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到青藏高原尋找啤酒酵母「祖宗」
幾年前,白逢彥從青藏高原發現了啤酒酵母的「祖宗」。而荷蘭喜力啤酒公司運用這株祖宗酵母菌,近期生產出名為「野性拉格」的啤酒。「野性拉格」由於使用了最原始的啤酒酵母菌,因此被稱為最原始的啤酒。國產啤酒多是低溫發酵而成啤酒根據發酵工藝和所用菌種的不同可分為兩大類,即愛爾(Ale)啤酒和拉格(Lager)啤酒。
-
中國歷史,是青藏高原和蒙古高原的互動
青藏高原中國文明源於黃土高原。而其實黃土高原夾在青藏高原和蒙古高原中間,是一個過渡的高原。這兩個高原都產生了大水系,然而黃土高原卻沒有,所以三者實在不是一個級別。我們對青藏高原比較熟悉和親近,我們的歷史也如此,長江,黃河發源於青藏高原,東部的山脈可以說都是青藏高原的支脈。但青藏高原同時養育了東南亞和印度。
-
我國主要的國際河流有14條,其中發源於青藏高原的有幾條
獨龍江-伊洛瓦底江發源於我國青藏高原的西藏林芝市察隅縣,經雲南省流經緬甸國,也流經過印度的一點地方,從北到南貫穿緬甸中部,最後注入印度洋中,在我國雲南省境內稱為獨龍江,中國古稱大金沙江和麗水,這條江全長2714千米,在緬甸境內就有2170千米,主要在緬甸境內,是緬甸的第一大河和母親河,也是中南半島的大河之一,流域面積43萬平方公裡。
-
地理知識:青藏高原的六大區域有哪些?
大家都知道,青藏高原(Qinghai-Tibet Plateau),是亞洲內陸高原,是中國最大、世界海拔最高的高原,被稱為「世界屋脊」、「第三極」,南起喜馬拉雅山脈南緣,北至崑崙山、阿爾金山和祁連山北緣,西部為帕米爾高原和喀喇崑崙山脈,東及東北部與秦嶺山脈西段和黃土高原相接。
-
青藏高原「大湖期」之謎
中國科學院青藏高原研究所博士生張帥和張繼峰博士等在Science Bulletin2020年第16期發表了題為:Spatiotemporal complexity of the 「Greatest Lake Period」 in the Tibetan Plateau的「News & Views」欄目文章。
-
青藏高原所雅魯藏布江河流泥沙時空變化特徵研究獲進展
青藏高原所雅魯藏布江河流泥沙時空變化特徵研究獲進展 2017-11-30 青藏高原研究所 【據估計,全球進入海洋的泥沙中,約有1/3來自青藏高原及其周邊地區的河流。對河流泥沙荷載的量化及其時空分布特徵的理解,是流域水資源環境管理及可持續發展規劃的重要參考。 中國科學院青藏高原地球科學卓越創新中心、青藏高原研究所張凡課題組及其合作者對此前少有研究報導的雅魯藏布江河流泥沙情況進行了研究。
-
西藏波密發現青藏高原最大冰川群
新華社記者 普布扎西攝 新華網拉薩9月24日電(記者邊巴次仁 喻菲)雖然受到全球氣候變暖的影響,青藏高原冰川每年都在退縮,但最近由衛星遙感拍攝的地圖顯示,西藏林芝地區波密縣境內發現了青藏高原最大的冰川群,冰川共有42個,中國三大海洋型冰川中兩個也在波密縣境內。 這個位於喜馬拉雅深處的小縣面積14972平方公裡,森林面積近68萬畝。
-
4700萬年前青藏高原藏著一個「香格裡拉」
他偶然撿到了一顆種子,通過外形判斷,竟和來自青藏高原腹地的一個蘿藦亞科的種子化石標本十分匹配。現如今氣候、地形極度迥異的兩個「自然世界」曾經生活著一樣的物種嗎?事實證明,不是這些植物對生境的選擇變了,而是在地質時期,曾經的青藏高原根本不是人們熟悉的樣子。
-
張文木:青藏高原與中國整體安全——兼談青藏高原對「一帶一路...
