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二十四禪圖》(五絕)

2020-12-28 謎藪

題《二十四禪圖》

(五絕)

作者 彭鵬

餘雅愛禪學之融機妙悟。今偶得《二十四禪圖》,頗有所感,遂口佔於下。緣慳分淺,難成會意,無明俗子之常情耳。

01. 無生秘義

不入圓融地,慧根何處栽。

倘能真放下,應是更持來。

【注釋】

圓融:佛教語,謂圓滿融通,無所障礙,即各事各物皆能保持其原有立場,圓滿無缺,而又為完整一體,且能交互融攝,毫無矛盾、衝突。圓融是「中國化」佛學天台宗、華嚴宗、禪宗、真言宗等諸宗思想的重要內容,與隔歷互為一種絕對而又相對的對立關係。 慧根:佛教以智慧對破除煩惱,引入聖道有促進作用,故稱為「慧根」,為五根之一。後多指人對佛法信悟的潛力。

【圖解】

佛陀住世時,有一位黑氏婆羅門,兩手舉著兩個花瓶,前來獻佛。

佛對黑氏婆羅門說:「放下吧!」

婆羅門便將左手舉著的花瓶放下。

佛陀又說:「放下吧!」

婆羅門又將右手舉著的另一個花瓶放下。

接著,佛陀還是對他說:「放下吧!」

這時,黑氏婆羅門問道:「我已經兩手空空,請問您還要我放下什麼?」

佛陀說:「我不是讓你放下手中的花瓶,我教你放下六根、六塵和六識。你將它們統統放下,便可超脫生死,永出輪迴。」

黑氏婆羅門當下悟到了無生忍。

02. 初示宗旨

無明且問緣,有執不堪禪。

禪在無言處,何須藉口傳。

【注釋】無明:為煩惱之別稱。不如實知見之意;即闇昧事物,不通達真理與不能明白理解事相或道理之精神狀態。亦即不達、不解、不了,而以愚痴為其自相。泛指無智、愚昧,特指不解佛教道理之世俗認識。為十二因緣第一支。 緣:佛緣。 有執:即有感覺之意。亦即被心、心所法所執持的眾生之身體。反之,則稱無執受、非執受。俱舍宗認為有生命即有執受。此蓋以眾生之五根(眼、耳、鼻、舌、身)與色、香、味、觸等四境,合之為九界,共為心與心所法所執持,且亦為心與心所法之依處,故稱為有執受。此五根、四境即有情眾生之『有根身』,亦即有執受之依身,為眾生現在世之身體。有執受之『受』,意謂有根身能產生覺受(苦、樂等之感覺、感受)。

【圖解】

菩提達摩祖師到東土時,受到梁武帝的迎請。梁武帝問道:

「朕即位以來,造寺寫經,度僧不少,有何功德?」

達摩祖師答道:「這些算不上真正的功德,只能獲得人天小果。」

梁武帝問:「如何才是真正的功德?」

祖師答道:「若得根本智慧,清淨空寂,圓融無礙,才是真正的功德。真正的功德,不是以世間有為法所能求得的」

梁武帝又問:「請問聖僧,什麼是聖諦第一義?」

祖師並不直接回答,卻說:「法界空寂,本來無聖可言,更不必說聖諦了。」

梁武帝不解地問:「現在面對著朕的不是聖人,又是誰呢?」

祖師知其不切法要,便搖頭說:「不知道。」

03. 斷臂求法

披襟曾不識,斷臂示慈航。

佛在非常處,修來豈可常!

【圖解】

禪宗二祖慧可禪師,青年時為人豁達豪爽,博覽群書,因不滿足於儒道易數,四處訪賢求道。聽說有位天竺來的神僧達摩住在少林寺,便前往拜訪。慧可雖時時伺機參問,但達摩時常面壁禪坐,並不向其開示。慧可只好守候在洞外。深冬季節,一日,天降大雪,慧可仍然挺立在洞外風雪之中。達摩祖師問道:

「你因何事,久立不去?」

慧可眼裡含著淚水說:「只求和尚為我開示無上妙法。」

達摩見多了那些談玄獵奇,無志實修的知解之徒,對他淡淡地說:

「如來無上妙道,非同世俗學問,需要具備能行難行、能忍難忍的毅力,以及堅持不懈、百折不回的恆心,方可學修。貪圖小智,無德無義,諂曲輕慢者,不能受持。」怎料,慧可竟然以刀自斷左臂,並置於達摩祖師面前,以表決心。

慧可這些堅定求法的舉動最終得到了達摩祖師的認可,並賜法名「慧可」。此後,慧可跟隨達摩祖師,朝夕參學修行,長達九年,終於得其心要,繼承衣法。臨別時,達摩祖師說:

「二百年後,此如來禪法將在中華國廣泛傳播,雖然說理者多,通理者少,明道者多,行道者少,但自參自悟,潛行密證者仍然成千上萬,不可勝數。」

04. 法界眷屬

佛經無妄語,禪辯有玄機。

換柱偷梁際,迷蹤失是非。

【圖解】

有一位雲水僧一路參訪,一日來到由一位老婦人管理的庵堂前休息。他問老婦人:「師姑,這座庵堂裡除你之外,還有其他的眷屬嗎?」

老婆婆:「有。」

雲水僧:「怎麼沒有看到呢?」

老婆婆:「喏!山河大地,若草若木,都是我的眷屬呀!」

雲水僧:「無情不是有情,那些山河草木何曾是師姑的樣子?」

老婆婆:「那你看我是甚麼樣子?」

雲水僧:「俗人。」

老婆婆:「你也不是出家人。」

雲水僧:「師姑,你可不能混淆佛法。」

老婆婆:「我並沒有混淆佛法呀!」

雲水僧:「俗人主持庵堂,草木皆成道友,你這樣不是在混淆佛法,是什麼?」

老婆婆:「法師!你不可那麼說,要知道你是男人,我是女人,何曾混淆?」

05. 拜詣真身

一語驚凡處,無他信有緣。

因之懷六祖,頓悟始稱禪。

【圖解】

南塔光湧禪師初參仰山禪師時,仰山問他:「你來做什麼?」

光湧答:「來拜見禪師。」

仰山又問:「見到禪師了嗎?」

光湧答:「見到了!」

仰山再問:「禪師的樣子像不像驢馬?」

光湧說:「我看禪師也不像佛!」

仰山繼續追問:「既不像佛,那麼像什麼?」

光湧從容回答:「若有所像,與驢馬有何分別?」

仰山大為驚嘆,感慨地說:「凡聖兩忘,情盡體露。二十年來,我以此試人,無一能解者。請你善加保任。」

此後,仰山禪師一見到人就讚嘆:「光湧,乃肉身佛也。」

06. 古鏡茶坊

古鏡垂公案,重來已是遲。

何如置經卷,且唪慧能詩。

【注釋】

垂:傳。 公案:以古代禪師開悟的故事、非邏輯的言行,作為參禪是思維的內容。 唪:佛教徒、道教徒大聲吟誦。 慧能詩:即禪宗六祖慧能的著名偈語:「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圖解】

有道禪師當初行腳時,路過一間茶坊,因為口渴,就順道進去,想喝杯茶小憩一下。店主一看是位雲水僧,就熱情招呼道:「禪師!辛苦了吧?喝茶嗎?」

只見有道禪師用平淡眼光看了一下店主,點了一下頭。

店主似乎也是禪道高手,小心謹慎地說道:「想必您是一位禪道高深的禪師,小的有一個問題想請教您,如果您告訴我,我就供養您,如何?」

有道禪師:「你問吧!」

店主問道:「古鏡未磨時如何?」

有道禪師很快答道:「黑如漆。」

店主再問道:「古鏡既磨了以後如何?」

有道禪師回答道:「照天照地。」

店主不以為然,說道:「對不起!恕不供養。」說著轉身就走開了。

有道禪師愣了一下,心想:「我數十年參禪,現在連這個賣茶人都不如,慚愧!」於是痛下決心,勤苦參學,閉門深修,終於開悟。

三年後,有道禪師又出現在這家茶坊的門口。店主仍親切的招呼道:「呵!三年不見,仍想請教那句老話,古鏡未磨時如何?」

有道禪師順口說道:「此去漢陽不遠。」

店主再問道:「古鏡既磨後如何?」

有道禪師回答:「黃鶴樓前鸚鵡洲。」

店主聽後,誠懇地說:「請禪師接受我的供養!」隨即轉身吆喝道:「夥計!泡茶,泡茶,泡好茶!」

07. 喝消輕重

若是超然地,自消輕重心。

禪師既相問,可曰一嗔沉。

【注釋】嗔:嗔是佛教所說的根本煩惱之一,與貪和痴一起被稱為「三毒」。《大乘五蘊論》中說:「云何為嗔?謂於有情樂作損害為性。」《成唯識論》中則說:「嗔者,於苦苦具,憎恚為性,能障無嗔,不安穩性,惡行所依為業。」

【圖解】

翰林學士蘇東坡,聽說荊南玉泉寺承皓禪師禪門高峻,機鋒難觸,心中甚為不服。於是微服求見,想要試一試承皓禪師的禪功如何。剛一見面,東坡就說:

「聽說禪師禪悟功夫很高,請問,禪悟是什麼?」

承皓禪師不答反問道:「請問尊官貴姓?」

東坡答道:「姓秤,稱天下長老有多重的秤!」

承皓禪師大喝一聲,說道:「請問,這一喝有多少重?」

東坡無以為對,遂禮拜而退。

08. 生死思量

緣結千秋外,門開一念間。

因之憐苦海,多少欲歸還!

