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如何保護個人隱私權? 可通過四種行為界定

2020-12-23 donews

日前,章子怡及其男友在私人海灘的畫面被偷拍後在媒體上大量曝光,引發了很多人對個人特別是名人、明星隱私權問題的關注和疑問。在西方世界,與「狗仔隊」泛濫的歐洲等地區相比,美國對隱私權的保護做得相對要好。那麼,美國法律是如何保護個人隱私權的,在新聞自由與個人隱私之間又是如何維持平衡的呢?

四種行為界定隱私權

美國早在19世紀就確立了對民眾隱私權的法律保護基礎。普通法對侵犯隱私權的行為做了定義,其中包括:對隱私空間的侵入;竊用他人的姓名或肖像;公開私生活;公開地扭曲他人形象。如有上述4種行為之一的,就應當為侵犯他人隱私權承擔責任。

隱私權牽涉到道德問題,也涉及到法律問題,媒體在報導和傳播資訊時是否侵犯到民眾的隱私權,可從四個方面來看。

第一,侵犯個人形體或精神上的隱私。這類案件涉及到的最多的群體就是名人,如娛樂界明星、體育明星等。美國法律對媒體在這方面的約束是:記者可以在公共場合和公共事件中採訪或拍攝個人;對私人住宅及私人公司內部活動,若未經當事人或公司同意,不允許拍攝;對中小學學生以及18歲以下犯罪少年的拍攝,對媒體有著較嚴的限制。

對名人私人生活的偷拍在美國絕對是侵犯個人隱私權的行為,章子怡和男朋友在私人海灘的畫面被偷拍當屬此列。美國最有名的偷拍被判侵犯個人隱私的案例是加雷拉偷拍傑奎琳案。美國前第一夫人傑奎琳改嫁希臘船王后,自由攝影師加雷拉利用長焦鏡頭偷拍傑奎琳在私人住宅的畫面以及甘迺迪小孩在私立學校中的鏡頭。法院在判決中裁定加雷拉的行為構成侵犯個人隱私,判決加雷拉不能近距離接觸傑奎琳,必須與傑奎琳保持25英尺以上的距離,與甘迺迪的小孩保持30英尺以上的距離。

第二,媒體不可發表和透露使個人難堪的個人生活行為。媒體發表新聞中有關個人的資訊應是有新聞價值的。如一個女公職人員有婚外情,她利用公款和男朋友去遊玩。在這種情況下,有關這名男朋友的資訊,媒體可以涉及,但如果這名女公職人員從男朋友處傳染上愛滋病,通常媒體不宜發表這位男朋友的資訊。

第三,虛假報導也構成對個人隱私權的侵犯。美國弗雷斯特城市出版公司出版的一本雜誌在一篇報導中描寫了一名大橋倒塌事故中死亡工人的消息。記者採訪了這名死亡工人的子女,但在報導中卻以採訪這名死亡工人妻子的名義發表了新聞。美國法院裁定原告勝訴,並判給其6萬美元的賠償。

第四,企業利用名人效應移花接木,也可構成對個人隱私權的侵犯。NBC午夜脫口秀著名主持人強尼卡森從1957年主持該節目後,每晚的開場白都是:「這是強尼。」1983年,密執根一家生產移動馬桶的公司將新產品命名為:「這是強尼移動馬桶」,並在傳媒上大打廣告。強尼將這家公司告上法庭,法院裁定這家公司侵犯了強尼的隱私權。

新聞自由與個人隱私

美國是一個法律訴訟最多的國家,大眾傳媒也經常會受到法律訴訟上的挑戰,最著名的案例是1996年NBC因在新聞報導上的誹謗罪被判賠償原告1000萬美元。

民眾對大眾傳媒誹謗罪的控告主要是要保證他們的名譽不受到損害,而新聞自由又是受到憲法保護的,如何在兩者之間保持平衡?美國一系列的案例裁決基本上明確了此間的界限。

對侵犯隱私及相關的誹謗罪控告的侵權對象可分為3個群體層面。一是公職人員(尤其是政府官員),二是公眾人物,三是普通民眾。

對公職人員而言,基本上是在大眾傳媒的監督之下,換句話說,對他們的隱私保護最弱。美國總統甚至總統的成年子女、各州州長、國會議員等的私生活,媒體的披露往往不觸及個人隱私權的問題。最有名的例子就是前總統柯林頓與萊溫斯基的緋聞案以及現總統布希的女兒未到法定飲酒年齡卻飲酒和醉酒駕車的事例。公職人員如控告媒體誹謗罪時,必須在法庭上證明:媒體明知有關資訊是虛假的,但仍予以發表;媒體嚴重失職,即不管資訊真假與否仍予以發表。

對於公眾人物,偷拍是最明顯的隱私權侵犯。對於個人名譽的保護方面,在法庭上,公眾人物需證明媒體是蓄意發表錯誤和不實的新聞,僅僅證明媒體發表的新聞是錯誤和不實的是難以勝訴的。

