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餐風向起變化?一個很危險的苗頭就是去廚師化、標準化

2020-09-05 餐飲老闆內參


「越是外部環境不確定因素眾多,我們越是要知道我們該做什麼,越是要把我們的戰略放在一些確定的事情上去。

從疫情爆發到現在,關於餐飲今後如何發展的各種討論,你會發現只有一點是不變的,就是現金流、現金流、現金流。那反映到我們的經營活動中,就是利潤、利潤、利潤。」


——餐飲老闆內參創始人、CEO秦朝

確定未來,就是找到那些,一定可以讓自己變得更好的生存方式。在8月28日,餐飲老闆內參中國餐飲創新大會·城市精英峰會(廣州站)上,全場餐飲人達成了高度的共識。


總第 2465

餐飲老闆內參 王菁 | 文


「反馬太效應」的存在,

給全行業都留下了充足機會


馬太效應是疫情以來,餐飲行業頻繁提及的一個詞,大家認為在惡劣環境下,將出現一個贏家通吃的時代,頭部品牌憑家底撐過去後會過得越來越好,而腰部和尾部則很容易被洗刷出去。


漫長的疫情給了餐飲人足夠的時間去反思和觀察,市場到底更善待誰。在西貝這樣的頭部品牌發出「撐不過三個月」的疾呼時,卻有成都的小火鍋店老闆對秦朝說,疫情對自己沒啥影響,無非是關店一段時間,權當是一個難得的假期。



中國市場足夠大,餐飲品類足夠多,沒有人能做到「通吃」,品類升級的天花板還很高。「中國餐飲版圖這麼大,差異化這麼大,品類這麼豐富,地域特色又這麼明顯,我們能不能把一些成熟的品類結合一些區域的特點做升級和優化,我覺得這都是有空間可以挖掘的。」秦朝說。


在追求利潤的道路上奔跑,

你需要知道這些真相


確定了向上的空間,才能聊方向。在這場廣州的城市精英峰會上,嘉賓們一致認可的生存之道是,盯緊利潤率不放鬆。


1. 每開一個店就要成一個店,單店效益重於規模


「我不看財務報表,企業每年有幾個億的採購量,我從來不看。開店我只看重一個數,就是三個月現金流,現金流管理不過來必須停掉,這是想都不用想的。無論哪個店投了一千萬,兩千萬,三千萬,就是三個月不能虧現金流。我是非常追求原則的一個人。」陶陶居董事長尹江波坦言。



對利潤的看重似乎是珠三角餐飲人的傳統,當地的老牌餐企,如香港利苑、澳門金悅軒,都是單店業績笑傲江湖的大佬。


金悅軒在珠海開一個店有40多個房間,還有2個廳,一年的銷售額是3—4個億,每天的營業額上百萬,它是2002年開業,到現在的18年間,它的房間就沒有好預訂過。


有這樣的一店在手,頂一般的餐廳開100家了,和盈利能力超強的單店相比,門店數量都是虛的。


2. 一定不能打價格戰,客單價很重要


「陶陶居為什麼會有創新,是因為它確實有錢,能賺到錢,為什麼賺到錢?客單價非常重要。」尹江波分析道,許多餐廳試圖去對標外婆家60、70塊錢的客單價,因此失敗了。低客單價之下,餐廳沒有溢價能力了,顧住成本都是問題,如何讓自己變優秀?



陶陶居的客單價是100—120元,來到上海就是150元的客單,有了客單價,利潤空間就會好,反過來可以支付各方面的成本,創新也有資金投入。


「我跟團隊講,我們慢慢開,每開一個店一定要旺,事實證明我們目前19個店,通過商場提供的數據,我們在每一個場子都是第一名,拉開第二名很遠的距離。800平方米的店可以做到600萬元以上的營業額。」尹江波說。


