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月十五吃元宵,是全國各地的共同風俗。湯圓的名稱與「團圓」字音相近,取團圓之意,象徵全家人團團圓圓,和睦幸福,寄託了對未來生活的美好願望。煮湯圓時,因為它開鍋之後漂在水上,煞是好看,讓人聯想到一輪明月掛在雲空。天上明月,碗裡湯圓,家家戶戶團團圓圓,象徵著團圓吉利。
》》元宵節燈謎大全及答案
》》元宵節的來歷由來
元宵的寓意
「元宵」作為食品,在中國由來已久。早在宋代,當時明州(現為浙江省寧波市)興起吃一種新奇的食品。這種食品,最早叫「 浮元子」後稱「元宵」 ,生意人還美其名曰「元寶」 。元宵以白糖、玫瑰、芝麻、豆沙、黃桂、核桃仁、果仁、棗泥等為餡,用糯米粉包成圓形,可葷可素,風味各異。可湯煮、油炸、蒸食,有團圓美滿之意。[2018春節北京燈會燈節活動匯總 時間+地點+門票]
元宵的做法步驟
元宵是用糯米粉做成的圓形食品,從種類上分,可分實心和帶餡的兩種。帶餡的又有甜、鹹之分。甜餡一般有豬油豆沙、白糖芝麻、桂花什錦、棗泥、果仁、麻蓉、杏仁、白果、山楂等;鹹餡一般有鮮肉丁、火腿丁、蝦米等。用芥、蔥、蒜、韭、姜組成的菜餡元宵,稱「五味元宵」,意寓勤勞、長久、向上。
元宵的做法,是以餡為基礎。大致過程是先是拌餡料,和勻後攤成大圓薄片,晾涼後再切成比桌球小的立方塊。然後把餡塊放入像大篩子似的機器裡,倒上江米粉,「篩」起來了。隨著餡料在互相撞擊中變成球狀,江米也沾到餡料表面形成了元宵。
元宵和湯圓的不同為什么元宵要搖出來
北方「滾」元宵,南方「包」湯圓,這是兩種做法和口感都不同的食品。湯圓和元宵看似差不多,但其實差別還是很大。湯圓是用手「搓」出來的,而元宵是用篩子「滾」出來。[元宵和湯圓有什麼區別不同]
南方人做「湯圓」時,先將糯米粉用水調和成皮,然後將餡「包」好;北方人做「元宵」,先把餡捏成均勻的小球狀,放在鋪有幹糯米粉的蘿筐裡不斷搖晃,不時加入清水使餡粘上越來越多的糯米粉,直至大小適中。「元宵」的大小不一,大者如核桃,小者若黃豆。此外,元宵的表面是幹的,有「浮粉」,不像湯圓的外皮細膩溼潤,光滑透亮。
製作工藝的不同,也直接導致湯圓和元宵在口感上存在差異。以水煮為例,元宵下鍋後,麵粉融入水中,煮出來的湯會粘稠且「渾濁」一些;而湯圓煮出來的湯水則清澈一些。湯圓吃起來口感細膩軟糯,而元宵皮吃起來更勁道一點。
其實,無論是北方的元宵還是南方的湯圓,儘管在做法、口感上有所不同,但都是元宵節的產物,都寄託著人們祈禱家人團圓的美好祝福。
原標題:元宵節吃湯圓or元宵?探訪:手工元宵是這樣搖出來的
責任編輯:柯金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