【圖解】

金山曇穎禪師,曾遊京城,住在李端願太尉的花園裡。有一天,太尉問他:

「請問禪師,人們常說的地獄,究竟是有呢,還是沒有呢?」

曇穎禪師回答道:「諸佛如來說法,向無中說有,雖有還無;太尉現在向有中覓無,是無中現有。人眼前見牢獄時,為何不心內見天堂?欣喜和恐怖都在於心,天堂地獄都在一念之間,善惡造作皆能成境,太尉若能了知自心的作用,自然就不會有疑惑了。」

太尉:「心,如何了知?」

曇穎:「善惡都莫思量。」

太尉:「不思量後,心歸何所?」

曇穎:「心歸無所。如《金剛經》所說,應無所住,而生其心。」

太尉:「人若死時,歸於何處?」

曇穎:「未知生,焉知死?」

太尉:「生則我早已知曉。」

曇穎:「請道一句,生從何來?」

正當太尉沉思時,曇穎禪師用手直搗其胸,喝道:「你在這裡思量個什麼?」

太尉:「明白了,只知貪程,不覺蹉跎。」

曇穎:「百年一夢。」

太尉李端願當下有悟,而說偈曰:

「三十八歲,懵然無知。及其有知,何異無知?」

09. 不可思議

無礙不生思,無思不觸機。

相看兩不語,哪有是和非!

【圖解】

有一次,一位學僧問惟寬禪師:「狗有沒有佛性?」

「有。」惟寬禪師不假思索地回答。

學僧又問:「禪師你有沒有佛性?」

禪師答道:「我沒有。」

學僧不解地問:「佛說一切眾生皆有佛性,為什麼你卻沒有呢?」

禪師說:「因為我不是一切眾生。」

「你既然不是眾生,那一定是佛吧?」

「也不是佛。」

「那究竟是何物呢?」

「也不是物。」

學僧思考片刻後,問道:「可以看得見,想得到嗎?」

禪師笑著答道「不可思,不可議,所以說不可思議。」

10. 孰見斬蛇

一語分雙境,可憐風馬牛。

佛情悲執著,不化不堪求。

[圖解】

有一位講經僧來參訪智常禪師,禪師正在田間鋤草。忽然草中竄出一條蛇來,禪師舉起鋤頭便砍。講經僧不以為然地說道:「久仰禪師道風,今天一見,原來是個粗行沙門。」

智常禪師道:「像你這麼說,究竟是你粗,還是我粗?」

講經僧於是展開辯論,問道:「什麼是粗?」

禪師放下鋤頭。

講經僧又問:「什麼是細?」

禪師舉起鋤頭,作斬蛇的姿勢。

講經僧不明白智常禪師的意思,又問道:「你根據什麼道理這樣做呢?」

禪師道:「憑什麼,且不說。請問你什麼地方看見我斬蛇了?」

講經僧理直氣壯地答道:「當下!」

智常禪師以訓誡的口氣對這位講經僧說:「你當下見不到自己,卻來見到斬蛇做什麼?」

講經僧終於有省。

11. 德山焚稿

善哉嗟德山,一炬付三關。

多少執狂妄,迷途殊未還!

【注釋】三關:禪宗除了參話頭之外,其次是破三關,三關即初關(本參)、重關、牢關。禪宗本主張頓悟,而學人根機有利鈍,智慧有深淺,為適應學人根性,乃有破三關的辦法,除了上上根機之外,一般禪宗行人,都要經過三關的階段,其中以破本參為最重要。

【圖解】

德山禪師本是北方講經說法的大師,因不滿南方禪門教外別傳的說法,攜帶自著的「《金剛經》青龍疏鈔」南來抗辯。才到南方就受到一位老婆婆的奚落,自此收斂起狂傲的心,並請問老婆婆,近處有什麼宗師可以前去參訪?老婆婆告訴他在五裡外,有一位龍潭禪師,非常了得。

德山禪師到了龍潭,一見龍潭禪師就迫不及待的問道:「這是什麼地方?」

龍潭禪師回答道:「龍潭!」

德山禪師逼問道:「既名龍潭,我在此巡迴,既不見龍,又不見潭,這是何故?」

龍潭禪師就直截了當地告訴德山禪師:「你辛苦了,你已到了龍潭!」

這天夜裡,德山向龍潭禪師請益,站在龍潭禪師座前久久不去。龍潭禪師說道:「夜已很深,你為何還不下去!」

德山道過晚安,告辭回去,走到門口,又再回來,說道:「外面實在太黑,學僧初到,不知方向。」

龍潭禪師就點燃了一支蠟燭給他,正當德山伸手來接時,龍潭禪師又把蠟燭吹滅了。德山忽然大悟,立刻跪下來,向龍潭禪師頂禮。

龍潭禪師問道:「你見到了什麼?」

德山禪師回答道:「從今以後,我對天下所有禪師的舌頭,都不會再懷疑了。」

第二天,德山禪師將自己寫的疏鈔拿到堂前當眾焚燒。當火焰燃起時,他吟唱道:「窮諸玄辯,若一毫致於太虛;竭世樞機,似一滴投於巨壑。」

12. 附贈寶月

解衣宜更問:為盜抑為貧?

