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光宗紹熙三年,辛棄疾去福建做官,順道去看望朱熹。兩人見面,朱熹提議喝兩杯,辛棄疾欣然答應。酒端上來了,卻沒有菜,辛棄疾說:「幹喝沒意思。」朱熹想了想,讓僕人用鹽水煮了一碟子黃豆,喝一杯酒,吃一粒黃豆,如果你喝一杯吃兩粒,他的臉色就會沉下來……
朱熹為什麼要這樣對待朋友呢?我覺得有兩種可能。
第一種可能:他是為了教育辛棄疾。辛棄疾豪奢之名播於天下,花錢如流水,娶了好多小老婆,影響很不好。朱熹請客如此簡單,應該是給辛棄疾做示範:「瞧見沒?以後應該像我這樣艱苦樸素,千萬別再鋪張浪費了!」
第二種可能:朱熹過日子就是這樣節儉,節儉到了小氣的地步。
當年朱熹在武夷山講學,夥食就非常簡單:「待學子惟脫粟飯,至茄熟,則用姜醢浸三四枚共食。」(《四朝聞見錄》卷1)平常讓學生吃小米飯,沒有菜,等茄子熟了,用薑末和米醋拌茄子吃。朱熹的夥食也跟學生一樣,並不開小灶。
男人對自己狠一點是對的,飲食上儉省一些也是對的,但是最好只對自己儉省,千萬別對旁人儉省,否則很容易得罪人。
有例為證。說是一個叫胡紘的人去拜訪朱熹,在朱熹那兒就著茄子吃了頓小米,吃得滿肚子氣,對朱熹的學生說:「此非人情,只雞、樽酒,山中未為乏也。」這哪叫待客啊?就算山上沒有好酒好菜,給我來一隻雞和一壇酒總可以吧?你們老師卻那樣招待我,明明是瞧不起人。
若干年後,胡紘中了進士,當了御史,想整整朱熹。假如他批判朱熹待客寒酸,肯定拿不出臺面,於是他就造朱熹的謠,說朱熹不孝,不讓親生母親吃新米,卻讓老太太吃長了毛的陳米。在他的鼓動下,朱熹被打翻在地,理學也被朝廷斥為「偽學」。 辛棄疾自己的詞中也常常提到侍妾。一首《鷓鴣天困不成眠奈夜何》詞最後兩句是:嬌痴卻妒香香睡,喚起醒松說夢些。另一首《滿江紅莫折荼蘼闋》題云:稼軒居士花下與鄭使君惜別,醉賦,侍者飛卿奉命書。香香和飛卿都應該是他帶在身邊的小妾。還有一首《西江月題阿卿影像》,是他寫給侍妾阿卿的:人道偏宜歌舞,天教只入丹青,喧天畫鼓要她聽,把著花枝不應。何處嬌魂瘦影,向來軟語柔情,有時醉裡喚卿卿,卻被旁人笑問。可見辛棄疾還有一名侍妾阿卿。當然飛卿和阿卿也有可能是同一人。 元人陶宗儀《書史會要》卷六說:田田、錢錢,辛棄疾二妾也。皆因有其姓而名之,皆善筆札,常代辛棄疾答尺牘。 也就是說,辛棄疾有過整整、香香、飛卿或者阿卿、田田、錢錢五、六個侍妾 其實,辛棄疾的侍妾絕對不止這些。 隨著年紀漸老,辛棄疾就是身體再強健,也應付不了諸多的女人。於是,他遣散了一些侍妾。他的《臨江仙侍者阿錢將行,賦錢字以贈之》就是送給遣散的侍妾阿錢的。《後齋漫錄》記載的辛稼軒有姬曰錢二,年老遣去,為賦《臨江仙》贈之可能說的就是這件事。他遣散侍妾粉卿,也寫了一首《鵲橋仙送粉卿行》。 辛棄疾的好色不僅僅是妻妾成群,他還經常和一些身份不明的女人發生一夜情。他的《南鄉子舟行記夢》云:欹枕艫聲邊,貪聽咿呀醉眠。