3. 尊重中餐的「非標準化」天性,謹慎擁抱資本


對於餐廳來說,標準化和規模是呈正相關的,西式快餐的連鎖化率,實在是令中餐難以望其項背。


而當餐飲人能夠放下對於規模的執念,才能真正釋放中餐的天性,「中餐就是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各家有各家的味道,因為它離不開手工。你非要去逆勢而為,你把依靠手工的,依靠技術與師傅的,非要做標準化,非要建工廠,那你是逆勢而為,要付出巨大的代價。」尹江波說。


巴奴杜中兵也曾指出,行業很危險的一個苗頭就是去廚師化,中國餐飲有自己的文化和特點,不能簡單模仿西方的標準化,「做堂食、做飲料、新零售、外賣都很危險,餐館就是餐館,該堅持就堅持!」



尹江波有這樣一段經歷,曾經和資本對賭的他,為了快速開店,度過了極其焦慮的一段時光,「因為那時候我建了中央廚房來降低人力資源成本,來降低對技術的依賴。後來業績大幅度下滑,下滑的原因是什麼?因為東西不好吃了。」


毅然花重金回購股份的尹江波一身輕鬆,這才能夠冷靜思考陶陶居的發展,採取了「慢慢開,店店旺」的打法,採用重人工的經營模式加高品牌護城河,「因為經歷過,所以知道哪些可為與不可為。」


4. 堅定數位化升級,鎖定網際網路流量


在論壇現場,喜茶網絡板塊產品負責人湯綺嫻介紹道,在從0—1搭建了喜茶Go這個線上產品體系後,喜茶累計擁有了三千多萬的會員。



在她看來,企業的數位化變革,最重要的是認知升級,不僅僅只是技術上面的升級,它應該是企業內部所有的人,包括企業主能夠有非常強的決心去做數位化升級,「因為數位化升級真的太困難了。」

數位化並不只是一個POS機,再加上Excel表格,對於喜茶來說,是通過喜茶Go這樣一個小程序去統一承載全部的用戶,然後再對應到內部所有的供應鏈或者是財務等系統。因而數位化不僅僅只是線上轉線下,而是整個經營模式的變革。


她的觀點和微盟智慧餐飲運營服務中心總經理李剛不謀而合,作為餐飲企業私域運營的專家,他也指出了餐企做私域流量最容易忽略的關鍵點:「我們把很多事情做散了,做了社群、做了直播、做了商城、做了外賣,所有的這些形式和手段,它的底層一定要有一個關鍵抓手把它打通,是什麼呢?就是會員體系。不管做哪一種形式的私域運營,始終要圍繞一個統一的會員體系去做,而不是像以前在公眾號裡有一堆會員、CRM裡面又有一堆會員,然後我們在抖音或者其他平臺裡也有一些粉絲,所有的這些人和品牌之間沒有建立統一的、有效的聯繫。」


5. 再談傳承與創新,保持品牌活力才是根本目的


廣州餐飲文化身後,除了140歲的陶陶居,還有大批創新粵菜品牌,他們堅守粵菜文化和理念, 但在創新上不拘一格,吸收、融合其它菜系的特色,形成新粵菜。


如何在繼承傳統的基礎上進行創新,如何保持增長?



大鴿飯品牌負責人鍾活亮坦言,其創始人華哥是湖南人,一個湖南人在廣州選擇了一條專注單品的賽道,紅燒乳鴿本身就是風靡全廣東的爆款,因此品牌垂直在一道菜上,由一道菜到逐漸拓展成為了一個新品類。


陳鵬鵬滷鵝飯店的經歷也類似,作為第一家把滷鵝的單品類產品作為一個飯店去經營的品牌,陳鵬鵬做了兩個核心的創新。第一個就是產品上的,打破傳統認為老滷最正宗的觀念,用草本滷湯,不斷迭代到科學滷製。第二個部分就是空間上的創新,還原大排檔的體驗,去延展潮汕市井文化,創新而不守舊。