寶月不堪贈,還需照別人。

【圖解】

良寬禪師除了外出弘法,平時就居住在山腳下一間簡陋的茅棚裡,生活過得非常簡單。有一天晚上,他從外面講經回來,剛好撞上一個小偷正在光顧他的茅棚,小偷看到禪師回來了,慌張得不知如何是好。

良寬禪師平和地對那個兩手空空的小偷說:「找不到可偷的東西嗎?想你這一趟是白跑了。這樣吧,我身上的這件衣服,你就拿去吧!」

小偷抓著衣服就跑,良寬禪師赤著身子,在月光下望著小偷的背影,無限感慨地自語道:「可惜啊,我不能把這美麗的月亮送給他!」

13. 文喜嫌聖

文喜揮廚勺,文殊笑者看。

菩提何境界?一視且齊觀。

【圖解】

文喜禪師朝拜五臺山,一日傍晚,途中經金剛窟般若寺,遇見一位牽牛的老翁。

文喜問:「請問長者,可否借宿一晚?」

老翁答道:「你有執著心,不能留你住。」

文喜解釋說:「我沒有執著心。」

老翁問:「你受戒了嗎?」

文喜答:「早都受過戒了。」

老翁說:「既然沒有執著心,還用得著受戒嗎?」

文喜禪師無言以對,作禮告退。再回頭時,老翁與寺都已消失得無影無蹤,抬頭卻見文殊菩薩乘金毛獅子在五色雲中款款飄遊。後來,文喜前往洪州觀音寺向仰山禪師參學,契悟心要,並擔當寺裡的煮飯工作。一日,廚房的蒸汽中忽然顯現出文殊菩薩的形象,文喜舉起勺子便打,並說道:「文殊自文殊,文喜自文喜,豈能亂我心。」

文殊菩薩風趣地說:「苦瓠連根苦,甜瓜徹蒂甜,修行三大劫,卻被這僧嫌。」

14. 方便接引

床頭偈千歲,床下禮將軍。

佛眼無倫次,禪心有等分?

【圖解】

趙州王前往拜訪趙州從諗禪師,從諗禪師並未出迎,坐在禪床上會見他,並且先問:

「你明白我的意思嗎?」

「不明白。」趙州王回答。

禪師見趙州王未明其意,於是,轉而解釋說:「自小持齋身已老,見人無力下禪床,請別見怪。」

趙州王非但不見怪,反而對從諗禪師更加尊重,並於次日派一位將軍前往贈送禮品。禪師聽說後即下床相迎受禮。事後弟子們不解,就問從諗禪師:「大王來時,你不下床,大王的部下來時,你卻下床相迎,這是為什麼?」

禪師對弟子們說:「你們有所不知,人分上中下三等,但並非以身份而論。上等人來時,禪床上應對;中等人來時,下禪床接待;末等人來時,要去山門外迎接。」

弟子們言下有悟。

15. 刻不容緩

參悟枯心外,旨歸天地微。

童真無掛礙,率意觸禪機。

【圖解】

日本親鸞上人九歲時,就有出家學道的決心。他請求慈鎮禪師為他剃度,慈鎮禪師問他:

「你年紀這麼小,怎麼會想到要出家呢?」

親鸞說:「我的父母都已去世,我不知道為什麼人一定要死亡?為什麼我會與父母分離?聽說和尚知道這些道理,所以要跟和尚出家。」

慈鎮禪師非常讚許他的志願,說道:「好!我明白了,我願意收你為徒。不過,今天太晚了,待到明日一早,就為你剃度吧!」

親鸞聽了後,又歡喜又著急,催促道:「師父,可是我不能保證我的這個決心是否可以保持到明天。而且師父已經老了,誰能保證明早起床時還活著?」

慈鎮禪師覺得孩子的話完全合乎道理,十分肯定地說:「你說得對,現在我就為你剃度!」

16. 鹽翁示道

僧客逢鹽叟,機鋒利且玄。

須知無佛處,暗合也成禪。

【注釋】暗合:並非有意而偶然符合。

【圖解】

有一僧去拜訪覆船禪師,路上遇見一位賣鹽老翁。僧問:

「我要拜訪覆船禪師,請問路怎麼走?」

老翁久久無語,於是僧再問:「請問去覆船的路怎麼走?」

不料老翁反問道:「你耳朵聾嗎?」

僧不解地問:「你向我說什麼了?」

「向你說去覆船的路。」老翁說。

「難道你老人家也會禪嗎?」

「別說會禪,連佛法也盡會。」

於是僧說:「既然會禪,那請你說說看。」

老翁指著籃中的鹽問道:「你把這個叫作什麼?」

僧答道:「鹽。」並反問道:「你叫作什麼?」

老翁答道:「不可向你說是鹽!」

17. 東坡坐空

東坡輸也未?堪吟一笑中:

四大皆空處,何妨便坐空!