夢裡笙歌花底去;依然,翠袖盈盈在眼前。別後兩眉尖。欲說還休夢已闌。只記得埋冤前夜月,相看,不管人愁獨自圓。這首詞記述了辛棄疾的一次船上的豔遇。另一首《霜天曉角旅興》云:吳頭楚尾,一棹人千裡。休說舊愁新恨,長亭樹,今如此!宦遊吾倦矣,玉人留我醉,明日落花寒食,得且住,為佳耳。這一首詞說的應該是辛棄疾的另一次豔遇。 辛棄疾甚至還不時光顧妓院。元郭宵鳳(《江湖紀聞》有記載:劉過,字改之,辛稼軒客之。稼軒帥淮時,改之以母疾辭歸。是夕,改之與稼軒微服登娼樓。適一都吏令樂飲酒,不知為稼軒也,令左右逐之,二公大笑而歸,即以為有機密文書,喚某都吏,其夜不至。稼軒欲籍其產而流之,言者數十,皆不能解。遂以五千緡為改之母壽,請言於稼軒,稼軒令倍之。稼軒為改之買舟於岸,舉萬緡於舟中。辛棄疾和劉過去嫖妓,與一都吏令爭風吃醋,辛棄疾官大壓人,狠狠地敲了別人一槓子。
念奴嬌·登建康賞心亭呈史留守致道
【原文】我來弔古,上危樓,贏得閒愁千斛。虎踞龍蟠何處是?只有興亡滿目。柳外斜陽,水邊歸鳥,隴上吹喬木。片帆西去,一聲誰噴霜竹?卻憶安石風流,東山歲晚,淚落哀箏曲。兒輩功名都付與,長日惟消棋局。寶鏡難尋,碧雲將暮,誰勸杯中綠?江頭風怒,朝來波浪翻屋。
【譯文及注釋】
譯文此言登亭憑弔古代遺蹟,只落得滿腔愁緒。鐘山龍盤,石城虎踞,真帝王之都在哪裡呢?只留下了六朝興亡古蹟。夕陽斜照在迷茫的柳樹上 ;在水邊覓食的鳥兒,急促地飛回窩巢;壠上的喬木,被狂風吹打,飄落下片片黃葉;一隻孤零零的小船,漂泊在秦淮河中,匆匆地向西邊駛;不知何人,吹奏起悲涼的笛聲。官謝安一代風流,晚年仍不免憂讒畏譏,至有淚落哀箏之悲。謝安將建功立業的機會都交付給兒輩如謝玄等,自己則以下棋消磨時光。官耿耿心曲難為人知,時不我待,惟有借酒澆愁。朝來遙望江頭,風急浪高,直有推翻房屋之勢。
注釋
賞心亭:位於建康下水門之上,下臨秦淮河,是當時的遊覽名勝,辛棄疾特愛登此亭眺望。留守:即行宮留守、宋室南渡初,高宗一度駐蹕建康,故稱建康為行宮。危樓:高樓,此代指賞心亭。斛:古人以十鬥為一斛。虎踞龍盤:諸葛亮曾目睹金陵地形而感慨說:「鐘山龍盤,石城虎踞,真帝王之都也。」興亡:指六朝興亡古蹟。三國時吳國孫權,東晉司馬睿及南朝的宋、齊、梁、陳曾先後建都於金陵(建康)。隴上:田埂,此泛指田野。噴霜竹:印吹笛。黃庭堅(念奴嬌):「孫郎微笑,坐來聲噴霜竹。」霜竹:秋天之竹,代指竹笛。安石:謝安,字安石,東晉著名政治家。淚落哀箏曲:謝安晚年位高遭忌,孝武帝曾召善樂者桓伊飲宴,桓伊撫箏唱道:「為君既不易,為臣良獨難。忠信事不顯,乃有見疑患。」謝安適在座,聞歌而淚下。
【作品鑑賞】
《念奴嬌·登建康賞心亭呈史致道留守》全詞採用弔古傷今的手法,來表現主題思想
