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扶貧故事」我既是幫扶幹部 也是鄉裡的一份子|從江縣加勉鄉...

2021-01-07 天眼新聞

我叫李世龍,是貴州省凱裡高速公路管理處工作人員。2019年9月,我被選派至全省20個極貧鄉鎮之一的從江縣加勉鄉,在脫貧攻堅指揮部前線工作隊擔任綜合組副組長兼加勉鄉別鳩村聯絡員。  為了儘快熟悉鄉裡面的情況,到鄉裡面的第一個星期,我便跑遍了全鄉20個村,對各村的地理位置、人口、脫貧出列情況、產業發展、就業等基礎數據,一一記錄並牢記於心。  一年多來,讓我印象最深刻的是,2020年6月8日凌晨,加勉鄉遭受四十年不遇的特大暴雨侵襲。全鄉均遭到不同程度的影響。其中,受災最為嚴重的別鳩村,村子裡面山體滑坡嚴重,很多房屋不同程度受損,經專家認定後需要整村搬遷。  為了儘快讓群眾先轉移到臨時安置點,我和工作隊的其他同事入村動員十餘次。村裡兩位老人養了20多隻雞,即將出欄,老人心有不舍,遲遲不願搬。為動員老人儘快搬遷,我不僅自己掏錢買了幾隻,還動員身邊的同事一起購買,最終幫助兩位老人賣了1800多元。

幫群眾銷售林下雞

通過我和大伙兒的努力,差不多有近三百人搬遷到安置點。為了保證大家搬遷後的生活,我主動和同事、工作隊的廚師組成了後勤隊伍。白天給群眾做菜、打飯。晚上和群眾交心、談心,為他們播放幕布電影。

在臨時安置點為群眾準備夥食

其實,這只是我工作的一部分。這一年多來,我擬發的各類總結、文件達100餘份,參與審議撥付的扶貧資金接近1.2億元,累計接待省交通運輸系統各單位到加勉鄉開展脫貧攻堅工作一千餘人次。期間,我學會了翻田、打穀子、種植果樹、辣椒、理髮、拆舊房、砌磚等多項技能。

幫助群眾翻田種植蔬菜

現在,我既是幫扶幹部,也是加勉鄉的一份子。看著加勉鄉修通了一條條通村路、通組路、產業路,人畜混居、透風漏雨、危房等現象全面改善,群眾們過上一天比一天好的日子,我由衷地感到開心。   一年多來,工作雖然很辛苦,但也讓我得到了成長,獲得了當地群眾一致好評。這些鼓勵對我來說,都是前進的動力,接下來,我將繼續把青春的汗水揮灑在脫貧一線。