而新粵菜品牌開飯則傳承自廣州老城區的老牌粵菜酒樓,繼承了老店對粵菜食材的精益求精,同時在產品上面進行微創新,而不是顛覆式的創新。


好像我們一講老字號就代表傳統,我們要寫一個大大的NO。我們看看那些大的時尚品牌都是老字號,但他們卻在引領時尚潮流,所以說老字號不等於傳統。尹江波表示。



除了品牌的創新,食材的拓展也體現了傳承與創新, 植物肉品牌星期零創始人、CEO吳雁姿認為,在未來餐桌上面,每一個餐廳都至少有2—3道菜是植物肉的產品,這個現象在今年已經初見端倪。


「我們的合作對象包括喜茶、肯德基、星巴克等等餐飲品牌,接下來我們跟德克士的合作會覆蓋其全國門店,遠至西藏、新疆,都能吃到植物肉的產品,所以未來已經來了。植物肉這個食材適合中餐多個菜系、品類,應用相當廣泛,在進行品牌創新時,希望大家可以一起擁抱變化,掌握這個市場的先機。」她說。


被譽為「餐飲界達沃斯」的行業思想盛宴的中國餐飲創新大會·城市精英峰會將在成都、深圳、重慶等全國10個重點餐飲城市召開,餐飲老闆內參將結合最新餐飲大數據,就質價比時代、+酒新模式等熱門話題展現系列報導。