內容提要:青藏高原對於中國具有獨特而巨大的地緣政治意義,它辯證地展示了:(1)青藏高原與中國整體安全的關係;(2)以西藏為重心的中國邊地與中國中央政府的關係;(3)中國與南亞次大陸及中亞伊朗高原國家的關係。不僅如此,青藏高原還對聯結中國與世界的「一帶一路」關鍵線路安全有著無與倫比的保障作用。從青藏高原之巔俯瞰,古今絲綢之路從亞洲由東迤西伸向歐洲。
-
微生物所啤酒酵母菌的起源與馴化研究取得進展
由美國、阿根廷和西班牙研究者組成的聯合研究組最近在阿根廷的巴塔哥尼亞(Patagonia)高原地區發現了一種釀酒酵母屬新種,命名為真貝氏酵母(S. eubayanus)。比較基因組學研究發現這種酵母菌與拉格啤酒酵母菌基因組中的非S. cerevisiae部分具有99.56%的序列相似性,是已發現的與拉格啤酒酵母最接近的野生酵母菌種,故上述國際團隊認為S. eubayanus是拉格啤酒酵母的野生親本,並在其於2011年發表在PNAS上的論文中提出了拉格啤酒酵母的巴塔哥尼亞起源說。這一研究結果受到了學術界、釀造業和啤酒愛好者的廣泛關注。
-
科學網—揭示青藏高原野生犛牛馴化時間
本報訊(記者馮麗妃)蘭州大學劉建全團隊通過基因組測序,揭示了7300年前青藏高原上的野生犛牛是如何被馴化的。
-
青藏高原人類史前推12萬年(解碼)
中國科學家的研究成果,證實了青藏高原一處洞穴內發現的人類下頜骨化石屬於丹尼索瓦人,將青藏高原上的人類活動歷史由從前的3萬—4萬年前,提前至距今16萬年。這個發現刷新了人們對青藏高原最早人類活動歷史和史前人類高海拔環境適應的認識,更為人類演化史拼圖補上了關鍵一塊。
-
【文匯報】土壤學家,俯首傾聽青藏高原的喃喃低語
中國土壤學會秘書長、中科院土壤所研究員張甘霖告訴記者,「青藏高原獨特的地質歷史、氣候條件和植被類型,造就了青藏高原獨特而又豐富的土壤類型,它既是地表環境要素相互作用演化的產物,又是維繫青藏高原生態系統的基礎。通常,形成1釐米厚的土壤可能要經歷100年到1000年的時光,而在青藏高原高寒地區要經歷的時間也許更長。」 這已經足以點燃記者跟隨南京土壤所科考隊走進青藏高原的激情了。
-
青藏高原犛牛記(上)
從文明的標誌——火,到實際生活中無所不在的扶助,犛牛在物質和精神的多重層面,都稱得上是遊牧高原、生活在高原的人們的一個圖騰。人們稱呼這個堅韌、強健、勇敢的物種為「高原之舟」,實在是因為人們在生活中根本不可能離開它的扶助,實在是因為犛牛負載著人們太多希望。犛牛牽引著人們度過一個個飛雪瀰漫的艱苦歲月,直至花香草綠的春天重返人間。
-
科學家首獲青藏高原中南部新生代地層年代序列
本文轉自【新華網】;新華社北京12月11日電(記者彭韻佳、董瑞豐)記者從中國科學院青藏高原研究所獲悉,該所新生代環境團隊聯合國內外研究機構和大學,精確測定和建立了青藏高原中南部倫坡拉盆地約4100萬年到2150萬年期間的新生代地層年代序列,修正該區域古高度年代為
-
「老青藏」陳鴻昭首次科考:每天在青藏高原挖坑
掃碼觀看視頻 回放 每天挖坑,看土壤,「老青藏」陳鴻昭提到第一次青藏科考時的工作,通過挖坑看土壤,分析土壤的性質及成分信息,科學家們反推了青藏高原形成的年代和當時的環境。
-
若喜馬拉雅山脈、青藏高原消失,中國會變成什麼樣?
攤開世界地形圖一團紅褐色區域會很快吸引你的眼球,那是代表「世界屋脊」顏色,它出現在平均海拔超過4000米的青藏高原,其中有條顏色最深的線條代表的是喜馬拉雅山脈。至於西部地區就沒有這個待遇了,在高原東邊,青藏高原阻擋了東南季風帶來的暖溼空氣。在國境之南,喜馬拉雅山脈把西南季風帶來的龐大雨量屏蔽在國境之外,因此,西部地區變得非常乾燥,沙漠眾多。這就是為啥在有人提出從喜馬拉雅山脈開出一個口子來改善西部氣候的說法受到很多網友關注的原因了。
-
原來,酵母的祖先,就在咱們的大中國!
我們平時吃麵包饅頭喝啤酒,都離不開一種好東西——酵母。雖然每種食品所用的酵母不太一樣,但這些酵母都有一個共同的更專業的名稱——釀酒酵母。或許也是喝啤酒,居然喝出一個驚天動地的預測。話說俄羅斯有位科學家叫拉莫夫(Naumov),研究啤酒酵母多年,1988年,那是一個春天,這位老先生邊吃著俄羅斯大列巴,邊喝著拉格啤酒。突然,他從啤酒味裡體會到從帕米爾高原往東再往東的一絲清涼,腦子裡迅速做了個大膽的預測:啤酒酵母來自東方?他所做的多年的研究,在這一瞬間給出了一個結論。
-
蘭州乾旱氣象研究所積極開展青藏高原科考
記者從中國氣象局蘭州乾旱氣象研究所了解到,今年6月以來,在第二次青藏高原綜合科學考察項目的支持下,蘭州乾旱氣象研究所開展相關科學考察,先後在青藏高原東北邊坡的甘南州,地處青藏高原東北部的青海、四川、甘肅等地,以及雅魯藏布江、年楚河、拉薩河流域中部地區進行了為期一個月的野外綜合考察
-
研究人員首獲青藏高原中南部新生代地層年代序列
中國科學院青藏高原研究所新生代環境團隊研究員方小敏等聯合中國地質大學(北京)院士王成善、蘭州大學等國內外科研機構及高校的科研人員,精確測定和建立了青藏高原中南部倫坡拉盆地約4100至2150萬年期間的新生代地層年代序列,修正了該區域古高度年代為4000萬年前小於2300米,2600至2100萬年前以後才可能達到3500-4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