卻觸動了皇帝的敏感神經,被遣送回原籍了。這種風氣也影響到了太湖地區,士人們紛紛開始棄武從文,吳地多文豪也是從那個時代開始的。其次在經濟上,三吳錢塘地區人口眾多、經濟發達,唐宋的錢糧賦稅多是取自這裡。所以在統治者眼中,東南地區作為經濟中心也就夠了。大規模在當地招兵會影響當地經濟發展明顯划不來。以上諸多因素自然使得北宋時期的吳郡人缺乏軍事經驗與傳統。

到了南宋時期,情況則有了新的變化。隨著金人侵佔了北方,以杭州為中心的南宋朝廷就不得不在當地招兵。而杭州以及周邊地區人口眾多。比如根據一些考證認為,臨安府人口上百萬,當時蘇杭一帶和周邊地區的兩浙路人口在1200萬以上,而杭州城各類軍隊最多時才13萬,整個兩浙地區各類軍隊最多時也不到20萬人。表面上看,從1200萬人裡抽出20萬人當兵,其兵員素質還是可以保證的。

但問題卻出在了野蠻而糟糕的招兵方式上。比如開著大船在漕河無人處,看到強壯少年,直接抓起來;又比如布置帶機關的木柵欄,裡面放些財物,如果有貪財的去拿,就啟動機關,關閉柵欄。(這是招兵呢還是抓鳥呢?)甚至還有吃相更難看的,根據記載,有一次南宋名義上的精銳與禁衛軍殿前司缺額數千人,皇帝詔三衙分月招補,而那些招兵的人為了侵吞募兵用的財物,直接抓老百姓充數而不給錢結果一時間,那些以砍柴賣魚蝦為生的老百姓都不敢去杭州了。

說到這裡,有些對歐洲近代歷史比較熟悉的讀者可能會問:大殺四方的英國近代海軍也是抓丁啊!誰說抓丁就沒戰鬥力了?其實,英國海軍雖然抓丁,但還是以抓水手為主,而且當海軍雖然有危險,但商船水手的安全性也沒好哪去。而且加入海軍待遇也相對能得到保證。更別說,英國海軍有嚴格的訓練與紀律體系,更有先進的海軍技術。

但這些南宋都不具備。關於南宋士兵的待遇,冷兵器研究所也發過文章,當時士兵一般也就一天兩百錢二升半米,這些錢還得養家和維護裝備,明顯捉襟見肘。而吳地作為經濟發達的地區,賣魚蝦或者砍個柴,一天整個二三百錢那都是屬於低收入。當轎夫給人抬轎子,一個月甚至能收入兩萬錢!這種收入的對比,大部分老百姓自然是不願從軍的。所以,主動當兵的,基本都是遊手好閒的市井浮浪之人,時刻準備當逃兵,剩下的都是被主動當兵的倒黴蛋。

而正所謂上梁不正,下梁才能歪。南宋政治的腐敗,使得三衙將領也多是溜須拍馬,缺乏能力的紈絝子弟。所以名義上的南宋頂尖精銳殿前軍,被當時人評價為「殿司兵素驕……復負重暑行,不堪其苦,多相泣而就罄,道旁逃屋皆是,臭不可近。地多眢井,亦或赴死其間」也就是說,以吳人為主力構成的殿前軍連暑天行軍的能力都沒有,指望他們打仗這事真的是想太多了。而據著名學者範文輝的考證,南宋開禧北伐失敗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兵源問題!

以上種種,在辛棄疾這種在北方跟金人打生打死的猛人眼中,怎麼可能有好印象?簡單一句話,辛棄疾的觀點可能難免偏頗,但南宋由吳郡人所組成的本土部隊缺乏戰鬥力,卻是一個可悲的事實。

