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香港理工大學教授王韜訪問合肥研究院安光所
香港理工大學教授王韜訪問合肥研究院安光所 2015-11-11 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 【字體: 王韜從大氣環境化學的研究背景和現狀開始,講述了當前國際大氣環境化學研究領域的前沿動態,介紹了其課題組近20年來在我國珠三角、長三角、華北平原以及青藏高原等多個地區所開展的大氣化學外場觀測研究,著重介紹了活性含氮物種(N2O5、ClNO2及HONO等)在大氣光化學煙霧、氮氧化物非均相轉化以及霧霾形成機制等方面的最新研究成果
-
德國布倫瑞克技術大學與青藏高原所聯合指導博士論文開題視頻答辯...
德國布倫瑞克技術大學與青藏高原所聯合指導博士論文開題視頻答辯會舉辦 2018-06-06 青藏高原研究所 5月30日至31日,由德國布倫瑞克技術大學等與中國科學院青藏高原研究所聯合指導的博士論文開題答辯會順利舉辦
-
4700萬年前青藏高原藏著一個「香格裡拉」
他偶然撿到了一顆種子,通過外形判斷,竟和來自青藏高原腹地的一個蘿藦亞科的種子化石標本十分匹配。現如今氣候、地形極度迥異的兩個「自然世界」曾經生活著一樣的物種嗎?事實證明,不是這些植物對生境的選擇變了,而是在地質時期,曾經的青藏高原根本不是人們熟悉的樣子。
-
美國卡內基梅隆大學洛倫茲·比格勒教授受聘清華大學傑出訪問教授
美國卡內基梅隆大學洛倫茲·比格勒教授受聘清華大學傑出訪問教授清華新聞網12月31日電 12月17日下午,美國卡內基梅隆大學教授洛倫茲·比格勒(Lorenz T. Biegler)受聘清華大學傑出訪問教授儀式暨學術報告會在英士樓舉行。
-
美國麻薩諸塞大學教授Vincent Rotello訪問化學所
美國麻薩諸塞大學教授Vincent Rotello訪問化學所 2017-10-24 化學研究所 10月24日,美國麻薩諸塞大學教授Vincent M.
-
張文木:青藏高原與中國整體安全——兼談青藏高原對「一帶一路...
內容提要:青藏高原對於中國具有獨特而巨大的地緣政治意義,它辯證地展示了:(1)青藏高原與中國整體安全的關係;(2)以西藏為重心的中國邊地與中國中央政府的關係;(3)中國與南亞次大陸及中亞伊朗高原國家的關係。不僅如此,青藏高原還對聯結中國與世界的「一帶一路」關鍵線路安全有著無與倫比的保障作用。從青藏高原之巔俯瞰,古今絲綢之路從亞洲由東迤西伸向歐洲。
-
【文匯報】土壤學家,俯首傾聽青藏高原的喃喃低語
中國土壤學會秘書長、中科院土壤所研究員張甘霖告訴記者,「青藏高原獨特的地質歷史、氣候條件和植被類型,造就了青藏高原獨特而又豐富的土壤類型,它既是地表環境要素相互作用演化的產物,又是維繫青藏高原生態系統的基礎。通常,形成1釐米厚的土壤可能要經歷100年到1000年的時光,而在青藏高原高寒地區要經歷的時間也許更長。」 這已經足以點燃記者跟隨南京土壤所科考隊走進青藏高原的激情了。
-
英國阿伯丁大學教授Kees Deemter訪問軟體所
英國阿伯丁大學教授Kees Deemter訪問軟體所 2016-07-29 軟體研究所 【字體訪問中國科學院軟體研究所,並進行學術交流。
-
美國學者訪問大連化物所
日前,美國北卡羅來納大學教堂山分校藥學院分子藥劑系主任、Eshelman講座教授Prof. Leaf Huang到大連化物所訪問。Leaf Huang教授作了題為Smart nanoparticles for siRNA delivery的學術報告,這是該所60周年所慶專題學術報告會的第五講。
-
青藏高原人類史前推12萬年(解碼)
中國科學家的研究成果,證實了青藏高原一處洞穴內發現的人類下頜骨化石屬於丹尼索瓦人,將青藏高原上的人類活動歷史由從前的3萬—4萬年前,提前至距今16萬年。這個發現刷新了人們對青藏高原最早人類活動歷史和史前人類高海拔環境適應的認識,更為人類演化史拼圖補上了關鍵一塊。
-