【圖解】

一日,佛印禪師與幾個弟子剛在室內坐定,他的老朋友東坡居士忽然到訪。佛印禪師環顧室內已無空座,便順口說道:

「這裡已無坐處,居士想要往哪裡坐呢?」

「那就以禪師的四大之身為坐。」喜歡禪辯的東坡居士半開玩笑地答道。

禪師說:「我有一問,你若答得上來,任憑隨便坐。若答不上來,要輸你腰上系的那副玉帶。敢嗎?」

東坡欣然承諾。

禪師問道:「居士說要以我的四大之身為座,可是這四大之身本來是空,你往哪裡坐呢?」

東坡一時答不上來,便真將玉帶解了下來,留在寺裡作為紀念,至今仍保存在金山寺。

18. 骷髏作缽

七日菩提下,無非一字空。

缽瓶雲水意,豈不會圓融!

【注釋】七日菩提下:指佛祖釋迦牟尼於菩提樹下靜坐七天七夜,戰勝各種邪惡誘惑,徹悟終成佛陀事。 缽瓶雲水:寺院把遊方僧人稱為「雲水僧」。佛家的雲水有兩層意思:一是遊方行腳的僧人就像行雲流水,自在無礙;一是他們如雲在天,如水在瓶,自然地生活著。

【圖解】

文道是個雲水僧,久仰慧薰禪師的道風,千裡迢迢來到禪師居住的洞窟前,禮拜道:

「末學文道,素仰禪師高風,專程來親近、隨侍,請和尚慈悲開示!」

因時至傍晚,慧薰禪師說:「天色已晚,先住一宿再說吧!」

第二天早晨,文道醒來時,慧薰禪師早已起身,並煮好了粥。用餐時,因洞中並沒有多餘的碗,慧薰禪師就隨手在洞外拿了一個骷髏頭骨,盛粥給文道。文道感到十分不安,不肯使用。於是慧薰禪師說:

「你以淨穢和愛憎的妄情處事接物,如何能夠得道呢?」

19. 棄絕名利

守節輕名利,凡夫亦所持。

利名真叩闥,誰竟踐行之!

【圖解】

道楷禪師出家時,曾在父母面前發了重誓:「不為利名,專誠學道,苟渝願心,當棄身命。」得道後,大闡禪門宗風,遠近聞名。地方官吏奏知朝廷,皇上賜紫方袍,號定照禪師,以示表彰。禪師謝恩後,向來使說明原因,不肯接受賞賜。皇上再次降旨,禪師仍然堅辭不受,由此因抗旨獲罪,並將發配淄州。官吏因敬佩禪師之德行和威望,示意禪師稱病便可免刑。官吏問道:

「你是否患病?」

「沒病。」禪師答。

「聽說身上有瘡疤。」

「以前有,現在好了。」

官吏讓禪師再考慮考慮,禪師說道:

「你的厚意我領了,但不可以妄語求安。」

於是恬然前往淄州服刑,送行者多如潮湧。

20. 自家珍寶

常因富經典,不敢信家珍。

仰止巍峨下,誰成絕頂人!

【注釋】家珍:禪林有「從門入者不是家珍」用語。原指真正之珍寶即在自家之中;禪林中,轉指開悟之大事最重要關鍵乃在於本具之佛性,若不明此理,反而向外尋求,終必無所獲得。

【圖解】

雪峰禪師隨巖頭禪師去澧州,途中遇雪,不能前進,滯留數日。雪峰禪師每天都是精進坐禪,毫不懈怠。而巖頭禪師只是吃飯睡覺,顯得十分悠閒。

雪峰禪師抱怨道:「師兄,你總是睡覺,怎麼不管我?」

巖頭禪師:「你一直坐著幹什麼?」

雪峰禪師指著自己的胸口說:「我心未安,怎敢自欺欺人?」

巖頭禪師覺得機緣成熟,就滿懷慈悲地說:

「果真如此的話,你把自己的見解告訴我。對的我為你印證,不對的我替你破除。」

雪峰禪師就把自己所學的禪法心要講述了一番。巖頭禪師聽了後,便高聲說道:

「你沒有聽說過嗎?從門入者不是家珍。」

雪峰禪師:「我以後該怎麼辦呢?」

巖頭禪師:「真正的契悟,在於直下承當。假如你宣揚大教的話,所講言語,必須要從自己胸中流出,要能頂天立地而行。」

雪峰禪師聞後大悟,連忙起身禮拜。

21. 不言之教

淺薄乘高傲,輕浮託上蒸。

低眉垂目處,往往識高僧。

【圖解】

五代時的後漢劉王禮請雲門禪師及其寺內僧眾到王宮內過夏。劉王及其眷屬供養眾僧,並向他們問法參禪,鶯鶯燕燕,熱鬧非凡,唯有雲門禪師一人默然端坐。

有一位值殿的官員,經常看到這種情形,於是向雲門禪師請示法要,雲門禪師總是一默,並不作答。這位官員有所契悟,便寫了一首詩貼在殿前。詩中寫道:

「大智修行始是禪,禪門宜默不宜喧,萬般巧說怎如實,輸卻禪門總不言。」

22. 三業歸心

佛法修何處?無持有執間。

惟求見心性,豈是飾容顏。

【圖解】

有一次,詩人白居易請問惟寬禪師道:

「身口意如何修行?」

惟寬禪師:「無上菩提者,被於身為律,說於口為法,行於心為禪。應用者三,其致一也。如江淮河漢,各處異名。名雖不一,水性無二。律即是法,法不離禪,身口意皆不離於心也。云何於中,妄起分別?」

白居易:「既無分別,何以修心?」

惟寬禪師:「心本無損傷,云何要修理?要知道,無論是垢是淨,一切勿起念!」

白居易:「不起垢念,當然是應該的,不起淨念,怎麼可以呢?」

惟寬禪師:「黃金雖好,但金屑進入眼睛是會致病的。烏雲會遮蔽天空,白雲同樣也會遮蔽天空。」

白居易:「無修無念,又何異於凡夫?」

惟寬禪師:「凡夫無明,二乘執著,離此無明和執著的二病,是名真修。真修者,不宜太勤,亦不得忘失。勤者近於執著,忘者即落於無明,此即是心要!」

白居易有悟,後終於成為佛法的踐行者。

23. 和諧法侶

拍掌呼蹄羽,深山四十年。

樵夫驚法力,我自惜逃禪。

【注釋】蹄羽:鳥獸。 逃禪:遁世而參禪。

【圖解】

宋朝時,惟則禪師在浙江天台山修行。他自己搭建了草庵,以山中野果充飢,常年獨居在山中。一天,一個樵夫路過庵邊,見到惟則禪師,好奇地問道:「你在此住多久了?」

惟則禪師回答道:「大概已易四十寒暑。」

樵夫又問:「你一個人在此修行嗎?」

惟則禪師點頭道:「叢林深山,一個人在此都已嫌多,還要多人何為?」

樵夫:「你沒有朋友嗎?」

惟則禪師拍掌作聲,只見好多虎豹鳥獸由庵後出來。樵夫大驚,惟則禪師又示意虎豹退回庵後,說道:

「朋友很多,大地山河,樹木花草,蟲蛇野獸,都是法侶。」

樵夫非常敬佩,自願皈依作為弟子。

24. 端拱無為

佛緣何處識?籠鳥眷山林。

落髮辭家國,攜將普度心。

【圖解】

清朝順治皇帝特詔迎玉琳國師入宮,請示佛法。順治皇帝問道:

「楞嚴經中,有所謂七處徵心,求證心在何處。請問心在七處,還是不在七處?」

玉琳國師答:「覓心了不可得。」

順治皇帝:「悟道的人,還有喜怒哀樂否?」

玉琳國師:「什麼叫做喜怒哀樂?」

順治皇帝:「山河大地從妄念生,妄念若息,山河大地還有也無?」

玉琳國師:「如人從夢中醒,夢中之事,是有是無?」

順治皇帝:「如何用功?」

玉琳國師:「端拱無為。」

順治皇帝:「如何是大?」

玉琳國師:「光被四表,格於上下。」

順治皇帝:「本來面目如何參?」

玉琳國師:「如六祖所言,不思善,不思惡,正恁麼時,如何是本來面目?」

後來順治皇帝逢人便道:「與玉琳國師一席話,真是相見恨晚。」

於2016.12.4

相關焦點

  • 東方玉武俠《金童二十四禪》,頗有教育意義,看過的小說迷都知道
    今天,青莓和大家聊聊其中的一部,也是我們童年武俠夢的回憶,它就是1993年青海人民出版社掛名東方玉的三冊本《金童二十四禪》。武俠小說《金童二十四禪》《金童二十四禪》主要講述了喇嘛教有一個武學聖地,但與世隔絕。
  • 梧桐散細香,一葉鏗然下‖浣花山房五絕同題
    2、五絕 初涼·雲葉盡知秋去,疏梅弄影來。一枝香暗溢,卻是為誰開。3、五絕 初涼·陽關雪天光簷隙透,雨腳不溫柔。如踏清商曲,聲聲是早秋。4、五絕 初涼·東籬新覺羅衣薄,西風著意裁。梧桐驚落處,雁影一聲哀。5、五絕 初涼·蝴蝶野徑黃花綻。椽頭燕舍空。露濃朱翠淺,都是為西風。
  • 茶話二十四節氣丨霜降茶語:一山一禪一妙齡
    6月6日起,紅網湘茶頻道推出「茶話二十四節氣」系列報導,帶您了解節氣裡有關茶的文化習俗。在石門夾山留有「茶禪一味」的真跡。它是高僧圓悟克勤,駐錫夾山靈泉禪院時,有感於茶禪靜修之妙悟,揮毫寫下的。夾山古寺聲名遠播,竟來自生活中普通的「茶」。這裡的茶又不一般,在這裡,中國文化中的「禪」與中國日常生活中的「茶」相融相通,開創了中國文化的新境界——禪茶。禪茶,喝下的不僅是茶,而且是一種文化。
  • 趙孟《紅衣羅漢圖》中的古意與禪趣
    圖02/元趙孟《紅衣羅漢圖》自題圖03/元趙孟《紅衣羅漢圖》畫家再題鈐「趙子昂氏」印。趙孟時年六十七歲,距繪此畫隔十六年零一個月,「十七年」乃是虛歲。其中「餘嘗見盧楞伽羅漢像」、「故於羅漢像自謂有得」,皆說明該圖為羅漢像,並提到圖中羅漢像因為得天竺或西域人情態而「粗有古意」。洪再新認為該圖中的紅衣羅漢是藏傳佛教喇嘛膽巴,除誤以為趙孟的《紅衣羅漢圖》與《松石梵僧圖》是同一張畫外,還有一個關鍵性證據是大題趙孟《松石梵僧圖》詩中有「天子置之白玉堂」句,洪文認為此句說的就是圖中梵僧,並據此認為圖中梵僧即帝師膽巴。
  • 首句「庭前生瑞草」續賦五絕、五律各一
    有朋友出詩題:「庭前生瑞草」作為首句,續賦詩歌一首。這句話出自《增廣賢文》:庭前生瑞草,好事不如無。五絕「庭前生瑞草」,平仄為「平平平仄仄」,很明顯是平起仄收的律句,那麼如果續格律詩的話,寫五絕或者五律,就有平仄關係可以遵循了。古體詩就不考慮了,相對自由好寫但是寫好更難。
  • 尹李學詩詞 五絕一組
    五絕.義文/尹李學品格樹威儀,尊長為善基。一生存志遠,心路永相隨。五絕.禮文/尹李學處事為人本,溝通抵萬金。五絕.智文/尹李學謀利先謀正,厚德持以恆。心牽家國事,逐夢展才能。五絕.信文/尹李學立德為根本,心誠處處春。
  • 吉龍大作《大禪九宮圖》:古龍武俠小說偽作系列第十五部
    那些年,那些掛名古龍的武俠小說偽作系列第十五部:《大禪九宮圖》正式登場。險惡江湖,驀然殺聲四起……武林四奇、黃海三叟、塞外雙屠、十二煞手、西南七刀、達摩八劍、紅衣五魔、淮陽六霸、追魂三煞、勾漏人魔,禪門道教、正邪兩派,均為爭得「大禪九宮圖」,再去敦煌石窟,獲取三冊「萬法歸宗」秘笈,死命廝殺!
  • 白酒的「五絕」,缺一不可
    大家知道,釀酒要講究「天時、地利、人和」,同時也需要具備「五絕那麼,今天我們聊一聊,什麼為「白酒五絕」。白酒五絕,缺一不可!
  • 書城大家 | 鄭培凱:「茶禪一味」五題
    淡交社出版的《茶道辭典》,有「茶禪一味」詞條,說的是村田珠光(1423-1502)在大德寺修禪,體悟了禪道與茶道「不二一如」的精神,再經過武野紹鷗(1502-1555)及千利休(1522-1591)的發揚光大,逐漸(請注意,是「逐漸」)成為日本茶道與禪道結合為一的表述。這三位日本茶道大家,生活在中國明代中葉之後,與北宋的圓悟克勤及南宋來華的榮西,相距三四百年。
  • 2019北京卷《和張規臣水墨梅五絕》(選二)簡析