整理 貴州日報天眼新聞記者

陳丹  李卓檬 

編輯 張婷

編審 王璐瑤 李劼

相關焦點

  • 「我的脫貧故事」從「緊巴巴」到「樂呵呵」丨從江縣加勉鄉南燒村...
    我叫潘義林,從江縣加勉鄉南燒村人,家裡有7口人,今年35歲。潘義林家的舊房我家的轉機發生在2014年,政府幹部上門走訪,把我家納入建檔立卡貧困戶範圍。   被列為建檔立卡貧困戶後,村、鄉、縣等多級政府的黨員幹部月月都來我家走訪,有時是宣傳黨的政策,有時是詢問生產生活需求……我積極配合他們的工作,天天盼望著生活問題能解決。漸漸地,家裡的生活還真發生了轉機。
  • ...扶貧故事」以責任心和擔當感築牢扶貧之路|從江縣秀塘鄉打秀村...
    我叫王豔芳,1995年10月出生,是黔東南自治州從江縣秀塘鄉人社辦主任,同時也是秀塘鄉打秀村一名普通的幫扶幹部。2020年,接到工作安排,讓我幫扶打秀村李光正、吳金榮、李光來3戶。這讓我久久不能平靜,到底應該怎樣才能解決他們的難題?才能讓幫扶工作更加成效化?經過幾天的苦思冥想,我決定先主動對接相關部門,吃透扶貧政策,制定幫扶計劃,以政策落實增收入+群眾主動創收入+幹群關係和諧促滿意度為抓手來開展幫扶工作。 李光正夫婦雖已年近60歲 ,但積極性高,責任心強。
  • ...扶貧故事」我與結對幫扶戶的「扶貧情緣」|從江縣西山鎮黨政辦...
    賈收安熱情地對我說。賈收安是我幫扶的一個貧困戶。我們從不認識到認識,再到把彼此當成親人,這都是脫貧攻堅牽的「紅線」。2017年底,根據組織安排,我從加鳩鎮調到西山鎮黨政辦工作。2018年初我被安排到大醜村結對幫扶9戶貧困戶。在開展幫扶過程中,讓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賈收安這一戶。第一次到入戶走訪時,他臉上一點笑容都沒有。
  • 「我的扶貧故事」堅守在法治扶貧的第一線丨從江縣司法局西山司法...
    我叫梁輝龍,2004年警校畢業,2005年參加工作,先後在公安、司法行政一線奮戰,一幹就是15年。2016年9月,我調任黔東南自治州從江縣西山司法任所長。2019年6月底,按照縣委組織部的統一安排,我被選派到西山鎮頂洞村脫貧攻堅指揮所任網格員(兼任副所長)。
  • 「我的扶貧故事」堅持不懈,必有迴響丨從江縣谷坪鄉高餘村第一書記...
    我叫羅明勇,來自黔東南州農業科學院,2019年6月我被派到從江縣谷坪鄉高餘村任第一書記,同時擔任網格員和幫扶幹部,作為一名共產黨員,我懷著對工作的熱情和愛崗敬業的精神,向著高餘村出發。剛到高餘村,眼前的景象讓我震驚。
  • 「我的扶貧故事」加燒村的日子越過越紅火丨貴州高速公路集團有限...
    根據工作安排,我被派駐到從江縣加勉鄉加燒村開展駐村幫扶工作。在明確駐村地點和時間後,我第一時間與家人商量,臨時調整了原定的婚期,取消了和妻子約定好的蜜月計劃,將婚期提前,婚後第二周就入駐到加燒村。丁驍(左一)送村民到貴州省交職院就讀加勉鄉是全省20個極貧鄉鎮之一,而加燒村是加勉鄉最偏遠的村寨之一,其中建檔立卡貧困戶45戶156人。為了能更加準確掌握貧困戶信息,擬定有針對性地幫扶措施,我利用晚上走村串戶開展走訪工作。
  • 「我的扶貧故事」白衣天使心繫百姓 平凡崗位堅守初心丨從江縣加榜...
    我叫梁吉成,今年56歲,畢業於從江縣衛校,先後在不同村寨擔任村醫30餘年,現在是從江縣加榜鄉平妹村的村醫。  加榜鄉平妹村位於從江縣西部,距離縣城接近100公裡,距離鄉駐地約17公裡,遙遠的距離讓基本醫療保障顯得尤為重要。我不能讓村民們僅僅因感冒,都需要花上最少1個小時去鄉裡面才能得到治療。
  • 「我的扶貧故事」盛開在鍋圈巖上的索瑪花丨納雍縣鍋圈巖鄉扶貧...
    4年來,我駐了4個村,工作調整了5次,同事們經常開玩笑說:我是一塊「磚」,哪裡需要哪裡搬。 我叫張迪,是納雍縣鍋圈巖鄉的扶貧特崗,也是該鄉人大代表。2016年5月,我到鍋圈巖鄉報導,被安排到鐘山村駐村,這是我駐村第一站,也是我扶貧故事的開始。鐘山村建檔立卡貧困戶79戶 342 人,我深知時間緊,任務重。稍加整頓後,我就挨家挨戶實地走訪,用小筆記本記下每一戶的基本情況,並和其他幹部研判,制定了每戶的脫貧方案。
  • 「我的扶貧故事」用真心、真情 堅守脫貧攻堅陣地丨從江縣谷坪鄉平...
    自2018年3月輪換駐村以來,我始終堅決貫徹省、州、縣、鄉關於脫貧攻堅工作的各項決策部署,聚焦產業革命八要素,緊密團依靠結廣大黨員幹部隊伍,著重激發貧困群眾內生動力,以群眾「一達標兩不愁三保障」為目標,推動平二村脫貧攻堅工作和同步小康駐村工作取得顯著成效。
  • 「我的扶貧故事」用心用情助脫貧,扶貧扶志暖人心丨天柱縣注溪鄉下...
    我叫鄭彩銀,是天柱縣注溪鄉衛生院的一名門診醫師。2016年9月,我成為一名天柱縣注溪鄉下寨村的幫扶幹部。  我的幫扶對象是下寨村的楊榮金家。楊榮金是一個先天性的四肢二級殘疾,行動不便、生活十分拮据。我第一次去他家時,我對扶貧工作很不熟悉,對於國家的政策也知曉不全,沒辦法,我只能把近期的關於扶貧的文件全部仔細閱讀了一遍,又去諮詢了鄉扶貧站。  當我第二次來到他家時,我已經是帶著政策、帶著幫扶措施去走訪了。