登覽懷古之作,往往以歷史的變遷寄寓對國事的感慨,借古諷今,以雄深跌宕為勝。對於知己的唱和之作,往往是心語的傾訴,以誠摯深切為高。要將這兩種意思打和成一片,就需要糅合兩種不同的美學風格,兼有雄深與溫婉。這是一種難以達到的妙境,而本詞顯然達到了這一境界。此詞分以下幾個方面下筆:建康的地理形勢、眼前的敗落景象,並用東晉名相謝安的遭遇自喻,表達詞人缺乏知音同志之士的苦悶,最後用長江風浪險惡,暗指南宋的危局。開頭三句,開門見山,直接點明主題,抒發內心感情基調。然後再圍繞主題,一層一曲地舒展開來。「上危樓,贏得閒愁千斛」,是說詞人登上高樓,觸景生情,引起無限感慨。「閒愁千斛」,是形容愁苦極多。「閒愁」,是作者故作輕鬆之筆,其實是作者關心國事但身不在要位始終不能伸抗金之志的深深憂愁。四、五兩句,採用自問自答的方式,把「弔古傷今」落到實處。「虎踞龍蟠何處是」?問話中透出今不比昔的悲涼。據《金陵圖經》記載:「石頭城在健康府上元縣西五裡。諸葛亮謂吳大帝曰:『秣陵地形,鐘山龍蟠,石城虎踞,真帝王之都也。』」正因為如此,健康曾經成為六朝的國都。但在辛棄疾看來,此時卻徒留空名,和一片敗亡的氣息。這裡暗中,譴責南宋朝廷不利用健康的有利地形抗擊金兵、收復中原飽含感情的問答異常生動地勾畫出詞人大聲疾呼、痛苦欲絕、氣憤填膺的形象。「興亡滿目」,「興亡」是偏義詞,側重於「亡」字。
《念奴嬌·登建康賞心亭呈史致道留守》上片三個層次,各個層次,都從不同的角度,加深和強化主題
「柳外斜陽」五句,是健康眼前的景象,把「興亡滿目」落到實處,渲染一種國勢漸衰悲涼悽楚的氣氛:夕陽斜照在迷茫的柳樹上;在水邊覓食的鳥兒,急促地飛回窩巢;壠上的喬木,被狂風吹打,飄落下片片黃葉;一隻孤零零的小船,漂泊在秦淮河中,匆匆地向西邊駛;不知何人,吹奏起悲涼的笛聲。映入詞入眼帘怎能不勾起作者憂國的感嘆。同時詞人獨選此景,也正是意在表達自己內心的情感。從構思而言,上片三個層次,採用層層遞進、環環緊扣的筆法,銜接極為嚴密。而各個層次,又都從不同的角度,加深和強化主題。上片十句側重於弔古傷今。下片十句則側重於表現詞人志不得神、無法實現抗金國收河山壯志的愁苦,及其對國家前途的憂慮。下片亦分三個層次,前五句為一個層次,是曲筆。次三句為一個層次,是直抒胸臆。最後兩句為一個層次,是比喻。各層次的筆法雖不相同,但能相輔相成,渾然符契。「卻憶安石風流」五句,用謝安(安石)受讒被疏和淝水之戰等典故。前三句寫謝安早年寓居會稽,與王羲之等知名文人,「漁弋山水」、「言詠屬文」,風流倜儻逍遙灑脫。作者藉此表達自己本也可隱居安逸但憂國之心使其盡小國事,以至「淚落哀箏曲」。晉孝武帝司馬曜執政,謝安出任宰相,後來受讒被疏遠。「淚落哀箏曲」,是寫謝安被疏遠後,孝武帝有次設宴款待大將桓伊,謝安在座。桓伊擅長彈箏,謝安為孝武帝彈一曲《怨詩》,藉以表白謝安對皇帝的忠心,和忠而見疑的委屈,聲節慷慨,謝安深受感動,淚下沾襟。孝武帝亦頗有愧色。詞人在此借古人之酒杯,澆自己之塊壘,曲折隱晦地表達未見重用志不得伸的情懷。「兒輩」兩句,寫謝安出任宰相未被疏前,派弟弟謝石和侄兒謝玄領兵八萬,在淝水大敗前秦苻堅九十萬大軍的事。當捷報傳到健康,謝安正在和別人下棋。謝安了無喜色,仍下棋如故。別人問謝安戰況時,謝安才漫不經心的答道:「小兒輩遂已破賊。」這段歷史,本來說明謝安主持國事,沉著與矜持。可是,辛棄疾改變了它的原意,把詞意變成:建立功名的事,讓給小兒輩幹吧,我只須整天下棋消磨歲月!不難看出,這裡包含著詞人壯志未酬、虛度年華的愁苦,同時也給予議和派以極大的諷刺。