對於普通民眾,美國法律給予了最大範圍的隱私權保護。對私人住宅(當然也包括公職人員、公眾人物的私宅),外人未經屋主同意,絕不可踏進一步。即使是警察,如無法院開出的搜查證,也不可以直接闖入民宅。當年一起最著名的案例是,一名日本留學生誤闖入一戶居民的院子,屋主開槍打死了這名學生。雖然屋主這樣的做法太過極端,勸其離開即可,根本沒有必要殺人,但在法庭上,這名屋主被判無罪——最基本的原因是,這名學生侵犯了私人領地,而私有財產在美國是神聖不可侵犯的。

對普通民眾給予最大範圍的隱私權保護體現在法律訴訟上,與對公眾人物不同的是,若要使普通民眾對媒體提出誹謗罪的控告成立,只需要在法庭上證明,媒體發布的新聞是錯誤和不實的,媒體在發表這些新聞時疏忽了對新聞事實的調查。

喬磊

相關焦點

  • 隱私權概念的再界定
    例如,在最初將隱私作為「獨處權」加以理解的基礎上,現代學者逐漸擴張了隱私的內涵,將其擴大到信息隱私、空間隱私以及自決隱私等領域,但對隱私權的邊界究竟如何確定,人們始終未達成一致。在各國的民法判例和學說中,有關隱私概念的學說林林總總,眾說紛紜。筆者認為,在我國民法典制定過程中,如何準確界定隱私權的概念與性質,已成為人格權制度中必須解決的一個重大理論問題。
  • 完善金融消費者隱私權保護制度
    金融隱私權的性質和範疇  隱私權是美國法學家布蘭蒂斯和沃倫於1890年首先提出,並逐漸得到各國理論界和司法界廣泛認可。隨著各國對個人權利的重視和發展,隱私權也逐漸被引入各國立法,成為公民個人一項重要的民事權利。
  • 加強公民隱私權保護 電子郵箱明確為個人信息
    相比草案一審稿和二審稿,草案三審稿新增多個內容,包括,明確人格權範圍;重新定義隱私權,突出「不願意為他人知曉」這一特點;完善了個人信息保護的規定,將個人的電子郵箱地址和行蹤信息也納入保護範圍。值得關注的是,對近期媒體曝光引起社會普遍關注的酒店賓館偷拍、個人行蹤信息洩露等熱點問題,草案三審稿作出有針對性的回應。
  • 大數據時代:如何界定個人隱私?
    對於上述現象,大多數用戶就算意識到了自己的整個瀏覽過程已被完完全全地記錄下來,也不會覺得這侵犯了自己的隱私權。這紀錄片中外國公民強烈反對谷歌車進入居民地街道形成強烈反差。外國公民有著強烈的自我保護意識,這正是現階段中國公民身上所缺乏的。另一方面,我國就網絡隱私權這一板塊上還存在法律約束上的空白。
  • 病歷隱私權的保護及侵權認定
    小東認為小麗的行為侵犯了自己的隱私權及財產權利,多次在小麗家人住處張貼小字報,稱小麗系騙婚行為,對小麗及其家人進行人身攻擊。小東向法院提起訴訟,請求判決被告小麗歸還原告病歷,向原告公開道歉,賠償配眼鏡費用500元,並賠償精神損失費20000元。
  • 試論我國公民隱私權
    主要有四種觀點:一是隱私權只保護私人信息秘密;二是隱私權保護私人的信息秘密和私生活安寧;三是隱私權保護個人信息秘密、私生活安寧和個人私事的決定;四是隱私權保護個人生活安寧、個人生活情報保密、個人通訊秘密、個人隱私利用。  公民隱私權是一個處於發展中的權利,其概念尚未取得一致的見解。
  • 網絡隱私權的法律邏輯是什麼
    網絡身份信息涵蓋用戶實名身份信息、註冊信息和虛擬地址信息等足以精準到個人信息的數據,在法律性質上仍屬於傳統隱私權涵蓋範圍。至於網絡行為產生的數據信息,因直接或間接都無法精確到自然人,所以法律性質更像是智慧財產權。所以,以網絡實踐為基礎,在立法上,我國對隱私出現了多層立法模式。
  • 人格權、隱私權、個人信息有了新內涵
    圍繞人格權範圍、遺體捐獻、隱私權、個人信息保護、從事人體基因等有關的醫學和科研活動的問題,草案三審稿就相關內容作出了修改和完善。  「人格權」是什麼權,草案予以界定  2018年8月27日,十三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五次會議初次審議民法典各分編草案,其中,人格權編首次獨立成編,體現了國家立法對人民權利的尊重和保護。什麼是「人格權」?
  • ...部發布第15號公告 規範疫情信息處理保護公民個人信息和隱私權
    四川省應對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應急指揮部公告(第15號)12月12日,四川省應對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應急指揮部發布第15號公告,明確要求加強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間公民個人信息和隱私權的保護
  • 明星有隱私權嗎?什麼是隱私權?