  • 「我的扶貧故事」扶貧路上,苦與樂隨行|匯川區交通運輸局幫扶幹部...
    我叫餘明軍,是貴州省遵義市匯川區交通運輸局的一名普通幫扶幹部,也是一名共產黨員。2015年以來,我先後到團澤鎮四合村、高坪鎮聯豐村、芝麻鎮高原村結對幫扶4戶,回首6年的扶貧路,在苦與樂之間一路走來,虔誠而又執著。
  • 「我的扶貧故事」用汗水澆築青春之花|從江縣鬥裡鎮臺裡村駐村第一...
    我叫顧光勝,2018年3月我被貴州省交通運輸廳派駐到從江縣鬥裡鎮臺裡村擔任駐村第一書記,駐村以來,我一直致力於為臺裡村打造一支永遠撤不走的「駐村工作隊」,全力打造好村支兩委班子,積極推進臺裡村脫貧攻堅、產業發展、人居環境治理和勞務輸出等工作,充分發揮了基層戰鬥堡壘作用。
  • 「我的扶貧故事」幫扶的「酸甜苦辣」|赫章縣河鎮鄉雙樂村駐村幫扶...
    我叫陳瓊,赫章縣河鎮鄉雙樂村駐村幫扶幹部。  2019年7月我到雙樂村,駐村一年多來,我體會到了脫貧攻堅工作的辛酸與無悔、艱辛與幸福、付出與擔當,也品嘗到了扶貧幹部的「酸、甜、苦、辣」。  無以言表的「酸」  每月回家一次成了最大的福利,陪家人的時間太短、太少,讀小學的兒子總是生怕剛回家的媽媽又「跑」了,年邁的父母總是在電話中叮囑要照顧好自己……還記得有一次檢查孩子的作業時,要求是用「多麼」造句,孩子寫的是「我多麼希望媽媽能多點時間陪陪我
  • 「我的扶貧故事」用心做好老人的貼心人丨錦屏縣偶裡鄉皆陽村幫扶...
    我是貴州黔東南錦屏縣偶裡鄉扶貧工作站副站長,也一名90後結對幫扶女幹部龍豔鈴,結對幫扶偶裡鄉皆陽村。談起扶貧,記憶最深的是龍運槐戶。我微笑著告訴他們我是誰,我是來幹嘛的;一邊說話,一邊從包裡掏出紙和筆,記上自己姓名和號碼,並拿出膠水貼在了老人指定的地方,同時也在龍運槐老人的電話簿小冊子上記上了自己的名字和電話號碼;與兩位老人隨時保持聯繫。  過後這兩位老人隨之也成了我最牽掛的人。
  • 「我的扶貧故事」真愛付出 我心無悔丨修文縣六廣鎮中松村幫扶幹部...
    「羅老師,你看,你幫扶的這一家居住環境乾淨多了,生活條件也改善了……」這是今年端午節前,同事在扶貧路上對我的調侃。雖說是玩笑話,但回想著三年來的扶貧路,心中感慨萬千。  我叫羅輝,是貴州省貴陽市修文縣教育局的一名工作人員,也是修文縣六廣鎮中松村的一名幫扶幹部,中松村村民靳富(化名)是我的幫扶對象。
  • 貴州從江縣首批6000羽扶貧鴿「飛」上深圳市民餐桌
    深圳新聞網2020年12月26日訊 (見圳客戶端、深圳新聞網記者 謝燕麗 通訊員 陽穎然)12月26日凌晨4點,貴州從江縣異地扶貧乳鴿輸送光明集團首發專車抵達深圳光明,歷經17個小時,首批6000羽扶貧乳鴿即將「飛」上深圳市民餐桌。
  • 「我的扶貧故事」扶貧路上木棉花開丨從江縣下江鎮下江村駐村幹部...
    我叫梁宜清,2019年1月,被派選到黔東南從江縣下江鎮下江村擔任脫貧攻堅指揮所網格員兼聯絡員。當時下江村總人口128戶535人,建檔立卡貧困戶44戶187人,貧困發生率為34.38%,具有自然寨分散、發展不均衡、歷史「欠帳」多的特點。
  • 「我的扶貧故事」曾經屋內望星星 如今滿屋是溫馨丨從江縣剛邊壯族...
    在下了一整晚暴雨後的第二天一早,我帶領貴州電大幫扶分隊隊員來到六組檢查災情。一走進村民林應科家,他就高興地迎了上來。 張碩動員群眾實施危房改造「張書記!太感謝您和電大咯。如果不是您們,下了這麼長時間的大雨,真不曉得咋辦?以前下雨,我是把家裡能用來接水的盆盆罐罐都用上了,一哈這個盆又滿了,一哈那個罐又流了。
  • ...故事」好政策給了我生活的動力|從江縣谷坪鄉留架村村民蘭老三
    我叫蘭老三,今年80歲,家住貴州黔東南從江縣谷坪鄉留架村一組。  30年前,我的妻子因產後抑鬱,無法與人正常交流,因為沒有良好的生活習慣,妻子比較邋遢,家中生活非常慘澹。  我年齡大了還長期生病,妻子經常在路上遊蕩、神志不清,日子過得苦不堪言。  好在我們趕上了國家的好政策。2014年,村支兩委的幹部了解到我家的情況後,讓我寫申請交到組裡,經開會討論後將我家納入建檔立卡貧困戶。從此,我家的生活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 「我的扶貧故事」他鄉當故鄉|從江縣谷坪鄉五一村第一書記晏高飛
    我叫晏高飛,去年8月28日增派到從江縣谷坪鄉山崗村任網格員,同年12月調整到谷坪鄉五一村任同步小康駐村第一書記,駐村工作組組長兼任五一村脫貧攻堅指揮所所長、網格員。  剛到谷坪鄉五一駐村時,我就覺得這裡的幹部和村民都顯得格外親切溫暖,這也許是極為巧合的緣分,因為我出生在烏江河畔一個美麗的村莊也叫作五一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