《念奴嬌·登建康賞心亭呈史致道留守》最後兩句,境界幽遠,寓意頗深
辛棄疾為詞氣魄不亞於東坡,但這裡卻屢用喻指,語含譏諷,可見長期的壓抑使之極度憤懣,而面對現實除了無奈更別無他法。「寶鏡」三句,筆鋒又雙從歷史轉到現實,詞人用尋覓不到「寶鏡」、夜幕降臨、無人勸酒,暗喻壯志忠心不為人知、知音難覓的苦悶。「寶鏡」,唐李濬《松窗雜錄》載秦淮河有漁人網得寶鏡,能照見五臟六腑,漁人大驚,失手寶鏡落水,後遂不能再得。這裡借用此典,意在說明自己的報國忠心保國之才無人鑑察。劉熙載說:「稼軒詞龍騰虎擲,任古書中俚語、瘦語,一經運用,便得風流,天姿是何敻異!」(《藝概·詞曲概》)的確,「寶鏡」三句,感情基調雖然悲憤沉鬱,但詞句卻含蓄蘊藉,優美動人。最後兩句,境界幽遠,寓意頗深。它寫詞人眺望江面,看到狂風怒號,便預感到風勢將會愈來愈大,可能明朝長江捲起的巨浪,會把岸上的房屋推翻。這兩句不僅寫出江上波濤的險惡,也暗示對時局險惡的憂慮。「弔古」之作,大都抒發感慨或鳴不平。辛棄疾寫得尤其成功,感人至深。《宋史》本傳稱其「雅善長短句,悲壯激烈」。即說明辛詞此類作品的豪放風格。
作者介紹
辛棄疾
辛棄疾(1140年5月28日-1207年10月3日),字幼安,號稼軒,山東東路濟南府歷城縣(今濟南市歷城區遙牆鎮四鳳閘村)人,別名:辛稼軒,中國南宋豪放派詞人,人稱詞中之龍,與蘇軾合稱「蘇辛」,與李清照並稱「濟南二安」。辛棄疾生於金國,少年抗金歸宋,曾任江西安撫使、福建安撫使等職。追贈少師,諡忠敏。有詞集《稼軒長短句》,現存詞600多首,強烈的愛國主義思想和戰鬥精神是他詞的基本思想內容。著名詞作《水調歌頭·帶湖吾甚愛》、《摸魚兒·更能消幾番風雨》、《滿江紅·家住江南》、《沁園春·杯汝來前》、《西江月·夜行黃沙道中》等。其詞藝術風格多樣,以豪放為主,風格沉雄豪邁又不乏細膩柔媚之處。其詞題材廣闊又善化用前人典故入詞,抒寫力圖恢復國家統一的愛國熱情,傾訴壯志難酬的悲憤,對當時執政者的屈辱求和頗多譴責;也有不少吟詠祖國河山的作品。著有《美芹十論》與《九議》,條陳戰守之策。由於與當政的主和派政見不合,後被彈劾落職,退隱山居,公元1207年秋季,辛棄疾逝世,年68歲。
中文名辛棄疾別 名稼軒居士,辛幼安國 籍中國民 族漢族出生地歷城(今山東省濟南市)出生日期1140年5月28日逝世日期1207年10月3日職 業將領、詞人主要成就豪放派詞人的代表,開拓了詞的思想意境代表作品《水龍吟·登建康賞心亭》、《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