    2019北京卷《和張規臣水墨梅五絕》(選二)簡析陳與義生活在兩宋時期,是宋詩代表作家,他的詩頗受高考出題專家的青睞。繼山東卷考查過他的《尋詩兩絕句》後,2019年全國卷一和北京卷都又考查了他的詩,並且全是題畫詩,似乎不約而同。
  • 禪風深處,處處禪,新中式風格的禪雅之韻
    伴禪風,邀禪意,如此淡然淡泊的禪意空間,可能正是現代人的生活所求。本案業主,是一對極為幽默的中年夫婦,夫婦兩皆對傳統中式的優雅和樸實抱有推崇。工作之餘,喜好收藏文玩古玩。所以,在裝修伊始,就將整套設計,定位為新中式禪意之風。禪風古樸,恰好契合業主所好。
  • 佛教的精靈——禪詩,禪是詩家切玉刀
    從魏晉的玄言詩到唐禪宗興起後的禪詩,佛教對詩歌的影響不僅僅停留在內容與詞彙上的借用,這種巨大的影響實際上促成古代詩歌審美旨趣的成熟,尤其在盛唐禪宗興起後,詩人受佛禪影響,以禪助詩、以禪入詩、以禪喻詩都深化了詩歌藝術的創作與審美。這種禪與詩之間密不可分的關係被金代元好問評為「詩為禪客添花錦,禪是詩家切玉刀」。
  • 劉延東的香江二十四小時 打出漂亮的五張牌(圖)
    中新社香港十二月六日電 題:劉延東的香江二十四小時  中新社記者 於晶波 餘瑞冬  距離第五屆東亞運動會開幕還有三小時的時候,中國國務委員劉延東乘坐的飛機降落在香港國際機場。  一個多小時後,風塵僕僕抵達酒店的劉延東已經出現在與香港特首曾蔭權的會見當中。
  • 中國白酒的五絕,缺一不可
    大家知道,釀酒要講究「天時、地利、人和」,同時也需要具備「五絕」,才能釀出好酒的酒水。那麼,今天我們聊一聊,為「白酒五絕」。
  • 中國白酒五絕,缺一不可
    大家知道,釀酒要講究「天時、地利、人和」,同時也需要具備「五絕」,才能釀出好酒的酒水。那麼,今天我們聊一聊,何為「白酒五絕」。
  • 抖音五絕哪五個人 抖音五絕分別是誰東北腰子姐陸超資料介紹
    在抖音上有很多有特殊的段子手,其中抖音五絕就非常有名,這五個人都是普通人,但非常具有個人特色,所以在抖音上走紅,來看看抖音五絕是哪五個人?抖音五絕哪五個人  抖音五絕分別是:東北腰子姐、陸超、石榴哥、麵筋哥、椰子姐。他們都是很普通的人,雖然長相一般,但憑藉獨特的方式收穫眾多粉絲的喜愛。
  • 唐詩中最牛逼的五絕,看你能否全背下來?
    在top100首唐詩中,有8首五絕入圍,堪稱短小精悍的擔當之作。登鸛雀樓·王之渙(原書排名第4)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欲窮千裡目,更上一層樓。名詩傳千載,黃河萬古流。這是一首山水詩,又是一幅江鄉雪景圖。山山是雪,路路皆白。飛鳥絕跡,人蹤湮沒。遐景蒼茫,邇景孤冷。意境幽僻,情調悽寂。漁翁形象,精雕細琢,清晰明朗,完整突出。詩採用入聲韻,韻促味永,剛勁有力。歷代詩人無不交口稱絕。其實,在這江天雪景的背後,還藏著更多的韻味。一個清高而孤傲的漁翁形象,在短短的二十字中,呼之欲出。
  • 宮大中:天趣.逸趣.禪趣——白金堯花鳥畫之「藝境」追求
    也是白金堯溯古開今,融會儒、道、禪,追求天趣、逸趣、禪趣之「藝境」,以「道法自然」為主旨的藝術概括。 其眾多畫作的畫中古意,似來自兩個方面:工筆禽鳥形象,受五代、兩宋黃筌《寫生珍禽圖》、黃居寀《山鷓棘雀圖》,崔白《禽兔圖》、《寒雀圖》,李迪《雪樹寒禽圖》、林椿《臘嘴荔枝圖》,乃至元王淵《竹石集禽圖》,明邊景昭《三友百禽圖》、林良《秋坡聚禽圖》等傳世名作的影響;寫意花木山石則受元倪瓚,明陳淳、徐渭,清朱耷、華嵒、鄭燮、李鱓、李方膺、汪士慎諸多名家啟迪、感悟,尋求借鑑。
  • 山河盡染,草木生輝——無禪先生禪畫評析
    在無禪的藝術創作中,梅蘭竹菊四君子是最為重要的繪畫主題。在他筆下,中國文人的堅韌、清雅、骨氣和高潔展現無遺。他喜歡蘭花,是因為「以蘭為伍,可養心,可養氣,可養志,可養節,可養廉,可養德」。他喜歡竹子,緣起於「四川到處都是竹子,尤以斑竹最為常見,從小就在竹林裡玩,這也算是文化的母體」。他還專門創作《百竹圖》,每一幅作品都配詩一首以明志。
  • 其實他的武功還沒有五絕強
    至少是不如神鵰中的五絕的。小編就來說說以下五點:第一,.張三丰自陳可能還不如郭靖,說明他的武功並不如五絕。因為郭靖就是五絕一個檔次。如果張三丰遠勝五絕的話,還這麼說,莫不是他和嶽不群嶽某人是一路人,虛偽?第二,張三丰認為張無忌的內力只有郭靖,楊過,覺遠,還有自己等寥寥數人達到過,而自己的內力只是精純度勝過張無忌,內力的量卻是差不多,可見張三丰和五絕的內力一個檔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