下一站,成都,9月9日

不見不散~

相關焦點

  • 中餐風向起變化?一個很危險的苗頭就是去廚師化、標準化……
    尊重中餐的「非標準化」天性,謹慎擁抱資本 對於餐廳來說,標準化和規模是呈正相關的,西式快餐的連鎖化率,實在是令中餐難以望其項背。 而當餐飲人能夠放下對於規模的執念,才能真正釋放中餐的天性,「中餐就是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各家有各家的味道,因為它離不開手工。
  • 如何看待「去廚師化」,是危險的苗頭還是行業進化的必然?
    本文轉載自【微信公眾號:餐飲O2O,ID:coffeeO2O】經微信公眾號授權轉載,如需轉載與原文作者聯繫行業有一個熱門的話題就是「去廚師化」。行業人士有兩派觀點:一派認為:三高一低疊加後端供應鏈的成熟,標準化程度高具備去廚師化的初步條件。
  • 餐飲「去廚師化」加劇,未來80%的廚師將被淘汰!
    1997年,真功夫率先攻克了中餐「標準化」難題,將大部分產品都通過中央工廠進行加工,菜提前洗好切好,肉類提前醃製好,再以袋裝的方式配送到門店。 門店的工作人員只需剪開袋子,把處理好的食材放入蒸櫃裡簡單蒸一下即可出餐。後廚不再有專業的廚師坐鎮,取而代之的是「剪袋員」「操作員」等工作人員,實現了中餐的「去廚師化」。
  • 真功夫、吉野家去廚師化好像在走下坡路 是被誰攪的局?
    用一個段子開篇:兩隻小蜜蜂啊飛在花叢中啊!飛得高的對飛的低的說:「你這個low bee!」。   LOW這個詞很好玩,指的是兩種相對平等的事物的水平格局行為的高低之分,站在上帝的視角上,對兩種類似的事物進行對比。   去廚師化是這十幾年來一個新流行的詞,一般會搭配工業化、標準化、供應鏈這三個詞。
  • 食神觀察 |" 去廚師化"真的是未來餐飲發展的趨勢嗎?
    餐廳去廚師化是餐飲標準化帶來的必然結果,但去廚師化的程度卻要因店而異。標準化的程度,品牌定位和品類特點等要素共同決定了&34;的程度。這裡有幾個針對&34;這個概念比較有代表性的發聲。餐飲老闆A做餐飲做的是人性。
  • 小女當家:標準化與美味的哲學平衡?
    頭部中餐連鎖在共同釋放一個信號,那就是放緩正餐門店擴張,打造第二曲線:快餐、單品品類、零售等。而在今年8月,陶陶居創始人尹江波說:「一個很危險的苗頭就是去廚師化、標準化」,引發軒然大波。所以,他認為,當餐飲人能夠放下對於規模的執念,才能真正釋放中餐的天性,中餐就是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各家有各家的味道,它離不開手工。如果非要把依靠手工的,依靠技術與師傅的,去標準化,其實是逆勢而為,要付出巨大的代價。
  • 農莊餐廳想持續盈利,必須「去廚師化」
    對於一個餐廳而言,廚師一直被視為「靈魂」般存在。但近年來,主流的餐企品牌,卻開始颳起一股「去廚師化」的風潮。在這些企業看來:廚師的成本高、流動性大、管理難、標準化不易,正在成為影響企業做大做強的最大堵點。
  • 餐飲「去廚師化」加劇!未來,80%的廚師將被淘汰!
    疫情將「去廚師化」推向一個高潮。曾經被視為餐廳不可或缺一部分的廚師,如今正面臨被淘汰的危機。據報導,疫情已經導致大批廚師失業,有廚師將目標月薪降至3000元甚至自願0工資試用,仍未得到就業機會。最近幾年,隨著食品加工、冷藏、保鮮等供應鏈和物流技術的進步,越來越多的餐飲企業採用標準化產品或工業化製作,並憑此快速發展
  • 三分鐘搞定一盤香菇炒肉 樂陵企業用時六年探索中餐標準化
    其實早些年,由於西餐烹飪程序與菜系相對中餐較簡單,西餐標準化已經非常普遍。   而中餐源遠流長,菜系繁多,口味豐富,中餐標準化一直是中餐走向世界的最大障礙,為了實現中餐標準化,劉耀德攜公司擎天廚研發團隊走進義大利,學習西餐標準化精髓,歷時六年時間,投入2000萬費用
  • 黃記煌海外又設新店 走出去的中餐名門靠啥打拼?
    不過,即便初次出海的中餐遭遇「水土不服」,但是隨著中國綜合實力的提升,相比改革開放初期,如今網際網路技術已逐漸成熟並滲透進企業管理,海外華人數量增長較快,出境旅遊發展速度迅猛,國際貿易水平不斷提高等因素,都降低了中餐企業海外開店的難度,走出去似乎成了一些有實力的餐飲企業的選擇。  近年來,黃記煌、海底撈、阿五黃河大鯉魚等多家中國餐飲品牌均相繼在海外開設了自己的門店。
  • 怎樣打造中餐標準化?