科學網—古老粟黍種植者將大麥帶到青藏高原
本報訊(記者劉曉倩)近日,中國科學院昆明動物研究所研究員孔慶鵬團隊與蘭州大學資源環境學院教授董廣輝團隊合作,通過分析大量現代藏族及其周邊人群的線粒體
-
日本信州大學倪慶清教授訪問理化所
應工程塑料國家工程研究中心邀請,日本信州大學倪慶清教授於11月17日來中國科學院理化技術研究所交流訪問,並作了題為Nanofibers, nanocomposites and their functionality
-
韓國仁荷大學Hyoung Jin Choi教授訪問寧波材料所
2月9日,韓國仁荷(Inha)大學高分子科學與工程系Hyoung Jin Choi教授一行訪問中科院寧波材料技術與工程研究所。功能材料與納米器件事業部許高傑研究員接待了Hyoung Jin Choi教授一行。
-
臺灣中原大學教授王雅玢訪問地球環境所
臺灣中原大學環境工程學系教授王雅玢、遊勝傑等一行六人於7月1日訪問中國科學院地球環境研究所。臺灣中原大學於1953年創立,2014年英國泰晤士報排名為臺灣前十,私立前五的著名學府,該校在分離過濾方面的薄膜研究、模具研究、納米科技等領域具有領先優勢,有些居世界或亞洲一流地位。
-
3600年前誰把大麥帶進青藏高原?中國北方粟黍農業人群
耐寒農作物大麥向青藏高原的傳播與利用,被認為是促進史前人群大規模永久定居高原高海拔地區的關鍵因素。記者日前從中國科學院昆明動物研究所獲悉,該所孔慶鵬研究員團隊與蘭州大學董廣輝教授團隊合作,聯合研究發現距今3600年前,由中國北方粟黍農業人群遷徙導致大麥農業向青藏高原擴散,這個群體的遺傳貢獻顯著影響了現今藏族人群基因庫的形成。 論文第一作者、昆明動物研究所李玉春博士介紹,大麥農業向青藏高原的傳播,究竟是人群擴散,還是技術交流一直以來是個謎。
-
臺灣中興大學楊登貴教授訪問山東大學
華夏經緯網4月4日訊:應山東大學校長展濤的邀請,臺灣中興大學教授、慧聚藥業公司董事長楊登貴博士於3月30日到山東大學交流訪問。 3月30日上午,展濤校長和王琪瓏副校長分別會見了楊登貴教授,賓主進行了友好而坦誠地會談。展濤校長對楊登貴教授的來訪表示歡迎,並向客人介紹了學校的發展狀況。
-
科學家首獲青藏高原中南部新生代地層年代序列
本文轉自【新華網】;新華社北京12月11日電(記者彭韻佳、董瑞豐)記者從中國科學院青藏高原研究所獲悉,該所新生代環境團隊聯合國內外研究機構和大學,精確測定和建立了青藏高原中南部倫坡拉盆地約4100萬年到2150萬年期間的新生代地層年代序列,修正該區域古高度年代為
-
揭秘丹尼索瓦人DNA 將青藏高原人類活動歷史推早至距今19萬年
圖片由蘭州大學宣傳部提供近日,國家文物局發布,蘭州大學環境考古團隊在甘肅夏河白石崖溶洞研究發現,該遺址保存有豐富的中更新世至晚更新世古人類活動遺存,研究人員還成功獲取丹尼索瓦洞以外的首個丹尼索瓦人線粒體基因序列,揭示丹尼索瓦人在晚更新世長期生活在青藏高原。
-
啤酒酵母可能發源於青藏高原(新知)
根據發酵工藝和所用菌種的不同,啤酒通常分為兩大類,即愛爾啤酒和拉格啤酒。前者使用釀酒酵母菌在相對較高的溫度下發酵,酵母菌往往浮在上層,故又稱上層發酵啤酒。後者則更耐冷,能在低溫(10攝氏度左右)條件下發酵,酵母菌往往沉於底層,故又稱下層發酵啤酒。
-
美國華盛頓卡內基研究所查長生教授訪問固體所
報告會現場6月16日至17日,美國華盛頓卡內基研究所查長生教授應邀到中科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固體所做工作訪問。16日下午,查長生教授作了題為「同步輻射裝置中的高壓離線實驗裝置(Off-line laboratory for high pressure beamline at SSRF)」的學術報告,介紹了高壓設備的基本原理、高壓樣品的製備、壓力值的定標和各種光學探測等技術手段的應用以及當今先進的高壓實驗室所應具備的基本實驗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