參考資料

[1]王曾瑜 《宋朝軍制初探》

[2]程民生 《宋代兵力部署考察》《史學集刊》 , 2009 (5) :66-74

[3]孔繁敏 《宋代杭州的駐軍》《北京聯合大學學報》

[4] 範學輝《南宋三衙管軍制度研究》

[5] 範學輝 《南宋三衙管軍素質試探》 - 《史學月刊》

本文系冷兵器研究所原創稿件。主編原廓、作者雙尾貓,任何媒體或者公眾號未經書面授權不得轉載,違者將追究法律責任。

相關焦點

  • 愛國詩人辛棄疾為何在徵兵上瞧不起江浙滬人,直言上陣就破膽?
    由於語文教科書的影響,大部分人認識辛棄疾只知道他是一個愛國詩人,詩寫得文採飛揚,壯志豪情,但事實上他還是一個抗金英雄,一個有戰術頭腦、戰略眼光卻壯志未酬的愛國者。在他短短的軍事生涯中,我們不難看出他的戰略眼光和軍事才華,但他究竟能指揮多大規模的戰爭,沒人說得清。
  • 著名詞人辛棄疾:一個想做將軍的人,陰差陽錯成了文豪,值得思考
    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鴉社鼓。憑誰問:廉頗老矣,尚能飯否?全詩是辛棄疾懷著深重的憂慮和一腔悲憤寫的。上片讚揚了在京口建立霸業的孫權和率軍北伐氣吞胡虜的劉裕,表示要像他們一樣金戈鐵馬為國立功。下片借諷刺劉義隆來表明自己堅決主張抗金但反對冒進誤國的立場和態度。
  • 一代文豪是這樣養成的
    他是中國現代文學的一面旗幟,著作廣為傳頌,《吶喊》、《阿Q正傳》、《狂人日記》……曾照亮一個時代,啟迪一代又一代人。他便是「橫眉怒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的一代文豪、教育家和革命家魯迅。你可知道青年時期的魯迅就是一枚認真好學、治學嚴謹的「學霸」,還寫得一手雋秀的好字。
  • 闖關東時,為何人們都往東北跑,而不去更富有的江浙滬呢?
    闖關東時,為何山東人都會選擇去東北,而不去更富有的江浙滬呢?第一個原因就是因為東北的人口,山東在民國時期是我國人口第一大省,這也不是浪得虛名的,人與土地之間的矛盾非常尖銳,而東北相對來說地廣人稀,土地肥沃,有著黑土地的美譽,所以說在那裡只要肯賣力氣,吃飽是絕對沒有問題的,再加上當初的開發也不是特別的完善,山珍野味也比較多,所以說還是吸引了一大波人們。
  • 一代名將辛棄疾,遭遇罷官後,寫下一首詩,道盡平生狂傲
    辛棄疾,身為一代愛國名將本身也是一位文武雙全的詞人。他的詞多為豪放風格,也多有流傳至今。作為一位一心以收復祖國失地為平生志願的將軍,他一生都致力於北伐事業。在這段跌宕起伏的人生之中,更是締造了獨有的很多神話。
  • 文能提筆震詞壇,武能上馬安天下,辛棄疾波瀾壯闊的一生
    可誰知一代詞宗辛棄疾其實只想當一名武將實現山河一統。這個男嬰便是辛棄疾。由於家父早死,辛棄疾便是由祖父辛贊撫養長大,辛棄疾最後成為一代英雄與詞宗也是和這位老人分不開的。五十對五萬多人的隊伍,明眼看似乎不可能會成功,但在那一晚,刀光劍影之下,金軍首領被一騎長矛刺中沒了性命,渾身是血的辛棄疾在親衛的掩護下帶著張安國就此離去。
  • 相比「江浙滬」人上人穿搭,「東三省」穿搭有什麼不同?
    放眼全國,江浙滬的確像是個潮流集結聖地,各路街拍比時裝秀場還精彩~那「江浙滬穿搭」有什麼特點呢?相比之下,「東三省穿搭」又有什麼不同?這類鞋在鞋圈內知名度比較高,對於熱衷追求潮流的「江浙滬」一代來說自然要上腳~▲配飾大牌為最佳「江浙滬穿搭」造型講究精緻時尚,所以非常注重配飾的選擇。
  • 人們常說「江浙滬」,江蘇為何排最前?不只為好念,還有特別含義
    人們常說「江浙滬」,江蘇為何排最前?不只為好念,還有特別含義我們在網上購物的時候,常常能夠看到這樣幾個字,那便是「江浙滬」。可是大家知道「江浙滬」真正指的是哪三個省份嗎?沒錯,它便是江蘇、浙江與上海。最近,關於「江浙滬」這三個字,又有不少網友提出了疑惑。例如,江蘇為何能夠排最前面?只是因為這樣比較好念嗎?這其中又包含著什麼深意嗎?讓我們帶著這些問題,一起來看看接下來的內容吧。有人認為,這個名字的排名是按照當地的GDP生產總值來排序的。關於這種說法,小編是極其不認同的。
  • 辛棄疾奇思妙想,寫下史上最具科學幻想的中秋詩詞,成為千古絕唱
    古往今來,中秋詩詞一直是佳節必備,在這一天文豪們絕對不會吝嗇才華,紛紛傾囊而詠月。然而宋代詞龍辛棄疾卻一反常規,他沒有去詠嘆,而是創造性地採用通篇問月的形式,把月亮都問蒙了,藉此抒發對宇宙的思考與神話的理解,堪稱古代科學幻想的高峰。
  • 敵16被嚇破膽
    走在行軍路上了,部隊又是優哉遊哉地走,原本貪點早、摸點黑,一個白天就能走一個來回的路程,走了兩天還在路上,這正是合了解放軍的意。 華北兵團圍殲35軍,16軍被"塔山虎"4縱嚇破膽