    所謂中餐標準化,就是把每個菜怎麼做都流程化、知識化,並且可以做到招聘沒有廚藝經驗的人,經過特定培訓後可以做出一道相對穩定的菜。有專家認為這就是中餐今後發展的方向。在社會化大生產講究效率的背景下,標準化一直是影響中式餐飲發展的一個重要因素,也是持續引起激烈爭論的行業性問題。
  • 永和大王的細節問題 中餐應學會三標準化
    中餐營養豐富可始終沒有出來一個像麥當勞那樣的全球性品牌;天天罵麥當勞食品是垃圾食品,可當我們餓著肚子的時候還是想到了麥當勞。產品缺乏標準化以及服務的不夠到位是中餐不能做大的重要原因。麥當勞之所以能夠做大,正是因為產品的標準化以及在服務上的精耕細作。
  • 為啥說中餐標準化是用於打破原有的標準?
    有這樣一個詞,我們非常熟悉卻又不太認可,這個詞就是「中餐標準化」。說起「中餐標準化」,它在當下的餐飲業已經算是行話了,按道理說,某一個詞一旦形成廣泛認知,那麼,它將會成為一個嚴謹的知識體系,遺憾的是,儘管我們諮詢了一些業內的「行家」,但得到的關於「中餐標準化」的回覆無非還是百度百科上面的那幾行字,「把每個菜怎麼做都流程化、知識化、標準量化,讓廚藝不精的人能快速上手」,僅此而已,甚至還有「專家」認為,這就是中餐未來的大勢所趨。
  • 再論標準化,是拯救了地方菜,還是加速了地方菜的消失?
    關於標準化、去廚師化、地方菜等幾個熱詞,成為餐飲行業最火爆的議題,大家各抒己見、莫衷一是,不如今天就切入幾個成功的案例來釐清思路、切中要害。小龍蝦產業總產值已達4000億,這樣一個巨大的產業湧現出這樣一個企業,一年只賣三道菜——油燜大蝦+毛豆+黃瓜拌麵,成為行業裡的一個「傳說」,並於2017年一舉獲得天圖資本等近億元的投資,這就是松哥油燜大蝦。我們看看華為出身的松哥如何處理標準化和所謂「去廚師化」的紛爭。
  • 揭秘黃記煌三汁燜鍋的標準化服務
    而做到這一點,黃記煌三汁燜鍋需要挑戰的便是中餐標準化的這個國際性難題。首當其衝的便是菜品的可複製性。黃記煌三汁燜鍋以「三無」理念著稱,即無廚師化、無油煙化、無原材料重複使用,讓傳統中餐擺脫了對廚師的依賴,可以實現無廚師狀態下的菜品製作,且口味一致,使該餐飲模式具備極強的可複製性,標準化問題就容易解決了。
  • 中國.常州 | 中餐宴會標準化研討會圓滿結束
    「集中統計一個產品一天的用量,一個月的用量、一個季度的用量來控制酒店的成本輸出。」江蘇賀盛食品有限公司總經理——周峰說「中餐宴會標準化是一個趨勢,把每道菜能量做到流程化、標準量化、知識化、」「中餐宴會標準化與中餐宴會不標準化的區別在同樣的時間可以接待更多的消費者
  • 餐飲智能化另闢蹊徑 如何標準化中餐?
    餐飲智能化另闢蹊徑 如何標準化中餐?  劉蘊熙告訴筆者,由於不同廚師做菜習慣不同等原因,中餐品牌難以大規模普及,因此熙香採用了進口設備智能化烹飪,對中餐進行標準化製作,讓每一份中餐便當都能原汁原味。她說:「我們引進電子烹飪設備,專門由自己的團隊針對中餐的烹飪環境做了研發和改造」。目前可以利用設備對食物進行一鍵化烹飪,無需人工廚師,無油煙無煤氣。同時,設備的慢煮低溫化操作也避免食物被過度烹飪。
  • 中餐標準化,不同於快餐,堅持本來味道很重要
    面對中餐市場的擴大和走出國門,中餐標準化不斷被提上日程。中餐標準化是指將中餐的每個菜怎麼做都流程化、知識化、標量化,這樣可以保證中餐菜品的原汁原味。同時,即使是沒有很多廚藝經驗的人,在經過簡單的標準化培訓後,也能做出味道統一的菜餚,甚至是經過程序設定的機器人,也能做出和大廚做的味道一樣的菜品。
  • 中餐標準化菜餚製作新聞發布會在芝加哥舉行
    5月6日報導,第三屆中國展區和中餐標準化菜餚製作及品嘗新聞發布會近日在芝加哥中國城「傑林酒店」舉辦。美國中餐聯盟理事長鍾富華宣布,將與成都一食品公司合作,在今年第100屆「芝加哥國際餐飲大展」上推出「易中餐」系列調味料產品,「一包料,一個菜,一袋料,一桌席」,讓優質川菜更加容易、方便地走進美國中餐館和千家萬戶。
  • 鄉村基創始人李紅:不贊成去廚師化,老祖宗手藝不能丟
    鄉村基創始人李紅李紅認為,中式快餐經歷了夫妻店、模仿西式快餐標準化的階段我不贊成去廚師化,要堅守廚師,不能把老祖宗的手藝丟掉。」對於鄉村基是否上市,李紅表示要看企業自身的節奏。「讓資本服務於企業,服務於企業戰略,不要被資本拖著走。」新京報記者 王萍 圖片來源 主辦方供圖編輯 秦勝南 校對 李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