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是外部環境不確定因素眾多,我們越是要知道我們該做什麼,越是要把我們的戰略放在一些確定的事情上去。
從疫情爆發到現在,關於餐飲今後如何發展的各種討論,你會發現只有一點是不變的,就是現金流、現金流、現金流。那反映到我們的經營活動中,就是利潤、利潤、利潤。」
——餐飲老闆內參創始人、CEO秦朝
確定未來,就是找到那些,一定可以讓自己變得更好的生存方式。在8月28日,餐飲老闆內參中國餐飲創新大會·城市精英峰會(廣州站)上,全場餐飲人達成了高度的共識。
總第 2465 期
餐飲老闆內參 王菁 | 文
「反馬太效應」的存在,
給全行業都留下了充足機會
馬太效應是疫情以來,餐飲行業頻繁提及的一個詞,大家認為在惡劣環境下,將出現一個贏家通吃的時代,頭部品牌憑家底撐過去後會過得越來越好,而腰部和尾部則很容易被洗刷出去。
漫長的疫情給了餐飲人足夠的時間去反思和觀察,市場到底更善待誰。在西貝這樣的頭部品牌發出「撐不過三個月」的疾呼時,卻有成都的小火鍋店老闆對秦朝說,疫情對自己沒啥影響,無非是關店一段時間,權當是一個難得的假期。
中國市場足夠大,餐飲品類足夠多,沒有人能做到「通吃」,品類升級的天花板還很高。「中國餐飲版圖這麼大,差異化這麼大,品類這麼豐富,地域特色又這麼明顯,我們能不能把一些成熟的品類結合一些區域的特點做升級和優化,我覺得這都是有空間可以挖掘的。」秦朝說。
在追求利潤的道路上奔跑,
你需要知道這些真相
確定了向上的空間,才能聊方向。在這場廣州的城市精英峰會上,嘉賓們一致認可的生存之道是,盯緊利潤率不放鬆。
1. 每開一個店就要成一個店,單店效益重於規模
「我不看財務報表,企業每年有幾個億的採購量,我從來不看。開店我只看重一個數,就是三個月現金流,現金流管理不過來必須停掉,這是想都不用想的。無論哪個店投了一千萬,兩千萬,三千萬,就是三個月不能虧現金流。我是非常追求原則的一個人。」陶陶居董事長尹江波坦言。
對利潤的看重似乎是珠三角餐飲人的傳統,當地的老牌餐企,如香港利苑、澳門金悅軒,都是單店業績笑傲江湖的大佬。
金悅軒在珠海開一個店有40多個房間,還有2個廳,一年的銷售額是3—4個億,每天的營業額上百萬,它是2002年開業,到現在的18年間,它的房間就沒有好預訂過。
有這樣的一店在手,頂一般的餐廳開100家了,和盈利能力超強的單店相比,門店數量都是虛的。
2. 一定不能打價格戰,客單價很重要
「陶陶居為什麼會有創新,是因為它確實有錢,能賺到錢,為什麼賺到錢?客單價非常重要。」尹江波分析道,許多餐廳試圖去對標外婆家60、70塊錢的客單價,因此失敗了。低客單價之下,餐廳沒有溢價能力了,顧住成本都是問題,如何讓自己變優秀?
