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7年7月7日日本全面侵犯中華國土,面對如狼似虎的日軍,百年積弱的中國節節敗退,國民政府首都南京危在旦夕,只能遷都重慶組織抗戰。
1943年5月,日軍從湖北西進,企圖進攻重慶。在此之前,它們必須攻破長江三峽這道天然屏障,而石牌這座風景如畫的小鎮,則是拱衛長江三峽的第一道門戶。
石牌的戰略地位之重要不言而喻,蔣介石提出了「死守石牌,確保石牌」的口號,在那裡設下重兵,與日軍決一死戰。
據守石牌的是十八軍十一師師長胡璉,這名黃埔軍校四期畢業生,參加過大大小小各場抗戰,是從烽火中磨練出來的一員虎將。胡璉抱著必死的決心,給父親妻兒寫去五封感人至深的遺書,並帶領全師官兵祭天立誓,死守石牌。「保衛我祖宗艱苦經營遺留吾人之土地,生為軍人,死為軍魂,今賊來犯,決予痛殲,力盡,以身殉之。」
5月28日,日軍集結了第3師團、第39師團進逼石牌。
第3師團與駐守在南林坡的11師31團3營短兵相見,一時間炮火連天,地動山搖。在硝煙瀰漫中,日軍端起帶著刺刀的槍枝,嚎叫著發起衝鋒,國軍一陣掃射,前排的鬼子倒下一批。不過它們數目眾多,後面的人依然衝殺過來,國軍戰士衝出戰壕,亮出刺刀與日軍血戰,打退了敵人的多次衝鋒。
不過,日軍第13師團趕來,8連、9連陣地相繼失守,7連將士遭到三面夾擊以及飛機的狂轟濫炸,在血戰4天後300多人僅餘下70人,這才在上級的命令下轉移陣地。
與此同時,日軍第39師團大舉進犯牛場坡、朱家坪。日軍兵分多路,配合飛機作戰,火力猛烈,牛場坡、朱家坪國軍部隊被迫撤離,這兩地被日軍佔據。
而制高點天台觀遭到在第3師一部的強攻,守軍一連死戰到底,全部壯烈犧牲。
隨著外圍防線逐一突破,日軍潮水般湧向石牌要塞,決定這次戰役成敗的時刻來臨了。
5月31日,兩軍在上午激烈交火後,下午日軍繞過石牌,企圖從後面襲擊國軍,於是在伏牛山谷,發生了二戰中規模最大、場面最慘烈的白刃戰。霎時間,寒光閃閃的白刃和嘶吼著搏鬥的士兵混成一片,攪拌成血肉橫飛的震撼畫面,鮮血和屍骨布滿了山谷。
幸運的是,國軍臨危不撓,貫頤奮戟,日軍損失一千多人,不得不灰溜溜地撤離山谷。
此次白刃戰之後,國軍吹響了反攻的號角,日軍難以為繼,在整個石牌保衛戰中徹底潰敗。
石牌保衛戰殲滅了7000多日軍,這次勝利不僅穩穩地守住了國土,護衛了抗戰國都重慶,也大大振奮了國人的信心,保存了抗戰的希望。因此,這場戰役被譽為東方的史達林格勒之戰,在抗戰史中留下了燦爛的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