    隱私權法律上沒有明確的規定,現有法律框架也沒有把它作為一個公民基本權利的一項,所以在我國還是個爭議話題。此處的定義引用聯合國《人權宣言》裡的一句話:「任何人的私生活、家庭、住宅和通信不得任意幹涉,他的榮譽和名譽不得加以攻擊。」
  • 四川省發布應對新冠疫情第15號公告 強調保護公民個人信息和隱私權
    公告強調要保護公民個人信息和隱私權,明確提出「任何國家機關、社會組織和個人不得違法收集、使用、公開公民個人信息,不得以刺探、侵擾、洩露、公開等方式侵害他人的隱私權」。公告還指出,除依法授權的機構外,任何國家機關、社會組織和個人未經被收集者或其監護人同意,不得以疫情防控為由收集公民個人信息。
  • 入住酒店被偷拍如何維權?可適用民法典明文規定
    為更好地保護人民群眾的隱私權,針對實踐中隱私權存在的各種突出問題,我國民法典在現行法律規定的基礎上,對隱私權作出了專門規定。在民法典人格權編第六章「隱私權和個人信息保護」中,不僅對隱私作出了清晰的界定,同時明確了禁止實施的侵害隱私權的行為類型。
  • 電子郵箱地址、網絡社交平臺信息有望被納入個人信息保護範圍
    個人信息保護範圍如何界定,能否把網絡社交平臺信息納入個人信息保護範圍?8月23日,十三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十二次會議分組審議了《民法典人格權編(草案)》三審稿,多位全國人大常委會組成人員、全國人大代表等圍繞草案中的熱點內容,提出各自的真知灼見。
  • 【多學一「典」】《民法典》為大數據時代「隱私權」和個人信息...
    身處網絡時代,信息傳遞的途徑越來越多元、傳遞成本越來越小,個人信息更容易被獲取,增強隱私權和個人信息保護意識成為我們的共識。面對被「曝曬」的隱私,誰來維護我們日常生活最基本的安全感?除此之外,《民法典》結合當前社會關注度較高的熱點問題,採用否定性的方式列舉了隱私權被侵犯的具體行為類型,如第1033條規定:「除法律另有規定或者權利人明確同意外,任何組織或者個人不得以電話、簡訊、即時通訊工具、電子郵件、傳單等方式侵擾他人的私人生活安寧」「不得進入、拍攝、窺視他人的住宅、賓館房間等私密空間」「不得拍攝、窺視、竊聽、公開他人的私密活動」「不得拍攝、窺視他人身體的私密部位」「不得處理他人的私密信息
  • 從Cookie看網絡個人信息保護與利用的平衡
    一時間,使用Cookie是否等於侵犯個人隱私、如何保護網民合法權益等問題引發廣泛關注。    一、什麼是Cookie    (一)Cookie和第三方Cookie    Cookie,有時也用其複數形式Cookies,是指網站為了辨別用戶身份,進行session跟蹤而儲存在用戶本地終端上的數據(通常經過加密)。
  • 四川:加強疫情防控期間公民個人信息和隱私權保護
    新華社成都12月12日電(記者董小紅)12日,四川省應對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應急指揮部發布公告稱,四川將進一步加強疫情防控期間公民個人信息和隱私權保護。公告稱,為疫情防控收集的公民個人信息,不得作為其他用途。
  • cookie應用中的消費者個人信息保護初探
    而cookie中記錄的其他個人信息並沒有得到足夠保護,在「大數據」時代,通過分析cookie用戶的上網記錄,可以得到大量用戶個人信息,包括性別、年齡、學歷、地域、婚姻狀況、家庭狀況、子女狀況、收入、職業,興趣愛好、購物偏好等,可以說,通過記錄和分析用戶的大量上網記錄,其個人信息盡在分析者的掌握之中。
  • 大數據時代,個人隱私該如何安放?
    蔡 斐2003年12月19日,聯合國通過「數字時代的隱私權」決議草案。草案強調,隱私權是民主社會的基礎之一,非法或任意監控通信以及收集個人數據是侵犯隱私權的行為。儘管這一決議並不具備強制性,卻在政治和法律層面體現了國際社會對保護網絡和電子通信使用者隱私權的態度,表達出各國在數字時代對侵犯隱私權的現實憂慮。大數據時代的來臨,特別是算法技術的流行,讓數字時代進入到「升級版」,也讓隱私權變得更加敏感而又充滿焦慮。
  • 2020教師備考——《隱私和隱私權》說課稿
    在此之前,學生已經知道了人格尊嚴權中的幾項具體權利,如名譽權、肖像權和姓名權等方面的知識,懂得了如何運用法律維護自己和他人的人格尊嚴權利。通過本框的學習能使學生進一步體會到人格尊嚴的神聖不可侵犯,也為下一課「尊重和維護隱私權」做好鋪墊。   二、說學情   八年級的學生獨立意識發展,開始有了權利義務觀念。
  • 「私人生活安寧」納入隱私權保護
    保護隱私一直是大家討論的話題,《民法典》在現行有關法律規定的基礎上,進一步強化了對隱私權的保護。下面我們來看看《民法典》對隱私權的規定。將「私人生活安寧」納入隱私權保護其次,明確規定了自然人享有隱私權。任何組織或者個人不得以刺探、侵擾、洩露、公開等方式侵害他人的隱私權。