  • 新一代特域S&A冷水機,再向世界拓展
    特域S&A和各位客戶的感情又深了一點。老朋友們的信賴,新朋友們的認可,是特域S&A最大的收穫。相信各位客戶朋友都有感覺到,2019年特域S&A公司在產品研發上的投入力度。從冷水機循環冷卻管路、接頭等小部件,到鈑金外殼等大部件,我們都做了很多的優化,並成功推出新一代特域工業冷水機,性能提升,更省電,更智能。
  • 紀念辛棄疾誕辰880周年「濟南二安」詩詞京劇演唱會和主題書畫作品...
    齊魯網·閃電新聞5月25日訊 5月28日是南宋豪放派詞人、將領辛棄疾誕辰880周年紀念日,為隆重紀念這位濟南籍歷史文化名人,濟南市文化和旅遊局策劃推出了兩項重點文化活動,分別是「濟南二安」詩詞京劇演唱會和「濟南二安」主題書畫作品展。
  • 辛棄疾為何請友人吃黃豆下酒?辛棄疾為何變成了一個風流詩人?
    宋光宗紹熙三年,辛棄疾去福建做官,順道去看望朱熹。兩人見面,朱熹提議喝兩杯,辛棄疾欣然答應。酒端上來了,卻沒有菜,辛棄疾說:「幹喝沒意思。」朱熹想了想,讓僕人用鹽水煮了一碟子黃豆,喝一杯酒,吃一粒黃豆,如果你喝一杯吃兩粒,他的臉色就會沉下來……朱熹為什麼要這樣對待朋友呢?我覺得有兩種可能。
  • 辛棄疾可愛的一面,喝醉酒後,寫了一首「冷門」詞,風趣幽默
    既然是文人墨客的日常喜愛,辛棄疾也是好酒之人,本是鐵骨錚錚的抗金將領,也曾作得這麼一首《西江月.遣興》將他的醉後憨態栩栩如生地描繪了出來。這詞句的上篇,將酒醉之人的奔放豪爽與自信囂張描寫得入木三分,仿佛讓們見到一個舉杯勸酒的將軍,正在狂飲。醉態糗事多有意思的是這一整段,作者自嘲地寫道了自己的醉酒之後的尷尬之態。
  • 一代文豪郭沫若,曾娶了一對姐妹花,但4段愛情故事均以悲劇而終
    一代文豪郭沫若,曾娶了一對姐妹花,但4段愛情故事均以悲劇而終提起郭沫若,了解他的人都會這樣形容他:出口成章,才華錦繡,風流倜儻。他因為才華出眾還曾被偉人讚揚過,他的文章、詩作、散文都廣受好評,流傳至今。
  • 辛棄疾武力值究竟多高,為何被稱作「犀牛怪」?陸遊:我不如他!
    辛棄疾只是一個主張抗金而不得志的文人嗎?答案無疑是否定的!辛棄疾其實自始至終的主業都是一員武將!辛棄疾和李清照並稱「濟南二安」,他出生在濟南,那時候金人已經佔據了山東,所以辛棄疾從小目睹了金人是如何踐踏中原大地,欺辱漢族同胞的。
  • 辛棄疾的這首《破陣子》描寫的是什麼內容,詞中的關鍵字是什麼?
    每個人的心中都有一個英雄夢,這個英雄夢亦或是馳騁沙場的壯士,亦或是守衛國土的英雄,亦或是在平凡的崗位上做出不平凡的事業的平凡人物。思慮再三,所以我想將自己對這首詞的看法寫出來。)人。辛棄疾和陳同甫因為有共同的志向,兩人意氣相投。宋孝宗淳熙十五年(1189年)冬天,陳同甫到江西上饒拜訪在此地賦閒的辛棄疾,並且留住了十天。兩人雖然都賦閒在家,卻一起談論國家大事,寄豪情與酒中。陳同甫告別後,辛棄疾寫了一首《賀新郎》的詞贈給陳同甫。
  • 辛棄疾被調回臨安,送別友人時,寫下這首詞,訴說心中無奈的哀愁
    辛棄疾雖然驍勇善戰,頗具威名,但畢竟從金國歸宋,終究不是自己人,不得不防。於是,皇帝讓他去各地當官,整治城鎮,維持民生。當權者們沒想到,身為武人的辛棄疾居然將這些文官才能幹的事情完成得非常出色。他所到之處,都極有政績。
  • 辛棄疾「佛狸祠下,一片神鴉社鼓」中佛狸何意?詩詞大會難倒33人
    而蘇軾和辛棄疾的詞風則有很大的相似度,同屬豪放一派代表人物,蘇軾有「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的豪情,辛棄疾也不乏「了卻君王天下事,嬴得生前身後名」的壯志。 蘇軾的詞作更多時候給人的感覺都是信手拈來,讀完只覺酣暢淋漓痛快至極;但是辛棄疾的詞很多時候雖然讀完也覺得慷慨激昂,但是其中有些字眼卻讓人難以理解。究其原因,主要是辛棄疾寫詞的時候有一大特點,那就是酷愛用典,倘若對於他詞中使用的典故不是很了解,那麼想要讀懂辛棄疾的詞並不容易。
  • 英一男子吃香蕉時發現幾十隻蜘蛛鑽出,被嚇破膽,腿長近20釐米能吃...
    據《太陽報》3月11日報導,英國一位48歲的男子尼克·索撒姆聲稱在香蕉裡發現幾十隻蜘蛛嚇破膽,這些蜘蛛很厲害,腿長近20釐米能吃掉老鼠。因為他在利德連鎖超市買的一串香蕉裡發現了幾十隻致命的蜘蛛。尼克·索撒姆聲稱他在吃香蕉的時候發現香蕉皮上有一個腫塊,這位有兩個孩子的父親說,他切開腫塊,發現了許多蜘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