陶陶居的客單價是100—120元,來到上海就是150元的客單,有了客單價,利潤空間就會好,反過來可以支付各方面的成本,創新也有資金投入。
「我跟團隊講,我們慢慢開,每開一個店一定要旺,事實證明我們目前19個店,通過商場提供的數據,我們在每一個場子都是第一名,拉開第二名很遠的距離。800平方米的店可以做到600萬元以上的營業額。」尹江波說。
3. 尊重中餐的「非標準化」天性,謹慎擁抱資本
對於餐廳來說,標準化和規模是呈正相關的,西式快餐的連鎖化率,實在是令中餐難以望其項背。
而當餐飲人能夠放下對於規模的執念,才能真正釋放中餐的天性,「中餐就是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各家有各家的味道,因為它離不開手工。你非要去逆勢而為,你把依靠手工的,依靠技術與師傅的,非要做標準化,非要建工廠,那你是逆勢而為,要付出巨大的代價。」尹江波說。
巴奴杜中兵也曾指出,行業很危險的一個苗頭就是去廚師化,中國餐飲有自己的文化和特點,不能簡單模仿西方的標準化,「做堂食、做飲料、新零售、外賣都很危險,餐館就是餐館,該堅持就堅持!」
尹江波有這樣一段經歷,曾經和資本對賭的他,為了快速開店,度過了極其焦慮的一段時光,「因為那時候我建了中央廚房來降低人力資源成本,來降低對技術的依賴。後來業績大幅度下滑,下滑的原因是什麼?因為東西不好吃了。」
毅然花重金回購股份的尹江波一身輕鬆,這才能夠冷靜思考陶陶居的發展,採取了「慢慢開,店店旺」的打法,採用重人工的經營模式加高品牌護城河,「因為經歷過,所以知道哪些可為與不可為。」
4. 堅定數位化升級,鎖定網際網路流量
在論壇現場,喜茶網絡板塊產品負責人湯綺嫻介紹道,在從0—1搭建了喜茶Go這個線上產品體系後,喜茶累計擁有了三千多萬的會員。
在她看來,企業的數位化變革,最重要的是認知升級,不僅僅只是技術上面的升級,它應該是企業內部所有的人,包括企業主能夠有非常強的決心去做數位化升級,「因為數位化升級真的太困難了。」
數位化並不只是一個POS機,再加上Excel表格,對於喜茶來說,是通過喜茶Go這樣一個小程序去統一承載全部的用戶,然後再對應到內部所有的供應鏈或者是財務等系統。因而數位化不僅僅只是線上轉線下,而是整個經營模式的變革。
她的觀點和微盟智慧餐飲運營服務中心總經理李剛不謀而合,作為餐飲企業私域運營的專家,他也指出了餐企做私域流量最容易忽略的關鍵點:「我們把很多事情做散了,做了社群、做了直播、做了商城、做了外賣,所有的這些形式和手段,它的底層一定要有一個關鍵抓手把它打通,是什麼呢?就是會員體系。不管做哪一種形式的私域運營,始終要圍繞一個統一的會員體系去做,而不是像以前在公眾號裡有一堆會員、CRM裡面又有一堆會員,然後我們在抖音或者其他平臺裡也有一些粉絲,所有的這些人和品牌之間沒有建立統一的、有效的聯繫。」
5. 再談傳承與創新,保持品牌活力才是根本目的
廣州餐飲文化身後,除了140歲的陶陶居,還有大批創新粵菜品牌,他們堅守粵菜文化和理念, 但在創新上不拘一格,吸收、融合其它菜系的特色,形成新粵菜。
如何在繼承傳統的基礎上進行創新,如何保持增長?
大鴿飯品牌負責人鍾活亮坦言,其創始人華哥是湖南人,一個湖南人在廣州選擇了一條專注單品的賽道,紅燒乳鴿本身就是風靡全廣東的爆款,因此品牌垂直在一道菜上,由一道菜到逐漸拓展成為了一個新品類。
陳鵬鵬滷鵝飯店的經歷也類似,作為第一家把滷鵝的單品類產品作為一個飯店去經營的品牌,陳鵬鵬做了兩個核心的創新。第一個就是產品上的,打破傳統認為老滷最正宗的觀念,用草本滷湯,不斷迭代到科學滷製。第二個部分就是空間上的創新,還原大排檔的體驗,去延展潮汕市井文化,創新而不守舊。
而新粵菜品牌開飯則傳承自廣州老城區的老牌粵菜酒樓,繼承了老店對粵菜食材的精益求精,同時在產品上面進行微創新,而不是顛覆式的創新。
好像我們一講老字號就代表傳統,我們要寫一個大大的NO。我們看看那些大的時尚品牌都是老字號,但他們卻在引領時尚潮流,所以說老字號不等於傳統。尹江波表示。
除了品牌的創新,食材的拓展也體現了傳承與創新, 植物肉品牌星期零創始人、CEO吳雁姿認為,在未來餐桌上面,每一個餐廳都至少有2—3道菜是植物肉的產品,這個現象在今年已經初見端倪。
「我們的合作對象包括喜茶、肯德基、星巴克等等餐飲品牌,接下來我們跟德克士的合作會覆蓋其全國門店,遠至西藏、新疆,都能吃到植物肉的產品,所以未來已經來了。植物肉這個食材適合中餐多個菜系、品類,應用相當廣泛,在進行品牌創新時,希望大家可以一起擁抱變化,掌握這個市場的先機。」她說。
被譽為「餐飲界達沃斯」的行業思想盛宴的中國餐飲創新大會·城市精英峰會將在成都、深圳、重慶等全國10個重點餐飲城市召開,餐飲老闆內參將結合最新餐飲大數據,就質價比時代、+酒新模式等熱門話題展現系列報導。
下一站,成都,9月9日
不見不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